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庫斯克: 網上輿論戰 — 勝利不屬於政府

圖:Dumbfounded One
圖:Dumbfounded One

今天才監察網上民意?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監察網上輿論,更必須參與輿論戰鼓動民意,因香港是選舉政治的社會,政府如果保持中立,就只有「捱 打」。......邵善波表示,留意到網絡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愈來愈大,因此中策組日後做民意調查,會從個人網誌、網上報紙、社交網站及討論區,了解民意。
— 《頭條日報》(18-11-2012)
讀這段報導,感覺互聯網彷彿是上個月才出現似的。
其實政府新聞處一直有監察主流傳媒,包括報章、雜誌、電視台節目、電台節目等,每天早上都會有簡報發給官員和高級公務員。邵善波所講的「監察網上民意,透 過監察網誌、facebook、討論區等,歸納輿論動態」,可能是指會做類似新聞處那種網上輿論簡報。如果要分析的話,應該還要看網站流量、關鍵字搜索排 名,還有各社交網絡平台上的趨勢量化數據等。

我有一點覺得奇怪,就是這種工作怎樣會今天才說要做?由2009年有網民在Facebook group號召示威倒曾開始,到2010年反高鐵運動,到2011至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難道政府沒有專責研究網上動員的單位嗎?據我所知是有的,而且 是一直有向民間收風的,不過不知是不是領導層對網絡趨勢視而不見,所以對網絡民情好像毫不掌握似的。

兩年前特首辦騁請了新民黨陳岳鵬當特別助理,他的其中一個工作不就是與新媒體有關的策略嗎?特首辦的Facebook page和微博,也是在那時候出現的(那Facebook page自梁振英上台後就不見了)。除了那條劣評如潮的「MC Jin x 曾蔭權宣傳片」和特首辦Facebook page之外,似乎與新媒體有關的東西都未得到過重視,直至反國民教育運動令政府焦頭爛額為止--那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網絡世界已經有能力影響實體世界。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說句,各位bloggers、改圖改歌專家、網路倡議者、鍵盤戰士,你們做的東西政府終於會看了。

網上輿論戰可怎樣打?
邵善波說要打輿論戰,單以網上世界的輿論戰而言,他們可以怎樣打?

一、明戰:
主動發佈消息,當中可以有新聞發報,也可能有柔性訊息,配合友好討論區、建制團體支持者、受薪打手不斷在網上分享,做到置頂曝光效果。
利用銀彈政策,在Facebook、Youtube等地方買位,增加資訊曝光率。另可,邀請學者及意見領袖,為政府撰寫政策意見,在網上發佈。這一項,曾蔭權政府曾經做過。

二、暗戰:
基本上現在已經有,不過似乎負責的單位不是政府,而是某維穩單位。暗戰包括......
各大討論區的管理層及版主的合作,人為地令異見者被消音或者因為感覺「冇癮」而離開。有組織地動用打手和建制團體支持者扮演五毛黨,發佈分散視線和小罵大幫忙的帖子及回應。
在不受本地維穩單位控制的平台如Facebook,有組織地動員大規模舉報,務求令不受歡迎的意見領袖帳戶被停權;利用網絡平台發佈抹黑訊息,這一招通常 在選舉期間比較常見;以駭客手段攻擊不受他們歡迎的獨立網站,例如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投票系統、輔仁媒體曾被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而癱瘓等等, 例子多不勝數。

三、諜戰:
這是最防不勝防,也是最危險的一著。筆者沒有任何資料,不想胡亂猜測,只是想提出這一策略的可能性。
簡單來說,是策動扣帽子式的論戰。被策反者或者潛伏者當然不是來自愛港力、香港青年關愛協會這些下三流組織,而是敵我難分的網絡意見領袖。現時不同的抗爭組織和較有知名度的網上圈子不時會互相指責對方被收買,就是這種潛伏恐懼思維的產物。

四、白色恐怖:
輕度的白色恐怖是以一些比較容易收緊的法例限制網上言論自由,例如二次創作刑事化、收緊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以限制常有粗口的網台等。進一級的白色恐怖 是23條立法,禁制所 謂涉及國家安全的資訊發放,例如政治局內情、國家政策、法輪功、民族自決,甚至香港自治等,造成寒蟬效應。
最嚴重的白色恐怖是重開政治部,給異見者開file,威脅他們收聲或者轉向。在現時的政治氣氛下,這個擔憂可不是空穴來風。

政府難敵人本運算的資訊力
既然中央政策組明刀明槍說要打「網上輿論戰」,各位網絡上活躍的異見者也需有個心理準備。整體來說,除非上述的白色恐怖全面成真,否則以現在特區政府及維 穩單位的思維和能力,不見得可以惡得出什麼樣子。原因很簡單,大家見中國大陸就算有防火長城、網管比《1984》的老大哥更無處不在、發帖者隨時被喝茶甚 至坐監、所有牆內網站都被嚴密控制,上面的討論區和微博上還不是常常起哄發酵?
香港沒有防火長城、境內外網站都不受政府控制、發表言論不會被喝茶,政府根本不能以恐怖手段控制網上輿論。況且,即使維穩單位能夠收編大部份討論區管理 層,卻收編不到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外國平台。在這些不受他們控制的平台上,他們的輿論戰就難打得多了。

對於政府來說,互聯網最令他們頭痛的地方是,那裡有大量利用自己時間製作文字、圖象、影音來提出訴求的鍵盤界人士,更有數以十萬人每天在Facebook 上「讚好」和分享這些訊息的網民,這些訊息不斷發酵,配合天時地利的話,久不久便有一個議題到達引爆點(tipping point)。可笑的是,政府往往是在引爆之後才發現,甚至是在引爆之後還企硬。

在香港這個開放社會,政府和維穩單位能否對抗這種數以十萬計網民的互動產生的輿論?似乎不大可能,這種以無數網民互動產生的訊息量和主流民意,是「人本運 算」(human-based computation*)一個例子。所謂人本運算,是指大量人類用戶不斷互動而產生的訊息進化(evolution)過程。如果參與的人數足夠多的話, 便會產生一種有機的、難以逆轉的訊息力,簡單的例子有Facebook以分享和讚好數量造成的風潮--例如反對政府政策的輿論和$500人情事件發酵。而 因為社交媒體上不同的圈子的互動,是靠不同力度的弱連結(weak link,即是某程度上的互相認識)的,所以即使政府找得到大量友好團體和打手,因為他們跟主流社會沒有弱連結,他們也不能影響網上的主流民意。

結論
以香港政府或西環之力,除非能把Facebook和Youtube買下,否則單靠上述的明戰和暗戰,甚至諜戰策略,以現在梁振英及他的團隊的誠信和能力, 很難取得市民信任,更不可能打得贏網上輿論戰。須知道打輿論戰的基本條件,不是技術、更不是財力,而是取信於民和政策思維合理性,這兩方面都是梁振英及其 極左團隊欠奉的。
政府贏不了網上輿論戰的大前提是白色恐怖沒有實現。換句話說,政府任何有意收緊言論自由的做法都必須以最高敏感度看待,否則當法網結繩之日,便是白色恐怖臨到之期。
作為blogger,我不肯定我有沒有被監察。如果有的話,我奉各位領導一句,唔該交待清楚僭建講大話、偷步賣樓、賣樓回佣、經營劏房講大話、酒後駕駛、會計師公會利益衝突問題先再講輿論戰吧。

* 維基英文條目:
Human-based computation
原文刊於:www.kurskhk.net/769767640/網上輿論戰-勝利不屬於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