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林沛理: 喬布斯的最大遺憾 




蘋果產品令人更獨立、自主和有思考能力,還是令人墮進一個無力改變的處境?

西諺有云,生活是嚴師(life is a stern teacher),其實有時死亡教曉我們更多。蘋果電腦的喬布斯(Steve Jobs)逝世一週年,世人對他的個人崇拜並無減少。

他二零零五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篇演說,題為《死之前該怎樣活》(How to live before you die),繼續在網上瘋傳。他告訴在座的畢業生,人必有一死,所以應該一無所懼追求自己的夢想;更期盼他們「常懷渴求與赤子之心」(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類常見於自助手冊與通俗心理學書籍的陳腔濫調,只因是出於喬布斯之口,才自動升格為金石良言。實情是喬布斯的生命固然精采,但他的英年早逝更具啟發性和教育意義。它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what really matters

美國總統奧巴馬嘗言,喬布斯是愛迪生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這當然是溢美之詞。喬布斯的發明,分析到最後,不過是精巧的器具和小玩意而已,英文稱之為不無貶義的「gadgets」。iPhoneiPad是完美的gadgets,但始終是gadgets。這個偉大發明家的所有發明,加起來也沒法令他在世上多活一天,甚至一刻。他的死提醒我們,雖然很多人覺得沒有iPhoneiPad的日子沒法過,但iPhoneiPad畢竟不是生死攸關的東西,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那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呢?與喬布斯一起創辦蘋果的老朋友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透露,喬布斯臨死前跟他說,他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花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難怪,喬布斯是個搏殺起來六親不認的工作狂,他在死前六星期,才肯從蘋果CEO的職位上退下來。

蘋果近年來創意無限,新產品一個接一個推出市場,跟喬布斯在零四年知道自己患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大有關係。死亡的陰影令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直覺,按照他的邏輯,既然今天可能就是生命最後的一天,當然沒有理由把它用來過別人的生活和依循別人的思維——喬布斯稱之為教條(dogma)。喬布斯自知時日無多,卻選擇了做一個更徹底、更義無反顧的工作狂。

結果他把一手創立的蘋果送上成功的頂峰,自己也名成利就,但他在過去七年來真正與家人親密地在一起的時間,大概只有最後的幾個星期。他告訴沃茲尼克,要離開身邊的人,深感遺憾。

這值得嗎?人各有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就生命所作的抉擇(life choices)付出代價。只不過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可以在某方面做得比喬布斯更好?當然,喬布斯擅長的,沒有人可以勝過他;但只要我們從他的身上汲取教訓,絕對可以在生活上避免重蹈他的覆轍。的確,一如很多成功人士、名人,甚至偉人,喬布斯同時是一個學習榜樣(role model)和警世寓言(cautionary tale)

歷史學家泰萊(A.J.P. Taylor)對拿破崙的評價,完全可以用在喬布斯身上:作為一個領袖,他做得成功的,沒有人可以超越。作為一個人,他在別人做得成功的事情上都失敗了(What he did as a leader no one could have done better. Yet as a human being he failed where most men succeeded.)

喬布斯和蘋果改變了世界,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他們令世界變得更好,還是更壞(for better or for worse)?對一個人的讚譽,莫過於說他「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英文所謂「leav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an he found it」。喬布斯配得上這樣的讚美嗎?蘋果的產品令世人更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做一個更獨立、自主和有思考能力的個體;還是令他們墮進一個無力改變的處境?

喬布斯叫人stay foolish,但自己其實世故和聰明到極點。不過,他聰明過所有人,卻聰明不過他自己。他缺乏的是一種自我反省,甚至自我否定的能力。

First do no harm」,以無害為最高原則的,不應該只是醫生和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還應該是包括像喬布斯一類翻雲覆雨的大企業家的商業道德。我不敢斷言iPhone令這個世界產生更多奴隸、癮君子和放棄思考的人,但無可否認,它只是資本主義化虛假需要為「非擁有不可之物」(must-haves)的極致產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