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明報社評: 僭建餘波持續燃燒 單向溝通罪魁禍首




特首梁振英山頂大宅僭建風波未能終結,主要由於一些疑點未澄清,屋宇署與梁振英只以書面答覆傳媒查詢,不肯面對傳媒提問,解答疑團,這種「單向溝通」,不可能釋疑,反而予人有操控資訊,以圖淡化事態的聯想。傳媒追訪梁宅僭建,只求真相,因為涉及行政長官的誠信問題,也涉及屋宇署是否不偏不倚、依法辦事,關乎能否維持良好管治的核心關鍵;當事人和部門不夠開誠布公,對梁振英、屋宇署以至社會都無好處。

單向溝通遺害極大  梁振英應清晰確切交代

梁宅僭建最新發展,包括屋宇署長區載佳見記者「表達一些不滿」、梁宅4號屋僭建地庫「開封」。仔細分析這兩件事,充分說明僭建事態陷於混沌局面,與單向溝通有直接關係。

先談梁宅4號屋僭建地庫開封。昨日,屋宇署人員聯同梁振英委派的認可人士,鑿開磚牆,打開梁振英上周五在聲明中自揭的僭建地庫。屋宇署人員在現場向記者透露,僭建地庫「面積約30方米(即323方呎),高約2.5米」,屋宇署會跟進云云。

梁振英自揭的僭建地庫,在聲明中以「已被擴建」來形容,「擴建部分面積約二百呎」、「擴建部分則於201111月拆除和以磚牆密封」。若聲明中所說的「約二百呎」就是我們所理解的200方呎,則屋宇署人員所說的30方米,大過梁振英所說的面積逾六成,這是怎麼一回事?按梁振英的說法推論,他自揭的僭建地庫,有「地下低層的部分樓面」,即是同時有「其他樓面」,屋宇署人員所說的30方米面積,是否就是這兩部分「樓面」加起來的總和,需要釐清和確認。若這個推論不成立,則30方米與「約二百呎」應該怎樣理解,就毫無頭緒了。

我們不厭其煩指出30方米與「約二百呎」的疑惑,目的要指出單向溝通的遺害,公眾一頭霧水之餘,實際上是梁振英為自己製造麻煩,因為他與屋宇署描述僭建地庫面積不同,客觀上梁振英處於不利位置,使人認為他的交代不盡不實;僭建事態這些疑惑,未能透過提問與答問澄清,可以肯定的說,梁振英堅持單向溝通,是為自己的誠信製造疑點。這種做法,是下下之策。

梁宅僭建事件發展至今,傳媒並非吹毛求疵,事件持續燃燒,很大程度是梁振英的應對失措所致。公眾對特首的誠信有很高期望,試想想,記者問梁振英為何隱瞞家中有僭建地庫,他說「因為無人問我」、「我的認知是處理了,就沒有僭建」,這種答問,公眾會接受他的誠信無問題嗎?昨日,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回應提問時,認為梁振英應慎重考慮,應否或如何作出一次清晰確切的交代,尤其涉及誠信方面,如果問題不弄清楚,擔心會打擊他的管治威信。

林煥光的建言,不會被解讀為搗蛋倒梁了吧,他促請梁振英來一次「清晰確切」交代,我們認為是反映了許多方面,包括公務員隊伍的心聲。回想特首選舉期間,梁振英一度被所謂西九文娛區的「黑材料」困擾,但是他在夜深之際,仍然召開記者會,派發文件,回答記者提問與質疑,這個即時、及時面對記者的做法,化解了多少危機,梁振英親身經歷過這一役,面對記者的好處,他應該比誰都清楚,現在竟然迴避記者,只以書面與傳媒溝通,效果惡劣已經毋須細表。梁振英若不改弦更張,只會愈陷愈深。

至於屋宇署使梁宅僭建複雜化,公信力備受質疑,也與屋宇署堅持與傳媒單向溝通有關。本周二,屋宇署發表處理梁宅僭建的情況,披露6月視察時,已經發現4號屋地下低層有一幅牆的位置與圖則不符,就此該署未公布,而當時傳媒已經具體問到屋宇署是否發現空心牆、牆後暗房等問題,但是屋宇署只說「沒有發現僭建工人房」;梁振英自揭的僭建地庫,原來包括工人房,於是衍生屋宇署是否隱瞞、包庇或受上司壓力不跟進等質疑。可以說,傳媒對屋宇署的質疑,並非無的放矢。

就那幅磚牆,《明報》記者5日之內,曾經3次到區載佳寓所叩門,4次向署方書面提問,另外在屋宇署外等候,期望他澄清疑點,但是記者的辛勤努力,只換來屋宇署一些書面說法,無助於解答質疑。到昨日下午約2時半,區載佳在多名同事陪同下,在屋宇署門外向部分傳媒表達一些不滿,不過,當時在場的只有部分傳媒,主要是電子媒體。

對於這次採訪安排,屋宇署的說法是:「屋宇署今天是應連日來一早在辦公室門口等候,要求署長回應的傳媒的要求,安排署長回應。部分傳媒一早已在等候,其他傳媒如何得悉,以及在場是否只有電子傳媒,我們亦不清楚。本署沒有向傳媒發出邀請,亦非事先安排。」不過,據知昨午約1時,部分電子傳媒接到電話通知派人到場採訪,一家中文報章聞風而至,才有幸聽到區載佳表達的不滿。

採訪安排損新聞自由  屋宇署鬼祟應予譴責

屋宇署為什麼做得那麼鬼祟?若區載佳要捍衛屋宇署的聲譽,應該正式召開記者會,讓所有傳媒都參加,他卻不循此途,從他表達不滿的形式和內容看來,我們認為關鍵在於避免記者提問,是這個鬼祟安排的真正原因。其實,區載佳要說的一番話,通知所有傳媒採訪,看不到有什麼問題。屋宇署這個採訪安排,損害新聞自由,應予譴責,至於屋宇署以書面對應梁宅僭建提問,使事態複雜化,同樣使人遺憾。

近期,政府以電視台的公共時段宣傳政策,另外還耗費公帑,在報章刊登廣告,解釋政策,這類宣傳若是以政府保持與傳媒雙向溝通為前提,則可發揮補充的作用,但若以此取代政府與傳媒的雙向溝通,則是本末倒置。以梁宅僭建為例,看到政府處理與傳媒的互動,全面退卻,只玩書面答問,做單向溝通,使僭建事態惡化,已經有目共睹;若政府的傳媒政策都仿效這次做法,則香港整體管治會出現重大問題。就此,梁振英政府要保持警惕,切勿一錯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