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7月6日星期六

林濁水: 憲法各表和兩個中國遐想曲



雖然謝長廷難以接受,但在香港「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閉幕會中,謝的核心主張「兩岸憲法各表」還是不意外地被與會的中國學者嚴格批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甚至憲法各表是在「製造問題」,這使得謝希望香港會談達到憲法各表的的共識以「創造歷史」的期待幻滅了

憲法各表,中方的解釋是憲法各表就是在搞「兩個中國」,中國絶對不能接受。非常湊巧,才上個月中,施明德透過紀念泰源烈士也出了兩個中國議題並引起一番爭論;謝香港會後的74日,民進黨舉辦華山會談,討論中國政策,自然也觸及了兩個中國問題。事實上被拿來做當前政策主軸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主權獨立,目前國號是中華民國」,實際上就是兩個中國的色彩。

目前在台灣,台獨的支持者已經到達6成,而主張「台灣主權獨立,目前國號是中華民國」的還要更多。台灣,很多人堅信兩個中國比台獨可行。真的嗎?得好好探討一下。

兩個中國比台獨可行的法,恐怕是受了〈維基百科〉〈兩個中國〉條目的影響。

1950年代後,美國的確就有人提到「兩個中國」,維基也舉了一些1950年代中國毛周反對兩個中國的言論,但維基就據以進一步認為「1950年代,新的國際形勢下,美國出於對亞太安全的考慮,肯定了兩個中國的概念」,這是錯的。

自杜魯門發表〈韓戰聲明〉後,1950年代,基本上,美國的政策一直是「台灣地位未定論」而不是兩個中國。

1951美國主管聯合國事務助理國務卿希克森備忘錄「能被各國接受的永遠解決台灣問題的辦法目前沒有可能,美國立即目標是拖延時間」。同年國務院帖認為,在確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聯合國託管;台灣獨立;交還日本;公民投票,美國難以在五種方案中選擇,所以維持未定論最保險。得注意的是五個方案之中沒有兩個中國。

國民政府要求美國放棄未定論,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他,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將使中國代表權問題須立刻解決,而「美國也將失去協防台灣的依據」____美國在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情形下,何來兩個中國?

此後簽訂的舊金和約,日華和約,台美共同防禦條約都同樣立基於未定論的精神。

怎麼樣處理地位未定的台灣,1950年代美國大抵只在摸索期,也因此解決方案的用詞並不精確,例如杜勒斯兩個中國,雙重承認都曾提過,但依魯斯克回憶錄, 杜勒斯所謂雙重代表,兩個中國,其具體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設置台灣共和國」。

經過摸索,到了1950年代末,美國民間智庫明顯傾向一中一台,1959人才濟濟的「康隆學社」應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之請提出〈康隆報告〉,建議公民投票和一中一台。此後美國和國際社會都受到這報告影響。

國際這一個態度明朗化的趨向,從〈維基百科〉〈兩個中國〉條目上也看得出來:這條目例舉出的1960年代各國主張差不多清一色是一中一台而不是兩個中國。

直到1970年因為蔣介石堅持不可能放棄中華民國國號,美國才不得放棄一中一台,很短暫地正式推動兩個中國政策,但失敗了。此後,在國際上兩個中國策略遭遇嚴厲的封殺。
1970年底,〈中加建交公報〉中,加正式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此後,日、美等國全部在跟中國簽的建交公報中跟進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中的門就這樣被國際社會共同關閉起來了。
幸運的是由於加,美,日等國並未向中國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留下了台灣人民在兩個中國以外的選擇空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美國雖面對了中共壓力,但直到2003從不把台灣的空間講死,從來守住只不支持台獨而不反對台獨的底線。

由於各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在國際法上兩個中國己經沒有空間,而公投獨立機會則法理上卻仍未被堵死。

然而就如同1971年美國為顧慮到台灣部蔣介石的認同立場,推動的是兩個中國而不是更有利的台灣獨立一樣;1999民進黨也是顧慮到島統派的反彈,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兩個中國策略。

得注意的是,雖然公投獨立機會在法理上仍未被堵死,卻一點也不表示台灣隨時宣布獨立,美國隨時跟著承認,正好相反,在目前的國際條件下,美國對台灣的基本策略是「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1970年之後直到未來相當久的期間台獨和兩個中國,被國際社會承認的機會同樣不好。2003208年間美國被台灣強烈的激進制憲,公投,正名訴求不斷刺激便公開反對台獨。(但幸好後來又回到不反對台灣獨立的慣例。)

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是1999面臨黨強大的廢除〈台獨黨綱〉並承認中華民國國號的壓力,而折衷出來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我恰巧是起草小組成員,堅持縱使國號讓步成「目前為中華民國」,但「台灣主權獨立」立場不能放棄,同時,在國際上如死守中華民國國號,將直接對沖一個中國原則,駐外機構非全被趕回來下可,因此我堅持加上國號「在國際上應該彈性使用」的規定。

無論如何,當多數國家挺住,不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又都挻住,不願「反對」台獨時,
民進黨縱使為部和諧而接受中華民國國號,也不必搶到國際社會前面去反對台獨廢黨綱

蔡子強: 後七一政局——政治空轉加劇




七一遊行之後,不少媒體糾纏於究竟是民陣、是警方,還是學者的遊行人數估計最準確。但放下這點,有一點倒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這是除了20032004兩次七一遊行之外,最多人參與的一次。且這是在3號風球、橫風橫雨之下的一次遊行,遊行人士如果從維園出發,得隨時要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付上近4個多小時而且衣襪濕透的代價,顯示他們的意志十分堅定,反梁情緒高漲。

不同於上年的七一遊行,民眾對其上台還有一些期望和疑中留情,改善民生的訴求較多,今年卻差不多集中針對他的誠信和醜聞問題,要求他下台的口號此起彼落,遊行人士不單以喊口號,也以手勢積極回應。

他還能管治下去嗎

要了解梁振英如今民望低殘的惡劣程度,有梁粉會辯遊行人數點算不可靠,但其實只要多看兩點,就知道這是百口莫辯的,包括:

(一)出自不止一間學術機構的多個民調,都顯示梁振英自己民望長期不及格,近日更連累到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對特區政府信任、對中央政府信任等民意指標,跌至慘不忍睹;以及

(二)在演藝學院畢業典禮當中,大批畢業生公然作出的敵意和侮辱性舉動,最初看到照片還以為是網上惡搞的改圖,不料卻真的是現實上的一幕。當與官場和傳媒界朋友聊起,大家的反應都是:「這個政府還能管治下去嗎

連出席畢業典禮,都會被畢業生公然羞辱;連出席頒獎典禮這樣原本歡欣的場合,都會被得獎者送上長鼻木偶公仔諷刺講大話,這樣的一個特首,他還能管治下去嗎
有人怪責學生無家教、無禮貌,不懂得尊重別人,但學生卻擲地有聲的回答,從小到大父母老師都教他:「講大話人就唔會信你,唔會尊重你

梁班子四出向人問計

近日,一些梁振英的幕僚四處向人求教,詢問有何解決當前政治困局的妙策良方,這些幕僚中不乏原本趾高氣揚之輩,但這回卻低聲下氣,一派謙虛受教的模樣。我想,以梁振英的心高氣傲,還需如此,這或許反映他確是受到中央一定的壓力,要求他交出解決當前困局的方案。七一前夕匆忙提出上任一年《施政匯報》,又或者「Plan B」和「多給梁振英一年時間」等法不脛而走,不會事出無因。

據了解,不少人均向他們提出要改組領導班子,例如撤換兩三個問責局長,又或者加入一些行會成員,重振梁班子氣象,給民眾政府重新上路的感覺。據聞,北京也有人頗有同感。所以,葉劉淑儀在電台節目中出類似建議時,雖然只是半天便反口收回,但其實並非無的放矢。

但我就認為撤換問責局長和加入行會成員之類的做法,根本不能對症下藥,因為問題的根本出在梁振英本身,尤其是公眾對他的政治信任。

民無信而不立

正如我在9個月前於本欄〈就職百日 破局已成〉一文中所寫,經過僭建門、連串大話和語言偽術等事件之後,他已誠信盡失,「梁振英=信唔過」的印象已經根深柢固,深入民心。
我便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幾個人進入森林探險,出發前擔心走失,於是「阿火」就:「不用怕,萬一不見了我,大家只要舉目遠眺,有我的地方就一定有煙」另一位「阿水」也:「如果見不到我,請大家靜心傾聽,只要聽到淙淙流水聲,便可以沿路而去找到我。」

唯獨最後兩個默然不語,經大家再三詢問之後,他們才黯然的:「若然失去了我們,那麼一輩子也別望可以重新找回。」他們叫什麼名字,一個叫「誠信」,另一個叫「尊嚴」。
如果民眾反對你的原因是因為經濟不景、施政失誤,那你還有機會翻身。經濟景氣有循環,今年不好,遲一兩年總會好轉;施政有learning curve,今年失誤,明年可以汲取經驗做得好一些。但唯獨誠信和尊嚴,卻如前面故事所述,一旦失去,也不知如何才可以重新贏得。正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何梁振英的不忠,又豈止一次,他的大話和語言偽術,可謂三番四次,層出不窮。

「民無信而不立」,這也是梁振英如今的最大困境。

政治空轉,「行油」卻無寸進

最近有高層官員向筆者大吐苦水,訴管治的艱難,他就算連一些本來不太具爭議的政策,原本以為事先與政黨和議員「打好招呼」、「傾掂數」,怎知一到議會,只要有一兩個議員吵鬧,原本「傾掂數」的議員便立即變成「快閃黨」,無影無蹤,甚至「變臉」。他梁振英民望低、認受性低,政府根本凝聚不到支持,施政可謂舉步維艱。
當然,筆者不能透露有關官員身分和相關政策例子,但有另外一些例子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將軍澳堆填區便是最好例子,就算是建制派裏的鐵桿政黨民建聯,正當大家以為其支持票沒有什麼懸念時,結果到臨門一都「縮沙」,始終好漢不吃眼前虧。如果梁振英和特區政府強勢,你估這樣會發生嗎

梁班子急於求成,望憑一點政績,可以改善民望,擺如今的困局,但卻落得像一部引擎空轉的車子,雖然「行油」,但卻依舊動彈不得,沒有絲毫寸進。
北京已有聲音,承認當日倉卒換馬,棄唐選梁,揀了梁振英當特首,是考慮不周,他們如今也看到梁振英出現了:(一)能力不及、(二)施政失誤、(三)用人不當這三大問題,但如今礙於各種原因,不得不繼續挺梁。換轉是我,在這三點以外,還會補上兩點,那就是:(四)無信不立、(五)失道寡助(即是無朋友)。

撐梁到底,三大代價

北京當然可以不惜一切,一直撐梁到底,但這就得承受三方面的代價:

(一)正如前言,特區政府繼續政治空轉的代價,施政舉步維艱;
(二)除此之外,佔領中環運動的氣勢正迅速冒升,這也是拜梁振英所賜,如今對於年輕人而言,沒有東西比起「反梁」更「有型」,更易取得peer group的認同,以及在facebook上取得「like」;
(三)政府裏僅餘的一些有民望的政治精英,如林鄭月娥,也會被迫與民望低殘的梁振英陪葬,到2017年普選特首時,再無將可用。

究竟這得,北京得自行三思。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古德明: 再談本土派



                      
               
                ■今年七一,四十多萬市民冒着風雨上街遊行爭取民主。資料圖片

               
香港最近有「本土派」冒起,以「香港劃地自治,不與大陸百姓同休戚」為號召,甚或譏關懷大陸者為「大中華派」。其實中國早已被中共滅亡,中華民族淪為奴 隸,俗亂禮崩,哪裏還「大」得起來。本土派假如能爭得香港民主,實現「一國兩制」,為中華民族留一淨土,當然很好,只是好得太過天真。

《世新語.言語》有一個膾炙人口故事:曹操恨孔融鯁直,問以「大逆不道」死罪。孔融被捕時,慘然問使者:「冀罪止於身(望罪過由我一人承擔),二兒可得全不?」他兩個未滿十兒子當時在場,上前跟父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他們果然和父親一起遇害。

香港本是中國巢中之卵,一九四九年之後,獲英國庇蔭,僥幸得全;現在,英國殖民政府已捲旗回國,香港就再難僥幸。假如本土派以為,中共可以讓港人自治,一如當年之讓英人治港,那是不了解中共。中共眼中,向來華洋有別,崇洋賤華。他們哪裏會拱手把香港交予家奴。

事實上,香港人不少也已經變質,和中共人看齊。否則以「愛港」為名的暴力鬥爭組織怎會越來越多,有如文革的紅衞兵;以「事神」為名的宗教團體,怎會紛紛排 斥民主,有如中共的愛國教會;成千上萬的男女,怎會扶老攜幼,爭看駐港共軍操演,對剿民部隊讚不口,有如大陸一些匹夫匹婦。

《楊文公談苑》載:宋太祖遣大軍取江南,南唐後主李煜派大臣徐鉉北上求和,江南無罪,太祖出師無名。太祖回答:「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 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宋太祖以仁義立國,為政遠勝李煜,大可以問李煜荒淫無道、誅殺忠良之罪,但他還是懶得和徐鉉理論;現在,本土派假如要憑事實, 講道理,教中共容許香港在其卧榻之側鼾睡,更無異緣木求魚。中共立國,仗的是剿民刀。

李煜理不能奪宋太祖,勉強還可以寄望軍隊。香港百姓却連手槍都沒有一把。墨子:「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然則本土派憑什麼劃香港自治。
七月一日,香港四十多萬市民冒着雨箭風刀,遊行抗議中共干政。我走在其中,想到六月二十六日,新疆有維吾爾人斬木揭竿,起事殉身;六月十三日,廣西南寧市 民不忿共軍打人,群起而攻之,火燒軍車;五月二十八日,四川德陽市民不滿城市管理人員打死小販,群集抗議,和武警對峙。香港七一遊行、佔領中環等等,只是 那無數民變中的小景。我們要有民主,唯一希望,就是中共在全國民變之中魚爛土崩。單憑香港本土派,恐怕無能為力。

一九八九年,香港人無不延頸北望,心情踴躍,唯盼北京百姓一舉功成。那時候,沒有人不相信香港和大陸休戚相關。今天,本土派却以為香港可以其身獨善。孔融的兒子問:「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古德明  專欄作家

陶傑: 教語文



中國人學英文不容易,西洋人學中文更難。

語文遠不止文法與詞彙,語文要學得好,必要連同其文化背景一起學。香港的英文水準低,原因是幾十年來從沒有將英語文化的背景跟英文一起教。沒有這樣的課程,也沒有如此師資。

洋人學中文,更麻煩了,因為文化從歷史而來,中國歷史比英國長兩千年。譬如中文的一個「軒」字,即最難解。成語「不分軒輊」,意思是「不分高下」,原來「軒」是前頭高,後部低的車叫做「軒」;但前頭低尾部高的車,另一個字,叫做「輊」。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已經開始用馬車,英文的馬車,只有個詞彙,就是Carriage,歷史決定文化,文化定義了語言。

今天的中文教師,應該精通英文;英文教師,也要懂得英國文化歷史。兩種語文,交叉教授,Horse-carriage,也同時講授「軒」、「輊」這兩個中文字。這樣教法,學生就有趣味,因為這樣教語文,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點也不會悶。

因為今天的世界是地球村,旅行頻繁,經濟、文化、政治,互相滲透影響。教英文Carriage這個字,不可能不連同中文的「軒」一起講。講到「軒」,也不可能不涉及這個字其他的意義:除了車輛,「軒」還可以是長廊形的一層樓房,在中國的古代,紅樓夢有一家「衡蕪院」,另有一座「悼紅軒」。軒是什麼樣的房子?如果我來教,我會有點像英文的Bungalow

Bungalow這個詞,來自印度,是殖民地時代英國人到印度去之後才發現的一種房子,單層、避暑、重風涼。語文本來是如此趣味廣雜的學問,一個缺乏想像力的民族,硬要將語文教學,搞成死水一潭,除了自己蠢,怪得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