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高慧然: 致林鄭的情書




一個月前我在這專欄寫過一篇魔幻小說,文中提到2017年廉政公署將被廢除。要讓香港成為香圳或深港,消滅廉署是必須的。但老實說,寫的人和看的人都不是真的相信廉署的消失會在五年內那麼快。土共將持續使用溫水煮蛙的方式,讓裝睡或真正睡着了的香港人以為自己正置身北海道某間和式酒店的露天風呂,暖洋洋地浸着溫泉,好夢正酣……

親愛的月娥,這個時候,看到浸在池中的香港人舒服得快長睡不起,你於心不忍,在溫泉池邊放火,讓溫泉水迅速沸騰。為了喚醒香港人,讓他們了解他們的處境有多危險:下一代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東北邊境的土地、媒體失去對政府或其他特權階級的採訪權,以及「香港勝在有ICAC」慘變「香港衰在有ICAC」……你不惜做那個點火的人。

親愛的月娥,我完全明白點火那個動作於你有多麼難!打火機「咔嚓」聲宣告你成為整個文明世界的公敵。你的老公孩子都在英國那個文明世界,接受普世價值的洗禮,他們一定會不齒你的行為,以你為恥。為了拯救香港人,你不惜犧牲個人幸福,情操之高尚,令我傾慕。

親愛的月娥,冒着被拒絕的風險,我在此公開向你示愛,只為了告訴你,我明白你的苦心。如果你家人因為不理解你而離棄你,我在這兒。啊差點忘了說,加入梁班子後瘦身成功的你真的好索,好吸引我!

陶傑: 讀報學英文




九月二十九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了一條令文明國家公民安慰的好消息:「野蠻的中國貓肉市場關閉了」(Barbaric Chinese cat market closed)。

內文這樣說:「自從本報率先踢爆,幾千讀者向中國表達憤慨,國際報刊雜誌廣泛報道,廣州新元的宰貓市場,終於關閉了。亞洲動物基金會向中國官員出示本報讀者的抗議信,中方迫於壓力,上星期出動警察掃蕩市場。

幾百隻貓困在兩呎乘三呎的籠子裏,有的囚困了幾個月。宰一隻,檔主賺一英鎊,賣給各酒家和酒店。檔主姓彭,告訴記者,他不明白如此對待貓狗,有什麼問題,『牠們反正是要死的。』」

亞洲動物基金會主任是英國白人,她向每日郵報致謝,並表揚廣州警方很快就採取行動。每日郵報標題用的這個字:Barbaric,有點傷感情,相對於西方的文明(Civilized),就是野蠻和文明的區分。但是賣貓肉的人不明白何以如此虐殺貓狗是殘酷不仁。中國成語「魚肉百姓」,連人都可以當魚肉來宰割烹食,魯迅「狂人日記」說的「吃人」,「藥」講的人血饅頭,皆是此類。虐殺貓狗,像古瑪雅人用活人祭太陽、巫師活剖心肝一樣,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此一行為本身,與其說Barbaric,不如是Savage

但是,因為中國主辦過奧運會,發射過火箭,其人民有了錢,懂得飲法國Lafite、穿Chanel,這個國家不是原始部落,領導人是穿西裝的,而不是裸體,所以在此物質現代化的大環境,不幸有此野蠻行為,每日郵報用Barbaric這個字,比Savage精確。

英文不易學,就在此一骨節眼上。昨天說過SavageBarbaric兩詞之分別,剛剛好,英國報紙就提供了案例。

當然,文明是西方定的標準,中國人宰貓,「國際震驚」,國際指歐美等白人國家,不包括伊朗、北韓、阿富汗。倫敦是真正的國際都會,英國是文明的鑑定中心,中國高官和特區梁班子把子女及早送去英國,接受文明教育,是好事。

當然,其中偶有些中國女人,學了英文,有了錢,跟英國白種男子上了牀,因利益不均,回頭還要向英國情夫灌老鼠藥,此一Barbarism基因,還要點時候開化,這是後話,但這一次,幾百隻貓至少得救了。

希望英國人跟進,把小動物接濟西方,不要為了貪學費,只錄取梁班子和中國高官的仔女唷。

明報社評: 安倍率自民黨爭首相 中日關係前景添變數




日本在野自民黨選出前首相安倍晉三為總裁,自民黨下個目標,就是盡快推動眾議院選舉,期望一舉擊倒執政民主黨,再度上台。因此,自民黨必然在短期內傾力推倒野田佳彥政權,因為縱然野田在聯合國夸夸而談主權問題,表面上造成聲勢,企圖以此壓過內政失調,事實卻正是民主黨內政不彰,正面臨上台以來的最大危機。自民黨換上安倍擔任總裁,並公開說出口徑與野田相若的「保衛日本領土主權」,明顯在外交上爭取主動,再在內政上提出與民主黨不同的政綱,期以打動選民,促成改朝換代。

安倍若再拜相  對華會一硬到底?

安倍晉三若在眾議院選舉後上台,這將是他2006年擔任首相後的第二次拜相。安倍是前50年代首相岸信介的外孫,父親是80年代中曾根康弘內閣的外相。2006年安倍上台,日本列島對他寄予厚望,當時他是日本第一個戰後出生的首相,又是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承接小泉純一郎高支持率登位。今次安倍在自民黨內部的比併,到第二輪投票,憑黨內議員支持擔任總裁,他必須要有一番作為,才能避過2006年上台僅一年即下馬的歷史重演。

日本經濟沫泡爆破「元年」是1991年,日經指數從高位下墜,自那時至今,首相先後有15人,在追求穩定的日本,掌管全國的首相卻如此不穩定,代表了選民不斷尋求一個有能力把經濟帶出谷底的首相。野田佳彥被認為表現差勁的原因,是他上台後的「反口覆舌」,比如最不受歡迎的銷售稅稅率提升,野田之前絕口不提,上台後全力推行。野田在釣魚島紛爭以強硬姿態出現,與他內政失衡有關。野田上周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是冒覑被中國強烈批評也要把釣魚島問題拿到國際論壇的風險,在「主權」問題上逞強,似乎是政客的救命草。

安倍晉三在參選自民黨總裁前後,在主權問題一直擺出強硬取態,似乎要與野田佳彥比併誰的立場更強硬。安倍在當選總裁後說要保衛日本的領土及領海主權,加上他在擔任小泉純一郎內閣官房長官時,支持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而且他也多次表示「戰犯不是罪犯」,因此從言辭來看,安倍是一個十足十的鷹派人物。再者,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極度親美,任內日本曾爆發反《日美安保條約》示威,岸信介下令警方鎮壓,安倍是美國可以信任的日本政客,殆無疑問。

一旦安倍晉三上台,據他在當選前後的講話,中日關係、韓日關係看來會因為領土糾紛而更加惡劣。然而,若安倍要任由日本與中、韓關係一壞到底,就得重新構建西太平洋戰略,從此長期與中、韓處於領土糾紛引發的外交衝突或者軍事衝突陰影底下,這顯然並非日本最大利益。近期,因為與中國就釣魚島的爭奪,日本開始嘗到經濟上被中國制裁的苦果,大批中國遊客取消訪日,這令到「三一一」大地震後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安倍如何從這一困局走出新天,就須看其政治智慧。

安倍「根正苗紅」  有更大迴旋空間

2006年安倍晉三上台前的中日關係,因為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陷入冰河期。安倍上台之後,各國都以為他會「蕭規曹隨」緊跟小泉的外交政策,他卻在當選後馬上出訪中國,為小泉年代的日中關係破冰,任內更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此外,當年競選時一再表示會繼續到靖國神社參拜的安倍,擔任首相的一年間沒有到神社參拜。有一種看法是,安倍個人的成長經歷及家族背景,可以安撫日本國內右派的質疑,因此安倍出訪中國,右派對他批評不多,有評論更認為安倍顯示了成熟政治家的身段,懂得在堅持自身政治理念時,也會就外間的政治大勢作出調適,保住了日本的最大利益。

野田佳彥的態度,尤其是在聯合國大會的講話,無疑已令中國政府大為震怒,從外長楊潔箎的講話可以看到,日本在北京眼中已從過去幾十年中國宣傳機器所說的「一衣帶水的鄰國」,回到「二戰戰敗國」。顯而易見,中國是難以接受野田政權的任何建議及談判,對野田的大門已然關上。這個時候,一個新的、務實的日本政府,才可能與中國談判釣魚島問題。民主黨已無法獲得北京的信任,自民黨也許會有機會,安倍晉三倘若在眾議院選舉後上台,能夠實事求是面對歷史問題,緊閉了的中國大門或會打開一條門縫。

張秀賢: 公民廣場,仍在你我身旁




自從學民思潮及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於99日凌晨宣布撤走後,許多人,包括政府、建制派陣營都以為我們整個大聯盟因「收貨」撤走。我們曾經於撤走當日說過,撤退只是暫時的,我們最終必定會重返公民廣場(即政府總部)。當天暫時的撤退,全都是大聯盟內部,包括學民思潮、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及教協等共同決定。

在決定是否撤走時,我們曾經就是否撤退作出激烈的爭辯,留下佔領及不留下佔領的優劣,我們都在會議中深入討論,但看到大聯盟的成員及義工都已經疲憊不堪,有些義工更是佔領10天都沒有回家好好休息,最後還是狠下決定,宣布從廣場撤走。這個決定,雖是無奈,但為了保留實力回應梁振英的「假讓步」,此舉是必要的一步。當然,宣布撤走的時間非常尷尬,既遇上立法會選舉,又承接不了學聯「九一一」的罷課,許多市民都對我們的決定感到失望,我們承認有所疏忽,謹此向各位支持者致歉。可是,我們現在的戰場,正是由對政府的單一大戰場,轉移至全港中小學近千個小戰場,如何將單一戰線化整為零,就是接覑下來最大的學問。

小修小補不奏效 來招轉移視線

梁振英的「假讓步」,只是將這個計時炸彈由政府身上,轉至近千間中小學「校本自決」。政府一直都指這個讓步,是尊重學校教學自主的做法,那為何到現時才作出轉改變,不在七月初換屆時轉變呢?

誠如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女士所說:「如果你自己冇才能,就唔好怪人懐啦。」這個政府一直以來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態度,都是見到勢色不對就小修小補,未有辦法提出小修小補時,就企圖轉移視線。如7月初,反對國民教育科聲音尚未激烈,政府只搬出教育局長吳克儉迎戰,可是這個局長初上任,「政治能量」完全不足,面對學民思潮連環追擊時就節節敗退。729日,9萬人上街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務司長林鄭月娥都只設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最後更爆出「邀請中」的笑話。佔領行動初時,政府從未打算正面回應大聯盟的訴求,反而一直提出推出港人港地、暫緩一簽多行、興建升降機等等政策,企圖轉移公眾視線,但反而令國民教育科議題更熾熱。到最後,梁振英亦被迫推行「假讓步」,以其「語言偽術」,製造一個國教科已經撤回的假象,當然許多市民在消化「讓步」信息之後,已經明白只是暫時由學校及辦學團體決定,他日還有機會死灰復燃。

撤退,不代表認輸

現時,政府將炸彈推到全港千間中小學,結果近日部分小學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事宜,令校方家長關係異常緊張。挑起家校矛盾,政府「居功不少」,只有學生、家長、教師、校友共同合作,才可以令學校聽取民意,拒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學民思潮在上星期五晚上與過百間學校學生代表開會,商討日後的反國教科策略。會上許多同學都談到學生會在校內反國教科運動的角色,雖然各人都同意需要反國教科運動,但對角色及行動意見都異常分歧。學生會是學生的民意授權代表,並不是學校的從屬,因此學生會絕對有責任向學生蒐集有關國教科的意見(如校內公投、校內討論會、諮詢會等),並代表學生向學校反映同學對國教科的立場。而家長及校友,則可以參選家教會及校友會,走入建制內向校方反映反對國教科的立場。在《校本條例》中,家教會及校友會在學校法團校董會均佔有席位,更可以在校董會會議上直接向辦學團體表達立場。只有內外合作,才可以發揮最大力量,彰顯民意。

雖然上星期四,胡紅玉指國教科指引因為毋須獨立成科,而官方指引失效。可是我們後來看到,只是委員會內的委員各說各話,而政府從來沒有再對撤科或撤回課程指引有任何表態。所以,各位不能鬆懈,只能繼續延續這場持久戰,加強對各科課程及教材的監察,防範下一代遭受「紅色教材」的荼毒。

撤退,不代表認輸,而是留下更大實力跟政府周旋到底。只要公民社會互相合作,公民廣場其實都在你我身邊。

張秀賢@ 學民思潮




黃 宇 軒: 同 場 加 推 - 反 國 教 黑 衣 意 義 膨 脹 的 「 符 號 」

一 場 宏 大 與 牽 涉 極 多 形 式 創 意 與 表 達 的 社 會 運 動 , 必 然 調 動 與 遺 下 許 多 物 料 與 物 件 , 平 常 的 紙 張 、 Banner 等 固 然 不 少 , 運 動 時 意 義 膨 脹 的 「 符 號 」 , 也 有 其 物 質 存 在 。 群 眾 與 大 聯 盟 撤 出 廣 場 快 三 星 期 了 , 反 國 教 運 動 最 讓 人 記 得 的 , 當 然 是 每 個 參 與 者 身 上 穿 過 的 黑 衣 , 繫 過 的 黑 絲 帶 。 到 了 公 民 廣 場 的 第 八 天 、 佔 領 政 總 行 動 較 後 的 時 間 , 筆 者 意 識 到 這 些 平 凡 的 物 質 , 他 日 也 許 會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歷 史 物 件 , 也 自 覺 拾 起 留 落 地 上 無 數 的 黑 色 絲 帶 , 裝 得 滿 滿 一 袋 。

至 於 黑 衣 , 也 聽 過 不 少 有 趣 的 小 片 段 , 例 如 有 幾 次 聽 到 一 些 電 話 對 話 , 某 人 早 上 忘 了 穿 著 , 就 叫 朋 友 代 買 一 件 , 也 不 知 衣 物 零 售 店 在 那 幾 天 的 生 意 有 否 受 益 。 更 重 要 是 , 也 許 每 人 都 有 計 算 家 中 還 有 多 少 套 黑 衣 剩 下 , 「 洗 衫 與 不 洗 衫 」 成 了 問 題 所 在 。 那 十 數 天 最 重 要 的 視 覺 元 素 與 符 號 是 黑 色 , 也 就 隨 之 有 了 跟 我 們 身 體 一 起 移 動 的 黑 色 物 件 。 這 些 「 黑 物 」 除 了 滿 載 歷 史 意 義 , 也 當 然 是 許 多 人 心 目 中 的 藝 術 「 現 成 物 」 ( ready made objects ) 。

讓 黑 衣 滾 動 吧

早 前 在 80 後 社 會 大 學 舉 辦 的 相 關 論 壇 上 , 阮 志 雄 先 生 ( 雄 仔 叔 叔 ) 在 自 由 發 言 時 間 上 就 提 出 , 他 有 個 奇 想 : 希 望 收 集 香 港 人 在 運 動 中 曾 穿 過 的 黑 衣 , 把 它 們 滾 成 一 個 大 衣 球 , 很 大 的 黑 色 球 體 , 直 至 它 看 起 來 像 西 西 弗 斯 要 推 上 山 的 石 。 他 提 議 , 既 然 反 國 教 運 動 在 變 陣 , 「 處 處 都 是 廣 場 」 , 人 們 等 待 再 聚 合 , 四 處 聲 援 , 不 如 就 在 每 次 群 眾 再 走 在 一 起 之 際 , 把 用 黑 衣 造 成 的 「 大 石 」 推 出 來 , 讓 人 想 起 那 些 明 知 不 可 為 而 為 之 的 日 與 夜 、 想 起 堅 持 、 想 起 黑 衣 。

近 月 除 了 這 些 黑 衣 , 散 落 沙 灘 上 的 無 數 膠 粒 被 群 眾 的 力 量 拾 起 後 , 也 多 少 觸 發 過 一 些 創 作 的 計 劃 與 思 想 實 驗 。 當 代 藝 術 , 無 法 與 社 會 特 定 脈 絡 而 生 的 物 質 性 ( materiality ) 分 割 。 藝 術 家 蔡 芷 筠 近 日 就 在 藝 術 空 間 C&G Apartment 策 劃 的 《 官 員 再 培 訓 計 劃 》 觀 念 藝 術 展 中 , 展 出 了 用 膠 粒 做 的 作 品 , 與 其 他 藝 術 家 一 起 反 國 教 。 雄 仔 叔 叔 的 有 趣 提 議 , 相 信 只 是 曾 待 在 廣 場 上 的 人 之 中 , 千 萬 種 創 作 衝 動 與 欲 望 的 其 中 一 種 , 但 它 有 否 呼 喚 你 在 廣 場 上 有 過 的 狂 想 ? 黑 絲 帶 與 黑 衣 , 在 跟 運 動 中 的 身 體 分 離 之 後 , 可 有 別 的 位 置 ?

鋪 滿 山 坡 的 死 亡 色 彩 斑 斕

筆 者 也 有 過 相 近 的 狂 想 , 在 廣 場 上 想 起 法 國 藝 術 家 Christian Boltanski 。 剛 過 去 的 夏 天 , Boltanski 在 日 本 新 潟 縣 三 年 一 度 的 「 越 後 妻 友 」 大 地 藝 術 祭 中 , 造 了 一 件 幾 乎 只 用 他 人 穿 過 的 衣 服 而 成 的 極 大 型 作 品 ﹕ No Man's land 。 藝 術 家 在 去 年 311 大 地 震 之 後 , 到 訪 東 北 地 區 , 收 集 了 近 20 噸 衣 物 , 讓 不 同 顏 色 的 衣 服 堆 成 了 一 個 九 米 高 的 小 坡 , 並 鋪 滿 了 一 所 大 型 美 術 館 的 戶 外 地 面 空 間 。 這 件 作 品 放 在 大 地 藝 術 祭 的 核 心 樞 紐 , 十 日 町 市 的 里 山 現 代 美 術 館 Kinare , 成 了 本 年 最 矚 目 與 知 名 的 作 品 。 No Man's land 所 在 之 處 , 原 本 是 個 佔 地 極 廣 的 水 池 , 現 在 除 了 鋪 滿 衣 物 外 , 在 小 坡 後 還 放 有 一 部 起 重 機 , 那 吊 臂 恍 如 無 情 的 上 帝 之 手 , 隨 機 地 升 上 降 下 , 撿 起 、 放 下 與 拋 擲 象 徵 生 命 的 衣 服 。 在 此 之 外 , 作 品 還 有 聽 覺 的 部 分 , 放 大 了 許 多 倍 的 心 跳 聲 音 間 斷 地 響 起 ( Boltanski 曾 作 一 「 心 跳 」 系 列 ) 。

如 果 Boltanski 上 周 來 到 香 港 , 會 否 收 集 起 我 們 的 黑 衣 來 ? 筆 者 真 想 香 港 人 共 同 「 抄 襲 」 他 的 作 品 , 做 一 件 作 品 記 錄 那 十 天 的 香 港 。 No Man's land 色 彩 斑 駁 , 若 彩 衣 全 都 被 置 換 成 清 一 色 的 黑 衣 , 作 品 會 變 成 何 許 模 樣 、 會 有 多 震 撼 ? Boltanski 原 指 這 件 作 品 裏 的 衣 服 代 表 人 的 消 逝 與 死 亡 ﹕ 名 字 、 身 分 、 個 性 與 記 憶 的 消 失 。 如 果 換 成 了 香 港 的 脈 絡 , 群 眾 的 黑 衣 取 代 雜 色 的 衣 物 、 社 會 運 動 取 代 災 難 與 死 亡 , 或 許 惡 搞 Boltanski 的 作 品 會 讓 之 成 為 原 來 的 相 反 ﹕ 黑 衣 象 徵 香 港 人 的 生 存 與 顯 現 , 個 性 與 思 想 的 光 芒 , 黑 衣 指 向 的 是 個 不 妥 協 的 命 運 共 同 體 。

屬 於 香 港 人 的 二 次 創 作

筆 者 當 然 是 想 得 太 遠 了 , 但 跟 朋 友 提 起 這 想 法 , 去 想 這 「 狂 想 作 」 可 放 在 何 處 , 不 約 而 同 想 到 「 門 常 開 」 那 道 門 之 下 。 門 下 有 好 幾 件 所 謂 的 「 公 共 」 藝 術 , 與 公 民 的 距 離 很 遠 , 十 數 萬 人 踏 在 政 總 之 時 這 些 雕 塑 與 人 拉 不 起 任 何 關 連 。 何 不 讓 我 們 用 黑 衣 來 做 一 件 真 正 的 公 共 藝 術 ? 筆 者 當 然 是 想 多 了 , 剛 在 立 法 會 選 舉 體 育 、 演 藝 、 文 化 及 出 版 界 功 能 組 別 以 1,106 票 當 選 的 馬 逢 國 議 員 說 , 二 次 創 作 「 全 世 界 都 沒 有 , 只 是 香 港 人 創 作 出 來 的 」 。 啊 , 不 , 那 若 在 政 總 用 黑 衣 做 一 件 「 二 次 創 作 」 回 應 Boltanski No Man's Land , 不 正 好 讓 我 們 擁 有 一 件 世 界 獨 一 無 二 的 公 共 藝 術 品 ? 西 九 、 M+ 、 創 意 產 業 什 麼 的 , 想 一 下 吧 , 有 得 搞 。

Christian Boltanski's No Man's Land

http://www.echigo-tsumari.jp/

《 官 員 再 培 訓 計 劃 》 觀 念 藝 術 展 覽

一 個 回 應 國 民 教 育 的 藝 術 展 覽

日 期 : 3/9/2012( ) 14/10/2012( ) , 逢 周 四 至 一

時 間 : 2:00pm 7:30pm

展 覽 地 點 ﹕ 太 子 西 洋 菜 南 街 222 3/F C&G 藝 術 單 位 」







林茵: 星期日現場 - 高舉香港旗 反對現政府




七一遊行、反國教、反對新界東北被規劃、光復上水站,近月示威場合裏,不斷出現英治時代香港旗的蹤影。香港人拒絕對五星旗感動流淚,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則說見到米字旗就痛心。此言一出,香港旗支持者集中地高登討論區一片歡呼,更引用毛語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認為親中人士不高興,證明行動有效;為令陳佐洱的心繼續痛,十一國慶又號召帶香港旗圍中聯辦。

香港旗在街頭運動出現,坊間眦譽參半,質疑者不只親中人士,本土社運界和部分市民都存有懷疑,那是否代表眷戀英殖時代?事實上,近日備受注目又經常被混淆的旗幟有兩個款式,一款是殖民時代香港的官方旗幟(下稱「香港旗」),有英國的米字圖樣及代表香港的龍獅盾徽,舉旗者以「高登仔」為主;另一款是香港自治運動設計的龍獅香港旗(下稱「龍獅旗」),取舊日龍獅盾徽的部分加以改動而成。兩款旗的象徵意義大不同。

港旗魅力不容忽視

八○後高登巴打Genzo與一群網友今年二月開始印製香港旗,半年間已售出六百多面,在facebook設立的「香港旗飄揚」專頁則有九百多人like;另有不少商店和網站都有售賣香港旗,所以實際擁有香港旗人數肯定更多。

數年前的七一遊行,其實已有零星的香港旗出現,據說當中部分人是BNO持有者,希望爭取完整英國公民權;近年則變成不滿現政府、控訴九七後香港「今不如昔」為主。Genzo說,旗幟雖售出六百多面,但舉香港旗者沒有固定組織,很多人買完後自行帶出來遊行,或僅收藏之用,今年七一跟Genzo等約同一起行的也是四、五十人左右。然而,香港旗魅力不容忽視,Genzo等人自資印製紙質的小型香港旗,於今年七一派發,不料遊行隊伍尚未從維園起步,近萬支小旗已極速派完。

Genzo原以為買香港旗者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結果三、四十歲的成年人數目比想像中多,「感覺上是較為保守、右傾的一群,他們不會很主動說明自己的政治主張,我相信舉旗的人各有不同取向,有些想香港獨立、有些是懷念或想回到英殖時代,但共通點都是反對現政府,舉一支前朝旗幟,最容易認,利比亞反政府示威也是這樣做。」

米字圖案代表繼承

現實世界見面時討論並不熱絡,但來到高登討論區,關於香港旗、「獨立定自治好」等話題則反應熱烈,舉旗者心裏在想什麼,可從中得知一二。有毫不避諱「緬懷英殖」的指控,說「如果現在活得比以前愉快、自由、有尊嚴,還有這麼多人緬懷嗎?」有人強調香港建邦一百七十年,中共卻只有六十多年歷史、是沒有依循憲法正式建國的非法執政集團,因此否定中共對香港的主權,或曰追求香港獨立、有說英國或中華民國(台灣)才是香港祖國等。至於舉前朝香港旗,不少人認為這只是手段,「培養主體意識需要時間,現在最能代表香港身分和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這面旗。以後可以有自己的旗幟,但在七一打覑一面沒人見過的旗是沒意義的。事實證明,這面旗最吸引世界關注,最令中國政府討厭。」他們認為,曾是英國殖民地的澳洲、新西蘭,獨立建國後亦沿用有米字圖案的舊旗幟,這只代表繼承和尊重歷史,並不等於沒有主體意識、喜愛被殖民。

今年七一,《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名香港示威者在晚上煙花匯演時於新政總外揮舞香港旗的畫面,構圖令人聯想到二戰時美聯社「國旗插在硫磺島上」的經典新聞照,網上瘋傳,寄意「民主會戰勝歸來」。照片中舉旗者事後撰寫網誌〈是我,讓香港旗飄揚〉,明言不希望香港重播英殖的歷史,然而中英雙方在制訂「中英聯合聲明」時欠了香港人一個自決的權利,香港前途應由公投決定。

高登仔評陳雲保守

公投未能實現之際,唯有在討論區民調表達一下意見。高登九月中開展投票,兩星期內1150人回應,74%希望香港獨立,支持自治但做英/美殖民地者佔18%,接受主權在中國者只有6%;此數據當然不能代表全港民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舉香港旗者的取向。有趣的是,主流社會認為太偏激的《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竟被不少高登仔批評為過分保守、擁抱大中華思想。外間以為舉香港旗者都是「城邦論信徒」,但Genzo直言,舉香港旗與龍獅旗者立場不同,雙方沒有特別聯絡或合作,「城邦論者要求貫徹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但我們實在不想再跟中國有關係,文化上可以繼續用正體中文和粵語,但主權上,大部分高登仔都不想屬於中國」。他認為香港獨立並非異想天開,因大陸亦陷入經濟和政治人事上的重大危機,「亂起來,佢懐仲管到我懐咩?」

陳雲則認為這種論調不夠深思熟慮,「成日覺得中共控制下無辦法爭取自治,但唔知佢懐點樣獨立法喇,獨立後的外交關係又如何?」除此之外,獨立建國有很多關於國家精神、歷史文化傳統的論述要處理,倉卒立國,大有可能要推出種種壓制人權的措施和思想教育以穩定局面,像新加坡成為專制國家,跟香港城邦自由開放、多元化的精神違背。

自治運動思想傳播

很多人猜測,《城邦論》主張自治只是幌子,實質也是要搞港獨。陳雲堅稱並無此意,「香港無獨立的必要,《基本法》所載自治權比英治時多好多,只沒有國防與若干外交權,其他政治權利及大部分外交權都在香港手上,香港在很多國際行為上已等同一個國家,只要《基本法》列明的權利得到落實,對香港來說已經好夠用。像摩納哥、梵蒂岡,唔一定要有主權先得。你脫離出去,反而唔能夠得到大陸經濟增長的利益。城邦自治是對香港最好的方案,也最有機會達成,因不是要求主權時,中央就無你符。」

事實上,陳雲與香港自治運動共同設計龍獅旗時,構思的就是拿走米字圖樣,只繼承代表香港的龍獅盾徽,寓意脫離英殖;同時在盾徽加上「香港」兩個中文字,「核核突突咁囉,以表示這旗係中國鮁喇(笑),英國人本身設計個盾就好好睇鮋,不過我話兩隻漢字唔加唔得,加鰦先算香港人鮋旗。」

香港自治運動的成員Vincent Lau表示,龍獅旗去年七一首次亮相,至今售出逾二百面,今年七一舉龍獅旗者數十,隨隊的支持者約二百多人。相對香港旗團,香港自治運動有較固定的組織,數十名核心成員中,三十來歲或以上者過半,從事學術研究和專業人士居多;與組織友好的學者和文化人包括前灣仔區議員金佩瑋、黃英琦、孔誥烽、陶傑等。他們較少發起街頭運動,通常認為議題適合時帶同龍獅旗參與,例如年初的反自駕遊、反貪曾、七一遊行、新界東北和光復上水等。香港自治運動較重視思想傳播工作,已舉辦多次學術論壇和課程、本土歷史導賞團、撰寫報章評論及政策研究報告等,旨在向社會各階層推廣本土意識,要求中央恪守《基本法》承諾。

對於一般市民和傳媒經常將香港旗和龍獅旗混淆,Vincent不太介意,「好多時遊行佢懐都會鰠我懐附近,人懐有權揮舞任何旗幟。」他指出,香港自治運動成員對英殖時期較批判,在感激英人為香港奠下法治、人權、經濟基礎之餘,亦不滿英方在香港前途問題上沒有維護香港利益。成員認為,英國按《中英聯合聲明》、美國按《香港關係法》,都有責任監察中方有否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惟兩國皆漠視目前中共亂港的事實,故組織成員今夏曾先後到英美領事館示威抗議。







鄧 小 樺:  無 名 見 證 -  榮 譽 , 香 港 認 同 與 捍 衛 之 路

新 界 東 北 規 劃 成 兵 家 必 爭 之 地 , 事 實 證 明 , 「 保 衛 香 港 之 戰 」 這 種 號 召 方 向 是 目 前 最 具 動 員 力 的 口 號 。 香 港 人 對 於 本 土 及 身 分 的 捍 衛 意 識 , 已 經 遍 及 社 會 每 一 個 階 層 。 猶 記 得 2006 年 本 土 運 動 重 提 身 分 、 反 殖 等 議 題 時 , 香 港 社 會 仍 處 於 摸 索 的 階 段 , 核 心 價 值 尚 處 於 混 沌 模 糊 狀 態 。 如 今 核 心 問 題 也 許 仍 未 定 論 , 但 社 會 上 的 動 力 卻 已 經 凝 聚 壯 大 到 不 可 忽 視 的 程 度 。

參 加 完 9 7 日 反 國 教 包 圍 政 總 的 集 會 , 回 到 家 後 我 看 到 網 上 一 張 照 片 , 是 擠 滿 馬 路 的 人 群 空 出 一 條 雙 行 車 線 的 車 道 讓 救 護 車 通 過 , 於 是 在 臉 書 上 有 感 而 發 ﹕ 「 有 人 暈 時 我 在 附 近 。 明 明 好 迫 好 迫 , 十 幾 萬 人 , 一 話 有 人 暈 , 迅 速 退 開 一 條 闊 路 , 如 圖 。 搵 唔 到 醫 生 , 一 個 傳 一 個 , 唔 得 , 變 陣 , 十 幾 個 一 齊 大 叫 ﹕ 『 有 無 醫 生 護 士 』 大 叫 三 聲 , 馬 上 找 到 。 要 路 有 路 , 要 人 有 人 。 完 成 , 由 衷 拍 手 , 相 視 而 笑 。 沒 有 指 揮 , 自 動 自 覺 , 善 良 如 羊 , 機 警 過 軍 隊 。 呢 個 廣 場 而 家 真 係 神 奇 到 癲 。 香 港 人 有 時 真 係 好 爆 。 有 幸 成 為 其 中 一 份 子 好 光 榮 。 」 這 段 引 來 596 like 2340 share , 是 我 那 面 向 文 藝 小 眾 社 運 的 臉 書 上 不 曾 出 現 過 的 , 自 己 都 嚇 了 一 跳 。 究 其 內 容 , 它 只 是 一 個 群 體 中 的 無 名 者 的 見 證 , 以 及 由 衷 的 自 豪 感 , 在 一 個 廣 被 參 與 的 運 動 中 , 擊 中 了 群 體 的 共 鳴 。

也 就 是 說 , 無 名 者 對 於 參 與 社 會 動 員 而 引 起 的 香 港 身 分 之 自 豪 感 , 是 目 前 社 會 潛 能 的 引 爆 點 。 這 與 以 往 香 港 社 會 以 經 濟 成 就 、 國 際 都 會 來 召 喚 集 體 榮 譽 的 時 代 , 迥 然 有 異 。

認 可 的 尊 重 普 通 人 的 榮 譽

社 會 動 員 一 向 多 談 批 判 , 卻 少 研 究 「 自 豪 」 與 「 榮 譽 」 這 樣 正 面 的 價 值 。 改 弦 易 轍 , 我 去 翻 克 瓦 米 . 安 東 尼 . 阿 皮 亞 ( Kwame Antony Appiah ) 的 《 榮 譽 法 則 》 ( The Honor Code ) ﹕ 此 書 介 乎 歷 史 與 哲 學 之 間 , 討 論 「 榮 譽 」 這 種 一 度 被 認 為 是 陳 舊 的 集 體 心 態 、 當 代 道 德 哲 學 較 少 談 及 的 範 疇 。 所 謂 榮 譽 感 , 即 是 一 種 受 他 人 尊 重 而 能 抬 頭 挺 胸 的 心 情 , 而 正 因 我 們 受 他 人 認 同 , 於 是 有 了 面 向 外 在 的 公 共 性 。 榮 譽 不 像 哲 學 有 那 麼 絕 對 的 道 德 高 地 , 也 不 像 心 理 學 那 樣 內 在 、 個 體 化 而 不 論 道 德 。 來 自 他 人 的 認 同 和 尊 重 , 可 分 兩 種 ﹕ 一 是 「 評 價 的 尊 重 」 ( appraisal respect ) , 即 根 據 某 個 標 準 , 你 表 現 得 較 大 部 分 人 卓 越 , 而 得 到 尊 重 ( 如 諾 貝 爾 獎 、 奧 運 金 牌 等 ) ; 另 一 種 是 「 認 可 的 尊 重 」 ( recognition respect ) , 即 出 於 某 種 事 證 , 你 做 的 事 合 乎 你 的 身 分 , 便 可 得 到 尊 重 ( 如 法 庭 中 的 法 官 、 球 場 上 的 球 證 ) 。

如 果 把 「 認 可 的 尊 重 」 放 在 一 個 群 體 中 看 , 則 是 你 的 行 為 若 遵 從 了 該 群 體 的 法 則 , 便 理 應 得 到 同 輩 的 尊 重 。 這 種 尊 重 是 不 需 要 你 表 現 得 比 他 人 卓 越 、 也 不 包 含 佩 服 的 情 感 。 在 過 往 的 騎 士 社 群 , 是 忠 誠 ; 在 紳 士 社 群 , 是 和 善 仁 慈 — — 我 想 起 過 往 在 六 四 、 七 一 及 這 次 反 國 教 公 民 廣 場 上 遇 過 的 無 名 的 善 良 巿 民 , 他 們 理 性 、 聰 敏 、 禮 讓 、 考 慮 他 人 , 公 民 道 德 的 秉 持 讓 我 們 自 覺 是 公 民 社 會 的 一 員 , 而 這 個 不 時 常 出 現 的 公 民 社 會 , 便 是 走 出 來 捍 衛 香 港 的 普 通 人 們 , 其 榮 譽 感 的 來 源 , 它 甚 至 讓 我 們 對 未 來 有 信 心 。 在 反 國 教 公 民 廣 場 上 , 我 中 產 階 級 的 少 婦 朋 友 說 , 平 時 常 說 要 移 民 、 香 港 住 不 下 去 , 但 一 到 公 民 廣 場 , 負 面 情 緒 完 全 消 失 。

比 道 德 譴 責 更 有 力

《 榮 》 書 中 以 幾 種 曾 被 認 為 是 身 分 榮 耀 的 事 物 如 決 鬥 、 纏 足 、 蓄 奴 之 消 亡 , 去 看 榮 譽 法 則 如 何 轉 變 。 決 鬥 曾 經 是 騎 士 身 分 的 象 徵 , 纏 足 是 淑 女 的 象 徵 , 蓄 奴 除 了 代 表 貴 族 的 階 級 地 位 , 還 包 括 實 際 的 經 濟 產 出 。 榮 譽 法 則 如 何 改 變 , 讓 人 類 去 到 現 代 社 會 ? 阿 皮 亞 發 現 , 要 求 取 消 這 些 社 會 陋 習 的 道 德 譴 責 一 直 存 在 , 但 單 純 的 道 德 譴 責 並 不 足 夠 , 還 必 須 要 談 及 「 榮 譽 」 , 才 能 推 動 政 治 運 動 及 社 會 改 革 。 以 歷 史 的 習 俗 來 看 , 說 「 蓄 奴 」 這 種 習 俗 , 傷 害 了 熱 愛 自 由 的 英 國 社 會 之 榮 譽 , 比 嚴 肅 的 道 德 譴 責 更 能 推 動 大 眾 支 持 , 大 眾 可 以 為 了 榮 譽 , 而 放 棄 蓄 奴 的 經 濟 實 利 ( 當 時 許 多 日 常 物 品 如 糖 的 生 產 , 全 靠 英 國 及 其 殖 民 地 上 的 奴 隸 ) 。

問 題 循 環 回 來 了 ﹕ 在 其 他 國 家 的 歷 史 例 子 來 看 , 榮 譽 必 須 訴 諸 身 分 與 傳 統 , 並 有 法 律 支 持 ( 戰 場 亦 常 在 政 府 與 法 律 層 面 ) 。 而 香 港 人 並 沒 有 像 英 國 人 那 麼 清 晰 的 身 分 劃 分 , 甚 至 , 回 看 香 港 的 公 民 運 動 , 許 多 是 在 與 政 府 相 抗 衡 的 狀 態 下 發 生 。 所 以 香 港 公 民 的 榮 譽 感 , 只 能 得 到 同 輩 「 認 同 的 尊 重 」 , 難 以 得 到 政 府 正 面 的 認 可 及 推 廣 , 純 靠 民 間 的 輿 論 及 共 識 , 偏 偏 輿 論 可 能 被 操 縱 , 民 間 有 時 一 哄 而 動 共 識 不 明 , 過 後 的 共 識 基 礎 可 能 被 抹 除 。 所 以 大 型 的 公 民 運 動 , 過 幾 年 就 來 一 波 , 都 是 捍 衛 類 似 的 核 心 價 值 , 讓 公 民 們 煩 躁 於 「 為 什 麼 我 們 還 在 捍 衛 這 麼 基 本 的 權 利 , 為 什 麼 這 麼 基 本 的 東 西 都 被 侵 蝕 」 。 因 為 如 果 沒 有 外 界 的 危 害 , 我 們 往 往 不 能 發 現 「 香 港 」 的 邊 界 , 於 是 也 難 談 及 「 香 港 的 榮 譽 」 。

比 較 香 港 社 運 講 求 先 進 , 反 對 保 守 , 其 獲 得 往 往 是 「 評 價 的 尊 重 」 , 即 認 為 這 些 訴 求 因 為 較 一 般 社 會 進 步 , 而 得 到 某 種 尊 重 。 社 運 是 真 誠 的 , 但 因 為 它 遵 從 的 法 則 不 是 香 港 社 會 所 熟 知 , 所 以 往 往 得 不 到 「 認 可 的 尊 重 」 。 阿 皮 亞 說 , 「 真 誠 的 人 會 追 求 他 自 己 的 理 想 … … 但 一 心 要 做 對 的 事 和 一 心 要 受 人 尊 重 並 不 相 同 , 唯 有 在 我 們 在 乎 受 人 尊 重 時 , 才 會 把 表 現 得 好 和 我 們 在 社 會 中 的 地 位 連 結 在 一 起 , 榮 譽 使 真 誠 為 眾 人 所 知 。 」

理 性 、 考 慮 他 人 、 不 計 回 報 付 出

捍 衛 香 港 的 運 動 中 , 某 些 以 「 勇 武 」 號 召 , 但 它 們 牽 動 的 往 往 是 直 接 的 騷 動 式 反 應 , 如 包 圍 水 貨 客 。 它 們 無 疑 是 有 一 定 的 捍 衛 作 用 , 但 因 為 是 像 口 渴 就 要 喝 水 那 樣 直 接 的 需 求 , 尚 難 稱 為 榮 譽 。 另 一 個 問 題 是 , 當 新 界 東 北 原 居 民 向 反 對 規 劃 者 動 武 的 時 候 , 「 勇 武 」 的 號 召 便 變 成 問 題 。 我 傾 向 認 為 這 是 榮 譽 問 題 而 非 道 德 問 題 , 不 傾 向 以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民 間 直 接 的 訴 求 反 應 。

目 前 來 看 , 真 正 能 強 烈 喚 起 香 港 人 身 分 的 榮 譽 感 的 , 仍 是 一 種 公 民 社 會 的 良 善 表 現 , 理 性 、 考 慮 他 人 感 受 、 不 為 回 報 的 付 出 。 今 年 關 於 榮 譽 身 分 認 同 的 本 土 事 件 , 如 民 間 投 白 票 、 沙 灘 執 膠 粒 、 反 國 教 運 動 , 都 是 政 府 缺 席 ( 梁 愛 詩 說 「 無 政 府 」 時 , 她 真 是 說 中 了 ) 而 民 間 自 發 , 參 與 者 都 莫 名 地 在 其 中 燃 起 對 香 港 真 誠 的 認 同 。 如 果 榮 譽 能 使 真 誠 為 眾 人 所 知 , 啟 動 更 大 的 社 會 動 力 , 那 麼 讓 我 們 再 抬 頭 挺 胸 , 看 看 民 間 自 發 的 道 路 可 以 走 多 遠 , 在 混 亂 的 世 態 中 一 起 行 動 。

楊宇軒: 通識導賞 - 黑/白照




香港回歸前,港人與英國人是兩個明顯的階級,白人的官商地位都優於華人,直至殖民統治後期才積極本地化。

英國人治港時,對本地人的管治相對寬鬆,但在60多年前的南非,則沒有這樣幸運。

1948年的南非,以荷蘭及英國人後裔為主的白人大約400萬,黑人則有約2500萬。

當時的白人執政集團南非國民黨(National Party)為了確保其統治權,於是實施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推出一連串不平等政策。

今年84日,紀念南非前總統曼德拉(Mandela)反抗種族歧視被捕入獄50周年的巨型雕像,在當地揭幕。

當年曼德拉被譽為南非國父,他自政府實施種族隔離後便投身政治反抗歧視,更與友人開設律師所為黑人提供法律服務,44歲時,被判煽動罪入獄。

當年的隔離政策把人種分成四類,分別是白人、黑人、印度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南非駐港總領事Tembi Tambo接受訪問時憶述,那時黑人的生活受到極多限制,日常生活方面,黑人不能跟白人同坐同一輛巴士、用同一個游泳池和沙灘(白人有專用沙灘,黑人不得內進);黑人和白人不能結婚,甚至不能正常交往;黑人往往接受較為次等的醫療服務及教育,投票權受剝削。更甚者,黑人需要擠在遠離市中心、較為荒涼的Sophiatown居住。

工作方面,黑人一般只能從事低技術及低回報的工作。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亦曾撰文分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引伸反對香港引入最低工資(題為「從南非種族隔離根源到最低工資弊端」),指當時的非白人無法受到勞工技術訓練,只能長期從事低下工作,以及影響國家生產力;與此同時亦加深種族歧視,「白人則覺得黑人沒有教養、無知、無能。由於缺乏訓練和激勵,非白人表現欠佳,又強化了社會的定見。這最終成為雙方『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愈說愈像,落入惡性循環」。

黑人壓迫下活得快樂

除此之外,假如黑人要到白人居住區工作,則需要申請通行證(Passbook),需要每個月加簽一次,而且高度限制黑人的活動時間及工作範圍,如換了僱主,便要重新申請。若被發現逾期逗留在白人區,會被判坐牢。種種的措施也令黑人成為次等公民,飽受歧視。

這邊廂,曼德拉在極力爭取,另邊廂,一個德國出生的白人攝影師Jurgen Schadeberg則用相機鏡頭打破種族的界限。他在第一本專門談及黑人生活的雜誌《DRUM》工作,利用相機拍下50年代種族隔離期間黑人的生活,展示黑人雖然備受壓迫,但仍然可以活得歡樂和保留獨有的生活文化。「黑人和白人世界彷彿隔覑一道隱形的牆。黑人在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面也受到白人的歧視,只有僕人能在白人世界生活。在50年代,黑人世界在文化和政治也很有活力,反而白人世界對我來說就顯得格外疏離和冷漠。我的照片廣泛地記錄了50年代黑人多采多姿的世界,打破了種族隔離主義的幻象。」他說。

記錄曼德拉「重返」監獄

除百姓生活外,Jurgen Schadeberg亦記錄了種族隔離下黑人抗爭的重要時刻,捕捉了南非精神領袖如曼德拉等在不公平的年代下,如何創造歷史,令南非成為民主獨立的國家。1994年,曼德拉重回囚禁他18年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監獄,滿頭白髮的他在獄中遙望窗外,寓意他經牢獄之苦後仍對南非充滿希望,Jurgen Schadeberg捕捉了這意味深長的影像。同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第一名黑人總統。

南非領事館現正在港舉辦 「南非50年代的黑和白」攝影展,是亞洲首次展出Jurgen Schadeberg的作品,展出約60張照片。

「南非50年代的黑和白」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107

時間:早上10:00至晚上8: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灣仔港灣道2號)

費用:免費

1994年,曼德拉重回囚禁他18年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監獄時攝,同年他當選成南非第一名黑人總統。這照片被倫敦攝影師藝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in London)選為20世紀50大難忘影像之一。(南非領事館提供)

兩名南非黑人因Passbook過期而躲在牆後逃避警察檢查,Jurgen Schadeberg憶述當時他不斷拍照望令警察分心,使那兩名黑人倖免於難。(南非領事館提供)

南非人熱愛歌舞,隨時隨地可合奏共娛。除了在舉辦世界盃時著名的Vuvuzela魔笛外,南非亦流行藍調和爵士樂。(南非領事館提供)

白人攝影師Jurgen Schadeberg當年曾計劃在南非為黑人女星在沙灘拍攝 泳衣照,但因距離可供黑人進入的沙灘實在太遠,所以轉而在山上拍攝,望有沙灘的效果。因那時黑人禁與白人發生關係,他因此而被懷疑觸犯法例被捕,幸最終獲釋。(南非領事館提供)

黎佩芬: 同一個月亮下的幸福感




今日中秋。有沒有聽說過「平等分享行動」的故事?

先是有一個人,然後是幾個,後來,每一次出動都來了二百幾人,他們走進孤寡老人、無家者、生活條件異常匱乏的人們當中,派送飯盒和物資。年多以來,行動特別強調施與受是分享平等的關係,「不是施捨不是同情不是幫人」。要說目的的話,就是「打開人心」,自己的,彼此的。

最先走出來那人是Benson,正職是測量師,用他的話,是屬於賺1蚊有五毛是剝削得來的階級,我們在透過電話做訪問,問他有關迎月日收發月餅行動霎眼籌到大量月餅的事,他說,他正面朝向南區無敵海景,隱約好像聽見他半開玩笑說,是贖罪來呀。

問:在facebook留意到說火速就收集到上萬個剩餘月餅,是真的嗎?

答:食德好收集到8000個,另外Food Angel從餅店收到1000個;我們是兩星期內收到3000個。我們每逢長假期都有行動,近來每次有八成是新來的朋友,一同去探訪不相識的人。

問:派送對象有多少人?

答:我們一個月一次,去深水玉器市場送飯給露宿者、基層街坊,當中好多是孤絕的老人家,有一半,也有一家人帶覑小孩同來,每次派出350個飯盒。我們這邊人數也多,二百多人,派完飯會留低,一對一的聊天,露宿者其實一點也不孤僻,大家就在那張蓆地而睡的脇褥上坐下,聽講故事。我們不會叫自己做義工,也拒絕捐款,夾錢最多不超過二百元,買物資堅持幫襯小店,貫徹集腋成裘的理念,從中感受社區的人情味。

問:今次是第一個中秋行動嗎?

答:不,去年中秋十日出動了四次,探訪大埔拾荒長者、佐敦脇位住戶、深水板間房和無家者。走進他們的居室,我們發現香港的貧窮戶是有階級的:

1. 老人

有屋住,但要執紙皮,靠垃圾桶為生,在街邊無人理。而這些年屆80的上一代,對社會付出好大。為何香港如此繁榮,卻周街都見到他們?

2. 床位貧窮

有工返,但有人以年計住脇位,有一個由SARS住到今日,2呎乘7呎,擺滿家當。他們或有家人,但關係不佳。其實鲻街好容易鮁咋,工傷失業,試過幫露宿者上樓,申領綜援要現銀先付上期按金之後奉還,邊有咁易儲到幾千蚊?

3. 板間房

每伙兩三人一屋十幾伙,無私人空間無私隱,又因舊區重建拆去不少籠屋板間房,餘下的就更是水漲船高。

4. 露宿者

沒有空間壓迫感,其實幾自在,物質欠缺,無飯食,仲成日畀「食環」搞。一般人以為幫他們上樓就可解決問題,但好多都不想上樓,鲻街時有「鄰舍」互相照應,上樓反而無鰦社區網絡,適應不來。

問:今年的月餅怎樣收集得來?

答:我們有一隊人在籌募剩餘月餅,說好不准買的。一盒月餅通常食一個剩三個,人人跟朋友和朋友的朋友要來吃剩的,周六晚(編按:即昨晚)會往來深水與尖沙嘴,將月餅派給老人家和弱勢的人。我們來自不同區分和背景,是公民參與吧,狀態像另類社會抗爭,來過的,都會好奇怪,為什麼那麼多人來領飯?本來應該是政府做的,政府不做,就由我們發瘋地做吧。把老人家當成朋友一樣摟覑,婆婆會好開心。

問:有新潮月餅廣告說傳統月餅老土了,剩的月餅那麼多,他們仍歡喜收到月餅?

答:那些是洗腦策略吧。他們真的好鍾意收到月餅,月餅對他們來說好遙不可及,另邊廂卻是一箱箱的丟掉,真是資源錯配。有月餅過中秋對他們來說好重要,周四晚我開覑車,見到拾荒長者,路邊食環署清潔工,停下來問他們想不想要月餅,第一時間他們好愕然,之後都表現得好樂意。我看覑那位清潔工,笑住走。

如果家中也有吃剩的月餅,又來不及捐出,不妨試試學Bensonwww.facebook.com/benson.tsang),跟街邊的朋友們平等分享,在大滿月下,感受將心打開的幸福?

p.s 有關官方如何扶貧,今期有扶貧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羅致光的文章。「星期日現場」則探討了近期示威遊行舉「米字旗」的是什麼人,明日國慶,估計又會見到他們。


阿離: 其實,香港沒有房屋問題




人,何以對一個地方產生歸屬感?

生活不止是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生活是參與。

沒有參與,只是過客;過客不會當這裏是家鄉,他只是存在。

沒有參與就不會有生活,感情亦無法滋長,遑論歸屬感。

姚松炎生於六十年代,與我城一同活覑成長,「我們沒想過走,因此會參與投放;我們活生生,有生活、有感情。」

抓緊土地,留守參與,因為這是家。

專業,由鄉情誘發

前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助理教授、現任房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姚松炎在月初撰文質疑政府開發新界東北,平地一聲雷。他翻查政府文件,指出市區有2100公頃空置住宅地,質疑政府何以有地不用,大手動用納稅人金錢收購偏遠土地。據理力爭、以事論事,乃他一貫作風。他本業是測量師,跟梁振英份屬同行;沒向地產商靠攏,卻留在象牙塔專研本港房地產政策,爬條例、讀文件、查歷史、寫文章,向公眾評論政策利弊,講述本土歷史;沒太多掌聲,不甚有名氣;孜孜不倦,靠的是一腔熱忱。

點燃這份情的源頭,是美孚新鸷,「自出世開始,每天踩單車、跟小朋友捉兒人、兵捉賊,過了三十年,你的生活在那兒,回憶在那兒,你的感情也在那兒」。他形容,美孚新鸷是香港第一次出現有屋鸷感覺的私人屋苑。有別於前代建築,屋苑的公共空間、遊樂設施,都是滋養人情的搖籃,也令他對這地種下歸屬。姚松炎首次對居住環境有所關注,是政府的一紙海填令,「在美孚,大海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跟海一起成長。看日落、釣魚、捉鯝鯴、爬艇游水。突然間,跟你一起長大的朋友要離開。」那年他十歲,震驚踩到頭頂,「那片大海是我的朋友,生活就在海」,原來這朋友,可以被慢慢填平消隱。

情感轉化為專業,他投身房地產及建設,也因土地樓房緊貼每個人的生活;但偏偏生活重要事,卻成為普通人無法弄清的「專業知識」,「很多人都不認識,是因為專業人士一直不願意把他們的專業知識以普遍市民都能夠接收的平台發放」,利益猶關,一怕得失老闆地產商;二怕財技曝光而蝕底,「然而我認為,你的知識愈多市民愈能理解,生意愈多」多年來,他在blog上撰寫數千文章,分析與土地房產有關的政策,把專業知識公開,讓普羅市民了解專業背後的邏輯與陷阱。

「政府覺得土地是自己的」

姚松炎專研香港土地房屋政策十多年,他強調,要討論香港的土地行政,必先認清一個由殖民地時期延留下來的事實:「香港政府不是代表香港市民,他是持份者,是土地的業權人。而土地收益佔政府18%的經常性收益,因此土地何時都是重要的戰略工具。」換言之,政府一直以大地主的身分施政,行政上不以民意為依歸,只重視「自己的地」怎樣賺錢,「政府由開埠起已依賴土地作為經常性收入,這是其他城市不會有的」,別國以稅和債作為主要收益,政府一定要面向市民和債主,受其約束;無債收的港府為維持低稅特色,實行高地價政策,變相在土地收稅,「土地稅比利得稅、入息稅都不公義,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逃避;而且其他都是累進的,但土地稅是人人都付同等。」香港的低稅,靠的是動用土地價值。

「政府幾時都有兩頂帽,很弔詭」賣地時,是盈利至上的地主;賣地後,就轉身成道貌岸然的政府,規管發展和建築物。角色混淆令土地發展問題叢生,並非新鮮事。回歸前有愉景灣的免補地價、華人行天橋的走數;回歸後有紅灣馬灣,例子多不勝數,「市民沒有這個認知,他們會覺得,政府代表人民,土地是我們的,想怎樣都可以,原來不是,政府覺得土地是他的。這很弔詭,為什麼政府不是代表市民去管理土地呢?」十年前他已提議,「政府應將所有的土地全部賣掉,沒有地,即使沒有民主選舉,政府都會乖乖回到代表市民的角色,因為他只剩兩個籌款方法:加稅或舉債。」二世祖有地在手,永不知驚;庫房沒錢不要緊,賣地永遠是續命丹,「香港政府有土地的擁有權和調動權,不需要、也沒有經濟誘因去聽市民的意思,沒有任何經濟壓力去了解市民的真實訴求,這是很危險的。」

政府收入要受市民約束

政府應該是一個什麼角色呢?應以什麼作為依歸?「政府的收入一定要受市民約束,稅和債,就是受市民約束。如果政府不受市民約束,又怎會有經濟誘因去令政府聽市民說話呢?」政府和市民坐不同的船,沒共同利益,民心自然難歸。與當下政治熱浪無關,姚松炎強調,「我對事不對人,我是說制度。香港政府是沒有一個制度來提供誘因令政府會以民意作依歸,政治無、經濟都無。靠什麼?難道靠他是聖人?」

點解樓價咁波動?

市民買不到樓,答案不外乎樓價高或乾脆搬出地產霸權等原因,然而姚松炎研究多年發現,「這麼多人買不到樓,是因為聯繫匯率。」港元與美元掛鹇,令香港失去對利率和通脹的自主權,令樓價不得不受外圍影響跌宕起伏;舢舨香港把自己縛在郵輪美國身邊,巨人當然有力乘風破浪,小船又怎敵暴濤?「03年時沒地產霸權嗎?那時房屋便宜,百幾萬有600呎海景單位,但無人肯買,但現在醫生都買不起樓。」地產霸權令問題更難解決,然而聯繫匯率才是主宰香港樓價升跌的最主要因素。「在宇宙裏有什麼關係永恆不變?就是聯繫匯率。但怎可能有一個不能郁動的匯率的?」若要橫過急流,就要做好預防措施,而非束手退場,「聯繫匯率都是一樣,做好預防措施,要不然聘請你幹啥?」

政府振振有詞以滿足港人的居住需求為號,發展新界東北,然而姚松炎卻指出,「其實香港沒有居住問題,不需要這麼多土地去起樓」,只要美國加息,香港樓價跌,便有大量空置單位,不用建新樓,「現在的需求是由聯繫匯率帶動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是很實在的,全世界的資金,特別是國內的資金都湧到香港。現在有許多人有現金在手,怕貶值,因此想買磚頭保值,就選中香港」,若東北再建屋,投資者便會繼續入貨。

增長的只有通脹,生活質素呢?

即使不是為居住需求,政府也會以發展香港,保持競爭力為王道,新界必須被規劃開發,「以前是一定要發展,有發展才有經濟增長,有經濟增長才有好生活,把這些都劃個等號。等等!我們每步都要重新思考。我的人生需要什麼?」姚松炎問。以往可犧牲地球去換經濟增長,但在生態災難兵臨城下的今天,「犧牲地球換取經濟增長,到頭來花在清潔被污染環境的錢遠遠超過當時的經濟增長,是得不償失的。」贏粒糖,輸間廠。香港政府在1999年起大力推擴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多年來資助不少發展農耕的項目,可見政府認同農耕發展,何以這刻卻要花錢剷去大量現存農地?

在發展的金漆皇牌下,讓我們敲問自身,省察當下,「你的增長只是通貨膨脹,生活沒有改善,只有眼前風光。百物騰貴,生活比以往更差」,「成日度GDP幹啥?GDP100%,但我的生活也沒改善!」發展在人們身上帶來的,是豐盈還是空虛?有否為人們帶來生活的想望與安慰?有否連延人與人之間的牽繫,令人們更懂得尊重生命?「整個社會的發展應該守住一個原則,就是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自由,讓每個人充分發揮優點和長處。」各安本性,自選其途,才是理想社會,「不要整天少數服從多數,這樣經常會造成不幸。」民主,必須學會尊重少數。

重建社區 重拾人情

在姚松炎心間根植的關懷,是人的歸屬。在設施完備的香港,人影滿城,然而人心疏離,跟社區的設計和規劃不無關係,「設計的人很多時都是想硬件,上學去哪、搭車去哪、幾多人口有圖書館、有法院。間開土地,把東西放進去;很多配套,但不會想社區網絡、不會想人際關懷、不會想文化或歸屬感。」制度與建設是人的器皿,無聲息地、無遠弗屆地影響人的行為,以至存活。建設處處的我城,人情卻寂寥,「我們小時家家戶戶開門,左鄰右里關係很好。現在沒有,都關上門。除非你是很主動參與的人,否則大家掂行掂過,你叫救命別人都以為拍戲。現在社會疏離得,你沒有平台去關心別人。」

由下而上 自發參與社區

我們需要一個豢養情感的搖籃——社區,「以人的關係為起點,自發參與發展社區,設施由他們處理,由下而上」。人們整天緬懷以往的人情氤氳,感歎當下冷漠計算,然而卻忽略了人情緊密是需要經濟動力的。姚松炎提到元朗一間小學跟本地居民合作,把廚餘變做耕作肥料,學生再把收成賣給居民,「這就是社區關懷,每個人在其中以經濟互動作為誘因,自發參與。不要以為整天可拍膊頭做義工,社區關懷是可以嘗試,由經濟誘因去推動。」一若以往農村的墟市、二手市場,都是可試行的方式。當人們自覺同在一村,自然守望相助;關懷不只在一家,而是擴至社區,「一個緊密聯繫的村文化,才能真正體現參與者的互動,令他們有歸屬感。」

姚松炎--房地產專家(尹錦恩攝)

姚松炎特地把記者帶到1881——由政府與商家經常吹噓的公私營合作形式產生的「優良產物」。長實把前水警基 地變成名店陣營和大酒店,本是屬於港人的歷史建築,卻成為港人幾乎絕的奢華旅遊點。他向記者澄清,1881不止是前水警基地,更可能是當年林則徐戰勝英 國的遺址。(尹錦恩攝)

張大春: 為甚麼說杜撰?

為甚麼形容「毫無根據的編造」為「杜撰」?

宋王楙《野客叢書.杜撰》的確說:「杜默為詩,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為杜撰。」可是,杜默者何人?作詩連格律都不能守,如何能以姓氏標揚作風,竟然流 傳千古?不過,王楙的筆記還留下另一條線索:「然僕又觀俗有杜田、杜園之說。杜之云者,猶言假耳。」「杜」字,為甚麼和「假」字攀上了親故?

另一位宋人魏泰的《東軒筆錄.卷六》記載了這樣一個段子:「陳繹晚為敦樸之狀,時謂之『熱熟顏回』。熙寧中,孔文仲舉制科,廷試對策,言時事有可痛哭太息 者,執政惡而黜之。繹時為翰林學士,語於眾曰:『文仲狂躁,真杜園賈誼也。』王平甫笑曰:『杜園賈誼,可對熱熟顏回。』」合坐大噱,繹有慚色。」
這裏的「杜」,習見的說法是歸之於「宋人俗語」。那是因為的確在宋代以前沒見過這個用法。宋代的沈作喆《寓簡.卷一》:「漢田何善《易》,言《易》者本田何。何以齊諸田徙杜陵,號『杜田生』,今之俚諺謂白撰無所本者為杜田。」


讓我們假擬一個語言傳遞的過程:一定有這麼一次沙龍聚會,許多有學問的人議論着漢學師承的事,有人提到了杜田生──也許有人同意他這一派的解《易》之學; 當然也就會有不同意他這一派的解《易》之學。後者或許在談玄辯理時不能招架,便撒起野來,出口便是:「連『杜田生』這個號都是冒充的──他自姓田,卻來冒 杜之號!」


齊國田姓之人遷徙到杜陵,奄有杜姓,卻不是真的杜家人──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作為一個號的「杜田生」,可別以為他就姓杜。的確,那「杜」字是個假的姓。如 果我們認為「杜田生」是「姓杜,名田生」的話,誤會就更大了。這兩個層次的思維說明:「杜田生」三字容易讓人會錯意,「杜田」二字也一樣──這人是姓「杜 田」嗎?這塊田是杜家的產業嗎?這個語詞經常令聞見者產生誤會,於是索性就拿它來表示「誤會」,「杜田」居然因此成了「淆惑正說」這個意義的代詞。「杜 田」既然成了一詞彙,而「田園」二字原來就是家常俗語,何妨再來個「杜園」呢?於是在「杜田」之後,「杜園」也應運而生。
回頭看看那個熱切功名、不討人喜的陳繹:他想在口頭上輕薄一下孔文仲,就故意扭曲了賈誼的背景。畢竟,稍微有一點兒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賈誼是「梁園」裏的 賓客,根本沒有甚麼杜園。「杜園」一詞忽然從陳繹的嘴裏冒出來,肯定是陳繹運用當時的流行語「杜田」,一改而成「杜園」,意中有「連梁園都夠不上」的輕詆 氣味。不過,輕詆人者人恒輕詆之──尤其是沒有好好估量過自己的人緣究竟有多壞的陳繹,這玩笑成了回力鏢,反而給自己一記當頭重擊。


當年杜月笙發達了,想給自己上溯一套家譜,他請來的學問家是早年力挺袁世凱稱帝而組織了籌安會的楊度。洪憲垮台之後,他沉寂多年,其間依附杜月笙躲避通緝,每思有以報之,這找祖宗的活兒就落在他頭上了。


經過一番努力搜尋、比對,杜月笙原先想要認的祖宗是杜預(晉代的大將軍,注過《左傳》)。但是認杜預做祖先,敍起族譜來太遠,中間還是得查考或杜撰許多人名兒,太費事。其次想認的是唐朝名相杜如晦,可是楊度又認為「晦」字,暗也,不甚吉利。最後選中的居然是杜甫。


杜月笙發明祖宗之事,不可謂不傳奇,能想出這麼個一字回推成貴冑的主意,無怪乎姓杜了!

鄭培凱: 湯顯祖的抗日言論

《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1550-1616),寫出「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樣婉孌悽楚文字的湯顯祖,曾經發表過抗日言論,主張對日本決一死戰嗎?

豐臣秀吉
我 們熟悉的湯顯祖是戲劇大師,關心的是文學與舞台藝術的創作,傾注心力構築想像世界與人物,塑造出霍小玉與杜麗娘這樣為愛情不計生死的癡心女子,諷刺了淳于 棼與盧生這樣醉心功名利祿的浮世癡人。他的《臨川四夢》主要探討了人生處境中充滿普世意義的主題:肯定自我主體,追求愛情與婚姻的幸福(《紫釵記》與《牡 丹亭》);人生若夢,蠅營狗苟取得的榮華富貴,到頭來是一場空(《南柯夢》與《邯鄲夢》)。這樣的文學戲劇家,着眼於藝術的千秋大業,居然會對政治與軍事 發生興趣,主張對日宣戰嗎?


其實,今天強調湯顯祖是戲劇家,寫出膾炙人口的《臨川四夢》,被有些人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只是從歷史發展了四百年後,我們總結晚明文化的歷史意義, 為湯顯祖在中國及世界文化中定位,做出「歷史可持續性」的後設判斷,認定了湯顯祖的顯赫歷史文化功績,是在文學戲劇領域,為人類想像心靈的提升,做出不可 磨滅的偉大貢獻。回到歷史現場,回到四百年前的萬曆年間,湯顯祖作為當時的文化人,對政治、社會、經濟、國防軍事,都有自己的態度與主張,是十分痛恨當時 日本的擴張政策,認為應當迎頭痛擊,站在萬曆朝政的主戰一派,特別支持他的老師張位的對日戰爭策略。

《明史.張 位傳》論及張位在任大學士期間(1592-1598),於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規劃治理朝鮮的策略,「請於開城、平壤建置重鎮,練兵屯田,通商惠工, 省中國輸輓。且擇人為長帥,分署朝鮮八道,為持久計。」朝鮮方面覺得這個政策太過積極急進,而且擔心中國是否會藉此吞併朝鮮,不贊成此策,明朝當局也就算 了。其實,張位想在朝鮮駐紮重兵,「為持久計」,主要考慮的,就是為了對付當時日本豐臣秀吉(1536-1598)的擴張政策。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繼織田信長而起的霸主,以武力統一了日本,不禁眼高於頂,自以為天下無敵,可以征服世界,曾經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 素志」。征服日本全境之後,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又說:「在我有生之年,誓將唐土納入吾國版圖」。一五九○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 就積極部署進攻朝鮮。一五九二年(萬曆二十年,壬辰)終於發兵攻打朝鮮,揭開了中日戰爭的序幕。關於中日在朝鮮的戰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援朝 鮮」有詳細的敘述,論及戰事有勝有負,多番反覆,並且也分析了萬曆朝中主戰及主和的紛爭,這裏就不再細述了。總之,在戰事有所遷延之時,兵部尚書石星、遼 左總督顧養謙主和,有首輔大學士趙志皋在朝中維護。後來主和不成,石星下獄,大學士張位代表的主戰派主持援朝大局,與日本戰端再開,互有勝負,呈膠着狀 態,一直到豐臣秀吉病逝,這場戰爭才算結束。

在中日戰爭期間,湯顯祖因一五九一年批評時政遭貶之後,幸虧有老師 張位及好友劉應秋在朝中斡旋,得以量移浙江遂昌擔任知縣,是個芝麻綠豆官,根本與朝政大局摸不上邊。但是,他還是關心時政,並且堅定站在張位、劉應秋等人 的主戰一派,認為應該派出大將,打擊日本的侵略武裝。在他當時給劉應秋寫的信中,就說:「倭事遂少信臣,可怪可懼。禁庭頗、牧為竟如何?若倭遂有朝鮮,亦 似元昊在西。天必不使北胡有人以輕中國。」(〈答劉中允〉)他認為,朝中高官少有兼備文才武略的,像戰國時代的良將廉頗、李牧,都到哪裏去了?絕對不能讓 小日本(倭)佔領朝鮮,要不然後果堪虞,就像宋朝時候李元昊建立西夏,成為大宋的心腹之患一樣。中國人得站起來,老天一定不能讓塞外的胡人看輕中國。

湯顯祖在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辭官求去,同年張位也因舉薦楊鎬導致戰事失利而遭貶,同時劉應秋也受到牽連,讓湯顯祖對萬曆朝政感到完全失望。劉應秋罷 官兩年之後,在萬曆二十八年因病逝世,湯顯祖極為悲痛,為這位摯友寫了〈明故朝列大夫國子監祭酒劉公墓表〉,其中說「吾師相國張公以決贊東征事,與首相蘭 谿趙(志皋)公異同,幾中不測以去。所常往來論議者,皆受重劾,而君與焉。」還說到「吾與君私語張公行事,君亦常為慼然,非苟為同而已。」也就是說,湯顯 祖與劉應秋自始至終,甚至到了張位罷職閑住,還是由衷認同他的政策,並不是因為跟從派系的關係。

在萬曆三十一年 (一六○三),張位七十歲生日的時候,湯顯祖在代寫的壽序中,又大談張位在中日戰爭中主戰的功績:「東夷之為中國患也,蓋與肅皇帝相終始。楊粵之間不足為 也,往歲遂大舉,屬之高句麗以窺遼。夫東北者,天地終始之際,遼金元之興皆在焉。宋惟不度,而與和親。從混同而西,則神京在矣。在事者曰,無動,而姑與為 親。雖予在田間,撫手而嘆,何主計之失詳也。已而我張公確乎任戰,曰:高麗且亡,上者不如取之:不能取,則救之。可以有存亡之恩,而遠東夷之患。於是命將 度遼萬里,宿重師高麗之東,偏戰鯨鯢裨海之上,天子倚焉。高麗奮,而寇不中于遼。上無東顧之憂者,公之功也。」

湯顯祖在這篇壽序裏,回顧日本成為中國的禍害,要上溯到肅皇帝嘉靖時期(嘉靖皇帝的諡號是「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也就是長期騷擾 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又說日本在「楊粵之間」沒成氣候,轉而侵略朝鮮,並且覬覦東北遼地。這裏提到的「楊粵之間」,是引用漢代晁錯〈論守邊疏〉的典故,其 中說秦朝「南攻楊粵」,「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所謂「楊粵」即是「百越」,指的是華南地區。湯顯祖指出,倭人騷擾中國南 方不利,又謀控制朝鮮而獵取東北。東北這片疆土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的北方帝國如遼金元,都崛起於此,而宋朝的和親政策最後就導致了大宋的亡國,歷史教訓不 可輕忽。萬曆朝廷所面臨的局勢,與宋朝的經歷十分相近,絕對不能再搞議和政策。所以,張位主戰,而且最後能迫使日本戰敗退兵,是保家衛國的大功。湯顯祖還 寫了一首頌詩(〈奉壽洪陽師二十八韻〉),為張位獻壽,在序中更大大褒揚了張位主戰的功績:「東征決策,遼薊無恐。威截海外,實莫肘腋。」

由此我們發現,湯顯祖這位大劇作家,原來有明確的抗日主張,贊同對日作戰,不但憎恨倭寇騷擾東南沿海,還要粉碎日本人侵略朝鮮、覬覦東北的野心。


董橋: 秋夜曲

新近認識周瑩。傅玫和她結伴來香港,結伴去大陸。美國飛來那幾天我忙,沒見面。大陸出來飛回美國之前在香港盤桓三四天,我們吃了幾頓飯聊得很高興。

《鄉居日誌》書影

周瑩祖籍新會,小時候住上海,一九五○年來香港,六十年代跟父母移民美國,讀圖書館學,在圖書館裏做事,從圖書館裏退休。她說早年美國安安定定,一份妥當的 工作做一輩子不難,清清淡淡日子一晃幾十年,很自在:「這幾年變了,經濟波動,制度蛻變,人心散渙,安份難求!」我家客廳掛馮文鳳隸書對聯,寫給紅樹室主 人陸丹林,周瑩說陸丹林是她父親的朋友,記憶中和和氣氣的老先生,也是廣東人,長住上海,跟她父親一起參加革命,一起進南社,當教授,編報刊。周瑩說她小 時候在陸先生筵席上見過葉遐庵葉先生,又是廣東人,大名鼎鼎,矮小機警,一頓飯沒怎麼舉箸,忙着說話。「我們家恆常掛着葉遐翁的字,到了香港也掛,去了美 國還掛,」周瑩說。「那些字好在哪裏我不懂,只看出每一筆都飽滿,骨架不大,肉很多。」傅玫說葉遐庵的字她也不會看,早歲人人讚賞,她也買了兩幅,還有扇 子,畫竹子。聽說底子是顏真卿的《多寶塔》,是《大唐中興》,是《麻姑仙壇》,是趙孟頫的《膽巴碑》,棄掉了甜熟寫出自家筆路,老一輩人都說峭拔剛勁,跌 宕多姿,寫合抱大字尤其神采飛揚,碑的味道比帖濃。周瑩說她父親愛書法,舊藏許多名家的字,長年擱在閣樓裏,幸好都無恙,沒蛀沒破。她說她偏愛英美作家書 信,早年便宜,買進了一些,狄更斯有兩封,聽說如今都十幾萬美金一封了,稀罕了。傅玫慶幸我們這一輩人運氣好,還趕得及撿到一點老玩意兒,生晚了一件也買 不起了。那是真的。那天周瑩說想吃台灣鳳梨酥,我帶她們去買。她說台灣菜也好吃,可惜香港吃不到:「早年美國有個台灣留學生台菜做得好極了,叫林尚雄,連 名字都台灣味道!」我一聽嚇一跳。再問,是台南人,讀工科。那是我認識的老學長了,我稱呼他老大,至今還往來,前兩年老大來香港我還帶他吃遍他想吃的廣東菜。
世界真那麼小。那趟,老大手機裏按出一張老照片給我看,問我記不記得蓮霧樹下的女人是誰。我進成大那年老大 讀大三了,我們住同一幢宿舍,一年冬天,我的腳踏車鏈條壞了,他的腳踏車輪胎破了,一起拉到大學路修車店修理,我們成了好朋友。他畢了業留美,在美國住了 十幾二十年才回台北做事,我們在台北一個老長官的壽宴上又碰頭了,從此香港台北兩地音信不斷。老大來香港多忙都找我。我去台北多忙也要看望一下老大。這兩 年老大退休了,回台南養老,住郊區,天天看書寫字練太極拳,還在研究台灣菜,寫了半本台菜食譜,零零星星回憶母親廚房裏的小菜大菜,我讀過幾篇,寫得好。 林媽媽做的台灣菜我吃多了,真高手,魚蝦土雞蔬菜隨手弄幾道好吃得要命。豬腳也精采,一煮一大鍋十幾個小伙子半小時掃清光。逢年過節兩三桌菜中午吃到黑夜 還吃不完,連米酒都是林媽媽親手釀的,很香,不烈。老台南老房子那股古早的風情到老忘不了。我讀完書離開台南前夕林媽媽做了一碗雞湯麵線給我送行:「阿雄 走了,你們這些小弟弟一個一個也走了,家裏沒了人氣,有空記得回來看看林媽媽!」那是一九六四年夏天,台南熱得像南洋,林家後園滿樹蟬吟緜緜成韻,我一眼 瞥見飯廳牆上那幅《朱子家訓》灑金剝蝕,墨色黯淡,心中一陣難過。歲月真的那麼蒼老了,跟老大手機裏那張照片一樣殘舊,微黑,微黃,蓮霧枝葉都漫漶,樹上 長不長蓮霧看不真。樹下女人綰起頭髮挽起衣袖笑得嫵媚。粉頸香肩光暗玲瓏線條優美。
鼻子很高,嘴角翹得也甜,一 雙鳳眼老大說是春桃水中的倒影,瀲瀲灧灧蕩着許多故事:「台南彈子房老闆娘,」我說,「怎麼不記得!」寫〈老段的貔貅〉我寫過她。彈子房門前兩株木瓜樹是 招牌,雨季旱季不謝不枯。街尾小菜田也是老闆娘的違章田地。還有街頭小冰店,夏天賣西瓜賣甘蔗,冬天賣燒餅賣豆漿,是她跟鄰居貴叔合股開的,請了個粗粗壯 壯的伙計,東北老兵,胸膛上刀疤像一串曬乾的棗子那麼皺那麼瘀。老段整天躲在彈子房樓上,老闆娘的老情人,褲腰裏繫着古玉辟邪,枇杷那麼大,龍頭馬身,獨 角鼓眼,獠牙長髯,胸肌微凸,兩肩長出飛翼,趾帶利爪,滿身血沁,說是民國三十二年部隊裏老長官傳給他的:「在俺身上二十年了!」彈子房是老大帶我去的。 彈子也是他教我打的。老闆娘三十出頭,從來水靈,從來春桃,二十剛過守了寡,早年是南管樂團歌女,還會武功,台南圓環幾個刺青街霸毛手毛腳她使出兩招全趴 地上了。老大說老段七十年代心臟病過世,老闆娘嫁給一個麵粉商人遷居台北。難怪九十年代我在台北開完會去台南找不到她:「小街不是那條小街,彈子房敲掉了 改建樓房,菜田連影子都不見。我在附近一家很新的館子裏吃午飯,掌櫃的很健談,一口閩南腔國語滔滔替我分析台灣的股市樓市和政局。我沒有心情細聽。為了留 住一段青澀的記憶,我甚至不敢向他打聽老段和老闆娘的下落。臨走,他拎了一袋蓮霧說是給我路上解渴:『後園剛採下來的,很甜!』」周瑩說蓮霧她在美國也種 過,林尚雄回台灣寄了種子給她,種了好幾株只活了一株,也長不大,搬家留在舊居,不久聽說枯死了,美國氣候水土跟台灣不一樣。傅玫說周瑩是園藝專家,家裏 花木果蔬小鎮上出了名,朋友們都勸她寫一本園藝書她不肯,說她不會畫畫,比不上伊迪絲.荷爾登Edith Holden。伊迪絲是愛德華時代英國兒童書籍插圖家,精園藝,一九○六年寫《鄉居日誌》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手抄本,配彩圖,去世七十年後的一九七七年才出版,意大利印製,成了英美暢銷書。那年我還在倫敦,報刊上全在推介這本書,買來一讀,敍事零碎溫 馨,錄了很多詩,水彩畫得好。伊迪絲一八七一年出生,父親開工廠,母親寫過幾本宗教書。她長住鄉村,一邊教書一邊畫畫,種花種樹種香草,愛寫四時園圃日 誌,愛畫飛禽牛馬,四十歲嫁給雕塑家史密斯Ernest Smith。一九二○年三月復活節前夕遇溺喪生,聽說是河邊採摘栗子失足掉進激流送命,才四十九歲。傅玫說早年洛杉磯一位老畫商珍藏一本百草圖冊頁,清朝 小名家工筆彩繪四十八幅花草蔬果,非賣品,游說好幾次都不賣,過了許多年流進紐約拍賣會,六七萬美金下槌,聽說是南部大家族少奶奶買走。周瑩看過圖錄,說 太標緻了,園藝專書拿這些畫做插圖那才叫矜貴。
傅玫周瑩回美國前夜在我家吃便飯,我撥電話告訴尚雄老大說周瑩在 我身邊,他們聊電話聊了二十多分鐘。老大事後跟我說周瑩當年是大美人,很像老電影裏的陳雲裳,男生拚命追求她,一大堆,知道她愛花愛草愛園藝個個送盆栽, 周家院子快開花店了。「我還記得他們家那幅葉遐庵,」老大說,「墨濃筆壯,藏龍臥虎,寫王維的〈秋夜曲〉。」〈秋夜曲〉是七絕樂府:「桂魄初生秋露微,輕 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傅玫說是老上海老裱工,可講究了。

磚頭攻勢唱片業的垂死掙扎

所有老牌電影迷如今都等待《占士邦五十周年紀念藍光套裝》的出版,此文見報日應通街有得賣,美版和港版都有,價錢過二千,卻聲稱所有鐵金剛片都有,由第一集到對上的一集。看來我距離瞓街的日子漸漸近了。 作者:仰止 攝影:周旭文

《漫步麗君路》
這 種磚頭式的出版,其實唱片業,尤其古典樂界早在近年便展開,一個作曲家或者演奏家或者指揮家都出版全集,由十幾張CD到百幾張的大套裝都有,價錢便宜。樂 迷稱為自殺式推銷。原來自殺式的結果是有錢搵,一些舊錄音翻炒完又翻炒,而且大部份磚頭出品都不是發燒級,甚至比原版還差,可是大概抱着擁有全集好像更偉 大的心態,所以非常好賣。


最明顯是Glenn Gould,前年才出版了他的全集,我忍痛買了,最近又出他玩巴哈的全集,還要加上三張DVD,是上套全集沒有的,換言之唱片公司又加一些花招要我們這些 買了全集的樂迷找個理由買這套巴哈。若要數彈奏技巧最高的五大鋼琴演奏家,Glenn Gould肯定是前三甲,你聽他演奏的巴哈無論對位,內外聲部的平衡,與指法的平均,不是那些把鋼琴彈到火燒的技巧演奏家可比。但我應唔應該買這套我已經 有的巴哈呢?執筆時仍堅定不移,卻不知可捱多久。


古典音樂市場所以有這個潮流,完全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仍然佔着文化主流和消費主流的重要位置。每一代都會將自己的文化人物或作品當作經典,介紹給下一代。這 間接剝削了新一代的演奏和錄音機會。當你打開那些扮晒權威的古典音樂雜誌,老是在卡拉揚、福凡格勒、托士卡尼尼,新的指揮家的錄音還有年輕人有興趣買嗎? 卡拉揚在幾年前有套日本版的全集,價錢過萬,我實在買不起,但去年出版的DG卡拉揚60,我就有買,當中起碼有一半以上的唱片是早已擁有的。還有那套過百 張的福凡格勒,我堅信這個演奏家的錄音多到數不清,這一定不是全集,當然沒有笨蛋到加零一。不過,他同時代,風格相反的托士卡尼尼在RCA的錄音全集我就 買了,買的理由竟然是我比較喜歡福凡格勒,老托的只要聽RCA版就夠了。


其實我擁有最齊全唱片的演奏家是從來未出過全集的Keith Jarrett,據不知是否可信的維基資料,我只有一張Ritual找不到,網上看只出過黑膠,和可在美國亞馬遜下載,我沒有美國地址,只能深深感到遺 憾。實際上這張唱片Keith Jarrett應該只是作曲,真正彈琴的是Dennis Russell Davies,此君的錄音我只聽過室樂演奏,沒甚麼印象。


《羅文 百代珍藏套裝》

《Clifford Curzon Edition Complete Recordings》
還 記得從前香港的時代廣場有Tower Records的嗎?我第一套全集唱片是在那裏買的,當時還沒大磚頭潮流。那是Thelonious Monk的The Complete Riverside Recordings,真是超級完整,連一些沒有出過唱片的同一首歌outtake都有。至於他後來在其他唱片公司的出品,早就在前數年以全集的形式推出 了,而我當然也全數買了。Jazz樂手的錄音更加複雜,很難真正買到甚麼全集的。


未來幾個月還有Philips這間已經被收購的公司,竟然會出一套50張的Philips Original Jackets選集;還有Perahia : The First 40 Years-40th Anniversary Edition兩套大堆頭的出品,看目錄我應該擁有一半以上,但就是餘下的另一半要我付錢購買。古典樂迷大概是世上最容易受騙,而又乖乖付錢的族群。


在出過一大堆101甚麼系列的中文歌曲集後,華語唱片界大概也要面臨垂死掙扎的地步,開始有大磚塊的歌星全集推出。應該不足一年前有一套鄧麗君的《今日君 再來:璀璨東瀛愛藏特典》,共有27張CD,就算不絕版也很難找,我將所有歌錄進iPod後就賣了,因為沒地方收藏。最新的是16張CD的《漫步麗君 路》,還在我家中的堆填區。


據說近期最搶手的是陳百強的《華納、百代珍藏套裝》,18張CD,賣千六至千九元之間,絕對不便宜!我只買了羅文的珍藏套裝,不用七百元。我仍在找羅文出版第一代的SACD《羅文25》,是羅文去世前翻唱自己的歌曲,非常靚聲。


到底這種吃老本的販賣方式能夠捱多久,實在很難說,大部份都是一些沒有重新混音的陳年音色,即使說是只有一千套的紀念版,最後還是不忍卒聽。在這方面美國 佬便冇咁搵笨,我手上新買的Roxy Music錄音室全集就附有很難找到的B side作品。Blur的錄音室全集每一張都是雙碟的,音色也有點改進,算是冇咁搵笨。

《Thelonious Monk The Complete Riverside Recordings》

《Glenn Gould The Complete Original Jacket Collection》

《ASM35》

《Arturo Toscanini The Complete RCA Collection》
Solti華格納指環集的神話
1958 年唱片錄音歷史正進入各大公司競爭的熱戰時期,單聲道的唱片已沒有賣,身歷聲以外大家還要想一些新花樣來吸引顧客。當時Decca的主事人John Culshaw不知怎麼竟然會想到錄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這是由四部歌劇合成的一個超巨型的音樂劇,是華格納創作生涯的精華之作。即使今天發展到CD 的天地,也要十幾張才可以容納整個四部曲,當年黑膠唱片的日子簡直是大堆頭的,不可思議的製作。John找來當年還不算紅的指揮Georg Solti來負責,錄音師是Gordon Parry。就這樣成就古典唱片史上的經典。我覺得對於一個初聽華格納歌劇的人來說,當你聽過這個版本之後,其他的你會覺得味同嚼蠟。Solti的指揮基 本上以刺激為主,速度未必最快但戲劇性十足,而且各種例如打鐵行雷等音效,其逼真性到現在都未有能超越者。演唱陣容是上世紀華格納演唱家中的翹楚,幾乎是 後無來者。如果你一生只可擁有一部歌劇,而又不介意嘈吵的,這是市上唯一的選擇。我建議你買只有指環集的特別版,音效比全集版好,又有講述整件事情的大 書,又有一隻藍光音樂碟,雖然貴得驚人,仍然是值得的。

自由行殺到 貝澳淪陷

【本報訊】中秋加上十.一黃金周,內地自由行一批批殺入香港,不單銅鑼灣廣東道一帶淪陷,就連遠在大嶼山的貝澳營地,亦有數百名為省酒店費的同胞殺到。上 址52個營地老早爆滿,陸續到來的自由行竟試圖侵佔別人營地,或者見有空位就想揳入,又在別人的帳幕前拉繩曬衣服,結果惹來香港營友不滿,爆發連環口角, 「係咪要開戰?」令本已白熱化的中港矛盾在迎月夜一觸即發。
記者:莫家文、麥超億、劉漢權 

昨中午12時,一團27人來自重慶的自由行,孭着大背包和行李,浩浩蕩蕩殺入貝澳營地。甫到埗,一見52個營地早已爆滿,即時發茅,「我們坐了兩天火車才到這裏,現在該怎麼辦!」

一名中年漢帶頭殺入別人已進駐的營地,將別人的帳幕推向一邊,在剩餘的空間紮了兩個營,行李和雜物更堆滿營地的木桌和椅子。一名港人見狀即時制止︰「這裏已經有人登記,你們不可以在裏面紮營!」


中秋加國慶,內地人殺入貝澳,與港人爭營地。

27名來自重慶的自由行旅客,昨日浩浩蕩蕩進駐貝澳。麥超億攝

【對罵】
港青(右二)不滿內地人(左)利用身後樹上的繩子晾衫,召來康文署職員(右三)調解。

【插旗】
來自東莞的超哥在帳篷插上中國國旗,明言:「證明呢度係我哋嘅!」

試圖拆別人帳篷霸營地

「我們也有登記!」內地中年漢懶理,在旁的內地女士附和︰「大家都是來玩的,就遷就點吧。」港人憤怒找來康文署職員投訴,職員惟有勸喻他們將帳幕搬走,但有自由行依然鬼祟在別人的營地裏紮營,「佢哋一陣返嚟見到自己個營地俾內地人霸咗,肯定會開片!」一名青年無奈說。

有些內地旅客更無賴地向着帳幕發問︰「這裏沒人吧?」見沒人回應,竟想將帳幕拆走,自己霸佔營地,幸及時被人制止。「強佔」這招難行,他們惟有趕至草地, 見有一塊空地被繩子圍着,便問也沒問便將營幕放下。一名港人喝止︰「有冇搞錯,呢度我哋星期五開始霸咗,我哋百幾人做戶外活動。」原來他們是基督團體,刻 意提早霸下空地做團契活動,但內地阿叔就是不依︰「這些不是正式營地!我們老遠跑來的,那我們怎辦?」內地女子也加入︰「你要解決我們的問題。」

港男怒斥:「你飲茶都要霸位,先到先得,冇理由冇位叫我哋解決。」其他旅客見狀即時找營地管理員調解,廣東話跟普通話混雜互罵,火藥味十足。不想再辣火 頭,有內地人竟想「屈就」住進垃圾房內。他們先踏上垃圾桶窺探內裏環境,見裏面只放置空空的垃圾桶和雜物,衞生還算不錯,便出盡蠻力試圖開啟大門,但不成 功,最後惟有在垃圾房外紮營。


【揳位】
一班近30人的自由行不理港人已登記,見營地有少許空間亦強行放置帳篷。
劉漢權攝

【強佔】
將營地視為酒店的內地自由行旅客,見位就霸,與香港營友發生口角。

港人掛燈籠內地客晾衫

不 消一刻,小小的營地裏有近300個帳幕,住進接近900人,部份地方帳幕與帳幕之間是「零」距離,香港人與內地客各霸一半。本想在郊外寧靜慶中秋的 Alan和Zoe,見營地瞬間變了「難民營」,不禁怨聲載道︰「往年冇咁惡劣,今年真係恐怖。免費營地本來係畀我啲納稅人享用,家你睇吓,俾佢哋(內地 人)霸晒!」

這時,幾名港青在帳幕旁的樹幹上綁繩,並掛上燈籠增添節日氣氛,「住」在對面的內地阿叔,竟在同一個地方綁上繩子,開始晾曬衣服。「有冇搞錯!」青年發 火,「你在我們的帳幕前曬衣服,難道要我們每次進營都要撥開衣服嗎?」青年朋友圍着阿叔怒罵,疲於「勸交」的康文署職員也發難︰「咁樣我哋惟有報警!」

迎月夜,中港營友的爭執聲此起彼落,有營友苦笑︰「真係唔想中秋節開戰!」


迎中秋大坑火龍舞動


【本報訊】大坑的火龍又再閃閃生輝地舞動起來,迎接人月團圓的中秋節。一連四天的長假期昨日開始,市民的賞月勝地維園, 也亮起了精美的花燈,入夜後便擠滿了扶老攜幼搶先迎月的市民。大坑舞火龍由昨晚開始,一連三天每晚由7時半起開始舞動。插滿萬支香火的火龍今晚更會由大坑 舞入維園足球場。


一年一度的大坑舞火龍,由昨日起一連三晚舉行。何家達攝


康文署舉辦中秋綵燈會

康文署一連幾天在多處地方舉辦中秋綵燈會,與市民共慶中秋。其中銅鑼灣維園展出多個大型花燈,不少市民昨晚已一家大小, 帶備燈籠及月餅先到維園迎月。場內一個由30多個蓮花彩燈組成的「蓮花龍」巨型花燈,最受矚目。公園內又開設了多個小攤檔,售賣小食及小玩意。一個名為 「冲天飛」的小玩具引來大群父母及小孩搶購,玩具的設計是以一條彈弓將小螢光棒彈上高空,人人都即場興高采烈試玩。維園今晚更會舉辦綵燈晚會,有大型民族 舞、雜技及木偶戲表演。

天文台表示,今日天晴乾燥,早晚天氣稍凉,氣溫最低攝氏23℃。康文署提醒市民,在康文署轄下場地煲蠟,最高可被判罰款2,000元及監禁14天。



全宇宙差梁振英一個未肯撤 學民月圓夜圍狼宅逼現身

 【本報訊】中秋月圓之夜,萬眾提着螢光棒登山,迫使豺狼現形。雖然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指課程指引「失效」,特首梁振英卻一拖再拖,留待 委員會下次開會才決定是否撤科。學民思潮昨宣佈發起「埋門一腳.終極尋狼」行動,呼籲市民今晚8時半,包圍梁振英的山頂大宅,砌出螢光大交叉,告訴特首: 我們等夠了!
記者:白琳、彭美芳、嚴慧敏、倪清江 

梁振英昨早出席電台節目時沒有正面回應會否撤科,只表示下次開展委員會開會後,同日會交代決定,但沒說明開會日 期,「我知道大家好急於知道委員會開會結果係點、政府對於嗰個回應係點樣。」因此他不會等待委員會的書面報告,即日就會宣佈結果,「我願意聽咗委員會口頭 報告之後,就同政府相關嘅同事一齊做一個決定」。

節目主持再追問是否傾向撤科,梁指很多人把訴求「濃縮」為一個「撤」字,反問:「撤科嘅意思就係學校想教都唔畀教,咁政府通過咩手段唔畀人哋教呢?我哋係咪要立法呢?」他又辯稱當局已把國教科開展權交給學校,暗指撤科有違學校自主理念。


學民思潮發表「終極尋狼」網上海報,要求撤科。

「佢要面對全香港市民」

學民思潮下午隨即發表「終極尋狼」網上海報,要求梁振英立即宣佈撤科:「民意之下,連胡紅玉都跪低。全宇宙差你一個未肯撤!」學民召集人黃之鋒批評梁振英採取拖字訣,「我哋等咗17個月,唔可以再拖。佢唔單止要面對委員會,仲要面對全香港市民」。

黃批評梁企圖以「濃縮論」迴避撤科訴求。他表明,要解除國民教育科的威脅,必須取消開展期、不要獨立成科及撤回課程指引,缺一不可;中小學一直有常識及中 史等科目,撤科並不阻礙學生認識中國。黃承認今次中秋集會動員倉卒,呼籲市民盡量抽空,帶螢光棒、燈籠和月餅,到梁宅門外一同「做節」,「距離成功只差一 步。我哋會擺張摺凳,加個月餅,等CY出來。我仲搵緊灰太狼燈籠」。

十.一升旗禮繼續狙擊

至於學民會否 在梁宅外等通宵,則視乎群情和梁的回應,黃說:「如果佢仍然唔肯用『撤回」字眼,就知佢係幾要面子,但係市民福祉更重要。」黃又呼籲市民明早7時15分到 金紫荊廣場,在十.一升旗禮繼續狙擊梁振英,「因為我哋愛國,先至唔要國民教育科。就算佢中秋唔敢返屋企,點都會去睇升旗。」

國民教育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認為,梁振英言論反映政府不想再拖累民望,促請梁宣佈撤回課程指引。陳批評梁企圖誤導公眾,把撤回指引等同干涉學校自主,混淆視聽。關注組昨在理大舉行工作坊,助家長了解國教科發展。

教協副會長黃克廉指出,連日梁振英、胡紅玉及委員會其他成員的言論迥異,令公眾混淆,其實民間意見非常清晰,就是全面撤科,並連帶取消資金投放及情感評估問卷等配套,「只要指引一路存在,政府就可以留尾巴推國民教育科」。
學民思潮「終極尋狼」行動詳情
【月圓之夜晚會】


日期:9月30日(今天)

集合時間:晚上8時30分

地點:在山頂廣場集合,遊行往梁振英大宅(貝璐道4號裕熙園)

自備物品:呼籲市民自備燈籠、螢光棒和月餅


【國慶請願行動】


日期:10月1日(明天)

時間:早上7時15分

地點:金紫荊廣場


資料來源:學民思潮


有讀寫障礙 黃之鋒關心社會獲表揚


【本報訊】「好學生要(文憑試)拎5**,操行excellent(優)?呢啲我通通都冇!」鏡頭前能言善辯的學民思潮 召集人黃之鋒,原來有讀寫障礙,自認學業成績不太好,昨日卻獲司徒華教育基金頒發第一屆好學生獎。他認為,好學生並非只留在學校,學生亦應盡社會責任, 「人人都講OLE(其他學習經歷),做學民思潮召集人就係我最好嘅OLE」。

司徒華教育基金第一屆「好學生.好老師表揚計劃」昨日頒獎,分別有六位老師及九名學生得獎。匯基書院中四學生黃之鋒,自小不斷克服讀寫障礙,以及記憶力弱 等困難;另一方面,他在去年5月成立學民思潮,推動洗腦反國民教育科學生運動,號召28萬人次反對者參與佔領政府總部等集會,迫使政府改變政策。

學民思潮中的「學民」二字,意思為學生是社會公民。黃之鋒表示,學生未夠18歲無權投票,但仍有表達的權利,「過去15個月學會堅持,亦感受到生命影響生 命,中學生唔係政治冷感,唔係只會搵補習天王。同學都好關心社會,關心國民教育科」。他強調,現時反洗腦運動只差埋門一腳,促請特首梁振英盡快撤回指引。


黃之鋒擔任學民思潮召集人,對抗政府的洗腦教育,獲司徒華教育基金第一屆好學生獎。 曾顯華攝

母陪背默《再別康橋》

過去15個月一直為反國教而努力,黃之鋒最想多謝媽媽,「暑假日日開會到凌晨時分,回家仍然有消夜同奶茶;佔領嗰10日,佢哋更要透過電視先見到個仔,但由始至終都從無怨言」。

黃之鋒面對傳媒能言善辯,原來經常敗在課堂默書上。「我有讀寫障礙,小三試過溫中文默書,溫到半夜三點,結果都係唔及格;到上年中四要背默《再別康橋》,阿媽幫手一齊背,最終背默仍然有一句唔記得」,黃之鋒最後僅僅及格。


司徒華與黃之鋒雖未曾在社會運動上同場,卻同樣能夠感召群眾。獲司徒華教育基金嘉許為好學生,黃之鋒說,獲獎扭轉社會對「好學生」的定義。(余俊亮攝)

梁振英死撐無賣港「我企喺香港呢一邊」


【決戰東北】

【本報訊】「大話精」特首梁振英於去年競選期間,曾揚言開放邊境禁區予內地人免簽證進入,令外界質疑新界東北發展目的實為中港融合、割地賣港開路,但梁昨 日出席電台節目時,反駁有關說法是「無稽之談」,辯稱外界指控屬「上綱上線」,又自詡面對中港矛盾時,他是「企喺香港呢一邊」。
記者:呂浩然、譚靜雯 

梁振英昨日出席商台節目,大談上任90日感受時,被問到新界東北發展是否割地賣港、強推中港融合時,直指有關說 法屬「無稽之談」,推說過去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有關問題時,無人提出過割地賣港或赤化問題,又辯稱東北發展提出多年,目的是發展新界,解決土地供應 問題,對於地產商強烈反對政府收回他們的土地發展,梁振英揚言「唔係地產商講就算數」,「發展商話我哋去收地嘅話就會違犯《基本法》,係咪違犯《基本 法》,到真係打官司嘅時候,法官講咗先至算數,唔係地產商講就算數」。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引起民間反彈,抗議港府割地賣港。資料圖片

稱指控屬「上綱上線」

主 持人即質疑梁與左派關係密切,難免令港人覺得港府強推背後另有政治任務,但梁即力數自己上任以來,先後喝停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提出港人港地、反對內地人來 港做家庭傭工等,足證自己面對中港關係因資源分配問題有矛盾時,「我企喺香港呢一邊」,「因為我個人而拉到上綱上線話東北、新界係點樣割地賣港,最好去考 究一吓我過去做嘅呢六、七件事」。

不過去年10月梁振英參選特首時,他與鄉議局會面時,曾介紹開放邊境禁區大計,讓內地居民免簽來港,「我哋家新界咪有個邊境禁區嘅,反正都係封住嘅,係咪第時可以容許大陸居民唔需要簽證,可以進入呢個邊境禁區」,明顯梁支持中港融合。

工黨張超雄批評,就算梁振英借雙非問題轉移視線,也不能掩飾他提出在邊境發展「特區中的特區」,容許內地人免簽來港的事實,而邊境禁區與新界東北接壤,難免令人覺得梁的言論前後不一,「佢都冇乜誠信,再矢口否認,只會削弱市民對政府嘅管治信心」。

若否認計劃應重新諮詢

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成員李葆恆稱,梁振英的言論令她十分憤怒,「咁多以前嘅文件證明(割地賣港),點解佢仲可以否認呢?點解香港政府、佢作為管治嘅人,自己做過嘅嘢可以唔承認,我哋會覺得好失信心。」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成員陳劍青指「特區中特區」、割地賣港等的概念均由梁提出,「佢自己建議出嚟,之後又話人無稽之談,睇返事實同埋之前嘅研究同數據,根本同佢嘅說法符合。」若政府否認是深港融合,應就有關發展計劃重新諮詢。



丹麥八卦雜誌刊凱蒂露毛照


英國未來皇后凱蒂(Kate Middleton)的裸照風波,出現爆炸性新發展──由「無上」演變成「無下」。繼法國和意大利雜誌刊出狗仔隊偷拍凱蒂脫掉比堅尼泳衣上截的照片後,丹 麥有八卦雜誌進一步挑戰英國皇室的容忍程度,刊出凱蒂脫了泳褲的露毛照。據報聖詹姆斯宮正考慮採取法律行動。 

丹麥《看與聽》雜誌(Se Og Hor)日前出版最新一期有16頁的特刊,刊登了凱蒂與丈夫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曬太陽的照片,當中除凱蒂的袒胸照,還有三張是凱蒂更換比堅尼泳褲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凱蒂背着鏡頭,雙手從後伸進比堅尼泳褲內褪下一小 截,露出「股溝」,但最震撼的一張是露毛照,雖然凱蒂脫下比堅尼泳褲時披着大毛巾,但由於她面朝外,因此即使她彎身向前,私處仍然隱約可見。


凱蒂披上大毛巾脫掉泳褲,但身體朝外,慘遭狗仔隊拍下露毛照。互聯網

丹麥雜誌刊出從未曝光的凱蒂裸胸照。互聯網

特刊大字標題讚凱蒂臀部很「正」。互聯網

描述凱蒂「臀部堅挺渾圓」

報道配上不少出位標題,其中露臀照的標題是《臀部很棒》,引言說「苗條的公爵夫人正面沒甚麼看頭,但臀部肯定堅挺渾圓」。另一頁則刊出威廉埋首看書、穿藍色 比堅尼的凱蒂搔首弄姿的照片,標題是《凱蒂要力爭注意力──看看我》,又說「威廉對於看書,興趣大過對美麗的妻子」。有一段批評凱蒂說:「丹麥儲妃絕不會 幹出這種事情。」

這些照片顯然跟本月中法國雜誌《Closer》刊登的照片一樣,是威廉夫婦本月初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Provence)私人別墅度假期間,在泳池邊享受陽光時,遭狗仔隊用長鏡頭相機偷拍的。據報記者拍了200多張照片。


裸照再被刊出,凱蒂與威廉考慮向丹麥雜誌提出起訴。

一向端莊的凱蒂,只因度假期間一時大意,惹來麻煩的裸照風波。資料圖片

讀者愛看 雜誌社不怕官非

雜 誌總編輯亨寧森(Kim Henningsen)對於刊登凱蒂的露毛照,完全理直氣壯。「讀者愛看名人和皇室成員的消息,而這是一輯獨一無二的頂級名人照片,我有責任刊登出來。」 對於英國皇室可能採取法律行動,亨寧森表現得滿不在乎。「假如英國皇室要控告我們,我們沒法阻止,只能屆時看着辦。」

他拒絕透露是從甚麼途徑買得照片和交易金額。據悉記者向《看與聽》提供了240張照片,《看與聽》只買了70張照片;至於《看與聽》的瑞典同名姊妹雜誌也準備刊登部份照片。

凱蒂私隱再遭嚴重侵犯,英國皇室自然震怒,威廉夫婦的發言人表示聖詹姆斯宮正考慮一切合適的對應措施,包括採取法律行動。

英國《每日郵報》/《獨立報》


薄熙來淫亂史曝光 女星主播大恐慌

中共前日宣佈對前政治局委員薄熙來雙開(開除黨籍公職),並公佈其涉「六宗罪」,其中包括「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的性關係」。海外明鏡網昨指,與薄 有染者,包括多名電視台女主播、影視女星等。事件引起內地女主播、女星們大恐慌,各找門路遮醜,祈求勿曝其名。有評論指,影視界已成中共高官的「後宮」, 「不查都是毛主席的繼承人,一查都是毛片的男主角」。 

明鏡網引知情者指,前日中共政治局會議上,有關薄熙來的情色貪腐檔案擺在與會者面前;那一筆筆向薄行賄的具體情 況並非最吸引人,因中共「無官不貪」,人們習以為常。有趣的是,檔案中記載薄和多名電視台女主播、影視女星的性關係,其中包括中央電視台、大連電視台和其 他多家電視台多名女主播;以及多位影視女星等。

明鏡網指,在中共內部文件中,這些女子都有名有姓,其中包括姓倪、姓章、姓姜、姓馬、姓張等女子。曾是大連電視台主持人的張姓女子,曾被傳人間蒸發,或移 民新加坡,其實,她最近幾個月一直在中紀委專案組的調查人員秘密控制中。有消息說,張姓女主播曾為薄育一女;薄的死黨、大連徐姓富商為此替薄向她支付了 1,000萬人民幣的「生活費」。


中共爆薄熙來六宗罪,其中淫亂罪引起內地女星女主播大恐慌。

人人自白「沒到過重慶」

明鏡網引觀察家指,央視和各地方電視台早就淪為中共高官的後宮、煙花巷,薄熙來踏足其中,並無特別新鮮之處,但中共此時釋放他「和多名女性保持和發生不正當性關係」的淫穢信息,無非就是想徹底摧毀薄的形象,讓他無法翻身。

北京法律學者徐昕透露,當局公佈薄的淫穢史引起內地影視女名人大震盪,不少涉嫌與薄有染者透過各種途徑自白,表示「沒到過重慶」;微博收到不少公關委託, 刪除網民「人肉」貼。這些名女人則各找關係、「乾爹」等,乞求「跟有關部門說說,把我從名單中劃掉」。徐昕指,其實按中共慣例,高官性腐敗並非犯罪,通常 不入起訴罪名。


薄熙來背妻搭上多名女星、女主播,更傳有私生女。資料圖片

網民譏諷男盜女娼

內 地眾多門戶網站前日一度將薄熙來的「淫亂」做題目,但昨又忽然撤下。網友對薄熙來表面道貌岸然、背地男盜女娼極盡譏諷。有網友指,中共官員「不查都是毛主 席的繼承人,一查都是毛片的男主角」;「與黨的關係正常,你與多名女性的關係就正常;與黨的關係不正常,你與多名女性的關係就不正常」。

也有論評指,自2月6日王立軍出事後,關於薄和中共的各種醜聞不斷,當局都斥之為「謠言」,但現在謠言「紛紛成真」,當局該如何解釋?

明鏡網/《蘋果》記者


薄案賄款2600萬 七成妻收取  法律學者:薄可判囚終身

【明報專訊】內地官場昨日內部通報了薄熙來案的更多細節,指其妻子谷開來受賄2000餘萬元(人民幣下同),薄本人受賄約600萬元。內部通報也指出,薄熙來得知谷開來涉嫌殺死英國商人海伍德後,違規調整王立軍的職務,並非法審查他的部下。有法律工作者稱,薄熙來的受賄金額足以令他判無期徒刑甚至死緩。

接觸過內部通報的消息人士對本報透露,通報指谷開來受賄2000餘萬元,但無說明薄熙來有否通過她收取這筆賄款,而在列舉薄熙來直接受賄的金額時,則詳細羅列行賄者名單,與薄關係密切的商人徐明、于俊世都有被提及。通報全文並無提及薄熙來與谷開來的兒子薄瓜瓜。新華社前天的通稿指出,薄熙來直接和通過家人收受他人巨額賄賂,谷開來利用薄熙來的職務影響為他人謀利,其家人收受他人巨額財物。

非法禁錮王立軍部下

內部通報也指出,王立軍把谷開來殺害海伍德(Neil Heywood)的嫌疑告知薄熙來後,薄違反規定調動王的職務,撤除其重慶公安局長之職。此外,薄熙來也下令非法審查王身邊的工作人員,對他們作非法禁錮、非法隔離等。根據新華社通稿,薄在在王立軍事件和薄谷開來故意殺人案件中濫用職權,犯有嚴重錯誤、負有重大責任。

妻受賄 薄知情與否成關鍵

法律工作者劉曉原對本報表示,根據近年的司法實踐,受賄約600萬元的官員,若非屬於特殊行業(例如原藥監局長鄭筱萸受賄600萬元被判死),估計將會判無期徒刑或死緩,不會判死。由於受賄罪是薄熙來涉及罪名中刑罰最重的,因此他最後的刑期也取決於受賄罪的判決。

從內部通報可知,谷開來涉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該罪名是2009年刑法修正案通過後才生效的,專門針對公務人員家屬等。劉表示,若薄熙來能夠證明他對谷受賄不知情,則谷的2000萬元賄款對他本人並無影響。但劉質疑,薄「有可能不知道嗎?」

劉指出,谷開來受審時,當局對她涉及的經濟問題隻字不提,卻在薄熙來案時披露細節,且2000萬元賄款數額也較大,令人不解。然而,由於薄、谷二人的案件本來就涉及政治因素,劉相信當局不會對谷另行立案。

網上有傳聞稱,官場內部通報中詳細羅列了與薄熙來有不正常性關係的女性名單。但據本報所知,內部通報和新華社通稿一樣,只是以「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一句帶過。

英報:薄或十八大前被起訴

半官方的中通社前日報道,國家主席胡錦濤、副主席習近平聯手處理了薄案。英國《每日電訊》引述一名內地官方媒體高層表示,8月北戴河期間,習近平提出了把薄熙來交由法院審判的建議。英國《泰晤士報》則引述「消息靈通」人士稱,薄熙來可能會在十八大前被起訴受審。劉曉原對此表示,中國法律程序耗時沒有下限,對薄的偵查可能早已展開,十八大前起訴他並非沒可能。

官媒:薄下場證文革模式死路

【明報專訊】薄熙來落馬當日,新華社曾發表社評,重點批評薄違紀、貪腐等問題,另一官方媒體光明網昨發表評論,稱薄試圖重拾文化大革命模式,其下場再次證明「文革模式是一條死路」。人民網和環球時報昨亦發文,強調薄熙來事件體現體制改革和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斥藉個人魅力「凌駕法律」

光明網在題為《薄熙來下場再證文革模式是一條死路》的文章指出,薄在仕途中利用大眾傳媒「設計打造自己的魅力形象」,將官員職責轉化成個人「政治魅力」,在其管轄範圍內實行專政,「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文章稱,這種「政治人格化」手段在文革時期就有發生,有人藉個人魅力「凌駕於法律之上」,引發空前災難,而薄正希冀重拾那套模式「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種「無以制約的權力」是薄崛起和跌落的根本原因之一。

官方媒體宣稱,薄熙來被「雙開」,有力展現了中共團結一致,但網民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在新浪微博,「薄熙來」3字獲解禁,不少網民指出,根據官方公布,薄熙來在過去20多年裏一再犯罪卻照樣升官,顯示中國缺乏處理官員貪腐的明確制度。

溫總﹕任何困難都阻不了改革

【明報專訊】國務院昨晚在人民大會堂舉行63周年國慶招待會,胡錦濤等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皆出席,是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雙開」後,中共高層首次公開聚首。總理溫家寶發表講話,形容今年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未來會將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同時重申中國須進行體制改革,強調這個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進行艱苦探索,但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他最後表示,十八大將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右)在63周年國慶招待會上與政府高層祝酒。(中新社)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慶晚會上向在場人士敬酒。(歐新社)


政敵使出選戰骯髒招 奧巴馬亡母被揭曾拍鹹片


【美國大選戰2012】距離美國大選不足40天,選戰變得越來越骯髒,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不止被攻擊,連亡母鄧納姆(Ann Dunham)也被抹黑成放蕩小電影明星。多個游離州分共300萬選民,陸續收到一張載有一段紀錄片的光碟,內有鄧納姆的裸照,更指奧巴馬真正生父是一位 左翼詩人。民主黨狠批對手誣衊奧巴馬的父母,手段卑鄙。 

紀錄片的片名《我真正生父的夢想》(Dreams From My Real Father),刻意改自奧巴馬自傳《我父親的夢想》(Dreams From My Father),擺明是要揭露奧巴馬的真正身世。片段載有多張聲稱是鄧納姆年輕時的性感艷照,有的穿着褻衣在梳化上擺出誘人甫士,其中一張更是一絲不掛。 影片旁白以奧巴馬的身份說:「這是在1960年拍攝的,當時母親懷着我,懷有五周身孕。」


影片聲稱相中搔首弄姿的裸女,是奧巴馬的亡母鄧納姆。互聯網

奧巴馬讀高中時跟母親合攝的生活照。

影片宣稱左翼詩人戴維斯(圖右)才是奧巴馬(圖左)的真正生父。

指奧巴馬生父另有其人

片 段指,相片是由左翼詩人兼共產黨活躍分子戴維斯(Frank Marshall Davis)拍攝,說他才是鄧納姆腹中塊肉的經手人,跟老奧巴馬結婚「只不過是煙幕」,來掩飾奧巴馬的身世。片段找來戴維斯多張照片作比對,強調奧巴馬長 得很像他,從而證明戴維斯才是奧巴馬的生父,又言之鑿鑿說奧巴馬10歲起就與戴維斯定期見面,是他的良師益友,令奧巴馬深受共產主義薰陶,但無提供任何證 據。

逾100萬隻光碟陸續送到俄亥俄州的游離選民手上,另外約10萬隻分別寄到內華達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選民,總計共寄出300萬張光碟。電影製作人吉爾伯特 (Joel Gilbert)聲稱,他花了兩年研究,以鄧納姆的舊照跟裸女照比對,得出結論是同一人,但承認沒向攝影專家求證。

吉爾伯特拒絕透露資金來源,但外界相信幕後金主是保守派茶黨。共和黨阿拉巴馬州主席阿米斯特德更不避嫌力撐:「這電影說的真的很嚇人,我看過了,我可以肯定片中所說的全都是真的,大家可自行定奪。」分析認為,在選戰拉鋸下,不排除影片會影響奧巴馬的選情。


選戰越來越骯髒,奧巴馬的政敵連他的亡母都不放過。路透社

民主黨斥誣衊手段卑劣

民主黨顧問墨菲則批評政敵連奧巴馬的亡母都誣衊,手段卑劣,「這背後的動機只有兩個──種族歧視和錢作怪。竟然在毫無證據下誣賴對手的母親是小電影明星,這是最低層次的抹黑」。

英國《每日郵報》


教宗管家泄密案開審

【明報專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前管家加布里埃萊泄密案昨天開審,他涉嫌盜取教宗機密文件揭教廷內容欺詐和貪污,將面臨最高4年監禁,但或可獲教宗特赦。另外一名電腦工程師則被指協助加氏洩密一同受審,最高可被判1年監禁。

欲揭教庭「邪惡腐敗」

現年46歲的加布里埃萊(Paolo Gabriele)是教宗的貼身男管家,負責教宗的飲食及為其穿衣。加氏今年5月被捕,早前承認把教宗的私人信件向意大利記者泄露,之後該批信件曝光,揭露教廷之腐敗和權力鬥爭。根據當局的起訴書,加氏泄密是因為看到「教會內充滿邪惡及腐敗」,希望將之連根拔起,「因為教宗並沒有充分知悉事態」。

案件將會按19世紀意大利的刑事法審訊,一個由3名法官組成的委員會將決定兩人是否有罪,僅8名記者獲准入內旁聽。案件周二續審,暫時未知案件何時審結。

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