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工商時報社論:中國國力攀升與人民幣國際化




儘管中國內部金融問題不少,特別是地方政府債臺高築、房地產價格面臨下調震盪、銀行體系商業化改革裹足不前,但對外則表現搶眼,形成強烈對比。不僅GDP規模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僅次於美國,早已實現1950年代「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夢想,估計2012年的進出口總額也將取代美國,一舉躍升為全球最大貿易國。

隨著中國國力大幅攀升,人民幣的國際角色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對外無論是外交或經濟領域,顯然都更有自信,官方說法也開始出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佈局構想


2009年中國國務院即宣布,「到2020年以前,要把上海辦成與人民幣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此後便高舉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旗並做積極部署。然而人民幣能不能真正國際化,箇中虛實卻頗值得玩味。

貨幣國際化的主要特徵在於外國人得以且願意持有,並可在境外流通,其實現通常有三個階段或層次,分別為貿易、金融資產的計價與結算,以及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美元即把貨幣國際化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大概囊括了全球6成的外匯存底與85%的外匯交易。許多國家彼此之間的貿易與投資雖跟美國無關,卻多以美元計價,最典型例子要屬國際油品等大宗物資的交易。其次為歐元,雖然近年來狀況不斷,但仍活躍於東歐與環地中海地區,也佔有約25的外匯儲備比重。其他如英鎊、日圓與瑞士法郎等國際貨幣,也都扮演一定角色。

就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言,成果較為豐碩的部分主要還是在鼓勵雙邊貿易結算使用人民幣,以及透過香港此一人民幣「離岸市場」(境外交易中心)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券,並逐步允許透過這些債券所取得的資金參與中國境內股債市場。

至於在人民幣作為各國央行儲備貨幣方面,近3年來中國也已經和包括南韓、馬來西亞、阿根廷等14個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bilateral swap agreement),這部分倒是象徵性的意義居多。

捨美元而用本幣作為計價與結算單位,好處則在於可節省企業轉換貨幣成本並降低匯率風險。從20097月起,中國開始試點推動國內企業與港澳及東協國家進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隨後並延伸到中俄邊境貿易。

才短短不到兩年功夫,中國透過人民幣完成貿易的金額在2011年已高達3,000億美元,佔對外貿易約1成比重,2012年甚至可達到15%。中日雙方更在日前宣布,未來兩國將致力於利用彼此貨幣直接貿易。也由於目前超過6成的中日雙邊貿易乃以美元計價,此舉勢必進一步拉抬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更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群起效尤。

然而,不等市場自然演化水到渠成,中國急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也並非萬無一失。主要由於人民幣看漲,其他國家出口到中國樂於賺取人民幣,然後在香港開設人民幣存款帳戶;但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卻無此動機,絕大部分仍然選擇透過美元計價與支付。這一來一往,一方面讓人民幣在香港持續累積,目前約有1,000億美元,預計2012年更可能達到3,400億美元,且因為人民幣的境內(被低估)、境外匯率不同,形同造就炒匯與投機空間;另一方面又不正常地加大中國外匯存底(尤其是美金)的增加速度,不僅跟當初藉由人民幣計價以擺脫美元的企圖背道而馳,更在穩定或壓低人民幣匯率的政策下,等量釋放出人民幣,為中國帶來額外的通膨壓力。

現階段中國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難題,其實也跟國內金融條件尚未完全具備有關,尤其是人民幣尚未允許跨境自由兌換(資本帳開放)所衍生的後遺症。問題在於,中短期內中國要完全開放資本帳仍然相當困難,因為這將削弱官方掌控匯率水準的能力,除非中國徹底放棄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否則應屬空談。

香港做為人民幣第一個離岸交易中心,也是觀察人民幣國際化成效的最佳櫥窗,實驗性質可說相當濃厚。但究竟會對香港經濟將帶來何種影響,恐怕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張大春:行路不難問路難




在我的部落格裡,越來越常見這樣的信件:「請教您一個問題,『焠鍊』與『淬煉』何者為正確的用法?我查了教育部的字典,看到的是『淬鍊』,但我印象中應該是火字旁。」

緊接著的另一則留言,是這樣的標題:〈一攤水還是一灘水〉:「你好,大春先生,又來請教您了。剛剛在寫 Plurk時用到這個單位,不明瞭哪個正確。直覺上我會用一『攤』水,查了一下手邊的國語活用辭典 2005出的第三版,第二個解釋這樣寫著:『量詞,多用於表示液體或濕潤物的聚合體,例如:一攤爛泥』。不放心,又查了網路上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關灘的解釋,第三個這樣寫著:『量詞。計算擴散成片的糊狀物或液體的單位。如:兩灘血、一灘爛泥。』我被雷到了。」

提問的人如果手邊有足夠詳瞻的「大字典」,不難發現:「淬」的正確性無法取代;它就是鍛造金屬材料之時,將稍紅的鍛件浸水降溫,以增強硬度的一個程序。職是之故,「淬」還能引申出提煉中藥的「醋淬」之法,以及「浸染」、「冒犯」等義。回頭說來:在「冷卻鍛件」這個意義上,「焠」和「淬」沒有差別;唯「焠」字另有「點燃」、「燒灼」的意思,則與「淬」就無關了。

至於「灘」字,除了表達「水淺多沙石而流急之地」、「水濱平坦之地」而外,的確也有用於平面之上、形容液體的量詞,「一灘水」、「一灘血」,都是正確的用法。唯「攤」之用於此,也只能說是無關正誤、隨俗通假,畢竟從原始字義上說,「攤」字雖有平鋪、展布的意思,卻很難用以形容一片薄水。「攤蛋皮」之「攤」、「攤苦差」之「攤」以及「攤債務」之「攤」,都是此字作為原初動詞的意思,對照了「灘」來看,與血與水的關係,恐怕還是要讓給三點水的「灘」字來攤派。

這麼幾個對中有錯、錯中有法的字算甚麼學問呢?

看似不必計較的文字之所以會讓人計較,正是我們喊了多少年的中華文化之所以還能夠苟延殘喘、不絕如縷的重要原因。某一世代之人(還未必是多數),受了一種敬惜文辭、不苟聲義的教育(還未必如何高深),就會認為章句、訓詁必有達解而不移,這是一切教化的基礎。譏嘲這樣窮極無聊、追根詰柢之人的也所在多有,以為凡事何必這麼認真?館子的點菜單上不也把「炸蝦飯」寫成「乍下反」,廚子能識得出、做得成、端得上桌,不就結了?

然而像是患了強迫症一般講究文字形、音、義之正確與否的人不無道理──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傳遞基於文字而產生或召喚的信念。真正令人困惑的,反倒應該是我們所依賴的字典。

編字典總是苦功,絕非易事,每一部新編的字典都必須既能本乎前人的正解,增添與時俱進的註釋,還要滿足特定的、無奇不有的求知角度。坊間字典汗牛充棟,即使所本者有限,卻仍言人人殊,有的以簡明為招徠,有的以厚重為特色,有的以檢索方便為訴求,有的以蒐羅廣泛為能事……也有的甚至還會強調套色印刷,插畫圖解等等。然而,字典所反應的,恐怕不是一個社會所能積聚的文字學專業素養,而是社會大眾對於文字的好奇深度。

我們當然無法建議每個人隨身備一套《漢語大字典》,但是,從觸控螢幕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與便利著眼,我們隨時找到極為精深、專門的文字學答案似乎不怎麼困難,問題在於我們還會不會那麼些看來不切實際的問題?不問這些,我們不會進化到問出更精湛的問題,字典就會越編越薄。

行路不難,只是辛苦;問路實難,它決定了旅程長遠的價值。

明報社論:政綱空白面目模糊 共和黨初選舉步難




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初選揭開戰幔,共和黨在艾奧瓦州舉行黨團會議,麻省前州長羅姆尼以8票之差險勝對手,先下一城。不過,微薄的差距,令人對羅姆尼未來漫長的選戰之路有一定憂慮,能否由頭帶到尾,看來不那麼令羅姆尼陣營安心。後天(110日),共和黨將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初選,美國選舉政治有一種說法,如果拿下新罕布什爾州,很有可能最終拿下該黨的總統候選人之席云云。事實是否如此,還須8月底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才能證明。

美國總統選舉表面是持久戰,由1月的初選到11月的大選;中間經歷幾十場初選,然後是黨內提名,最後是大選。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一般到了34月間的「超級星期二」、即一天之內十幾個州舉行初選後,大勢已然底定,該上路的都可以昂首前進,該下來都打點包袱,因為美國選舉比併兩樣,一是選票,二是金錢,選票到最後會拉到多少,俱在選民一念之轉,但在參選人走上街頭到選民投票之間,競選費用卻是一毛錢也不能少。對參選人來說,無比的意志和堅實的政綱之外,若沒有高效率的籌款能力,這場仗是無法打下去的。

奧巴馬4年前以籌款能力高超和動聽的政綱擊倒共和黨的麥凱恩,今屆大選,奧巴馬是現任總統,以逸待勞,看著共和黨而出招。美國選民對羅姆尼認識不算多,他的政綱取向為何,只能是大略梗概。羅姆尼曾於麻省這個民主黨大本營當過州長,被視為共和黨內左派,事實上他講究社會公平,提出向中產階級減稅。另一方面,羅姆尼是摩門教徒,在基督教為主體的美國被視為有欠正統。這些因素,令得他在共和黨陣營內,與其他所謂傳統共和黨人如金里奇等格格不入,能否最終獲得支持,今天仍是言之尚早。

欠缺管治經驗  選民難瞧上眼

共和黨以在野黨身分參加這屆大選,這與4年前奧巴馬當時的位置一致,然而共和黨至今繼續參選的6名候選人,卻無法有一人能夠令美國選民反思「美國要不要換這個人當總統」。共和黨如今餘下的六人幫,除了曾經做過國會眾議院議長的金里奇,其餘各人面目不清,這是政治人物的大忌。不僅於此,各人政綱亦言不及義,能夠拿出的政績或政治見解,只能局限於「我曾於某地任過州長」(羅姆尼語)、「我能管好經濟」,今天美國選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全國型政治首長,而不是若干年前某地的管治經驗。

作為在野黨,共和黨沒有辦法在這一刻走出另一條路,令選民可以從民主及共和兩黨之中作出抉擇。奧巴馬提出向富人徵稅,共和黨期期以為不可,但共和黨幾個參選人,連一個像樣的稅制政綱都沒法子提出來,連照抄奧巴馬4年前的「改變」(Change)都沒有能力。且艾奧瓦州黨團會議之後,共和黨沒有出現明顯的領跑人,羅姆尼被認為是共和黨的熱門人選,純粹也是因覑8張選票差距的原因。對於共和黨參選人,這是希望在人間,但對民主黨來說,共和黨沒有排眾而出的參選人,沒有一張具有共和黨式立場、取向清晰的政綱,情勢馬上不同。

奧巴馬委任官員  公開挑戰共和黨

平情而論,奧巴馬這4年任期其實做得頗差,民望從最初的近八成到如今的五成浮沉,共和黨只要有一個像樣的參選人,隨時可以打翻奧巴馬重奪白宮。可是如今的共和黨參選人,從表現到核心的政綱都欠缺冠軍相,除非其後形勢丕變,或民主黨在多項議題上失分,否則的話,民主黨可以在這一刻長長噓一口氣——共和黨的挑戰不可怕,可怕的是美國選民不滿奧巴馬的表現,以懲罰民主黨的心態來投給共和黨。奧巴馬在上周共和黨初選翌日,馬上顯露他的「強勢」,趁國會休會期間,繞過國會,以總統行政權力,直接委任科德雷擔任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局長。

美國社會求變之心一直存在,不論膚色不論黨派,只要社會有需要,就能成為變化的動力。從民意調查看,奧巴馬這刻民望只有五成,論政績更是空頭支票多多,可是共和黨在初選表現更令人失望。美國人求變,但總不能硬塞一個差勁不堪的總統。如今說共和黨無力回天也許早了一點,但實是共和黨的參選人連像樣的點子意念也沒有,挑戰乎云,總是要講真正實力的

馬國明:周日話題 - 攝影有啥可怕要禁止




雖然攝影這種技術早在19世紀分別由兩名發明家幾乎同一時間發明,而且在今日21世紀裏發揚光大,但對於攝影的作用和社會意義的討論卻有如鳳毛麟角。即使今日很多人舉起手中的流動電話便能拍照,接著把照片傳送到社交網站。一旦被人廣為流傳便立即成為熱門話題(巴士阿叔事件便是一例),攝影的社會意義仍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課題。

近日有尖沙嘴的名店阻止市民拍照,社交網站隨即發起抗議,類似事件曾發生在長實集團主理的所謂「活化古蹟計劃」的1881 Heritage

近日阻人拍照的DOLCE&GABBANA是名店1881 Heritage何嘗不是名店,不過多了古蹟這個幌子而已。市民自願為這些名店拍照無非是仰慕名店的盛名。市民拍照後,珍而藏之的有之,傳到社交網站跟朋友分享的亦有。對名店來說,市民的做法有利而無害,名店為什麼要阻止?據報章報道,DOLCE&GABBANA的人員阻止市民拍照時曾說只准內地遊客拍照,不准香港市民拍照之類的話。時移世易,九七之前,內地人被稱作「亞燦」,今日香港市民卻在自己的地方受到歧視。箇中原因無非是內地豪客購買力驚人,全世界的著名品牌紛紛進駐香港開設旗艦店就是要吸納內地豪客。香港一般市民除了瀏覽櫥窗,便只能舉起相機或手機拍照留念。對於每月付出數以十萬計租的名店而言,這些在店舖前拍照留念的香港市民不過是「搞搞震、冇幫襯」,阻住人家搵食的一群,阻止拍照已是最客氣的做法,借用警方的慣常講法則是最低度的暴力。

原意呈現現實促進變革

因此值得探討的反而是市民在名店前拍照留念的舉動,記得數年前政府硬要拆卸天星碼頭,碼頭最後一日運作的當天,十數萬計的市民蜂擁而至,拍照留念,為的是要留下「美好的回憶」。有關當局宣布拆卸牛頭角下鸷後,市民同樣紛紛專程到那裏拍照,同樣是要留下「美好的回憶」。在香港長大的人,沒有人會不曾乘搭天星小輪﹕在興建海底隧道前,渡海小輪是連接港島和九龍唯一的交通工具。拆卸天星碼頭,把渡輪服務邊緣化,市民蜂擁而至拍照留念,其實是不自覺的無聲抗議。牛下亦有同樣的意味,昔日的公屋建在市區(如北角鸷、蘇屋鸷)或鄰近市區的範圍,今日的公屋則建在偏遠的上水、粉嶺或天水圍,市區的地皮悉數留給地產商。到牛下拍照留念,留下的其實不只是個人的美好回憶或是帶著濃厚懷舊意味的集體回憶,而是留下呈堂證供。起初發明攝影時,人們對這種嶄新技術的社會意義毫無認識,只曉得拿繪畫來比較,攝影因而傾向圖像主義(picturalism),又不斷舉辦攝影沙龍比賽,以美感來判別照片之間的高下。後來才發現照片可用作呈堂證供。德國思想家班雅明那篇聞名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更淋漓盡致分析了攝影技術的社會意義在於呈現一種新的社會現實,一種人的肉眼見不到的社會現實,攝影可以是一種促進社會變革的技術。如果沒有攝影,香港市民對六四的觀感跟官方的版本不會有重大分別,去年初的茉莉花革命,矢志推翻獨裁統治的阿拉伯青年冒死拍下軍警武力鎮壓示威者的場面,然後上載互聯網,將軍警的暴行公諸於世。香港記者在內地採訪群眾事件時屢遭武警粗暴對待,甚至拘押,原因無非是記者的相機會揭穿所謂和諧社會的神話。

港人無力購物揭社會矛盾

攝影是一種促進社會變革的技術,市民湧到天星碼頭和牛下拍照,有朝一日歷史法庭開庭審判特區政府時,市民拍到的照片定可作呈堂證供。市民在名店前拍照又有何社會意義,拍到的照片怎樣促進社會變革?本地的報章大篇幅報道市民拍照被阻之餘,卻未有任何探討問題的意圖。香港雖仍享有辦報的自由,但報章對各種事情的認識仍有待提高。市民在名店前拍照,性質雖然跟天星碼頭和牛下有分別,但當中的社會意義同樣不能忽視。今日香港名店林立,特區官員沾沾自喜,以為是政績昭著的明證。一如內地富豪到香港炒賣樓宇,推高樓價,內地「自由行」的豪客吸引全世界的著名品牌進駐香港,同樣推高店舖的租金。剛過了100歲的彌敦道,二三十年前還會出現「單眼佬涼茶舖」這樣的平民化店舖,現在見到的幾乎全是金舖或珠寶店。如果「雙非」嬰孩攻破香港的醫療體制是「自由行」的不良副作用,今日香港名店林立,彌敦道變金舖街同樣也是「自由行」的不良副作用。香港的街道原以服務香港市民為主,當然香港一直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到訪,尖沙嘴一段彌敦道便以服務遊客為主。市民或許也曾在尖沙嘴一段的彌敦道拍照,但從未聞被阻。九七後經常聽到「溫水煮蛙」,但這種事其實發生在香港的街頭。名店或金舖不是為一般香港市民而開設的,因此才會被人阻止拍照。在名店前拍照的市民或許是以照片代替自己沒有能力購買的物品,但這個卑微的舉動已足以暴露香港社會的矛盾。當香港看似四處閃耀生輝,璀璨奪目時,香港已不再屬於香港市民了,在名店前拍的照片呈現的是一種香港市民無處容身的社會現實,這些照片同樣是歷史法庭開庭時的呈堂證供。

沈旭暉:訪豬記——唐英年﹕真的假不了(二之一)




過去一年,唐英年的民望一直不及主要對手梁振英,直到上月才拉近,然而以往遙遙領先的是他。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筆者作為後輩要說的話,已於〈致豬書〉刊登,這裏篇幅所限,只刊載對他十點質疑的問題與回應,而他將於其他平台發表的詳細政綱,這裏也不贅。

(一)車毀人亡  「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這樣說」

沈﹕你與青年的恩怨,源自一年前你出席Roundtable周年活動時發表的「車毀人亡論」。那次以後,你有沒有反思?

唐﹕不但有,而且是不斷深切反思﹕我現在明白這不是最有效的傳訊,我會汲取教訓。事實上,我對青年充滿期望,也相信坦誠溝通的重要性,才不其然把你們當作自己子女一樣,像我曾說的「愛之深,責之切」。如果那次言論引起青年反彈、又或感到被冒犯,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對我這個上一輩的人諒解。

沈﹕時光倒流,你再來發言會說同一番話嗎?

唐﹕(笑)如果可以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這樣說。事實上,自從那次之後,我經常警惕自己用詞要恰當,這是公眾人物很好的一課。

沈﹕有親建制評論把參與示威的青年標籤為「廢青」,曾蔭權也認為青年只懂投訴。你離開政府了,認為這些說法客觀、合理嗎?

唐﹕我絕不認同,示威是香港表達言論的一種方式,只要不犯法、不擾亂秩序,示威和言論表達自由是必須捍衛的。我也不會這樣批評年輕人,我想年輕人有熱誠、多關心社會絕對是好事,這才是香港希望所在。

沈﹕用字以外,青年對你不滿是認為你不明白大家遇到的困難,你明白嗎?

唐﹕青年遇到不少挑戰和困難,我是理解而同情的。他們的困境可以從四個層面歸納﹕教育、就業和房屋,以及一個更高的角度,就是青年對社會公義非常重視,追求公義成了新一代的核心價值,這是非常可喜的。這四方面,都是我政綱的主要部分,我邀請了不少青年參與我的政綱撰寫工作,有信心在發表時能充分回應大家的疑慮。

(二)郝鐵川事件﹕「學術研究應留給學術界討論,公職人員避免瓜田李下」

沈﹕說到核心價值,似乎你說得比對手多,但具體究竟指什麼?

唐﹕自由、開放、平等、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基本法》保障的重要部分。香港社會開放,造就了經濟發展的奇蹟,但是在平等方面做得不夠,這是下任特首必須正視的問題。香港也因為沒有意識形態束縛,有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製造了文化創意產業空間。正如我被網民惡搞,你在facebook專頁貼我的圖有數千個「like」和「share」,我就真心佩服那創意,因為這代表了香港人活潑的思維和無窮生氣,這是內地目前難以容許的 。

沈﹕在學術界,對核心價值被蠶食充滿憂慮。中聯辦郝鐵川部長以「個人身分」批評港大民調不科學後,《文匯報》等不斷批評該民調「包藏政治禍心」,不少這些文章都是你對手的支持者撰寫的。你會否有實際承諾捍衛核心價值?

唐﹕在香港,每人都有自己的言論自由,但我認為關於學術研究的意見,應留給學術界自己來討論。我在政府工作時,經常強調不應發表「個人看法」,因為我要遵守政府的紀律,不會批評自己人,也不應利用「個人身分」說政府不方便說的話,因為這會容易引起誤會。就那些文章,香港人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言論是否失實、偏袒,他們看得出來。

沈﹕你的對手批評近年司法覆核「不得人心」,你是如何看?

唐﹕政府必須尊重法治為核心價值,每個決定都要審視能否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判斷個別案例是否得人心並非我最關注的事,我更重視政府應超然於政治之外,依法辦事。例如莊豐源案,我很堅持必須根據法律條文處理,我明白今天這不是拉票之舉,但假如我們的法治不能予人信心,社會又怎能維持公義?

(三)二十年政績  「批評一事無成,是缺乏認識的說法」

沈﹕另一個批評是你在政府多年缺乏政績,例如你的扶貧委員會辦事不力。

唐﹕我記得在一個以公務員為對象的論壇,候選人都說明白公務員有辱無榮的辛酸,但真正明白就不會這樣說話了。扶貧委員會縱有不足,但是它承先擧後,例如我們推行了跨區交通津貼、兒童發展配對基金等,這些都是由委員會建議的,並得到撥款實行。另外,委員會令大家對貧窮問題更加認識,亦促進社企發展,這都是很重要的文化建構工程。

沈﹕關愛基金的進度,也被批評為欠理想。

唐﹕關愛基金主要是幫助安全網遺漏的人「N無人士」,目標是要起一個先導和識別作用,透過基金援助他們。所以關愛基金會提供搬遷津貼,予工廠大廈房住戶,這也是引領社會的里程碑。說它一事無成,是缺乏認識的說法。

沈﹕你的對手認為爭取CEPA是他的政績,那你最自豪的政績是哪些?

唐﹕作為政府主要官員,我們榮辱與共,不能輸打贏要,政府施政的成敗,我們都有份,既是我們的集體政績,也是集體責任。其中一件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是促成政府推動公平競爭法,因為這是最能回應社會監察不同霸權的訴求,這我在之前的財政預算案已提出,我希望本年立法會可以通過。

(四)沒有地產霸權?  「領匯扼殺了小商販和本土經濟,必須修正」

沈﹕說到「霸權」,你不是曾說香港根本沒有「地產霸權」,並叫青年人學習李嘉誠嗎?

唐﹕(苦笑)這些說話分別有前文後理,只是被濃縮在一起,才有這樣的效果。我的核心思想是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意思是不論大中小企業,都要在公平的環境下靠自己的能力去成功,所以我非常認同如果包括地產商在內的大企業,利用市場上的優勢去欺壓其他人,是一種反競爭行為,必須被取締。我只是認為把一切反競爭行為單單歸咎地產商,未免以偏概全。

沈﹕那你何以獨獨推崇李嘉誠?青年認為你是向首富擦鞋。

唐﹕說到與地產商的關係,我不認為我比對手更緊密。事實上,我當時還提及Steve JobsBill Gates等,這不代表我肯定這些人的每一方面,更不代表我不明白政府有責任協助青年向上流動。有目標是青年的責任,而協助青年圓夢,是特首當選人的責任。

沈﹕說到地產霸權,領匯是其中一個民怨的臨界點,你是否明白?

唐﹕對領礇打擊了小商戶經營、扼殺了小商戶生存的說法,我本人是認同的,並感到很遺憾。因此我希望將來可推廣一些社區小經濟,例如我多次考察天水圍的天光墟,認為這是可考慮的模式,保護本土經濟以外,也創造就業機會。

沈﹕強積金是另一個與財金霸權相關的標誌性流弊,你認為有沒有調節空間?

唐﹕強積金總比沒有任何退休保障好,但它明顯有優化空間。在1991年,我曾提出設立中央公積金,可省卻不少管理費用,也可考慮交給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和投資。此外,就強積金的靈活使用賦予更大彈性,也是應考慮的。

(五)人人有屋住?  「躍進式口號我不會喊,但我的房屋改革更到位」

沈﹕你的對手最得民心的政策在房屋,你則被認為偏重商界。你認同嗎?

唐﹕政府宣布復建公屋是大家努力的成果,這是好的開始,但規模應予擴大、速度應予加快,在我的政綱會詳細講述。假如袒護地產商,根本走不出這一步。

沈﹕你會否提出「五年內人人有屋住」的口號?

唐﹕我不敢提出這些大躍進式的口號,大家明白建造樓宇也不可能這麼快,但我有信心我的房屋政策更可行、更人性化、也更徹底。

沈﹕你對手已提出全套房屋政策,你的有什麼顯著分別?

唐﹕其他候選人的重點是量化、指標化,我的政策則比較全面,會同時重視多樣化和優質化。除了主張加快興建公屋,以及提供專給年青人居住、過渡性公屋外,我深信整個房屋政策要從社區角度去思考,不能只是數字。如果只從數字去想,就會變成另一個天水圍。沙田是一個發展得較好的例子,有經濟活力、就業機會和社區精神。公屋亦不應倒模般千篇一律,例如郊區土地較多,單位可建大一點;予青年的也應就年期和面積提供更多彈性;最底數層則可以用來興建老人院,作為完整的配套。這是diversificationquantification的分別。

(六)二世祖 「我也曾與工人一起工作,也懂自己做衣服」

沈﹕社會擔心你不照顧基層,也因為你讓人有不知民間疾苦的二世祖感覺。你的人生有沒有比較刻苦的階段?

唐﹕我知道我的出身比很多人幸運,這是透過父母的刻苦,讓我有好的條件成長,因此我很希望回饋香港。但最初我也是由包裝部做起的,和師傅們一起食兩一湯、幾塊錢一餐的午飯,假如我不明白基層工友的生活,父親根本不會讓我接班。接班後,我面對不少挑戰,絕非一帆風順,若是那麼順理成章,也不會有那麼多富豪破產了。有人質疑我身為紡織世家而不懂自己做衣服,其實技術上我是懂的,不過我很少跟人說而已(笑)。

沈﹕說到背景,前人大代表朱幼麟不斷在專欄說你的耶魯大學經歷是「假學歷」,暗示有誠信問題。

唐﹕你是舊生,自然知道美國前副總統切尼也沒有完成學位。我在密歇根大學本科畢業後,到耶魯念碩士,但父親希望我提前回港參與業務,因此我沒有完成課程就回來。2002年加入政府前,我就向公眾解釋過。我不評論任何問題的動機,我信任香港人的智慧。

(七)二百元的蛋撻﹕「我落區十多年,不是每次都知會傳媒採訪」

沈﹕又有批評你和勞工界少聯絡,難以理解基層生活。

唐﹕在二十多年前,我出任勞工顧問委員會時,與勞工界朋友合作無間。當時我跟勞工界代表如劉千石、李啟明、鄭耀棠等,負責就勞工問題協商,長期服務金等政策就是這樣落實的。說來我關注勞工問題比很多人都要早,只是我沒有刻意向公眾展現這一面,以致被誤會只關心工商界,我是要檢討的。

沈﹕既然你認為你也有關心基層的心,為何你的社會形象不是這樣?

唐﹕我承認沒有刻意建立這方面的形象,一方面我不擅長作秀,另一方面我過去九年都是政府的一部分,只能盡力做好政府工作。其實在過去十多年,我一直定期落區,但大都沒有通知傳媒,因為這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沈﹕為什麼你不時製造二百元買蛋撻一類笑話?

唐﹕(笑)其實當時我不是買一個,而是買一打,我看不到價錢,那裏又有不同款式,包括燕窩蛋撻,我擔心一百元不足夠,所以拿出二百元……我明白要改變形象並不容易,但我會更積極和市民接觸溝通,不會輕易放棄。我相信只要把真正的自己呈現人前,社會會明白,我也是和大家一樣的香港人。

(八)龍與豬﹕「假如有人以為與公民社會合作是軟弱,我不認同」

沈﹕你對手的支持者說你「好好蝦」,泛民才傾向於你,你是否認同?

唐﹕我是平易近人,但也很「硬淨」和有原則。只是我深信現代政治家必須讓自己的權力受到公民社會、媒體和社會有效監督,才能真正有效施政;而且必須兼聽和包容,才可配合香港這個多元的國際社會。假如有人以為與公民社會合作、接受媒體監督就是軟弱,我不會認同,也會以實際行動告訴他們那條路是行不通的。

沈﹕你有沒有比人「蝦」過?有沒有具體事例證明你如何「硬淨」?

唐﹕我工作時是很嚴肅的,我肯定金融危機的國際炒家,不會認為我「好好蝦」,我們當時的回應是真正捍衛香港繁榮的「硬淨」和有原則。對此任總親歷其境,否則他這樣自負而無求的朋友,怎會無私地加入我的競選團隊?

沈﹕你的「completely rubbish」深入民心,但社會不知道你有聽民意的前科。

唐﹕當年推行商品及服務稅時,我料到諮詢推出後會引起社會較大的反彈,亦知道我的民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經行政長官同意下,我認為香港稅基狹窄,社會上應有一個知識型的討論。結果一如我所料,因為民意不贊成,最終我就沒有堅持推出。

沈﹕上次拜訪你家時你提及銷售稅,把它說成是累進稅,但學術上這是累退的稅種。大家驚訝於你對概念的混淆。

唐﹕對不起,也許我說得不夠精準﹕其實諮詢文件就有提過,我們收回來的稅收是會傾斜到基層,用以平衡稅收本身累退的角度,也就是通過後天的累進元素,抵消稅收本身的累退成分。可惜當時討論未去到這層次而已。

(九)蠢人論﹕「有人以為誠實是愚蠢,我不認同」

沈﹕選舉至今,「豬」和「狼」的比喻家傳戶曉,你的對手說社會不會接受「蠢人」當特首。你如何回應?

唐﹕我自己說話一向很有禮貌,哈哈哈……誠實也是我的宗旨,假如有人視之為愚蠢,「君子可欺之以方」,我絕不認同。香港充滿考驗,一個庸才無論有什麼背景,也不可能有我過去數十年的履歷。要評價一個人要看他的言行舉止,也可以從他的朋友去觀察一個人,我對香港人的獨立思考很有信心。

沈﹕坊間其中一個具體參考是根據維基解密,鄭經翰批評你「無能」。

唐﹕言論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鄭經翰也有他的言論自由,我亦不會評論維基解密的真確性。我只能說鄭經翰與我仍是好友,而在我的團隊,不少人私下曾與我激烈爭辯,但我能團結大多數,因為他們明白我立場堅定、表裏如一。如果當選,我組織的政府保證用人唯才、親疏無間,這不是空口講白話的。

(十)誰穩中求變? 「捍衛核心價值,香港為勝而變 」

沈﹕你的對手認為目前是兩條路線的鬥爭,「求穩」和「求變」, 而你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什麼也不會變。你如何回應?

唐﹕我會「change for the better」,為勝而變,不是為變而變;「捍衛核心價值,香港為勝而變」才是我的完整理念。

沈﹕體制內革新是否符合現實?

唐﹕自然現實。一些朋友需要說「穩中求變」,因為需要穩定公務員、商界、知識分子的憂慮,而我能得他們的信任,反而減少了變革的阻力,改變會更到位。認清一個目標後,就要整個團隊上下一心去做,我自己有這方面的經驗。

沈﹕那什麼應該變,什麼不應該變?

唐﹕香港人很能幹,在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起碼paradigm shift了兩次,社會自不會期望政府一成不變,但不等於認同革命性改變。我們必須一方面維護基本核心價值和社會穩定基礎,另一方面不斷找尋機會作出政策調整,令整體社會得益。

沈﹕換言之,你放棄了大市場、小政府?

唐﹕我認為政府應在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下,採取更主動的角色,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我們要stay ahead of the curve,必須促進經濟更加多元化、製造更多就業機會,社會才會穩定,核心價值才能被捍衛。

沈﹕你民望經過大起大落,還有信心當選嗎?

唐﹕我的選舉工程起步較遲,需要在離開政府後才可開始,而其中一位對手的選舉工程則做了相當長的時間,但隨覑市民認識真正的唐英年,我對選情充滿信心,原因很簡單﹕我對香港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力很有信心。

後記

唐英年的回應是真是假、能否教人滿意,每人自有不同判斷。畢竟「有圖有真相」,他對變革的承擔,在政綱出現前,也不是判斷的時候。跟他談話的最大感覺倒是他不像政客、不懂形象建構的奧祕,要他說很政治的東西很辛苦,但說他擅長的內容則很流暢,而且往往有出其不意的爛gag,這些往往最真摯。除了種種已廣為傳頌的笑話、金句,可幸衝口而出的也包括他對個別破壞核心價值言論的不屑,在今時今日我們沒有什麼期望的香港,這已教人欣慰。

林茵:不能拍的廣東道







廣東道上,一幅幅巨型落地玻璃、櫥窗門廊劃分兩個世界——消費與免費,私有與公共,奢侈與平等。

每道門後是一個保安員,替穿梭兩個世界的人開門、關門,維持店外排隊人龍的秩序;如果有搶劫、偷竊,大概也會出手制止犯案人等。只是,這陣子他們的大手伸向門外那屬於公共的世界,按著途人的鏡頭,以粗暴威嚇的手段,干涉市民拍照的權利。

事件連續上了兩天報章頭版,眾聲討伐,涉事名店DOLCE&GABBANA才終於收斂氣燄,不再阻撓途人在店外街道上舉機拍攝。然而,類似做法其實不只他們才有,年前長實阻止市民在尖沙嘴1881酒店商場拍照,便曾遭受非議;有攝影記者亦說,往日工作時若鏡頭向覑名店拍攝,即使身處公眾地方,亦經常會有保安員走出來干預。於是,前日下午,我沿著廣東道海港城那邊的街道,逐間名店試拍一次。

PradaFerragamo保安阻拍攝

自從2003年自由行政策實施後,廣東道日夜擠滿大袋疊細袋的內地旅客,名店職員一開口便是普通話,因而贏得「淪陷區」和「內地租界」之名。近年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沒什麼事都不會來這裏了,難得再次對每間店舖都細細觀看和拍照,心裏正讚賞部分櫥窗佈置「其實都幾靚」時,Prada一名黑人保安員來勢洶洶走出來,對我說「Stop taking photos!」,我回以一句「Why?」他怒視我數秒便悻悻然回到店內。

繼續拍,來到Salvatore Ferragamo門外,拍了兩張,又有守門的女店員出來說「這裏不可以拍照」,我問她為什麼,她卻以「就是不可以拍」回應;這時有電視台記者留意到我們,抬著攝影機過來想捕捉爭執場面,她便放棄了返回店內。事後我以記者身分向兩店查詢,Ferragamo解釋說「那店員是新來的,所以不懂處理」,澄清在他們店外拍照沒問題。Prada卻始終未有回應。

自從保安粗暴阻止市民拍照的行為被大幅報道,連日不少香港市民都特地重訪這「淪陷區」,以拍照行動宣示香港市民對街道的主權;周五晚上一度聚集近200人,亦有號召今日下午「D&G 門口萬人影相活動」的面書專頁,已取得逾萬人like

除了不忿商業機構對公共空間使用權的侵犯外,海港城保安一句﹕「內地人鰠度觀光影相就冇問題,你要影就過對面馬路影!」更撩撥起香港市民對內地人的厭惡情緒。後者甚至比前者更明顯,成為激起市民反抗的主要動力。近年文化界、社運界有意識地「Reclaim the Streets」,行動理念卻總是難以從小眾擴展開去;這次更多普羅市民親身參與,直接以拍攝行動挑戰商戶霸權,但從訪問中感受到,街道作為「公共空間」的概念似乎不是他們行動的主要出發點,最關注的是香港人和香港價值被內地踐踏。多名受訪者指出,憤怒的原因是「只准同胞大便,不准港人拍照」、「廣東道就快無人講廣東話了!」(族群對立),「影纒相都唔畀,犯鰦邊條法例先?」(法治觀念),「使唔使咁惡撳人鏡頭、打爛人懐部相機呀?」(和平理性非暴力)。

小市民行動挑戰商戶霸權

譚太與兩名兒子和外甥晚膳後專程來拍照,外甥說,「你們公司在香港做生意,都在用我們香港的資源,雖然你有交租,但無理由畀我們影纒都唔得,咁講好似係帶頭分化香港人同中國人囉」。譚太有著長輩的溫和,「我覺得人應該互相尊重,你去到邊度做生意,無論人懐有錢定無錢、係唔係你顧客、或者只係路經,你都要尊重對方。如果有人拎你的貨品去抄襲,你可以告人;但人懐純粹欣賞你件影幅相,就話我抄你,係好唔識處理事情。指明香港人唔可以影、中國人可以影,其實有些中國人做生意的手法仲差啦,唔應該分開邊種人有不同待遇」。譚家長子認為,無論在街道上拍照還是玩音樂,「只要互相遷就,沒有騷擾到人,大家應該一齊分享那空間,因為那是公共的地方,唔牴觸法律之下,唔需要別人干涉」。

自動申報國籍不算香港人的Ray,則喜歡講歷史,「這件事都忍落去,香港人唔會再有碇企,純正的香港人唔會再存在。由SARS後自由行來港開始,中共成日灌輸,『無中國照顧你香港玩完鰦啦』,其實係咪真呢?我贊成陳雲鮁,香港1841年開埠,中共1949才建國,你要存在鰦百幾年的地方、去認同一個一世紀都無、靠內戰奪權的地方做祖國,憑什麼呢?內地人的本質比文革搞成咁,無晒正常人應有的倫理同觀念,你可唔可以容許人行行纒街隨處大小便?地鐵又係咁、街又係咁、商場又係咁,你要做呢鱓就返上去啦。香港人唔反抗的話,是對不起自己的下一代。」

自稱業餘攝影師的馬尾哥哥說起過往的不快經驗,「有次在深水公立醫局,座classic好靚鮁嘛,我在外面影相,有個女保安員就好惡咁樣,『唔影得相呀』、『阻住我懐做呀』,我話我點阻你呀,外面泊住架車仲阻啦。佢都係話『唔得呀唔得呀走走走!』我話唔係你叫我走就走鮁,呢度公眾地方,我唔會走。我要找院長或者經理來講,佢先至放棄。其實鶽家香港的自由真係好細。我唔會鰠內地影相,佢懐唔准起鈬你都無得同佢拗,但呢度係香港,50年不變鮁嘛,唔係咩?」

50年不變,這句話已經很少人提。能確定的只是現時在香港,無論對象是大財團還是政府,只要你一陣子沒提醒他們,應有的權利就會悄悄被陰乾掉。兩年前大聲夾惡阻止市民拍照的1881,前天我去試拍的時候很自由,也有不少人影婚紗相,這是群眾集體施壓的成果。今天下午的廣東道上,大概人們又要再一次用集體行動,展示香港人對基本權利和價值的堅持了。

孫嘉業:政壇兄弟檔與太子黨




上周剛結束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換人,曾任衛生部黨組書記的高強卸任,由60歲的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接任。說起廖曉軍,他與曾任商務部副部長的胞兄廖曉淇(現已退休),曾經是中國政壇罕見的兄弟部長。

高官兄弟檔屈指可數

中國政壇高官“兄弟(兄妹)檔”屈指可數,中共元老中,僅李維漢之子李鐵映(曾任政治局委員、人大副委長)、李鐵林(曾任中組部副部長、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一對﹔鄧小平之子鄧朴方(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和女兒鄧楠(曾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是另一對﹔陳雲之子陳元(現任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和女兒陳偉蘭(曾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是第3對。

元老每家只可一人上位

出身平民的高官兄弟檔還有令政策(山西省政協副主席)、令計劃(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辦主任)兄弟和楊傳升(山東省紀委書記,2010年病逝)和楊傳堂(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主任)兄弟。

上面提到的廖氏兄弟,出身介乎元老和平民之間,兩人的父親據說曾是中共川東地下黨負責人之一,1949年后做過天津市局級官員。但今後中共政壇的“太子兄弟檔”將會買少見少,原來,中共高層對高官子女從政曾有不成文規定:每名元老家庭可有一人任副部級以上官職。這一名額既是上限,亦是下限,即除非全家子女都無意願,否則至少有一人可獲升遷,但若一家有兩人有意從政,那對不起,隻能選一人出線。

1990年代,薄熙來在大連出任市長之時,其胞弟薄熙成正在北京市旅游局任局長,也是廳局級官員,為給二哥薄熙來讓路,這位局長弟弟主動辭職下海,與友好合資做起酒店管理生意。前總理李鵬幼子李小勇,為給哥哥李小鵬(現任山西副省長)讓路,也在武警上校退役後,低調隱身。

薛理泰: 波斯灣局勢一髮千鈞




目前波斯灣的動盪局面呈現出加劇的趨勢。繼伊朗對石油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發出封鎖的警告以後,西方國家陸續作出了強烈的回應。依據正在急劇變化中的情勢看來,雙方均處在劍拔弩張的態勢,軍事衝突完全可能一觸即發。

談到西方國家對伊朗施加壓力,還有一道撒手鐧,亦即禁止伊朗出口石油,切斷伊朗經濟命脈,給予伊朗經濟以沉重打擊,伊朗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國家機器運轉艱難,猶如自廢武功,內亂勢必加劇。鑒此,上月下旬,伊朗軍方高官迭次告誡,一旦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行動升級,伊朗將採取堅決的反制行動,包括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不准船隻航行通過這條石油咽喉,等等。對此,伊朗海軍司令薩亞裡表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於伊朗海軍說來輕而易舉。

西方對伊朗戰略博弈節節升級

上月28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嚴辭警告伊朗,不要試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他宣佈任何企圖干擾霍爾木茲海峽交通運輸的做法都是不能容忍的。

本月2日,伊朗海軍剛結束了大規模軍事演習,伊朗軍方即於次日發出警告,如果美國航母再次出現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將採取行動。伊朗三軍總司令薩萊希指出,伊朗軍方已經就美國航母返回波斯灣發出過警告,不會重複發出警告了。

西方國家卻持續採取強硬立場,進而旋緊了螺絲,對伊朗的制裁行動大幅度升級。本月5日,歐盟各國政府已經就禁止伊朗石油進入歐盟達成了初步協定。同日,日本也表示要考慮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以及與伊朗央行的交易,爭取在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時,獲得豁免權。

尤有甚者,西方國家正在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從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今年6月聯合國就伊朗核問題通過的制裁決議,力度並不大,從過去半年以來伊朗在核問題上堅決不讓步這一點著眼,那條制裁決議的效果等於零。

鑒於中、俄兩國的抵制,在聯合國安理會一定會對西方國家的提案投下反對票,由聯合國出面加大對伊朗實施制裁的力度,看來是不能指望了。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制裁的力度,只有另覓他途了。於是,美、英等國索性訴諸單邊制裁了,相關措施一一出爐,估計制裁還有可能持續升級。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德黑蘭剛剛發出了封鎖石油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警告,西方國家就走了這著險棋,這一場國際戰略博弈至少說明了三點情況:
其一,西方國家已經下了對伊朗破臉相向的決心。如果單邊制裁能夠奏效,則伊朗有可能同國際社會達成妥協;假若經濟制裁不奏效,接下來西方國家必然訴諸動武了。況且,無論對國際社會對伊斯蘭世界還是對國內民眾,經濟制裁不奏效才對伊朗動武,在解釋上比較能夠自圓其說。

其二,值此波斯灣局勢呈現爆炸性趨勢之際,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影響到中、俄兩國的重大的經濟利益,對這兩國具有觸及神經的作用。換言之,頗有“敲山震虎”的意味。同時,在對伊朗動武之前,先訴諸經濟制裁,就這兩國可能作出的反應而言,則制裁既如緩衝器,又像就坡下驢的台階。

其三,倘若在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的過程中,德黑蘭低頭服小,則伊朗經濟受到重創,傷筋動骨,接下來,西方國家食髓知味,可能還有後招;假如在西方國家施壓的過程中,德黑蘭行差踏錯,按捺不住,首先採取進攻性的軍事行動,則西方國家決然對伊朗實施大規模的攻擊,這一行動的正當性也可以昭告於世了。

波斯灣軍事衝突已到最後關頭

綜上所述,從現在開始,在波斯灣地區隨時可能爆發一場軍事衝突,甚至可以說是指日可待的了。在這場國際戰略博弈中,當前是雙方較量過程中,彼此眼睛緊盯著眼睛的一局險棋,既是角力,也是鬥智,如果用一髮千鈞來形容,確實不是過甚其辭。

話說回來,對於國際社會就處理伊朗核問題作出的努力而言,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卻也是在波斯灣地區消弭彌天戰禍的一個最後機會。戰爭與和平,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兩者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可以說是一拳就擊破的一層薄牆。

圍繞著伊朗核問題而進行的這場國際戰略博弈,已經持續多年了,卻始終不見雙方存在轉圜的餘地。盱衡國際政治的現實,至今這場戰略博弈也應該有個了局了。德黑蘭和華盛頓之間,究竟是化干戈為玉帛,還是以極端暴烈的方式完成和平與戰爭之間這一轉換的程式,端在一念之間耳。

筆者早先在本報發表的數篇時事述評中,即已屢次指出伊朗核問題涉及西方國家的核心利益,與朝核問題有著很大的區別。假如德黑蘭在研製核武器的問題上一意孤行,“不碰南牆不回頭”,則一場刀兵之災,在波斯灣地區不可避免矣。這是不待智者而決的。

誠然,設若德黑蘭在西方國家實行單邊制裁的過程中,見機而作,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此,則宜抓緊這個最後的機會,因為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那個店了。畢竟在一場國際軍事危機中,決定結局的因素,既系於鬥智,也系於角力。

據筆者默察,德黑蘭囿於宗教勢力及國內權力結構,多半不會中止核武器工程,一場戰亂終究不能倖免。事後歷史學界審視一下當年德黑蘭決策的歷程時會發現,在棄核的問題上,德黑蘭與國際社會達成妥協,不致冒天下之大不韙,其實還是上策。

作者是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林泉忠: 左右馬英九連任的“補藥”與“毒藥”




ECFA後的首次總統大選,「大陸因素」更顯突出。兩岸關係的和緩爲馬英九加分,大選中的「兩岸和平協定」議題卻讓馬減分。「大陸牌」在台灣特有的政治生態中,既是補藥,也是毒藥,如何拿捏得恰到好處,從本屆開始,成爲左右藍營能否穩守政權的最大變數。

二零一二年兩岸三地的政壇之所以異乎尋常的熱鬧,是因爲在這一年三地將不約而同地誕生新的領導人。然而,三地的選舉熱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言。北京方面早已塵埃落定,根據「隔代傳位」的新潛規則,習近平將在中共十八大順利當選國家主席;而香港的特首選舉,雖然因「阿爺」的欽定動作沒有提早曝光,而使得「跑馬仔」似乎有了一些看頭。不過再怎麼說,眾所周知,1200人的「小圈子」選舉設計,使得同屬建制派的梁振英與唐英年再怎麼鷸蚌之爭,也斷然不會由民主派的何俊仁從中而漁翁得利。

台灣大選為何矚目?

然而,與大陸和香港相比,「玩真的」的台灣總統大選還是好看得多。自從一九九六年首辦總統直選以來,台灣大選已成爲牽動華人世界四年一度的矚目盛事。除了不玩假、全民參與,因而競爭激烈外,台灣大選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關注,取決於四次總統直選以來形成的兩大特徵,兩者之間也互相關聯,如實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政治生態。

其一,涇渭分明的藍綠生死對決。十幾年來形成的藍綠惡鬥,之所以每每都要拼個你死我活,是由於兩大陣營各自都靠強烈鮮明的意識形態來凝聚力量。而這意識形態,不是歐美大選常見的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拉鋸,而是世界上罕見的對國家認同的嚴重分歧,即從過去「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省籍矛盾」,發展到在包容「終極統一」,還是固守「台灣主體性」上的二元對立,其本質是兩種不同取向的民族主義或疑似民族主義之間的衝突。有了民族主義元素的支撐,選戰自然熱鬧激烈了。無庸置疑,這種現代台灣政治的「先天性」特質,源自於兩岸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分離與各自的發展、大陸對台灣主權的要求、以及九十年代以來台灣社會主體意識高漲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所致。

其二,直接左右選後兩岸關係的走向。台灣大選的結果,除了台灣社會本身外,最關心的莫過於北京,原因是選舉結果直接牽動選後的兩岸關係。2000年陳水扁勝選,兩岸關係一度高度緊綳,並進入長達八年的冰冷時期。不過,也正因爲有前車之鑑,北京在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斷然地大幅度改變了過去僵硬的對台政策,即在不以台灣接受統一的前提下,急速展開兩岸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歷史性雙向交流,包括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以及開放大陸遊客與學生到台的舉措,此舉無疑讓兩岸賽局,走向難以逆轉的新階段,其中當然包括藍綠的兩岸政見須端上了大選的舞臺,這也是綠營無可迴避之餘,最後以「十年政綱」的「台灣共識」,迎戰藍營「黃金十年」的「九二共識」的真正原因。
進取的兩岸政策,帶來台灣經濟持續性發展的新契機,更促進了兩岸走向和解與和平,成了馬英九四年來最亮麗的政績,因此藍營也在這次總統大選的選戰中主打「兩岸牌」與「經濟牌」,強調只有國民黨能穩住兩岸關係、只有國民黨能帶動台灣的持續性發展。

其實,這兩張牌自2000年始已逐漸成爲藍營選票的重要來源,經歷了三年來兩岸重啟「海基」與「海協」的對話機制、簽署ECFA及開放「陸生」來台後,「兩岸牌」與「經濟牌」更成了馬英九在這次大選選戰中最銳利的不二武器。

「兩岸牌」與「經濟牌」是藍營的強項,同時也大體上是綠營的弱項。因此,陳水扁執政時期「八年經濟空轉」、「兩岸關係惡化」成了綠營被集中攻擊的死穴。除此之外,讓許多中間選民對民進黨重新上臺猶有餘悸的是,幾乎成了貪腐代名詞的阿扁勢力是否會借屍還魂,有朝一日捲土重來。蔡英文在十二月三日的第一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不敢斷言在勝選後是否會特赦阿扁,也繼續成爲蔡在杜絕貪腐上讓部分中間選民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馬英九最爲人詬病的是其領導政府運作的能力。四年前,作爲「異數」的馬英九在國民黨一蹶不振、黨內不存在其他具勝選機會的人才之際,憑著其特有的政治明星光環,不僅「救了國民黨」,也「救了中華民國」,讓國民黨能夠在八年後重新執政,使台灣實現了二次政黨輪替。

然而,二零零九年的一場「八八水災」,政府團隊在危機處理與賑災應對上一片混亂,暴露了馬英九執政能力的嚴重缺失。經過「八八」一役,馬英九光環不再,支持率也從此不再過半,馬英九在內政上的領導能力成爲他在這次選戰中最爲不利的弱項。

從「不沾鍋」到「自我感覺良好」

馬英九在領導才能上的不足,似乎與其個人性格與處事風格有關。

「廉潔」、「不沾鍋」的形象成了他在台灣社會厭惡貪腐、派系與密室政治氛圍下的亮點,也成了能在這次維持部分穩定選票的重要基礎。然而,他在決策上寡斷,處理人際關係上又我行我素,三年來形成了他的另一個新形象----「自我感覺良好」。這種特質也反映在他起用的幕僚上。

2009年「三合一選舉」中失去大量選票後,馬英九找回一度離開政壇的親信金溥聰接替詹春柏擔任國民黨秘書長,然而由「金小刀」操盤的「五都選舉」卻依然失利。金溥聰這位「左撇子」軍師,與馬英九一樣,輕視對藍營內部各方勢力的整合,也造就了在這次大選中,宋楚瑜不惜破釜沉舟、甘冒被藍營咒駡成「千古罪人」,而出馬參選的意外局面。

馬英九另一位愛將吳敦義,於二零零年代替因「八八水災」而下臺的劉兆玄,接掌行政院。雖然吳有豐富的行政經驗,不過也並沒有為馬英九加了多少分。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吳敦義的行事風格。他在「白海豚會轉彎」、「無薪假可得諾貝爾獎」此類言論脫口而出後,每每企圖蒙混過關,造就了他傳神的「白賊義」外號。

至於蔡英文,在阿扁打砸了綠營的大鍋後,忍辱負重,憑藉其清新的形象、理性穩健的問政風格、以及對政策制定的重視,成功地讓綠營的支持者歸隊,並在「三合一選舉」和「五都選舉」中,打了兩場漂亮的選戰。因此,這位「最不像民進黨」的民進黨新領袖能否在這次大選中成爲台灣「首任女總統」,取決於有多少中間選民對蔡英文切割「舊民進黨」能力的信心。

藍綠橘的背水一戰

多了宋楚瑜披甲上陣後,這次台灣總統大選也增添了幾分懸念,形成了「三黨四方」即藍、綠、橘、紅的博弈局面,四方也都不約而同地將本屆大選定位為歷史性選舉。事實上,這次總統大選的結果對四方而言非比尋常、意義深遠。

首先,對國民黨而言,雖未至於一旦敗北「將永遠失去政權」。不過,試問幾乎被阿扁一手毀掉的民進黨,如果能如此快速地恢復元氣,並拿下本屆大選,凴此韌性與氣勢,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長期執政,將不意外。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比馬英九年輕的蔡英文,即使這次敗北,下次仍可以捲土重來。然而,環視今天的國民黨,在馬英九之後達到能問鼎總統寶座的人才還未上位。馬英九在「五都選舉」中,安排副行政院長朱立倫出戰新北市長,其真正的盤算是提供給朱在最多人口的新北市經營人脈與歷練的機會,並在馬英九第二任的後期,即在朱立倫做完一屆新北市長後,讓朱入主行政院,為二零一六年在馬英九退下後代表國民黨挑戰總統大位。因此,如果馬在本屆大選無法連任,將打亂此接班部署,也很可能讓國民黨重新執政遙遙無期。

本屆總統大選之於國民黨是「政權保衛戰」,而對民進黨而言則是奪回政權與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的重要選舉。再者,雖然過去四年在挽救民進黨上立下彪炳戰績的蔡英文,仍可以在下次繼續挑戰總統大位,然而這位本來並非民進黨的忠實黨員是否願意在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的民進黨內繼續打滾則充滿不確定性。一旦蔡英文「完成階段性任務」,棄棧而去,民進黨也將出現如國民黨一樣,缺乏上位的人才,使民進黨長期處於低迷。

另一方面,對桔營的宋楚瑜而言,其目的顯然不在總統大位元。雖然馬英九對宋的冷落,是宋參選的動機之一,包含了回將馬英九一軍的味道。然而,以深謀遠慮著稱的宋楚瑜,參選總統大選的重點,在於挽救親民黨,讓因走了一半「國親合併」路程而半死不活的親民党重新活起來。因此,在啟動親民黨的同時,又不因而導致馬英九敗選而成爲「千古罪人」,對宋而言會是最佳的結局。不過,精明過人的宋楚瑜這次老將親征、背水一戰,一旦計算錯誤,也將可能賠上政治生命,生死繋於一線之間。

「兩岸牌」既是補藥也是毒藥

毋庸置疑,台灣大選遊戲的第四方是北京。

自從一九九六年台灣開始總統直選後,北京已快速地從遊戲觀摩者變成了舉足輕重的玩手。不過由於台灣政治的複雜性與北京角色的微妙性,北京也仍在摸索如何出手。一九九六年大選期間,北京高調地在台灣海峽舉行飛彈演習,試圖阻止李登輝連任,不料事與願違,李高票當選;二零零零年大選前夕,時任總理的朱鎔基聲嘶力竭地警告「誰搞台獨,誰就沒有好下場!」,結果卻將阿扁送進了總統府。

這次大選,也頻頻傳出北京挺馬的傳聞。十一月,民進黨就抖出北京挺馬的「五套劇本」即「假採購,真輔選」、「動員特定台商組織幹部成樁腳」、「動員台商回台投票」、「斬斷馬對手的金脈」及「直接或間接支援特定立委」。其後,台灣《壹週刊》還報導了北京透過馬吳同鄉會總會長招待各縣市同鄉會幹部免費赴上海旅遊等暗地挺馬的舉措。

此外,北京也透過各種管道聲稱一旦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上臺,兩岸關係將無可避免地發生倒退,包括經濟合作以及目前兩岸已逐漸上了軌道的各項雙向交流也可能中斷。顯然,北京不願意看到四年來自己一手主導的兩岸新關係因台灣大選的結果而受到衝擊,不願意看到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的局面出現變化。

不過,「大陸因素」向來是左右台灣政治走向的重要變數,隨著ECFA的落實,兩岸經濟一體化會逐漸呈現,使得北京在影響台灣政治方面更有著力的空間。不過,在台灣社會的主體意識仍然強烈的當下,「大陸因素」也是最敏感的部分,斧鑿過深則難免被扣上紅帽子,因此馬英九也在傳言四起之際,表明反對北京介入台灣大選。

除了有北京挺馬的變數外,如何定位與北京的關係,對馬英九而言,可以是元氣大增的補藥,同時又可能是置自己於死地的毒藥,重點是馬英九如何拿捏。馬英九在二零零八年「五二零」就職演説中提出「不統、不獨、不武」,顯示馬與其幕僚意識到定位兩岸關係的難度。然而,其後兩岸關係的緩和也似乎沖昏了馬英九的頭腦,使他一時失去了對「大陸因素」敏感度的掌握。大選期間洋洋得意拋出的「兩岸和平協定」,結果卻撞得灰頭土臉便是最好的例子。這步棋不僅沒有讓馬英九加分,在「失言」後慌忙加上需交由公投決定這一道門檻,並聲稱連任後也不會與北京領導人見面,限制了自己在連任後進一步拓展兩岸關係的空間。

隨著選戰進入倒數的日子,台灣大選的選情也趨緊綳,不僅藍綠橘各就各位,實行例行的總動員,互揭瘡疤、抹黑抹紅、相信也會層出不窮。十二月十二日藍營在選戰中炮製的「解密宇昌案」,顯示了馬英九陣營的焦慮感。只是短短不到七十二小時,一個檔「誤植」,讓藍營搬起的石頭砸到了自己的腳。「宇昌案」會否成爲2000年大選置宋楚瑜於死地的「興票案」的翻版?最後一刻肉搏戰雙方還有什麼殺手鐧?左右馬英九連任的「補藥」/「毒藥」會朝什麼方向發酵?選後兩岸會穩步前進,還是再次觸礁?歷史學家如何為二零一二年大選加上註腳,且拭目以待。

作者是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準教授

Pictures Around the World 03


Beijing, China: A man and woman kiss outside the Forbidden City

Bethlehem, West Bank: An Orthodox priest hears the confession of a nun inside the Church of the Nativity during Orthodox Christmas celebrations

Graz, Austria: Russian state ballet dancers perfom in Swan Lake

Bihar, India: Beggars stretch out their bowls and ask for alms from Buddhist devotees visiting the Mahabodhi temple

California, USA: A surfer rides his last wave in to shore as the sun sets into an incoming layer of fog

Kolkata, India: A sadhu or Hindu ascetic smokes a bidi, a local cigarette hand-rolled with leaf tobacco

Bihar, India: A young Buddhist monk sits in a niche made in a wall in the compound of the Mahabodhi temple

New York, USA: Children are dressed as kings in the Three Kings Day Parade in East Harlem

Colombo, Sri Lanka: Dancers twist their fire balls deftly to make patterns in the air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main dagoba at the historic Kelaniya temple during a Buddhist religious ritual

Allahabad, India: Devotees cross a newly constructed temporary bridge made for the Magh Mela festival on the Ganges

Manila, Philippines: Young Filipino devotees carry a replica of a centuries-old black statue of Jesus Christ, known as the Black Nazarene

Vatican City, Vatican: Pope Benedict XVI attends the Epiphany Mass at St Pe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