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

陶傑: 神話的解剖




香港的今天,可以說,是中國的明天。

這是指經濟,而不是其他。譬如,並不是說,中國的明天,會像今日香港一樣擁有英式的法治和自由。

香港的經濟,雖然也維持增長,但增長倚賴中國的消費自由行。正如中國的經濟雖然也維持增長,但中國的增長,更靠不住,因為倚賴於出口到美國歐洲的貨物。

香港的經濟早就失去了方向,因為對中國市場的過度倚賴。中國的經濟也正在失去方向,因為美國和歐洲正在出現毛左憤青歡呼的「衰落」。

理論上,西方的「衰落」,即是中國的崛起,但當西方衰弱而減少消費,中國出口下降,中國的增長很難維持,西方靠不住了,所以要另找維持增長的方法,例如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稍正常的途徑,是生產出來的商品,歐美不買了,由中國人自己買來消耗。

但這樣一來,問題來了。歐美二十年來之所以放開懷抱花錢,因為歐美人民不必儲蓄。不儲蓄,因為社會福利好,讀書和醫療不用錢,社會清廉,人權有保障,無後顧之憂。

但中國百姓,普遍的不敢亂花錢,尤其中年一代。供子女讀書、看病樣樣貴,不預留一筆錢,生活無安全感。此外,人口老化,年輕人花錢才瘋狂,換手機、買衣服,在這方面,三十年後難以為繼。

但中國很大,生產萎縮了,有別的法子來催谷,譬如增加基建、發展房地產。這就是香港今天的狀況了。香港從「玫瑰園」開始就不斷基建,也炒股炒房子,一直有得炒,是因為有大陸的熱資接龍。

但大陸的增長,要靠歐美消費來接龍。保不了八,就會暴亂。那麼既然西方不行了,中國怎樣強盛?在邏輯上說不通,但毛左喜歡一廂情願地做夢。在沒有言論思想自由的時候,惟有做夢有自由。

不靠歐美,靠自己?這就壞了。由於政治制度不行,基建越擴展,貪污腐敗和環境污染更甚,而且房地產不斷炒上去,只升不跌,要由行政手段死命托住。

總理溫家寶知道,這樣下去是條死路,他幹不了,傳位給李克強,新上位的李先生也不可能幹得了。就這樣,歐美靠銀行信用卡,把中國經濟掏空,中國的熱資,又早把香港的經濟掏空了。這樣下去怎麼辦?美國不知道,也許他知道,但這是最高陰謀戰略,他不會說;但溫家寶總理肯定不知道,而小孩子一樣毫無機心的香港,更不知道。

黎佩芬: 暴力




平民浴血的照片看了幾天,以巴停火到底叫人感到安慰。戰爭是暴力,虐貓是暴力,網絡欺凌是暴力,「鬧爆文化」都好暴力。白雙全今期傳來語言暴力系列作品之二,題為〈四字粗口〉,一聽說「粗口」心就涼了,唔出得街喎。跟往常不一樣,白雙全這次沒有留下artist's statement,說是要開放演繹。我對住他的嘴型,一邊想到底是哪四個字?看着看着,竟然對不上。而且,說是暴力,他的嘴唇卻很柔軟。

然而,我卻覺得梁振英「交代」僭建好暴力,他一邊說自己開誠報公,一邊當眾自打嘴巴,對於記者迫問何以早知僭建特首選舉時不提,他不答,只重複說「沒有誠信問題,開誠報公」。講大話「唔記得鰦」變成「無誠信問題」,網絡所見,當然「鬧爆」,官員班子卻紛紛和應納入制度,如此的制度暴力深而廣之,又將要煽動多少的暴力?

不如帶大家行開下,去下緬甸(003),去下挪威(002)。緬甸變天,奧巴馬剛當選就去了,引來了道德爭議,今期譚蕙芸帶大家去一趟。至於挪威,香港人大都信奉低稅就是王道唔係攬住一齊死,近日更爭相傳遞福利國家都要爆煲之說,事實是,英國近日有研究指出,幾個北歐福利國家是全球最繁榮的,香港反而遠遠落後;受訪者更提供了一個新奇的觀點,全民共享的福利,反而提高交稅意欲。

很喜歡昌明的短文,關於在暴力充斥的社會中如何處世,互勉之。


昌明: 以巴,你懂嗎?

朋友知我毫不關心政治,聽說編輯想約我寫以巴,笑道:你懂得什麼是以巴嗎?我說:怎麼不知?從以色列立國以來,以巴問題從未解決,只不過近日轟炸,又傷及平民,而且兒童站出來申訴,衝突升級,才更受國際注目。

記得1995年隨學校師生去北京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的非政府組織論壇,論壇被安排在偏遠的懷柔縣舉行,令懷柔政策這幾個字在我心中多了一些負面意義。曾聽過幾個巴勒斯坦少女親口講述她們去以色列交流的經驗,其中一個走在街上,還遭一名以色列士兵吐口水。

法國新浪潮導演高達,晚年在一部電影裏抗議猶太人從二戰納粹的受害者,一變而為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者。《東方主義》作者薩伊德不斷撰文反對以色列的霸權,但他和選擇定居以色列的俄裔猶太鋼琴家巴倫邦卻是好朋友,還一同合作出書。政治上的敵對出於許多利益計算,但平民是有可能而且有需要跨越國界和文化的差異,彼此對話。同樣情也見於印巴衝突,印度紀錄片導演晏納柏域丹的《戰爭與和平》,十年前曾在香港太空館放映,除了煙硝瀰漫的畫面之外,也拍出了民間的和平運動及印巴兩國人民的友誼。

在不義和暴力中尋覓愛的希望

政治上的衝突雖然牽涉面廣,且往往成為觸目的新聞,但生活不可能總是你死我活。經過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激烈交鋒,而幾乎全面走資的當今世界,大多數人仍活在資本剝削下,即使資本家也不見到比無產階級更自由,儘管他們會更有權勢,更有財力,但同樣不能把這些帶進棺材。制度不是永恆的,但改變需要時間和機緣,企圖用暴力來加速轉變,或用暴力來維持現狀,都是不智。

但我無法為這種大規模的不智尋求一了百了的解決,只能就當下身邊所及,尤其是對自己的不智,盡量負責。以巴問題我的確認識膚淺,而當日見過的巴勒斯坦女孩,不可能每天充滿怒氣地活着,一定會找出讓自己心理平衡的方法,在不義和暴力中尋覓愛的希望。要是她還安然活着,且已生兒育女,此刻會否為孩子憂心,就像今天有些香港父母為未來孩子必然經歷的大規模洗腦而憂心。

但是,洗腦是否成功,還是未知之數。民間流傳的政治笑話,一再提醒我們,當權者的伎倆總是充滿破綻。有壓迫人的制度,就有諷刺的藝術。雖然我開始同意,唯其諷刺對象是醜陋而終會消滅,所以諷刺也沒有永恆價值。但不諷刺,不還擊,醜陋的現實會自行消滅嗎?我們需要匕首文學,多於消閒文學嗎?過分諷刺也是一種暴力,現在我寧願多用讚賞的光,去驅逐不智的黑暗。

剛剛新聞說以巴達成了停火協議。協議是否能保證永久和平,誰也不知道,但協議反映了人永遠希望和平相處,毋須在人每次犯錯時都推諉說:這是人性惡的表現。讓我記住的,不僅是被吐口水而激起義憤,更是沒有因義憤而令面容扭曲,轉而成為施暴者。

安徒:電視台風雲的下集




這兩個星期以來,環繞免費電視新牌照的新聞,成了反國民教育運動之後最受爭論的時事話題,社會上人們議論紛紛。不過,如果沒有亞洲電視搞的那場極度「騎呢」的「關注香港未來」集會,這個話題會否炒得這麼熱,的確是未知之數。

如果香港像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一樣,有一個最壞電視節目的評選,這場城中熱話表演肯定會成為今年的榜首之選。人們哀嘆亞視的淪落,悲傳媒文化空間的扭曲,不過,我更認為這場表演節目,在世界電視廣播史上應該佔一個篇章,因為它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

不過,要說這是一場「表演」其實也有點不盡不實,因為雖然它是亞視花了很多air time去直播和反覆重播的節目,內容更包括連場歌舞,由亞視旗下合約藝員不斷在起舞翩翩、歌喉盡顯,但亞視卻一直不承認這是一個由他們製作的娛樂節目,反而把它說成是目的在「表達意見」的集會活動,說它是由一個以前從不見經傳的組織「亞洲會」發起,而參加的人純粹是「自發」而來云云。

騎呢集會「開拓」歷史

世上最差勁的電視節目,播了一場便被腰斬的不少,但一場被製作單位本身否認是其製作的「節目」,在電視史上的確找不到其他先例。

如果按照亞視的邏輯,它不是一個由電視台製作的「文娛節目」,而是一個「社會事件」,那亞洲電視攝影機的鏡頭,又是否以 「新聞直播」的方式,客觀地為觀眾「報道」這件社會發生的事呢?顯然,任何看過亞視為這「活動」所攝製「影像」片段的人,都不可能找到新聞直播節目一定要具備的旁觀、見證式的鏡頭位置,也聽不到記者為觀眾解說,交代事件來龍去脈,為這件事作出專業的新聞評述。

相反地,鏡頭面前那個拿着咪以主持姿態出現的女子,一開始就解說「這項活動同時具備娛樂性、資訊性和教育性」,顯然,新聞節目所習用的「客觀性」標準,新聞媒體要在「事情真實」和「觀眾」之間作公允中介的信條,也一一被亞視諸君拋諸腦後。

所以,亞視這場「秀」的確可以作為課堂上仔細分析的個案,說明一種全新的媒體觀念﹕媒體不單反映現實,更主動參與令現實發生。因為作為一個「媒介事件」,這場「騎呢秀」跨越了「節目」與「社會事件」的界限,也跨越了「宣傳」與「新聞」的界限,也打破了「報道」與「被報道」的界限。它恐怕是一種打破傳統媒體節目類型分類學的全新的「混種視覺經驗」,甚至,既不能把它簡單地看成是新聞的娛樂化,也不能把它說成是娛樂的新聞化。

因為,當觀眾看到亞洲電視的老闆和高層管理人員,不單「參與」這場「活動」,更親自扭動自己的腰臀,赤膊上陣,那就連「投資者」、「製作人」和「藝員」之間的分界也給顛覆了。說這些都是在胡搞的,恐怕是因為這種「穿崩」演出太過出格,但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場你還未懂得欣賞的「前衛」行為藝術,很具「超現實主義」味道,挑戰了當今為止世界上各式「真人電視秀」(Reality TV show)底線和極限。

全新的「混種視覺經驗」

這場有着濃厚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後現代秀,不用一直帶領着香港前衛藝術潮流風騷的「文化人」胡恩威,給我們來一個電視鏡頭下的白板解說才能明白。單以他和中國政協委員劉迺強同台撐亞視的幾個鏡頭,筆者就曾經懷疑,自己是否在收看着香港版《潛行凶間》(Inception),以為電視也和觀眾玩起「平行時空」的玄念。這種節目類型的確比起《東宮西宮》有文化得多,喜愛它的觀眾,果然是擁有獨特品味的一群。

其實可能只是我們都不懂得欣賞,ATV已經悄悄地在「文化人」指導下,脫胎換骨地成了ArtTV,一群創勢派(situationist)的前衛電視人正在進行打破電視典範的實驗性電視(experimental TV)。

其實,早在一九七六年,美國導演薛尼盧密(Sidney Lumet)就拍了一部經典名著《電視台風雲》(Network),敘述電視行業在割喉式競爭下,為求爭取高收視而出現一個悖於常理的故事。故事說一間瀕於倒閉的電視台為敵台所收購,新老闆準備向長期虧蝕的新聞部開刀,打算辭退員工。資深新聞主播知悉自己快將成為開刀對象而鬱鬱不樂,向老友透露自己情緒低落而想自殺,並開玩笑說要在自己的節目上提前宣布。結果老友聽後靈機一觸說要搞一個專門報道兇殺、災難和戰爭的節目。而那新聞主播亦竟然在節目中真的宣告自己將要自殺。

不過,這種瘋狂舉動竟然成為節目收視強勁反彈的原因,新來的電視人看到「真人秀」打破鏡頭前後的界限的聳動效應,現場直擊悲慘現實發生的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原來就是救治電視的萬應靈丹,於是變本加厲地收買政治極端分子,要「現場報道」他們的恐怖襲擊行動。

預示「真人秀」電視年代

《電視台風雲》高瞻遠矚地預示了「真人秀」的電視年代的來臨,深刻地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殘酷競爭的文化,媒體和現實相互緊靠、相互塑造的虛擬現實下,媒體操守和標準被無情地踐踏,電視行業急速向資訊感性化、娛樂化的趨勢投降退讓的現實。

如果說,香港這場免費電視牌照之爭也是一場港版《電視台風雲》的話,那麼亞視的「騎呢秀」也的確和盧密電影中那場悲鬧劇有兩分表面上的相似,因為兩個故事都是關於一間瀕臨倒閉的電視台,電影中那間UBS和香港的ATV都有電視台老闆蝕大本的背景,以及僱員被裁的危機。再者,兩個故事都是關於電視人如何運用媒體這工具以扭轉乾坤,將自己的悲慘命運坦露於媒體的受眾面前,把自己瀕於被淘汰的慘情,轉化為一個節目,嘗試把消極因素扭轉為積極因素的一面。

鏡頭後的人跑到鏡頭前,將殘酷的現實重新包裝出售給媒體的觀眾,借之以使「現實」和「被(鏡頭)再現的現實」之間產生短路,從而得出震驚效果。在電影當中,那是野心勃勃的新「電視人」可資利用的資源,使企業起死回生。而「亞視」也因為這場秀之夠爛,而且爛得夠令人震懾,從而使它一時成了城中熱話的焦點,網民也熱情地四處搜尋那段可能使亞視要不名留千古,也得遺臭萬年的影像。不管如何,電視的邏輯就是,「爛」都是一種成名之道。

「霸氣」和「氓氣」雙合的年代

事實上,「亞視騎呢秀」事件的確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娛樂性和思想性,如果薛尼盧密不是因為去年過世,大可考慮把它改編為《電視台風雲》的下集。這部下集,要批判的就不只是資本主義市場的殘酷競爭,和虛擬現實的暴力性格,而是資本主義在「大國崛起」新時期的新規律,和在新規律底下的那種更為光怪陸離的媒體及政治生態。

首先,《電視台風雲》上集的新聞主播因為憂慮自己的前途而生自殺念頭,可是,亞視的員工在仍未有自殺念頭產生之前,他們的老闆為了防止他們自殺,代替他們組織了集體行動。人們在大國崛起的年代終於發現,最好的無產階級先鋒隊就是不會講廣東話的老闆。他們才是真正的社運領導人,教曉員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抗議,將殘酷的資本主義市場競爭叫停的道理。

在盧密的上集,受市場競爭所淘汰的新聞主播是被犧牲的弱者,他成了悲劇的主角;但在亞視做主角的下集,不會有悲劇的犧牲者,因為他們的「解放者」就是老闆。是老闆把他們都織起來,到政府總部進行名副其實的「快樂抗爭」,既娛人也娛己,寓抗議於歌舞表演,將工業行動、政治參與和上班工作無縫地連結起來。這就叫香港這群資本主義的奴隸,明白到何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上集那個新聞主播因為自殺的宣言而把對社會、對上司,以致對整個體制的不滿沒有保留的展露出來,引起了社會的擁護,掀動了社會對體制的抗議浪潮,直至UBS集團的總裁,用他獨特的一套關於獨裁、壟斷和弱肉強食必要性的大理論,把他徹底地說服了,才變成一個為老闆說話的幫閒。

但在亞視的老闆們做主角的下集,觀眾可以看到一種大國崛起時代典型,因財大氣粗而有的「凌人霸氣」,以及沒有文化素養卻又要有掌控媒體工具的那種「街童氓氣」。在「霸氣」和「氓氣」雙合的年代,不再需要上集將弱肉強食說成上帝真理的那種揮灑的辭令,而只需一種「新富蝗民」的膽色,向(如毛孟靜那種形象的)自由主義者們呼喝﹕「滾回你們的主子處!」的那種傲慢。

如果薛尼盧密在生,大可以把這部《電視台風雲》下集,拍成一部悲劇與鬧劇合為一體的史詩,去圓他未竟的奧斯卡之夢。香港觀眾都會與有榮焉,同聲一哭,因為我們都是這「真實/秀」當中被呼喝叫罵的閒角。

阿果:「香港人的新市鎮」—政府新式洗腦武器




「每一代香港人,都應該有安居樂業的空間……」這句廣告對白,最近幾周,不住盤旋於腦海。如此高效的「洗腦」效果,令人想起一個廣告界的傳說﹕1957年,James Vicary聲稱曾經進行一次市場學實驗﹕將汽水與爆谷的廣告字句,偷偷放在一齣電影的菲林裏,每隔五秒,每次閃現0.003秒。他表示,雖然觀眾「看不見」這些閃動的字句,但廣告信息卻透過潛意識,影響觀眾行為。實驗結果,令人瞠目﹕汽水與爆谷的銷量,分別錄得18%57%的增長。及後,此實驗結果縱因有難造事實之嫌被推翻,但關於廣告本質,究竟屬於欺騙(cheating)還是勸說(persuasion),爭論從未休止。

無論如何,透過廣告觀察社會,是古老行業。在電視行業盛行的年代,這類研究,尤其普遍。回歸之前,匯豐銀行製作了一輯「漁夫廣告」,大受歡迎。廣告採用黑白片的形式,以精簡畫面,配合人物獨白,注入感覺,重塑歷史。「香港地,搵唔搵到食,都係睇自己鮋鎹!」漁夫一番話,港人共鳴。當時馬傑偉分析文本,點出看似紀錄片的廣告背後,其實暗藏強調個人努力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這個背後信息,置在銀行廣告,合理非常。放諸時代背景,這種「香港精神」的呈現,同時隱含對回歸過渡「一切不變」的美好期許。

心理暗示與現實

分析商業廣告文本,我們可揪出主線﹕商家如何以符號建構廣告,勸說又甚至欺騙觀眾購買自己的商品。這個年代的樓盤廣告,多賣美人,少見實景;法文比較多,中文比較少。商家企圖以哄騙方法游說顧客,由是可知。不過,商業廣告,要放大優點,縮小缺點,甚至借用比喻,搬弄符號……我們都覺輕鬆平常,畢竟商家生存目的,正在於「在商言商」。為利益,可以不擇手段,許是香港精神的一部分。然而,看待政府廣告,群眾期望,當然有異。

曾經正義的政府廣告

廣告人畢明曾說,對創作人而言,拍政府宣傳片的機會,猶如生日禮物,全因箇中並無商業包袱,要傳達的信息也明確單一。在網上搜尋陳年政府廣告,發現昔時政府電視宣傳片,特點統一,類型亦可明確分為以下三種﹕第一類,旨在警告。無論是找前小偷勸觀眾「小心扒手、保管好財物」,抑或呈現毒品禍害,高呼「不可一不可再」,甚至設計經典的「生命冇Take2」口號……這種廣告,旗幟鮮明。長久以來,警誡式廣告,一直佔據政府宣傳片最大比例,亦最為電視觀眾受落,原因無他,撲滅罪行、遠離毒品,正常之至。

至於,第二類廣告,則通常在新法例、新政策實施後,反覆播放,藉以面向公眾,傳達資訊。近期例子,有$6000計劃、新界村屋僭建物申報。以$6000計劃為例,新一代或可於網上瀏覽領取款項的方法,但對年長一輩市民來說,電視熒幕上言簡意賅的政策說明,甚是重要。這類說明廣告,有其存在必要。最後是第三類廣告,針對社教化過程(socialization),針對家庭觀念、公民身分、環保意識等價值,向大眾灌輸傳統一套。「兩個就夠晒數!」是當中經典。

由「兩個就夠晒數」到「起錨」

直至近年,警告、說明、教育這三類廣告,依然存在。但在三者之間,第四種廣告,逐漸浮現。往前追溯,這種廣告的流行,始於2010年。

當時政府正推銷政改方案,民意僵持。於是與之相關的電視廣告,忽然湧現﹕先有名人現身,訴說港人熟悉的「向前行」精神,高呼「起錨」;後有母親為女兒製裙的「信任讓夢想成真」及芭蕾舞者重複舞步的「原地踏步,點會有進步」兩段比喻。這種廣告,開始成為主流:空有口號,缺乏內容;擅用比喻,隱惡揚善。放諸商業廣告,見怪不怪;用於政府宣傳,唇亡齒寒。市民期望政府,廣納民意,充分諮詢,偏偏第四類廣告,存心隱瞞,旨在促銷。

為何促銷?跟先前所述的三類廣告不同,第四類廣告所陳述的政策、法例,尚未實行。之所以要大賣廣告,好聽一點的原因叫「諮詢」,但觀乎廣告內幾無實質引例,與其強說諮詢,不如改稱「瞞騙」﹕先以廣告騙來民意,再挾民意以令議員,政策落實,暢通無阻。

我們於長者生活津貼的宣傳片中聽到,由一位婆婆聲演的一句「早鱓推出就好喇」,刺耳非常,箇中意圖,顯而易見。政府的促銷思維,基本上與當年以「買電視,平霸啦!」作招徠的商家,並無差異。

濫用香港精神逃避政策內容

平霸早已結業,硬銷亦不流行。政府促銷,有時也來軟的。最近日播夜播的新界東北發展區宣傳片,以父女、母子為主題,調子輕鬆,頗為討好。問題在於,整個故事與新界東北有何關係?片段中信息強調家庭(母子篇),重視進步(父女篇),都是政府刻意嘗試引起共鳴的「香港精神」元素,但單純運用如此一個比喻,去說服市民支持這個「香港人的新市鎮」,跟汽水品牌慣常在廣告營造歡樂氣氛,將觀眾的心理需要,投射在實質毫不相關的商品上面,伎倆有何分別?整個廣告,缺乏實證(連最基本的發展區在哪裏,也沒提及),挪用溫情,搬弄符號(全部取景沙田,符合群眾對新市鎮的憧憬想像),販賣地道(街市、菠蘿包、午餐肉),壓根兒就是商業廣告。將商家應付消費者的思維,用於處理市民需求,是另類「官商勾結」。

政府作假情何以堪?

更教人無奈的是,商業廣告失實作假,我們還可向通訊事務管理局反映,到消委會投訴,但政府廣告呢?無論如何虛情假意,怎樣貨不對辦,市民依然投訴無門。政府,有時比商家,更加可怕。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最近直言,這個年頭,政府要打輿論戰,鼓動民意。而新式政府廣告所呈現的,恰恰是這場輿論戰的真正策略——

不在鼓動民意,而在騙取民心。

安裕周記:從《寒戰》到寒戰




電影技法《寒戰》是難以比得上十年前的《無間道》系列,倘是說《寒戰》是《無間道》以降最出色的警匪片也許還有討論空間。當然,更多的討論是《寒戰》裏所謂犯駁之處,有從唯美角度出發,指出架構上梁家輝不能管郭富城或者說郭富城不可能以副處長之尊帶着高級警司執行任務。然而電影藝術就是如此充滿矛盾及幻象,蒙太奇在現實生活裏根本無法以言詮意,強如哥普拉在《教父》第一集也有令人搔不着頭腦的劇情與事實的質疑(電影製片半夜起來發現脇上的半截血淋淋馬頭,驚嚇是夠驚嚇,但真的可以把半張脇大小的馬頭塞進被窩而製片家不知?)。因此,這點必須疑點利益歸於被告,適度強化劇本效果的電影藝術就是這樣。

《寒戰》前半段鬆後半段太緊,說故事能力稍差,我懷疑這部電影至少拍了二十萬呎菲林,從後半段剪接可以看出端倪——㩜㩜而就,以前半部的細致劇情鋪排,後半部不可能單憑天台上安子杰槍殺林家楝以及梁家輝彭于晏這對警察父子幾句對話如此草草了事。如果多給電影五分鐘時間,相信更容易令觀眾感到暢順明白,無負於前半段拍得緊湊的劇情。

片中有幾個鏡頭是意在言外,其一是劉德華飾演的保安局局長說「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其二是梁家輝與郭富城在警察總部以警例爭論誰可以指揮行動。前者在電影中全段刪去亦無大礙,可是就在全片只有一百○二分鐘、緊擠得把梁家輝彭于晏對話剪得七零八落也要劉德華說出這段與整部電影風格完全不相配的講話;後者則完全與一九九五年丹素華盛頓的《紅潮風暴》(Crimson Tide)核潛艇指揮官與執行官的爭拗一模一樣(最後一場梁家輝與郭富城在政府總部外的對話,也是照跟《紅潮風暴》不誤)。即便如此,這仍然阻止不了我給導演的敬禮。

導演梁樂民和陸劍青有說是新人,第一部電影拍成眾人談論的焦點已是成功了一半。我找遍報章雜誌都找不到這兩位新進導演的深入訪問,因為電影拍得怎樣可以有不同詮釋,可是在香港今天正在討論「香港法官不諳國情」以及中策組膨脹得浸浸然儼如前清軍機處的政治低氣壓之下,劉德華的「核心價值」和梁家輝郭富城的due process(合理程序)爭論,就顯得格外的彌足珍貴了。《寒戰》的政治言語看似不多,但在一些關節眼上往往成為劇情伏線。先說劉德華「核心價值論」一幕,有說導演藉劉德華和楊采妮的對話向香港新聞記者施以夏楚。我不覺得有這種隱喻,相反,我留意到在喧嘩嘈雜的記者質問背景聲音裏,連續五條問題包括最後那條以普通話發問的一條都是有的放矢,儘管飾演記者的臨時演員外形蕪雜了一些,但這些一個比一個緊逼的質問,從警方高層是否被廉署拘捕以至保安局長需否負責,令並非香港本土的觀眾定必心有所感——原來香港警隊高層是可以被拘捕,原來連保安局長都不能過問廉署行動。這些場口向香港觀帶來一個提示:你們居於的香港,一句話就可以下令「膊頭兩粒花以上的全部上晒鈬」的副警務處長梁家輝縱然一臉不悅都得去廉署小房間飲咖啡、香港記者是有權(entitled)這樣對着局長高聲詰問而毋須退縮恐懼報復。

政治語言成為伏線

我想,梁樂民和陸劍青兩位導演有可能的話,說一下劉德華這段戲在全片早已緊逼的時間和空間裏為什麼非剪進去不可,是劉德華的賣埠力抑或是劇情需要。更重要的是,這一場景的政治文本從何而來,是最後才寫進去,抑或早就有這一幕。電影帶來的衝擊,不是天橋上的子彈橫飛或是彈殼跌在地上的金石撞擊音效,而是觀眾在漆黑的電影院大堂內,對銀幕上和銀幕外的一切思考。尤其是當這部電影上畫之際,正值前律政司長梁愛詩的「法官不諳國情」懸掛太平山上空的政治低迷日子——什麼是國情?《寒戰》裏高級如副警務處長都被廉署帶走是否國情、抑或這只是英國殖民主義留下的地雷。以近年大陸發生的連串慘案比對,李旺陽離奇身死之後,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在他治下的「法治湖南」一再強調李旺陽死於自殺,後來香港記者找到李的家人說從未同意官方的「自殺論」。電影院的空間往往可以讓觀眾在自我世界裏閃過念頭﹕國情是否便是周強說的那種「依法辦事」,抑或廉署一個毛頭小子把委任證舉起就把老差骨不吭一聲帶走的港情才是我們需要的?

不能否認《寒戰》的電影拍攝技術相當優秀,打光鏡頭一絲不苟,林家楝和郭富城在辦公室互套底蘊一幕,有着荷李活大片《選舉風雲》的水準,這和導演刻意要帶動明亮的電影質感有很大關係。事實上,全片很多室內戲是在落地玻璃辦公室拍攝,這是香港電影近年的特色,去年《竊聽風雲二》也是如此。這是導演的胸臆所懷,也與電影欲帶出的積極本質有關,陽光入屋是理性主義突顯,暗喻rule of law的至高無上。片中一幕,當郭富城準備以投票方式從梁家輝手上奪回指揮權,一個中鏡直落是兩人一左一右大聲讀出他們所能仗倚的警例。這一段似曾相識,《紅潮風暴》丹素華盛頓以海軍條例廢除上司真赫曼的核潛艇指揮權,幾乎與《寒戰》此幕二而為一。儘管爭論的梁家輝和郭富城都有全副武裝的便裝及軍裝警員站在身後,但君子動口不動手,強悍如梁家輝這CID man也只能根據警例來爭論而不會動手動腳。令人會心微笑的是到最後是以投票決定誰才有權,在中共長久以來的「槍桿子裏出政權」政治執迷裏,兩個香港最高級武官的火爆爭辯最後是以一人一票決出勝負,觀眾如我者感到這是對今天香港政治的極大反諷。

《寒戰》可以說是警匪片,但它帶出的另類意涵卻與《無間道》截然不同。《無間道》是人鬼之間輪迴,正邪之間只差一線,政治意涵要到第二、三集才若隱若現,包括第二集最後一個鏡頭曾志偉在回歸煙花之夜熱激盈眶,第三集陳道明與梁朝偉的平等中港關係也溢於這表。不過,這都是十年前的往事,自由行和CEPA仍未降臨,中國那時仍未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京對港政策仍是前七一的寬鬆大度,因此,尖東小混混曾志偉看到玻璃窗折射的煙花景象憶起亡妻劉嘉玲眼泛淚光而不覺其阿諛奉承,吳鎮宇在香港仔海鮮舫與政協握手之際被捕我們也不覺其沆瀸一氣。可是,十年來流水落花之後的香港,不再是《無間道》年代的那種中港互信,英國人留下的合理程序也告禮崩樂壞,梁愛詩拒絕到立法會,解釋是因為「恐怕麥卡錫主義」云云,稍為懂得美國歷史的都會啞然失笑,而這些,不幸在最近七天的香港漫山遍野撲將過來。

《無間道》之後的十年

一齣電影可以折射一個年代的特徵,警匪片因為包涵公權力(警察)和規範(法律),比起其他片種更能勾勒時代意義。七十年代美國在越南泥淖雖生猶死,脫序失控,保守思想開始冒頭,奇連伊士活的《辣手神探奪命槍》以三藩巿警探哈利為主線,以一桿大口徑點三八密林手槍以暴易暴,成為全球警匪片的學習為本目標。爾後警匪片都無法走出這一框框,發揚光大則更而有之,查理士布朗臣的《猛龍怪客》則是把《辣手神探奪命槍》更推上一層樓,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美國七十年代的社會失控造就了這類警匪片。香港警匪片也是跟着西方走,吳宇森一九九二年的《辣手神探》槍戰連場卻抽空時空背景,彷彿發生在某年某地而不是香港。到《無間道》出現,走出以本土為經,以心戰為緯,寫出只有在西洋菜街才有的香港本土特色。《無間道》第二集開始時陳冠希在廣東大戲鑼鼓喧天中走進油麻地舊樓槍殺張同祖,香港警匪片終於找到自已的根。

梁樂民和陸劍青的《寒戰》則在本土化之上往前走,他們的企圖心比起《無間道》系列更恢宏,通過電影,他們盼望重建香港某些固有價值,包括前述的法治及合理程序。在《寒戰》中,這兩點的顯現稍覺突兀,這是電影技術未趨圓潤的結果,但有心人的想法已是明顯可見。因此對導演的訪問便更有必要,如何觀察並記錄當下的香港,是為《寒戰》總結的必須。這幾年,香港電影人也有不少通過作品,希望透現出編導的香港感覺,然而不是失諸眼高手低便是力有不逮,九七回歸前陳果是做到的,之後的皆入於漫漫摸索,這既由於回歸後相當一段時期的政權順滑交接,無法編寫出徐克八十年代末在電影工作室所言,劇本精要在於「如何成功,如何失敗」這八個字。十五年的大部分年頭,我們擁有的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如何成功」,與「如何失敗」相去甚遠。可是今天這八個字都似乎都齊全了,劇本已經一揮即就,結局是悲是喜,俱在七百萬巿民之手。

悲喜結局盡在巿民手

《寒戰》戲名取自戲中梁家輝的反恐行動代號,英文片名Cold War,原指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東西方集團國家的對峙,百萬大軍劍拔弩張,亦是自由與極權的意識型態對立。「寒戰」二字語出有典,明朝陸灼《艾子後語.凍兒譎諫》:「艾子見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戰之色可掬。」《初刻拍案驚奇》:「其中獨有一個半老的,面如土色,一身寒戰。」寒戰,亦稱寒顫,因寒冷而戰慄,意在戲外,說的莫非就是今天的香港政治寒潮?

明報社評: 保以色列美戰略依歸 以巴停火難長治久安




最新一次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在硝煙和人命傷亡中暫時停歇下來,檢視這8天的死傷,巴勒斯坦死亡超過150人,泰半是平民,以色列則有4名平民死亡,2名軍人喪命。以巴雙方在國際斡旋下表示願意暫息干戈,然而任誰都不會相信,這一紙薄薄的停火協議,可以令60年來爭鬥不絕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放下武器。事實上,在上周三晚宣布停火後,加沙地帶發射多枚火箭炮到以色列,雖沒造成破壞,但已說明停火協議的脆弱,很大程度只是下次更大規模武裝衝突前的休整期。

中東戰爭的歷史,是人們無法對這次停火協議存有信心的背景。1948年到1982年,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間發生5次大規模的中東戰爭,在這5場從40年代延綿到80年代的戰爭,雙方出動除了核彈以外的所有武器,雙方都拼全力要將對方眦於一旦。每次戰爭都以大量傷亡告終,以1982年第5次中東戰爭為例,單是巴解便有3000餘人傷亡;1973年的第4次中東戰爭,以阿雙方1800輛坦克的決戰是戰爭史上最龐大的坦克戰,以色列全國的105毫米炮彈幾乎打光,只餘下兩天用量,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由此破滅,若不是美國在最後關頭傾力軍援,急得把美軍F-4戰機草草覆蓋以色列徽號,直接飛到中東交付以軍,否則歷史早已改寫。

「東遏兩伊,西促和談」  美國一手硬一手軟

在如此歷史背景之下,企望今次停火可以長治久安,恐怕是緣木求魚。中東戰爭表面上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巴勒斯坦民族間的生存之戰,但真正的幕後玩家是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如今蘇聯隱入歷史,美國成為牌局主要玩家,美國的取態牽動整個中東和阿拉伯世界局勢。以色列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位置不言而喻,支持以色列是美國兩黨共識,美國的中東戰略調整莫不根據以色列的生存為依歸。奧巴馬上台後,此一方向沒有根本變化,總的而言是「東遏兩伊,西促和談」,兩伊是伊拉克和伊朗,和談則是以巴談判。美國一手硬一手軟,是看到對美國利益更大的隱患在於伊朗和伊拉克,前者是核武威脅,後者是恐怖主義;至於以巴之間打打停停,倘若雙方都能夠得到好處,永久和平雖不至馬上實現,但起碼不會爆發玉石俱焚的第6次中東戰爭。奧巴馬的手段是壓以色列抬巴勒斯坦,他強烈批評以色列擴大約旦河西岸殖民區,同時撥款巴勒斯坦用以重建加沙。

奧巴馬的做法,引起包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內的以色列強硬派不滿,客觀上,以色列今次悍然空襲加沙至少1500次,是因為內塔尼亞胡對奧巴馬以巴政策的反彈,這一政策也導致奧巴馬在競選連任期間被羅姆尼攻擊。奧巴馬這套中東政策,在今次以巴衝突一度受到考驗,因為在中東茉莉花革命,美國在區內傳統盟友埃及和突尼斯都變天,埃及總統穆爾西的態度更是極其關鍵的一着,沒有埃及,美國在中東頓失支點,因此奧巴馬打電話給相關國家領袖,國務卿希拉里則來回穿梭。最終穆爾西在關鍵時刻牽頭停火協議談判,奧巴馬也「乘人之美」表示以色列有自衛權利,並說美國會繼續資助以色列的「鐵穹」導彈防禦系統。連串動作,令到埃及新領導層感到仍受重視,依然是美國「許可」的區內主要成員,以色列得到「鐵穹」的支持,未來一段時間對加沙發射來的火箭有所防備,據情報顯示各類火箭在加沙有1.5萬枚。

8天的衝突暫時偃旗息鼓,但以巴矛盾因而再次浮現,一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以巴的生存權,中東一日不會有真正和平,任何和平或停火協議都只是一紙空話。不過,在8天的血腥衝突,美國向世人顯示其外交實力,尤其在關係到切身利益的中東問題,美國絕對不會苟且讓步。所說的讓步,是不會因以色列是長期盟友而任讓以色列獨行獨斷,從奧巴馬阻止以色列派出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可看到美國的「和平大業」不容別人捅翻;而埃及穆爾西政府則只有一條出路,便是參加停火談判,由此分得紅利,不容埃及自說自話搞砸美國利益。

俄羅斯停火無角色  美國仍控制大局

奧巴馬的「東遏兩伊,西促和談」仍然是主導中東的核心政策。他在「財政懸崖」危機未解決之際,先行拆去中東這顆炸彈信管,為全力應付國內事務留下空間,也為未來處理伊朗核危機先行操作中東戰略,向伊朗顯示了強盛的企圖心。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中東主要玩家之一的俄羅斯這次幾乎無聲無息,只是外長說過要召開美、俄、歐盟及阿拉伯聯盟四集團會議,反而是中國則接待了從戰火中而來的巴勒斯坦代表。國際列強在中東的排位順序,在一場衝突中顯出了變化。

林鷺靜: 十三點 畫到老




香港人怕悶,生活在此彈丸之地,總是想盡方法要逃離,去旅行是短暫離開現實世界的方法,不管上深圳買買A貨、上書城好,到澳門吃個天翻地覆也好,總比留在香港好。原因不一定代表這地方沒趣,而是對地方甚至生活失去了熱情——這可能是一個無形愈趨嚴重的都市病。

六七十年代瘋魔萬千讀者的《13點》少女漫畫家李惠珍,貪玩好奇,對樣樣事八卦,年屆退休之齡依然對生活點滴充滿熱情,難得。

百變型女 鋤強扶弱

年屆六十,梳着一頭相當有造型的微曲短髮的李惠珍,花裙飄逸的。「13點」是上海俚語,意指一個時鐘只有十二小時,13點在十二小時制的表達中,即為「打錯鐘」之意,主要形容六七十年代貪玩的女生。13點原來是李惠珍從小被母親喚慣的名字。「貪玩並不算壞,沒有太大貶義吧?」她以此為筆下女主角命名,似是為這封號作個平反。女主角被設計為前衛、見義勇為、鋤強扶弱,時尚摩登的富家女,其美貌和百變服裝造型,視覺上即時吸引了一班讀者,男女通殺。13點在一班裙下之神的圍繞下大顯女性的矜貴,為當時的女性吐口污氣,書迷看得痛快,更在當年以男性主導的漫畫市場,創下兩日售過六萬本的紀錄。「這個成績當然叫人鼓舞,但我也非大女性主義的人,只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出外用餐,大家同拿一份人工,AA制便可,近來的同性戀議題我也是十分贊同,兩個人的事就交由他們自己決定好了。」看來13點想法依然瀟灑前衛。

紙上設計師 創出四千套衫

13點》其中一樣令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其前衛百變的衣服造型,28期的連載中13點小姐足足換過四千套衣服,件件如設計師手筆,所以李惠珍又被稱為「紙上的設計師」。大大話話畫了同一個人物四十年,除了故事要有張力,多變的衣衫也是讀者追看的原因,如此多元化的設計,李惠珍的靈感從街道上市民穿衣的細節、 二手時裝雜誌,以至一家有趣的家品店,基本上身邊任何事也可以是她的靈感來源!「起筆時,我不會翻開時裝雜誌作服裝參考,這樣畫一整天也未能完工,反而將平日的觀察即時拿起來,着墨一刻才隨筆想要著咩衫,一本漫畫咁多格要重複畫同一套衫太多次會好悶,於是便設計到13點要成日換衫,漸漸更加成為漫畫的重要標誌!」李惠珍帶點調皮地說。這些造型到今時今日,也未見過時,而且甚具參考性。她為女兒到現在為孫兒親手做衣服,再寫入漫畫,把興趣、工作融入生活,甚至影響到兩位女兒也成了設計師。

八卦女偵探 愛看城市變化

說李惠珍八卦,聽來似帶貶義,但八卦來自好奇心,對細節的尋根究柢,令她每每對生活充滿幻想、期待。原來她第一本漫畫叫《花花小姐》,「角色正是一位女偵探,同樣靚人靚衫,只因最後覺得角色設計太成熟了,將其換上13點的活潑性格。」雖然如此,女偵探特質依然沒有離開李惠珍。「呢個咁得意,是什麼來?」走到西餐廳內,她看見櫥窗的小包子立即如孩子般好奇發問。到點菜選薄餅口味時,我只保守選了番茄芝士味,李惠珍忽然細細聲的跟我說﹕「之前在這兒吃過北京填鴨Pizza好好味,中西合敻很有意思!」她大膽且愛嘗新,不單只限於設計紙上的公仔人物,對日常生活的探索,絕對勝於不少年輕人。

學單車游水未太遲

她的半退休生活,活動之一是通街逛,住港島區卻走到元朗錦田吃私房菜,發掘新店,「香港潮流來得快去的快,今天賣法式西餅的店子下個月換來日系時裝雜貨店,好不有趣!香港街道日新月異,當中有趣之處必定令人有所得着,來自別人的智慧,要去學,也發掘一下自己潛在的,不然天天待在家中很悶的。」李惠珍更是中年才的起心肝學踩單車和游水,她說要比年輕人付出十倍多的努力,但當成功一刻感覺相當奇妙,滿足感難以言喻。當大家在抱怨生活乏味枯燥,覺得所有事來得太理所當然的時候,其實只是缺少了一份如李惠珍的童心和主動吧。

13點穿梭中環

說到漫畫,「漫畫在藝術層面看來總是較低層!」李惠珍有點妄自菲薄地說。對比一些純藝術的畫作、藝術品,漫畫的確是飾演着一個較親民的角色,加插生活化的話題以輕鬆方式跟讀者對話,她愛留意時事強調生活取材,總愛加入自己的有趣角度放進漫畫中!「如以前制水、選美等,甚至世界盃,雖然唔識睇波,但對世界盃獎座卻充滿幻想,如獎座內暗地藏着寶藏,大家千方百計要去搶奪……」這便是漫畫家的魔力,攝影、文字有時就是比不起天馬行空的筆墨。

花甲之年創作巨型壁畫

正如今次李惠珍在中環街市所繪畫的中環故事,便以最真切的情感和觀察,畫公仔畫出腸,將這個地方每秒鐘交織着不同頻率的脈搏呈現﹕上班族的急促身影、蘭桂坊的豪情暢飲、連鎖健身店所展示的高透視健身空間、自由行的進佔和中環街坊的相處都一一展現。她更不受限制,將不同的空間連接,以其節奏明快的畫風展示出這豐富跳躍的畫面。

當中的一些細節,如補鞋佬為小妹妹修補毛公仔,令我們看到平日不一樣的中環街頭,她甚至以野貓貫穿一條馬路、天橋、電梯和角落,新舊時空巧妙地交錯 ,編織不同的故事,說這是低層次也太高要求了吧!

而且今次要創作巨大的壁畫,除了要配合本身外牆的建構,畫作還需要很大的解像度,完成手稿後要放大上色卻遇上電腦記憶體不足,臨危不亂找朋友求救終於完成巨型壁畫,對婆婆級的李惠珍來說又有來人生另一次大滿足!

情迷科技 帶13點遊花都

李惠珍對科技從不抗拒,反而顯得非常熱中,如當年成功研發成複製羊,她說自己興奮得如自己的BB一樣,對於人類科技上的一大步她由衷的充滿喜悅,「人的潛能到死一刻,仍有很多未被發掘,看到其他人的智慧好像自己也有份兒一樣,所以每每有新科技或醫學方面等有新發現,我都會十分雀躍。」她與時並進努力學習新科技,如學用photoshop,慣用筆的老一輩漫畫家,要由photoshop1.0開始學,去電腦商場買,被店主嘲笑說她想買的版本已經out。但她始終堅持起手稿再用電腦填色,因為手稿比起電腦始終更有味道。

年前李惠珍帶着《13點》重出江湖,將巴黎實景以電腦拼貼(Collage)的方式與其13點手稿來次破天荒合作《13點戀戀巴黎》,與法國旅遊局的合作同樣是因為好玩有趣所帶動, 大膽且充滿新鮮感,誰還敢說傳統漫畫家跟不上科技!

讚後輩 重視漫畫發展

五十年裏,她作為香港女性獨立漫畫家,順着自己的個性、理念走過來,但她認為﹕「今天香港的獨立漫畫家們面對可能更大的挑戰,政府支持不足而市場又不景氣,要本着自己對生活的理念,為漫畫賦予生命不是易事。」她結識不少後輩,一起去法國的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時她感慨的說道﹕「還記得大會要求各個漫畫家即席揮毫,一班年輕的後輩如李香蘭等都二話不說大顯身手,而我卻不慣當着人面前作畫有感慚愧,只因小時候沒有寫生課的訓練,幸好現時部分中、小學偶然也有寫生課,增加下一代對外在環境的立體思維力和創作力,小時候的栽培很影響隨後的個人發展。另外,法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當地漫畫的發展,將其當作一個產業。在這裏漫畫被視為藝術觀賞的一種,大人細路都對藝術十分投入,隨意畫畫,氣氛相當好。」在香港寫生,依然會被人側目,或許我們就是缺少這種自由的藝術大環境,也一直缺乏政府的認真重視。

現時為孫兒做衣服,也為自己改改衣服,聽聽自己喜愛的古典音樂,在家中隨筆畫一畫13點也是樂事,甚至放低手上工作享受空白的腦袋。她說會一直作畫直到自己手震不能畫為止。香港走得太快,隔天回頭再看,潮流熱話已過時,但其實過時與否非重要,只要本着自己的節奏觀察細味,過自己覺得有趣的生活,如今時今日放在桌上的《13點》,不同時候、年齡翻看也要看出不一樣的味道。或許活出真我、活在當下才最重要。

《13點》漫畫家李惠珍(李澤彤攝)



李惠珍以最真切的情感和觀察,在中環街市畫中環故事,織成一道流動風景。(李澤彤攝)

作者李惠珍與牆上的《十三點》人物相遇。(李澤彤攝)

沈雙︰「熠熠發光」的韓素音



國內對韓素音的評價是「國際友人」,一味強調她如何愛國愛黨愛周恩來,西方則把韓看成是「中國觀察家」,因此至今不能原諒她對於文革「觀察」的「失常」。東 西方都更願意把韓素音看成是一個宣傳工具。但是我懷疑她自己是否早就意識到了文章的宣傳功用,因此是有意而為之。批評某種文字具有「宣傳性」,是建立在文 字不應該具有宣傳性的假設之上,彷彿從事宣傳的人不只欺騙了別人而且背叛了自己。但是如果某些作家從一開始就不這樣理解文學,那麼批評她從事宣傳,不是等 於沒有作出任何論斷嗎?何況,難道真能超越宣傳嗎?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都是在利用文字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判斷力,那不都是宣傳工具嗎?

英國的《衞報》登載的紀念韓素音的文章就沒有像美國傳媒那麼避諱談她的政治見解。其中一些細節很有意思,值得繼續研究。比如講到她在《目的地:重慶》出版 之後,隨夫婿到英國任職,同時繼續攻讀醫科。其間韓素音與英國的左派政治家知識分子過從甚密,比如她的婚變曾經得到工黨領袖Stafford Cripps的調解,Cripps是反法西斯統一聯盟的最先倡導者之一,曾在四十年代初期擔任英國駐蘇聯大使。韓的婚姻破裂之後,據《衞報》聲稱,她更進 一步加入了「具有進步思想並對亞洲感興趣」的知識分子的圈子,其中有Kingsley Martin、Dorothy Woodman、JB Priestley等等。如此說來,她之親左,並不是五六十年代冷戰之中才發生的轉變。反而更有意思的問題是,為甚麼三四十年代的左派不足為奇,到了五六 十年代左派就顯得紅得可怕?只能說人們的色譜是在不自覺的隨着整體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改變而改變。

然而,不能迴避的是韓的寫作是從講自己的故事開始的,她並不是一個以政論擅長的作家。雖然到了六十年代她才正式把自己的作品稱為「自傳」,早期小說《目的 地:重慶》以及《生死戀》卻已經和傳奇一生密切相關了。韓素音的「非典型」身份,也就是她的歐亞混血的背景,不只造成了身份危機,而且給她帶來了特有的觀 察方式。我看電影《生死戀》,總覺得最有趣的不是愛情故事本身,而是給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做鋪墊的歷史背景。韓素音的小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邊城」故事。相 比之下,張愛玲的散文《重返邊城》因為寫在六十年代,塵埃業已落定,只能依靠回憶依靠日常生活的細節來撲捉「邊城」的面相。韓素音的小說發生在四九年前 後,何去何從還可以選擇,到了張愛玲再回香港之時,歷史已經成為定局。只有感嘆不歸路的餘地,卻沒有了真正回去的可能。

這樣說並不是試圖否認張愛玲與韓素音個人政治取向文化訓練以及行文方式的區別,而是強調她們同處的大時代,以及那個時候「中國」給人帶來的集體焦慮。我尚 無暇研究韓素音的小說與電影腳本的區別,僅從電影來看,好萊塢能在一九五五年排出這樣的電影,應該說是夠開放的了。韓素音不是寫《The World of Suzie Wong》的理查.美遜,在香港的酒店裏呆上幾晚就寫出了一個所謂香港故事。韓是對中國內地、香港的上層社會,以及中國文化有着親身經歷和理解的作家。

我猜想小說裏的很多複雜的細節被電影保留下來了。電影有不少亞洲面孔,這已經走在時代之先了。主角不是一個被類型化處理的亞洲女性形象。說白了,電影裏面 的素音不是一個妓女,而是受過高等教育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她身處游離東方的西方人士(例如情人馬克)以及固守內地的中國鄉紳(例如三叔)之間,是慣稱 的所謂「中西文化衝突」的緩衝地帶,但亦可以成為其導火索。在這個微妙的位置上,素音難得地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她知道馬克對她的愛戀不無獵奇的成份,於 是適時地警告他,「在香港你就像一個浮草,需要一場戀愛把你拴住,但我不是你的答案。」當馬克承認自己讀不懂她時,素音說,「你怎麼會懂我,你不是混血 兒,你的人格和尊嚴從未受到過威脅。」必須承認,那個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對白比現在強無數倍。而素音這個角色被賦予了不少聰明而機智的台詞,不能說她不是導 演的偏愛。正因為如此,素音甚至馬克身上都有着理想主義的一面。素音不願意放棄她的中國身份,也不願意放棄她的愛情。馬克因為愛情毫不猶豫地支持素音回 國。相比之下,其他人,無論是種族歧視的院長太太,還是頑固地扎根老家的家族族長,甚至是左派醫生同事孫大夫,都是識時務者,都在歷史變革的時候適時地做 了這樣或那樣的選擇。素音和馬克不是這樣的人。選擇和自由對他們來說不是現實中的運作,而是一種精神狀態。《生死戀》在我看來背離了五十年代美國文化中對 於與現代化相脗合的務實的生活態度的推崇,愛情真的是一個「熠熠發光的東西」(a many splendored thing),在它的照耀之下,其他的處事方式都顯得過於現實了一點。

韓素音以後寫當代中國的作品受到不少批評,費正清在一九七二年曾經批評她在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的書中,對史實完全沒有分析批判的能力。比如她寫道,從三七年 到四五年,「紅軍曾打過九萬兩千場仗」,算下來八年裏每天打仗三十一場。怎麼可能呢?費正清同時指出似乎她對當代中國的描述,與其他著作用了大致相同的資 料,可能這些資料都是統一派給的。看來韓素音對於「國際友人」這個角色越來越能夠接受了。只是費正清也暗示,韓素音對於中共的推崇,不失為對於美國在亞洲 事務的干涉的反彈。一個國家如果四處樹敵,只能招來敵對性的反應。韓素音最終是寫小說的料,她的書不能夠當作歷史來讀。但是她對於個人的身份政治和國家政 治的理解,是有一致性的。她是不願放棄國家主義的。只是她對這一點很明確,我總覺得,比躲在所謂「客觀的歷史事實」背後說話而不去反省自己的國家文化從屬 要強一些。

鄭培凱︰青青子衿

《詩經》是儒家經典,沒錯,是傳統社會進行道德教育的範本。可是,不要以為它是儒家經典,就都是「思無邪」的高頭講章,充滿了道德教訓。其實,有許多情意 盎然,敍述直白卻又婉轉纏綿的詩篇,年輕人讀了一定會喜歡的。《詩經.鄭風.子衿》就是這樣的一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 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不好懂嗎?網上有白話譯本,雖然有個別不太準確之處,譯文卻很傳神:「青 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來 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城樓上啊。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這個譯本可能源自陳子展,而稍作調整,在句式及韻腳上更為工整。陳子展教授長期研究《詩經》、《楚辭》,是古典文學的大家,卻能費心把《詩經》、《楚辭》 都譯成白話詩歌,金針度人,是我衷心佩服的。他的譯文如下:「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不斷的是我的憂心。縱使我不往你那裏去,你難道就不寄給我音訊?青青 的是你的佩玉綬帶,悠悠不斷的是我的心懷。縱使我不到你那裏去,你難道就不到我這裏來?溜啊踏啊,在城闕啊。一日不見,如三月啊!」

這是首甚麼樣的詩呢?我們今天讀起來,當然是首思念戀人的情詩。七盼八盼,都沒見到。我沒去看你,你怎麼就不回個音信?就算我沒去看你,你就不能來找我 嗎?讓我在城闕邊上,晃過來晃過去,「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好詩吧?讀起來多麼質樸感人,又多麼纏綿婉轉,刻畫出等待的揪心,寫盡了思念的糾纏。大多數 現代學者說這是首情詩,台灣的屈萬里《詩經釋義》說,「此女子思其所愛者之詩」;大陸的高亨《詩經今注》說,「這是一首女子思念戀人的短歌」。基本上是循 着「鄭風淫」,是靡靡之音這個思路,跟隨朱熹首創的說法,認定了這首詩是「淫奔之詩」,換成現代話語,就是愛情詩。


歷來學者對這首詩的解釋,不但有分歧,還有激烈的爭論。因為在南宋朱熹註釋之前,從「毛詩序」開始,一千多年來,歷經漢唐,都沿着「毛詩序」所說的「刺學 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這個思路,說這首詩是批評學生(青青子衿)不好學、不讀書,讓人感到憂心。老師不去找你,你怎麼就不肯自動自發,前來找老師 呢?整天在城闕上溜達蹦跳,遊手好閑,不務正業,讓人心憂啊。學生一天不讀書,在老師眼裏,不啻荒廢了三個月啊。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歐陽修的《詩本 義》都是這麼解釋的,歐陽修還特別強調,整首詩反反復復所講,「皆是學校廢而生徒分散,朋友不復群居,不相見而思之辭爾。挑達城闕,閑日遨遊無度者也。」

看來我們一直以為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朱夫子,思維的脈絡似乎有點離經叛道,把一首批評學生不好好讀書向上的教誨詩,硬生生解釋成「淫奔之詩」,解放了漢 儒詮釋《詩經》的道德本位傳統。當然我們也可以翻轉過來看問題,推想朱熹顛覆前人解經的用心,是要加強道德本位,強調「思無邪」的正確思維,要大家認清 「鄭聲淫」會腐蝕人心,所以,他不說這首詩是男女思念之情,不說是「思戀之詩」,而說成「淫奔之詩」,是違反人倫道德的壞東西。然而,顛覆傳統一定會產生 副作用,歷史發展也會轉化人倫道德的實體內容。於是,在朱熹眼裏敗壞道德的「淫奔之詩」,到了現代,就成了所有人都首肯,甚至謳歌的「愛情之詩」了。

不過,很多鑽研典籍的《詩經》學者很不服氣。明明是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理解方式,從漢代解經就開始的傳統,如孔穎達說的,是諷刺「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 分散」,批評「青青子衿」,不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怎麼經你朱熹的翻雲覆雨手,顛覆了一下,就成了「淫奔之詩」了?

清代樸學盛行考據,學者尋根究柢,覺得朱熹的臆說沒有根據,而且還自相矛盾,在《白鹿洞賦》裏又回到「毛詩序」的傳統,徵引這首詩的學校教育典故。王先謙 的《詩三家義集疏》列舉漢魏以來的例證,說明朱熹之前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是一致的,都是擔心學校不修,教育淪喪,青年學子荒廢學殖。如曹操的《短歌行》, 其中有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王先謙指出,這就是明證,「雖未明指學校,並無別解。」最有趣的是現代學者陳子展,在一九六○年 代寫的《詩三百解題》,長篇累牘引證古代典籍資料,明確指出,「從漢魏到唐宋,一般人作文提到《子衿》一詩總是指的學校,或者學校中的士子。」他更不滿當 時從蘇聯傳來而流行一時的「人民性」文學批評理論:「如今有人一定要把《子衿》視為淫詩,說成談情說愛的詩,才認為有人民性,有藝術性。這是尊重人民呢, 還是侮辱人民呢?」

從學術傳統來說,王先謙與陳子展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但是,跳出儒家解經傳統來看,焉知《子衿》在春秋時代,在孔子刪定教材的時候,不管是「正解」還是「曲 解」,不可以理解成情詩呢?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禮崩樂壞,道術瓦解,學術思想已經是「只要我喜歡,沒有不可以」,各說各話,相互顛覆,說《子衿》是首情 詩,有甚麼不可以?

何況詩無達詁,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說得通。我們讀詩,從個人角度出發,只要讀得通,能說出一番道理,心靈得到感動或啟發,就是莫大的樂趣。因此,我奉勸年輕 人,不要被學者解經的繁複糾纏嚇到。除非你想成為研究《詩經》的學者,否則,讀一讀「青青子衿」,體會一下愛情思戀的纏綿,千回百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張敏儀︰念勞思光

因為計算不準交通時間,十一月十日早上六時四十分就到達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景仰堂倒已經佈置好了,白色鮮花圍繞,保安人員作例行檢查,因為一會兒總統要來。

我站在勞思光老師照片前,有那麼一點點激動。我竟然無意中成為第一個鞠躬的人。照片裏的眼睛好像看着我微笑。

多少年了,老師。我真後悔近年到台北沒有去看你。一半是因為總是來去匆匆,另一方面,也許是潛意識認為我那些乘桴浮於海的日子沒有甚麼值得說。感性日多,智性日少,對不起老師曾經說過我有骨氣的話。

其實我並不算他的正式學生。那時中文大學四年制,有大一英文,大一中文,大一哲學,很重要的通識課。據說有一個理科生第五年還留級,就為大一英文。那時英文系主任是牛津來的Dr. Hensman,外號「白髮魔女」,執法甚嚴,不及格沒有人情講。

全部一年級生都要上的課,分成幾班。那時不知道自己幸運,派到勞思光的一班。

那時年少無知,只見他身材瘦小,架着眼鏡,永遠穿西裝,打一個領結,大家叫他「魔術師」。他那一口湖南國語,其實十之七八聽不懂,可是擠滿課堂的人,就是 「感覺」到他講學的熱誠,眼睛閃着光,真像魔術一樣,令到自己也哲學起來了。他也知道這班小混混其實聽不懂,下課就派幾頁講義。拿到手的借給別人抄,再不 就找個好欺負的去影印,那時影印可慢得很。

一年級之後沒有再上他的課。我一直寄宿,在校園內聽到人說魔術師來了,就跑過去嘻皮笑臉地揮手,他也不介意。

我上大學是逍遙派,認為讀書不等同上課。看書時也看窗外,看着看着就坐到草地上,坐着坐着就跳上火車出城看電影去了。

這樣的一個人,後來竟然當上最嚴肅的一份工作,才真正和老師認識。

一九八三至八五年,中英會談香港前途,我由香港電台借調到新聞處。那時香港人知道這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將要結束,雖然不能直接參與,紛紛組織起來。

Hong Kong Observer是一群學貫中西的青年才俊,秦家聰,陸恭蕙,吳崇文,胡紅玉,于品海等,當時算是壓力團體,香港政府還開了檔案。

「香港前景觀察社」就是勞思光,董千里,徐東濱,陸鏗,李怡,胡菊人,談錫永等。

當時還有李柱銘,放下御用大律師的尊貴,投身香港前途,一往直前,寵辱不驚。他加入李鵬飛領導的各界才俊團,和張鑑泉等一起上北京表達意見。

前景社因為是經過國共內戰的前輩文人報人,對中國主導特別關心。書生論政固然是應有之義,而且身體力行,擔起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

老師一向敢言,他的弟子關子尹記老師行誼的文章〈豈只學者風範,更乃國士胸襟〉盡道老師自《中國哲學史》至《歷史之懲罰》、《中國之路向》之行文立論,具經世意義。

我當新聞處長期間,工作長困中環。老師有兩次長途跋涉由沙田出來和我單獨談天。他對香港前途的憂慮,對人和事的分析,是勞氏獨家的精闢熱誠。每次我上的不是哲學史,是歷史和人生。有一次他具體地提到一個名字,其實我也所知不多。他表示擔心,但也承認不由人定。

現在回想起來,不知道為甚麼他提起「剛柔並濟」,還說了個笑話。其實老師是很有幽默感的,這些年來我卻忘得一乾二淨。

正在回想,其他人來了。我看見師母,告訴她金聖華寫她為老師藥膳補身,令他晚年身體大好。她立即告訴我一個方子,說「你們都要補補」。

老師三大弟子劉(國英)關(子尹)張(燦輝)陪同師母師妹作家屬謝禮。台灣每一間大學都參加公祭。我們中文大學代表也不少。校長沈祖堯在真正公私兩忙的日子來回十多小時。馬英九總統致褒狀後和校長握手,兩人一般高大,校長不用彎腰,老師看到一定滿意。

張劍虹也是放下工作飛一趟,真正尊師,也代表李怡。遠在多倫多的蔡文端剛好在高雄講學,也乘捷運來了。我們幾個,加上崇基院長梁元生,算是代表哲學系以外的中大人。

小思老師說過中大不識寶,沒有把勞思光從台灣請回來,也沒有為退休後長居中大的劉殿爵開研究生班。

我看劉國英悼老師的文章,特別提到老師畢生只有一個學士學位。他四六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四九年離開大陸,五二年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他從來沒有再找一個銜頭,上一代的人治學,才不把這放在心上。

可是現在的大學以此為聘用準則,想起錢穆,唐君毅,牟宗三,也在制度下受到委曲。他們三位加上勞思光,劉殿爵,學問之大,如日月之光,俱往矣,真正哲人其萎。

中大最突出的校友丘成桐說過,「起大樓容易,要有一個大師很難」。尤其是人文科學,日漸收縮,大學之道,不寬不明。

過了幾天,我早已計劃秋山獨行,重訪京都紅葉。走過許多寺院,上了一些未上過的山。買了一根木杖,一步一步地走。最後回到苔寺,重臨一遍心經。一字一字,漸漸心平氣和。

看着滿天紅葉,忽然覺得高興了,因為老師從來不是悲戚的人,他是入世的智者,瘦小的身軀是個智庫,像月宮寶盒,隱隱生光。

再見了,大魔術師。

董橋︰克雷莫納的月光


《販琴瑣憶》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插圖

南妮集藏明信片。喜歡幾十年了,搜遍歐洲舊貨店舊書店,一盒一盒分門別類上萬張了,美術學院選過一批辦過展覽。她說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明信片最動人, 生離無奈,死別無告,寥寥幾句話一字一淚。印名畫的明信片她很多,寫了信的不少,空白的也不少。名勝古迹歐洲印的比別處印的漂亮。各國郵政局的製作也好 玩,二十世紀初的多極了,不印花草只印線條,簡明端莊,有些是國之慶典紀念片,也珍稀。南妮是荷蘭人,少年時代我在萬隆英校讀書她是高班學姐,是校花。我 住英國那些年她回阿姆斯特丹了,舊日同窗告訴我地址我們又聯絡上。我去荷蘭看望她。她來倫敦看望我。前幾年她回南洋訪舊還繞來香港盤桓三五天,清麗的容顏 蕩起濃濃的秋色,說是再不出來走走怕走不動了。她家四代都開琴行,南洋戰前那家關張了回阿姆斯特丹又開一家,只賣小提琴了,開在河邊老房子的二樓,三樓是 她寓所,街尾一家小旅館很精緻,我住過好幾回。開旅館的荷蘭老太太早年在荷屬印度尼西亞也住過,也開旅館,閒談談起我小時候的家庭醫生她也相熟,說六十年 代醫生舉家遷居荷蘭,老了退休了。醫生是中國人,僑生,姓林,留學荷蘭學醫,滿口荷蘭話,診所離我老家很近,古老大宅院,四周老樹參天,前院看病後院住 家,上午開診,中午睡了午覺坐着小轎車上門應診,四點半又坐班。林醫生矮矮胖胖,白襯衫白西褲漿得筆挺,難得笑一笑病人心中舒暢。老太太笑林醫生老了笑容 多了,她說帶我去見一見我沒敢去,小時候怕看醫生陰影還在,南妮譏笑我是白袍恐懼症。還是她的琴行好玩,小提琴那麼多,她隨便拉一段小曲都好聽,還有一架 百年老鋼琴音色好得不得了,我彈老歌她拉小提琴伴一伴竟然有點高山流水的氣韻。南妮說早年古董小提琴多,生意好做,近年靠新琴應市,不好玩。樓上寓所倒還 珍藏兩張克雷莫納Cremona古董琴,琴背槭木木紋優美,面板松木潤亮高雅,說是銀松,罩光清漆講究得要命,上百年了越老越古越艷,音色一聽不一樣,柔 裏帶剛,拉小夜曲如泣如訴,太神妙了。克雷莫納是意大利北部古城,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阿馬蒂家族製作的提琴聞名世界,提琴製作學校裏還開了一所古弦樂器博 物館。那座古城公元前二一八年古羅馬人建立,匈奴人多次劫掠,七世紀倫巴第人重建,維斯孔蒂家族、米蘭斯福爾扎家族和西班牙先後統治。市中心羅馬式大教堂 漂亮得很。還有意大利最高的托拉佐鐘塔。隨便走進一座教堂一座宮殿都看得到十五、十六世紀克雷莫納畫派畫家的壁畫,南妮在古城舊貨店裏找到十八張壁畫明信 片。她說歌劇創始人蒙特威爾蒂一五六七年也生在克雷莫納,人傑地靈,是農產品和乳品集散中心,也生產農業機械、絲織品、鋼琴。我在南妮家裏看到一本英國人 戴維.羅利David Laurie寫的販琴瑣憶《The Reminiscences of a Fiddle Dealer》,翻幾頁太好看了,借回旅館接着看,掌故多極了。我找了好幾年找不到了那本書,英國舊書商有些聽都沒聽過。威爾遜查了資料說印得不多,一九 二五年有英國版也有美國版,羅利一八九七年逝世了他兒子才找到原稿,拖了好多年才付梓。我前幾年在美國終於找到了一本,南妮要我替她再找一本找不到了。她 說書中紀錄的許多古董小提琴她太爺爺都經手買過賣過,那張馬奇尼小提琴原是英王喬治四世買去學琴,學來學去學不好,索性賜給基尤皇家植物公園園丁。園丁珍 藏了好些年才賣給倫敦古董街一家琴行,人稱「喬治四世琴」,轉手轉了好幾十次,太爺爺買進來藏了好一段日子又賣出去。《販琴瑣憶》作者羅利說他最後先賣給 愛丁堡一位業餘提琴手,不久買回來又賣給德國一位小提琴家,小提琴家四處表演,名琴名聲漸漸大起來。「我姑姑原先珍藏好幾本《販琴瑣憶》,」南妮說,「一 九三○年代她們家火燒燒掉幾千部舊書,旁的她不在意,《販琴瑣憶》她在意,找了好幾年找不到一本,都九十二歲了,越老越想要,我把我家那本給了她了。」我 聽了趕緊郵寄我那本給南妮,這本書她用得着,我橫豎讀完了。上個月,舊書商莊士頓編發的書目裏竟然看到《販琴瑣憶》,我立刻補買。書衣破舊補過了,內頁和 插圖倒完好。作者羅利起初做石油生意發大財,平日愛拉小提琴消遣,花大錢買了一兩張名貴提琴之後竟然越玩越愛,索性改行玩小提琴買賣小提琴,曾經坐擁十幾 二十張斯特拉迪瓦里古董名琴。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是十七、十八世紀意大利提琴製造家,拜老阿馬蒂為師,多有創新,作品件件價值連城。羅利腰纏萬貫,經常在歐洲各地找小提琴,晚年躲在 蘇格蘭格拉斯哥老家買賣提琴。他結過兩次婚,膝下十八名子女,南妮說她太爺爺的日記裏記了不少羅利軼事,跟《販琴瑣憶》中寫的很像,說他最會議價也最有耐 性,為了求得一張斯特拉迪瓦里不惜花費好幾年時光跟琴主交朋友。羅利書上寫了這段往事。他說那位琴主是法國老前輩音樂家,藏琴無數,偏偏不賣祖傳那張斯特 拉迪瓦里,說他早年擔任法國軍樂隊指揮,那張名琴跟着他東調西遣,和八國聯軍去過北京去過上海去過加爾各答,東西南北不分離,如今老了更不忍賣掉。羅利從 此每去巴黎一定去拜訪老前輩,一年又一年兩人成了忘年之交,無所不談。第四年開春二月,老前輩寫信說他女婿在加爾各答租了劇院準備組班舉辦音樂會,請老前 輩去當總監,老前輩怕印度天氣濕熱無常,損壞名琴,決定轉賣。羅利接了來信立刻趕去巴黎議價。他說他花七百英鎊買下名琴捧回格拉斯哥,不久高價轉賣,賺了 大錢。斯特拉迪瓦里名琴行內人簡稱斯特拉德Strad。有一年我去了意大利再從倫敦到阿姆斯特丹看望南妮,她悄悄帶我上樓打開衣櫃拿出一張古董斯特拉德, 果然國色天香,沉穆亮麗。南妮關了窗子草草綰起頭髮拉了一段曲子給我聽,太悅耳了:「我怕樓下大街上萬一有個小提琴家走過聽出斯特拉德跑上來問長問短,」 她說。記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有個老城叫斯特拉Stra,拿破侖在那邊買了一幢十八世紀古堡送給約瑟芬的兒子,壁畫天頂畫全是威尼斯畫派大師提埃坡羅作 品,一九三四年墨索里尼在古堡裏第一次跟希特勒見面:「我討厭他的相貌,」希特勒一走墨索里尼說,「那傢伙神經有毛病!」南妮說那個老城她也去過,好多年 前了,剛離婚,一個人走遍意大利中部好幾個大城小鄉,還繞去克雷莫納買了一張一九○六年的小提琴,黃楊木漂亮絕頂,賣琴的老公公說是十八世紀的老黃楊,阿 馬蒂家族後人用剩的木料。南妮說天黑了她在旅館二樓房間試試新琴拉了一首意大利老情歌,拉完外頭一陣掌聲嚇了她一跳,探頭一看,窗下小巷圍了一群人朝她的 窗子叫好:「那是意大利最嫵媚的夏夜,月光如畫,花影飄香,我心裏痛得好甜。」她說她改了行程在克雷莫納住了半個月,「真不想回荷蘭」。南妮那天找出幾十 年前她在台上拉小提琴的老照片給我看,有的眉梢微挑,有的合眼凝神,風華清靡。「都錯過了,人生,」她說,「趕不及付郵的明信片!」

封密室瞞僭建 梁振英涉刑事

【本報訊】前日以書面交代大宅僭建問題的特首梁振英,昨終開腔談僭建。他雖然向市民致歉,但堅持無誠信問題。但他聲稱去年10月在四號屋地下低層發現密室 後即以磚牆私自密封,涉違反《建築物條例》,可判罰款及監禁。有專家指該個地下密室不可能在入伙後才僭建,意味或有人騙取入伙紙,立會議員促屋署重新調查 事件是否涉刑事罪行。
記者:張岳弢 

口口聲聲「開誠布公」的梁振英,前日下午發出14頁書面聲明交代大宅僭建後,昨午才開腔回應。他雖然就事件有疏 忽向市民致歉,但堅持無隱瞞,亦無誠信問題。但當記者追問他為何在去年10月已得悉四號屋地下有200呎密室,在特首選舉期間,卻一直無公開,甚至當本報 今年6月查詢時,更斷然否認,他只重複說「冇隱瞞」,整個會見傳媒過程僅6分鐘,答了3條問題即封嘴走人。

具產業測量師資格的梁振英在前日的聲明中自爆,大宅原來尚有3處外界從未知悉的僭建,當中包括4號屋地下的200呎密室。他解釋去年10月因四號屋地下低 層的小睡房玻璃門損壞,察看後發現位置偏差,再核對該層其他部份,發現洗衣房、部份儲物室和工人房在他買入前已「被擴建」。多次強調自己依法辦事的梁振 英,當時卻有違法規,旋即以磚牆密封擴建部份。


■梁振英昨日出席活動後開腔回應事件時,仍堅稱自己只是疏忽,不涉及誠信問題。何柏佳攝

私自封牆違反《建築物條例》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助理教授姚松炎指出,按《建築物條例》,所有在屋外,包括外牆的工程,都應先向屋宇署申請及審批。即使是小型工程監管制度 實施後,在物業內加建磚牆亦有受規管。根據條例,豎設圍牆亦屬1級小型工程,應先經屋宇署審批。根據法例,任何人士未獲得屋宇署批准,不得展開或進行任何 建築工程,否則可被罰款40萬元及監禁2年。

梁振英自爆這個四號屋地下低層200呎密室,早於他購入前已被擴建,亦有另一個涉刑事的問題。該密室所在處是在地下低層儲物室外,伸向山坡一方,藏於裕熙 園屋苑私家路之下,若非曾進入梁宅,在外難以察看。但根據屋宇署圖則,該個密室並不存在,亦即是僭建,那究竟是何時所建?


■梁振英山頂大宅四號屋,其地下低層的200呎僭建密室(箭嘴示),在地底延伸至屋外的裕熙園私家路下。

疑提供假文件取得入伙紙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指,該密室幾乎不可能是在入伙後始興建。他解釋,獨立屋的石屎墩一般約1.5米,而挖掘山坡空間與挖建地庫的工程相若,密室的高度至少要2.5米,故按常理應在施工時,已要預先挖深地腳,因為若大宅的地腳短過密室高度,會影響樓宇結構安全。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認為,屋宇署必須重新調查梁振英大宅的僭建問題,包括當中是否有人提供假文件以取得入伙紙,「應該同唐英年一樣,一視同仁」。早前有傳媒引述屋宇署消息指,該署已完成梁宅的僭建跟進工作,毋須作刑事調查;但唐宅的刑事調查,仍在進行中。

本報昨再就連串未解疑團,向特首辦書面提問,但未獲回覆。屋宇署昨日表示,仍需時跟進及研究,暫未有任何回覆。





梁迴避僭建5關鍵  封違例地庫未申請 堅稱沒違規

【明報專訊】在前日發表聲明交代僭建後,特首梁振英昨日首度親自回應事件,承認在處理上有疏忽及欠謹慎,並再次就事件道歉。不過,標榜開誠布公的他,迴避回應其他關鍵問題,包括去年10月表明備選特首之際,已發現大宅4號屋內有一200方呎僭建地庫,卻在特首選舉中質疑對手唐英年僭建地庫。梁振英在聲明中披露去年11月已封掉該地庫,此舉涉違反《建築物條例》,昨日他堅稱自己無違例,疑自相矛盾。

對於有立法會議員批評他當選特首是「建基於謊言」,梁振英昨午出席婦女事務委員會活動時說,「我一直以來是開誠布公,與政府部門全面合作,甚至乎是即日邀請傳媒去我家視察,我沒有隱瞞,沒有誠信的問題」。

特首辦曾經表示,只會以書面回答有關僭建問題,但本報自前日起,連續兩天向特首辦提出關鍵問題,包括梁振英委託的「義務」測量師的姓名、為何沒有向屋宇署申請而私下密封該僭建地庫,以及前特首曾蔭權去年5月爆出僭建風波,梁有否意識找專人檢視家居等,但特首辦截至昨晚為止,仍無回覆(見上表)。

堅持書面回應 「涉專業問題 需時翻紀錄」

梁振英昨日回應時,只答了兩條中文及一條英文提問,即使是被問到會否到立法會解畫等毋須翻查文件的提問,他亦不肯回應。他解釋為何書面回應是最適當做法時說,因早前發表的聲明「涉及到有一些專業的意見、技術的問題」,亦有「涉及十多年前的事」,希望收到問題後,有時間翻閱紀錄和聆聽專業人士意見。

他昨出席婦女事務委員會交流會前,先主動走到記者區,他稱,13年前買入山頂大宅後,曾進行大概67處的加建和改建,但「規模十分細」,當時有向屋宇署入則申請並獲批。但梁振英實際上是涉嫌在沒有屋宇署批准下,在去年11月自行封掉4號屋的200呎地庫。

不過,梁振英昨堅稱自己「十分嚴格地遵守香港的《建築物條例》」,根據法例,任何人士事先未獲屋宇署批准,不得展開或進行任何建築工程,否則可被罰款40萬元及監禁2年。他昨日並無交代,未申請便以磚密封地庫為何不算違法。

至於為何延至前日才發表聲明,梁振英說,前日下午才收到法院書面確認另一特首候選人何俊仁已撤回高等法院上訴庭的待決訴訟。他承認在事件中有疏忽,並再次致歉,又稱從今之後希望社會可給他「空間、時間和精力」,讓他「用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空間為香港市民服務」。

另外,梁振英前日隨聲明公布的文件,包括他在13年前買樓的「大契」,當中顯示買賣雙方的經紀均是梁振英測量師行,令人質疑梁是否確實不知大宅有僭建物。

劉慧卿梁家傑促赴立法會交代

民主黨劉慧卿批評,梁振英昨日的解說是「拙劣、不理想和不能接受」,她指梁振英提供的文件引起不少延伸的問題,當中涉及梁的誠信,例如梁曾委託「義務」測量師,但卻拒交代他們的身分,令人質疑這些人是否存在。她認為梁振英應「坐定定開記者會,讓記者問所有問題」,否則很難釋疑。

公民黨梁家傑說,不覺梁振英昨日的回應與聲明內容有何分別,他和劉慧卿都要求梁盡快到立法會交代。


高官行會力撐 林鄭﹕不涉誠信問題

【明報專訊】「梁振英隱瞞屋宇署」和「屋宇署包庇梁振英」此兩重交叉質疑仍然懸而未解之際,一眾問責高官及行政會議成員輪流力撐梁振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表示,梁振英的僭建事件不涉誠信問題,希望事件告一段落。

林鄭月娥昨被問及梁振英前日發表的聲明仍存有諸多疑問時表示,梁在司法程序完成後立即交代寓所僭建事件,已屬信守承諾,「若傳媒和社會仍有疑問,特首亦已表明樂意再回應」。她說,梁已承認疏忽,事件不涉誠信問題,盼事情盡早告一段落,因為特首要開始專心於施政報告。

屋署未揭僭建 陳茂波拒回應

發展局長陳茂波昨出席活動時一直迴避記者追問,拒絕回應屬下部門屋宇署為何未有揭發梁宅有僭建地庫。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說,特首已就大宅事件作出相當詳細解釋,亦說明當中存在的問題,故對此事沒補充,希望關心事件的市民能細看解釋。

曾擔任梁振英選舉辦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昨在商台節目中讚許梁是一個有承擔、負責任的人,希望事件到此為止,他認為市民能接受梁的解釋。

張震遠讚特首有承擔

工聯會榮譽會長鄭耀棠認為梁振英以書面交代僭建事件只是第一步,他應該進一步當面向傳媒和公眾,解釋清楚所有疑問。鄭耀棠表示,事情總要有個了結,否則對大家都沒有益處。

港澳警方緊盯七人物

【嚴防廝殺】

回歸前因飽受黑幫廝殺動盪,度過一段「最黑暗日子」的澳門,經過10多年平穩發展,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昔日江湖猛人亦悉數低調從商。但隨着崩牙駒及其黨羽,過去數年相繼刑滿獲釋,澳門警方要重新加強對黑道勢力的監控,並與香港警方進行情報交流。
黃柏高榜上有名
隨着崩牙駒出獄在即,澳港雙方早前制訂一份黑名單,列出崩牙駒外合共七人的黑名單。名單內大部份均為已知的黑幫14K頭目,但令人驚訝的是,著名金牌經理人黃柏高,也列入觀察名單,估計因為他目前主理的太陽娛樂,實由崩牙駒門生洗米華創立有關。


據了解,該份「澳門警方評估」文件,指崩牙駒出獄後「已無力整合澳門14K,繼續維持現有分支勢力;個別人員獨立發展,不排除發生零星衝突」。


該評估稱,不少曾為崩牙駒得力助手的黑幫成員,目前已轉投其他派系或與崩牙駒反目,例如昨日被捕的石岐嘟,因曾與崩牙駒鬧翻,一度被傳要自立門戶。因此,崩牙駒出獄,未必能集合過往手下所有勢力,反而面臨的可能是一場14K內訌大戰。


另外兩位以對崩牙駒忠心出名的頭目豪仔及Tommy仔,前者已成立吉星集團,並在內地投資金礦生意,同樣近乎獨立;Tommy仔在評估中雖然被指「仍效忠尹國駒,頭腦聰明」,但資料指他無沾賭廳生意,難成氣候。至於太陽城集團負責人「洗米華」,相信亦會小心謹慎。


《蘋果》記者


■警方在行動中撿獲大批武器,包括刀、電槍、改裝槍及火藥。黃學潤攝
港澳警方七人黑名單
姓名︰陳月波


年齡︰66歲


綽號︰石岐嘟


•14K頭目、崩牙駒軍師


•1999年被判監10年6個月


•2009年10月3日出獄


近況:


•新濠天地同喜麻雀娛樂/貴賓會話事人


•從事賭底面及高利貸犯罪活動

姓名︰黃達豪


年齡︰47歲


綽號︰豪仔


•14K頭目


•1998年6月5日被捕


•2009年7月17日出獄


近況:


•經營賭場貴賓廳業務


•內地投資金礦生意

姓名︰周焯華


綽號︰洗米華


•14K骨幹


近況:


•太陽城集團負責人,長期在港


•從事娛樂事業及發展內地房地產

姓名︰周志文


綽號︰烏鴉文


•崩牙駒妹夫


•恒信體育會會長


近況:


•協助尹國駒打理賭廳。

姓名︰李耀明


年齡︰58歲


綽號︰Tommy仔


•14K骨幹


•1998年棄保潛逃,04年4月被引渡回澳門


•07年8月16日申請在港服刑

姓名︰鄭丁港


•協助周焯華打理太陽娛樂文化


•香港飛馬足球隊班主

姓名︰黃柏高


年齡︰56歲


•資深經理人


•協助周焯華打理太陽娛樂文化

「無綫製造香港兩代愚民」

【電視風雲】


一個保守霸道、一個癲喪騎呢。居住在自詡為國際金融中心先進文明城市的700萬港人,要看免費電視,拿着遙控器,就只有這兩個選擇。電視是影響社會意識形 態的機器。過去45年,簡稱TVB或無綫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有份塑造香港人的大腦。親歷無綫早期「黃金十年」的林奕華慨嘆:「無綫為香港製造了整整 兩代的愚民」。難怪有人說,香港有三害:畸形政制、地產霸權,還有電視霸權;也難怪,政府遲遲不願再發電視牌。


記者:陳沛敏

■曾是無綫工會主席的劉順安最終心淡,轉投城電擔任總導演。 王子俊攝
藝員無底薪每年一騷幾百蚊
劉 順安26年前加入無綫時,才19歲。錯過了佳視、麗的、無綫三台鼎立的戰國時期,也無緣親歷《大地恩情》撼低《輪流轉》的經典戰役,但他記得,80年代的 TVB仍像個大家庭。為工作他試過一個月沒回家;那年頭員工的努力會得到回報,短短三年間,他由練習生轉職助理編導,再晉升做統籌。
90年代當TVB已成霸主,劉順安發現公司對待員工的態度變了。面對不合理甚至剝削的制度,員工敢怒不敢言。2004年他們成立工會,劉順安當上主席,針對薪酬福利問題,發動過「紅衣行動」、集體請病假等。


內地《南方都市報》年前一篇報道〈TVB電視人的生存狀態〉形容:「低廉的薪酬,高負荷的勞動,流水線式的趕工作業,賣身契式的合約制度……這座夢工場,彷彿變成了一個傲慢的資本家的產品加工場。」
日夜趕工 用盡演員
TVB 向來實施一日兩組即早外景晚廠景的制度,以盡用全日24小時趕工,朝七晚七由天亮拍到太陽下山是外景,再加10小時廠景,半夜三更收工,第二天大清早又開 工。TVB過去年產500集劇集,平均日拍1.4集;內地《雍正王朝》等優質劇平均三天半才拍一集,演員作息時間有保障。
出了半斤力,回報有幾兩?無綫藝人的薪酬制度相當複雜。第一級是外援如袁詠儀等回巢拍劇的舊將,一部劇的酬金可達數百萬;其次是「非親生仔女」如鄧萃雯、黎耀祥,部頭計,例如一年兩劇每部數十萬至一百萬。


然後是「親生仔女」即經理人合約藝人,固定年薪,全年任用,其他收入如廣告、登台公司會抽佣,收入視乎人氣與年資。但與內地演員比,待遇差天共地。內地一線男演員孫紅雷一集劇酬達30萬人民幣,林峯過去在無綫拍劇兩萬港元一集。
老本食盡 業界玩完
最 底層的還數眾多的「一騷計」藝人,包括不少元老甘草。他們沒有底薪,有人一騷收二千,半紅不黑的可能只有三四百,每年做到一騷即可,工作量沒保證,但合約 規定他們不能為其他電視台效勞。劉順安坦言,不合理的薪酬待遇很大程度是因為一台獨大的市場環境。「無綫大部份台前幕後嘅員工都喺度做咗超過十年甚至廿 年。」他說,「來來去去都係嗰班小生、花旦,好多花旦已經三十幾歲。你冇發現無綫好耐冇拍青春劇?以前青春劇係要嚟培育人才。」


■無綫員工2010年初發起紅衣行動,要求加薪。

去年訪問劉順安時,他還未離開無綫,當時他對無綫新老闆還有一絲期望:「希望真係去發展一個電視台。一間電視台唔止賺錢,仲係一個道德標準,仲代表香港。好 多人都係透過一個地方嘅電視台,去了解一個地方嘅民情、社會狀況。」今年初,他轉投城電,「因為心淡,覺得停滯不前」。他預言,香港電視業至少未來十年仍 是一台獨大,直至食老本的食盡老本,香港電視業最終被迎頭趕上的其他地區完全超越。

只顧師奶口味三條橋用到爛

今 時今日,居然還有人在認真看電視。博客TV(B) made me open this(以下簡稱T)在其同名網誌不時發表對無綫劇集和節目的精闢分析,如《無綫美學之一:blur邊當淺景深》,透過《雷霆掃毒》拍攝手法,盡見無綫 的水平。「睇得無綫多都知道無綫電視劇係無運用景深呢回事,無論遠景近景中景特寫,由演員塊面至天邊一朵雲都一目了然……除咗失敗的景深,無綫最常用『對 焦』手法可謂無敵blur邊,苗僑偉同吳綺莉睇睇吓個仔學校表演都可以忽然迷幻,徐子珊回想道友老竇更加有藉口blur個大邊畀佢。喂,景深深淺係好基本 嘅攝影語言,你咁都唔用做咩電視台?」


■《雷霆掃毒》的「無敵blur邊」拍攝手法。

無視潮流 罔顧感受

早前娛樂版形容為有口碑有收視的《最佳男主角》,她一針見血:「果然,結果又係一般粉絲見偶像式訪問(咁當然仰望程度不及萬千刷鞋王崔建邦先 生)」「咁值唔值得睇?梗要睇啦,幾位帝級家幾可睬你個退步電視台,呢個陣容就算主持欠佳總有得着,只係欠火花欠智慧對談,比較單向教仔。」
T不肯現身受訪,問她政府發牌可會改變現況嗎?她說多幾家免費電視台,有良性競爭,觀眾多些選擇是好事。

蕭若元曾說:「全世界只有無綫電視四十年來毫無寸進,他們的電視劇只有三種橋段,就是劇裏的男女多角戀、爭產、家庭內訌,如果無綫劇集可以脫離這三種橋段,我便不姓蕭」。拍攝手法、內容取材無視世界潮流,不理社會變遷,罔顧觀眾感受,只是無綫問題的表徵。

歷任麗的(亞視前身)和無綫編劇的林奕華,在著作《我與無綫的恩恩怨怨》中形容:「無綫為香港製造了整整兩代的愚民。」對不公平無動於衷,對社會對世界缺乏好奇心和敏感度。電視是意識形態機器,45年來大部份香港人喝TVB的奶水長大,潛移物化了我們的價值觀。

高檔廣告 近乎絕迹

電視曾經是暴動後社會的鎮定劑,也曾經是香港人「晉身浮華世界」的玻璃鞋。親歷無綫早期「黃金十年」的林奕華說,周梁淑怡等女將主政時期,無綫不是現在這樣的:《狂潮》裏石堅飾演的酒店大老闆到酒店門僮都有故事;《家變》結合廉政公署成立的時代背景與新女性獨立成長之路。

周梁等人去後,無綫許多高層是會計師,加上80年代移民潮帶走中產觀眾和創作人,在慣性收視下,無綫不變應萬變,晚晚三線劇集,以師奶為對象,如此這般幾十年。「它沒有提升觀眾的智商和品位,以致高價貨品的廣告早已近乎絕迹該(翡翠)台。」

商人眼中只是一盤生意,既然可長期食九成慣性收視的老本,犯不着冒險創新、與時並進。一度執亞洲市場牛耳的港劇早被日劇、韓劇、台劇甚至內地劇超越。電視業曾是電影人的搖籃,現在香港創意文化人才凋零,香港早失華語世界流行文化的領導地位。

網民單挑亞視「不倒長城」

【本報訊】有網民發起「500人包圍亞視」行動,最終單拖上陣;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卻如臨大敵,率領近百藝人及高層上演騎呢示威騷,齊唱台歌《萬里長城永不倒》,又重施故技跳江南Style。示威網民即唱網民改詞「王征Style」以一敵百,叫王征「滾回去」。 

網民曾慶光於網上號召500人包圍亞視總部,反對亞視干預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剝奪市民選擇權。醞釀個多星 期,結果只有他一人到場。曾慶光接受訪問時,盛品儒突率領近百藝人及高層到大門前示威,要求政府否決增發牌照,更拉起「反對政治干預」橫額,稱亞視「再多 風雨都撐得過」。台柱黎燕珊、星光家族成員亢帥克等均有出席。


■網民曾慶光(前左)單人匹馬抗議,亞視卻如臨大敵派出百人壓陣。何家達攝

無厘頭再跳江南Style

集體唱台歌後,亞視又「無厘頭」安排星光家族成員跳江南Style。曾慶光見狀即走到攝影機前,又跳又唱網民改詞「王征Style」,振臂高呼「王征滾回去!」前亞洲先生涂諾及藝員徐丁見狀,即在曾身旁揮動標語牌。雙方分別高呼「發牌」及「否決」,抗衡近五分鐘。
其後「亞視百人」簇擁盛品儒到閘門外見傳媒。盛譏諷指「今日見到有一位網民好熱情嚟咗」,證明互聯網「訊息爆棚,不可盡信,要信都信番香港大學鍾庭耀先生嘅民意調查,(收視)四六開」,親兵聞言大笑。

他 指王維基的投資額只得2.8億元,相反他的家族兩年半來投資逾10億元,如城市電訊獲發免費電視牌照,對亞視不公平。盛品儒又指控王維基於亞視任職行政總 裁時,指示秘書複印包括亞視職員合約在內的文件,「印到影印機都壞埋」,離職時「一車車搬走」,「家利用機密文件裏面嘅數據,要同我哋惡性競爭,職業操 守有啲問題」,但他未有提供實質證據。王維基否認有關指控,強調離職時並無帶走任何資料。


亞視昨晚於首節六點新聞報道後,佔用近五分鐘廣告時間,足本播放盛品儒的發言,再次公器私用。

港片揚威 杜琪峯三奪最佳導演 劉青雲首膺金馬影帝

宜蘭直擊

【本報訊】台灣電影界盛事,第49屆台灣金馬獎昨晚圓滿結束,港片揚威台灣奪得多項大獎,劉青雲憑電 影《奪命金》首封金馬影帝,該片導演杜琪峯更第三度奪得最佳導演獎,而鄭中基則憑電影《低俗喜劇》摘下最佳男配角,金馬影后是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的桂 綸鎂,最佳電影則是內地片《神探亨特張》。
記者:陳月萍

第4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昨晚在宜蘭舉行,劉德華一身黑色禮服以評審團主席身份亮相,杜琪峯執導的《奪》共獲得六項提名,結果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著劇本三個大獎,港片今年算是豐收,而最佳電影由內地導演高群書執導的《神探亨特張》獲得。


■劉青雲和桂綸鎂昨晚勇奪台灣金馬影帝和影后,青雲妻子郭藹明(小圖)得知老公獲獎後即在台下落淚。記者仇志德宜蘭攝
郭藹明台下眼濕濕

杜 琪峯憑《奪命金》獲得最佳導演獎,這是他繼在00年以《鎗火》和04年以《大事件》後第三度奪得金馬最佳導演獎,可惜他沒有出席,由劉青雲代他上台領獎。 劉青雲在台上說:「我不是杜琪峯不知道他會說甚麼,我想都是說多謝大家,多謝送他一匹馬。」事後記者致電杜琪峯,他表示:「多謝寰亞老闆林建岳,感謝《奪 命金》全體工作人員的耐心與用心,讓我可以用三年時間拍我喜歡的作品,也恭喜銀河創作組得獎,我們繼續為電影努力,謝謝愛電影的觀眾。」

■鄭中基憑《低俗喜劇》膺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台下的太太余思敏(小圖)忍不住眼濕濕。

■電影《大追捕》男主角張家輝代表領取最佳音效獎,先拔頭籌。

現年48歲的劉青雲07年憑《我要成名》獲封香港金像獎影帝,今年又以《奪命金》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和第十二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昨晚再下一城 憑該片首度獲封金馬影帝,戲中他把一位忠心義氣、一生渾渾噩噩的黑道小混混三腳豹演活了,難怪可以打敗影帝級勁敵張孝全、張家輝和謝霆鋒。劉青雲獲悉得獎 後,先與張家輝等人擁抱,在台上說感受時,表現緊張及口震震,但也不忘搞笑:「拍電影不是為了拿獎,我是開玩笑,當然要拿獎,多謝金馬、導演、家人、太 太、我把這個獎特別送給我媽媽及我太太的爸爸,我外父住在台北,我每次有電影上畫,他都會打給我鼓勵我,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在台下的太太郭藹明感動得眼 濕濕。

桂綸鎂爆冷封影后

現年28歲的桂綸鎂昨晚憑《女朋友。男朋友》首度獲封金馬影后,爆冷擊敗了勁敵 《逆光飛翔》的張榕容、《浮城謎事》的郝蕾和《奪命金》的何韻詩,實在令外界有些意想不到。戲中她飾演一位叛逆高中生,跟兩位男同學有很糾結的感情關係。 獲獎後桂綸鎂心情十分激動,在台上含淚答謝金馬評審、導演及男主角張孝全,她說:「我非常喜歡拍戲,會努力拍下去,多謝我的父母忍受了很多寂寞及女兒的壞 脾氣,但給女兒做喜歡做的事。」桂綸鎂接受訪問時被問到在台上是可漏了多謝男朋友戴立忍時,她說:「最瞭解我的人不需要特別多謝。」


■何韻詩昨晚代表電影《奪命金》領取最佳原著劇本獎。

■蘇杏璇、何韻詩在《奪命金》有出色表演,杜琪峯更憑此片第三度揚威金馬獎。資料圖片

中基負傷奪配角獎

肋骨受傷仍出席頒獎禮的鄭中基,憑《低俗喜劇》中的暴龍奪得最佳男配角獎,戲中他飾演滿口粗言,但對電影充滿熱情的內地江湖大佬,他把暴龍這個角色演得很精 采,大獲好評。 昨日他在台上說:「沒想過真的沒想過,多謝導演彭浩翔、多謝杜汶澤,因為沒時間只拍了兩天戲,真的不好意思。感謝父母一直的支持,真的要感謝太太,因為她 一直照顧得女兒很好,可以讓我專心工作。」台下的太太余思敏眼濕濕,她還在微博上載一張與老公合照說:「老公is the best!」

曼谷2萬人示威:英祿滾蛋

泰國曼谷昨天(周六)爆發總理英祿(Yingluck Shinawatra)上台16個月來首個最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保王派約2萬人集會,要求英祿下台。在綁架英祿和槍擊示威者嫁禍政府陰謀論滿天飛下,近 1.7萬警察嚴陣以待,一度與示威者爆發衝突,施放催淚彈力阻示威者突破防線,事件中至少45人受傷。 

昨天的示威是由保王派組織「保護暹羅」發起,目標是號召50萬人上街,結果估計約有2萬人出席。示威者由曼谷和 全國各地,雲集到鄰近國會的王家廣場。集會領袖汶勒(Boonlert Kaewprasit)向群眾說:「我保證保護暹羅,將會推翻政府。」其後帶領群眾高呼:「英祿,滾蛋!英祿,滾蛋!」


泰國反政府示威者與警方起衝突,警方發射催淚彈,示威者四散躲避。美聯社

「她是哥哥他信的傀儡」

保護暹羅指英祿政府貪腐、不理侮辱泰王言論、甚至支持侮辱泰王的人,又指她只是哥哥前總理他信的傀儡。一名由北部清邁南下參加集會的中年農民說:「我接受不了他們不尊重國王。我希望政府辭職。」

英祿知這次示威來勢洶洶,上周四下令警方部署16,800警力應付示威,並宣佈在集會地點附近三個區實施國內安全法,授予當局在指定地點封路、實施宵禁以 至禁用電子器材的權力。她聲稱示威領袖想推翻民選政府和民主,「有證據他們可能用暴力達到目標。」警方封鎖總理府和政府總部附近道路,並加強英祿和其他高 官住所的保安。

警方昨天開放兩條馬路讓示威者進入王家廣場,但用混凝土路障封鎖另一條可通往政府總部的馬路,以防示威者衝擊政府總部。約500名示威者在聯合國駐曼谷總部外,不滿路障擋着他們前往王家廣場的去路,自行剪鐵絲網和開大貨車撞路障,警方發射多輪催淚彈,驅散示威者。

衝突至少造成45傷,包括7名警員,警方至少拘捕132人,指部份人身藏利刀和子彈,都被沒收。衝突後當局加派5,700警員守護該段路,示威者在廣場集會,到下午5時因下大雨,汶勒宣佈集會結束。


示威者不滿警方封路阻擋去路,與警方推撞。路透社

煙霧瀰漫中,只能依稀看見人影和有催淚彈擲來。路透社

傳綁架英祿 開槍嫁禍政府

保護暹羅過去並非泰國示威常客,但與多次發動反親他信示威的黃衫軍同出一氣。身為退休軍官的示威領袖汶勒,過去以泰國拳擊協會主席身份最為人所知,這次他忽然活躍,更呼籲軍方發動政變,但軍方表明無意介入政治,反對派民主黨亦避談軍人干政。

這次大示威舉行之前,警方聲稱揭發一宗綁架英祿的陰謀,亦有傳言指黃衫軍計劃向示威者開槍、嫁禍英祿政府,不過以曼谷為基地的PSA亞洲保安顧問公司,在客戶通訊指每逢曼谷有政治事件,這些陰謀論和傳言都會滿天飛,「是政治戲劇多於真正威脅」。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國師」解十八大報告 3方面推進改革

【明報專訊】由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組織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簡稱《輔導讀本》)近日出版,首印212萬冊,北京各大書店均有發售,北京王府井書店內,該書和其他有關十八大的書籍、文件,被放在大門入口處的專櫃上促銷,店方並在該櫃數米遠處再設一個「十八大文件專台」銷售同批書籍。有關佈置吸引眾多讀者翻閱,惟購買者寥寥可數。

鄭必堅曾任胡耀邦政治秘書

《輔導讀本》收納40多名高級官員、智囊文章,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民生、軍事、外交、民族和港澳問題等,除了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撰文講述「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外,還收錄了原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老國師」鄭必堅的文章《牢牢把握黨的十八大主題》,詳細解讀十八大報告內容及新一屆領導層的工作方向。《人民日報》前日更在第6版以全版篇幅刊登該文。

80歲的鄭必堅是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政治秘書,從十二大起就參與中共各屆黨代會報告起草,包括十八大。《輔導讀本》中,鄭必堅的文章僅排在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劉雲山3人文章之後,足見其受重視程度。

批毛鄧社會治理模式失衡

鄭必堅指出,未來十年中共覑重從三個方面推進改革開放,一是加快經濟改革和產業調整,二是科教文化創新,三是優化社會治理。他重點勾勒社會治理範疇,認為毛澤東的「組織起來」集中力量辦事方式,在後期某些方面「走向反面」,鄧小平的「活躍起來」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又產生種種失序、失範、失衡現象,所以需要展開中共建政以來最大規模的民生建設和社會建設,開闢「活躍而有序」的新階段。他也認為,鼓勵創新創業和走共同富裕道路,兩者會發生矛盾,需要覑眼長遠統籌兼顧處理。

《輔導讀本》內還有全國人大副秘書長沈春耀關於政改的文章,他承認中國政制存在一些不適應現狀問題,包括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等方面不足,但認為政改核心問題是朝什揦方向改,強調沒有「普世」政治模式,中國絕不照搬西方模式,不搞多黨輪替、三權鼎立和兩院制。

周小川重申撐港金融中心地位

財經官員也有撰文,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未來將繼續積極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發展,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財政部長謝旭人則透露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和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方向,包括將易污染、大量消耗資源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改革個人所得稅方面則向高收入者開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調任統戰部長、並於十八大後卸任中央書記處書記職務的前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劃,撰寫題為《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文章,通篇論述黨建問題,顯然是9月以前寫就的文章。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古德明: 連續、租金




問:Continuouscontinualcontinued三字,用來形容support,應選擇哪一個?三字有什麼分別?

答:這三個字都有「連續」的意思,但continuous是指「沒有間斷的」,continual是「偶有停頓的」,continued則多指「不改變的(行為)」,例如:(1His continued refusal to listen to reason was very annoying(跟他講道理,他總是不聽,十分討厭)。(2The continual ringing of the telephone distracted me from my work(電話鈴聲頻頻響起,使我無法集中精神工作)。(3The patient is in continuous pain(病人痛個不停)。

Continuouscontinualcontinued三字都可以形容support,但要說「不改的支持」,當然是continued最好,例如:I look forward to your continued support/cooperation(希望你繼續支持 / 合作)。


問:說「租金」,rentrental有什麼分別?「租金收據」是rent receipt還是rental receipt

答:Rentrental都可以指「租金」,用法沒有什麼分別,例如:(1I paid a monthly rent/rental of $12,000 for the house(我租這棟房子,每月付一萬二千元)。(2My landlord gave me a rent/rental receipt(房東給我一張租金收據)。第七版《牛津高階英漢詞典》rent條下的解釋很清楚: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you pay to rent something is "rent" or "rental" (more formal). When you hire something you pay a "hire charge"。換言之,rent語氣上較rental隨便一點。而腳踏車、汽車等短期租賃的租金,則叫hire charge

陳智傑﹕旁觀他人之痛苦




有時我想,社會應如何總結「人情五百」這鬧劇的教訓?是大家應為婚宴的「人情」訂下標準,還是應再次記取「禍從口出」的老故事?現實卻是,當事人——那一對準新人所受的驚恐:被人「起底」、隱私暴露於人前、滿天的謾罵、指摘、威嚇,到最後要在周刊封面公開道歉等,看來都只是平白地滿足了部分人的快感。眼看所咒罵的對象在千夫所指下狼狽不堪、垂頭喪氣、窘態盡現、惶惶不可終日的快感,大概就是所謂的「起底文化」。

鬧劇如今算是大致落幕。留下的,是一個鮮有人理會、但卻涉及道德底線的追問:我們旁觀他人的痛苦,是為了喚起良知以記取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施虐、淫邪、暴力及血腥等人性黑暗面的快感?這是已故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對媒體影像的拷問:媒體日趨發達,讓人們能安然、舒適地透過照片及影像去旁觀發生於世界不同地方的不幸、災禍和痛苦。問題是,影像的感觀刺激隨覑媒體的發達而漸漸變得氾濫成災;如是,這些記錄痛苦的影像,還能激起人們對暴力和災難的反感嗎?又或是,人們漸漸對此等影像已開始麻木;旁觀他人之痛苦已淪為一種情感的消費,讓我們在感受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後,便埋首於自己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起底文化」

旁觀他人之痛苦,如今在網絡世界更異化為「起底文化」。網絡世界沒有主流媒體的管束和審查機制;個人發泄、人際口角,容易演變為集體情緒的爆發。把集體情緒的爆發,奠基於公審他人的快感,正慢慢變質為家常便飯的情感消費。早些年,於元朗一家建築材料店與店員口角的女士,及一名拒絕讓其他乘客坐於身旁的學生,成為眾矢之的;今年,先是一名不滿人們在名店門前拍照的工作人員,其後是一名在網上與人爭論「人情」數目的準新娘。上述人士,行為和論點或有爭議,結局則大同小異:在網絡「起底」下精神壓力爆煲;有的即使公開道歉亦難平眾怒。他們的痛苦,成為人們旁觀、以至是取笑和落井下石的對象。

在旁觀他人的痛苦後,人們淡忘事件,繼續生活;直至碰上另一宗可以發泄集體情緒的事件,又再周而復始。不過,這些被「起底」的人,本身並非「食得鹹魚抵得渴」的公眾人物。他們是平常人,只是陰差陽錯,犯了「網絡」眾怒也不自知。大家都不知道,誰人會於何時因何事而榜上有名,成為被全城「旁觀」的對象。不過大抵可以確定的,是媒體和網絡世界的感觀刺激,似乎正使人們對「起底文化」的快感習以為常;當事人「被旁觀」的痛苦、惶恐,看來愈來愈難以喚起社會的同情心,以及保障個人私隱的社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