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賈選凝: 《寒戰》為何這樣熱火? 




《寒戰》強調「法治」是香港核心價值,既反映對本土主體性的堅守,也觀照港人內心的焦慮。

二零一二年的香港電影少有驚喜。眾所周知,港產片已在進退兩難中打轉太久,高成本合拍意味著會失去原汁港味,而低成本小品始終限制了電影的格局,在這種大環境下,《寒戰》從陣仗到節奏乃至價值觀,都讓人眼前一亮,輿論評價甚至將它上升為「繼《無間道》後最好的香港警匪片」的高度。實際上,《寒戰》不夠完美,也不適合被冠上標竿性的頭銜——但卻誠然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港產片」這一身份的認同。

警匪片是港產片中最成熟的類型,而在其中尋求突破也越來越難,所以《無間道》後長達十年中,觀眾都難以再被同類題材打動。《無間道》當年的成功,建立在「後九七」帶來的身份迷失之上,十年前香港社會的切膚之痛是身份政治的困局,然而時代在變,「後九七」年代港人內心缺失的主體性,在時間推移中得到重構,整個社會的焦慮也隨之轉移。如果說當年人們亟欲知道「我是誰」,那麼今時今日,人們更關心的則是「如何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

本土主體意識日趨增強,但在大格局大製作的類型片中,卻少有作品能傳達出當下的現實焦慮。《寒戰》的出現適時填補了這種空白,它準確捕捉到對核心價值的重視與維護,是本土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片令人感到港味十足的原因,正建基在對核心價值的表述之上,台詞中甚至表明「香港是法治社會」,權力絕不能凌駕於法治——這實際上傳達出了回歸至今港人內心始終懷持的焦慮:法治精神會否被強權政治所衝擊?片中郭富城與梁家輝最精采的一場交鋒戲,緊扣「人治」與「法治」的勢不兩立,強調公器不可私用,只有法律能制衡權力。

《寒戰》全片赤誠標榜的主旨,正是香港引以為榮的社會價值,於是一種港產片中久違了的「香港性」令人熱血沸騰。而它也同時讓人們看到了港式警匪片的與時俱進——傳統的正邪對立演變成了更複雜的權力與法治、公與私的對峙,警匪搏殺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場權力鬥爭的遊戲。該片的兩位導演從二零零八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得靈感,他們將政黨遊戲中的角力,改頭換面為香港警隊內部的高層鬥爭,而權力傾軋正是不見硝煙的「寒戰」。

昔日血雨腥風的江湖如今變為勾心鬥角的體制,而「黑社會重新洗牌」則變成「警界爭逐上位」。《寒戰》儘管用的仍是「內鬼」套路,但揪出「內鬼」身份的意義已退居其次,重點反而是透過執法部門相互制衡的生態,展現法治如何在系統中運行。創作者刻意將龐大的信息量展示給觀眾,影片節奏的密不透風充分表達出整個系統的「高效運作」。重要的不再是認同「身份」,而是認同「遊戲規則」——認同香港的法治精神。所謂「內鬼」,則代表了對核心價值的背叛,因而《寒戰》其實是用警匪片類型,講了一個港式的「主旋律」故事。

但從藝術層面而言,《寒戰》的流暢度和完整性顯然不足,過分追求節奏導致後半部分的敘事線索變得散亂,更直接把懸念留待續集解決。而為贏得觀眾對執法系統的敬意所加入的宣教意味,則是「主旋律」不可避免的硬傷——雖然《寒戰》相比不少大陸影片來說並不算過分,但由於劇情本身就建立在「香港是亞洲最安全城市」的自傲上,所以唇槍舌戰之下,法治宣言也喋喋不休。當然這又引出兩種理解角度,一方面,這些對核心價值的重申的確是香港社會的基本共識,本土觀眾很有共鳴,但另一方面,用台詞去hard sell(硬銷)理念絕非高明的藝術表達。

《寒戰》的視覺品質有近年來港產片少有的宏大格局,並加入了好萊塢常用的航拍鏡頭,將城市景觀呈現得很具現代性。這種大製作的商業片在今年以小品為主的本土電影市場上,具有壓倒性的氣勢。至少當人們回顧起這一年的香港電影時,會記得有一部「香港性」十足的「大片」。

港產片需要在類型中尋找新的可能性,雖然《寒戰》的嘗試不乏瑕疵,但這種嘗試本身已包含了對現實焦慮的觀照——不斷重複法治的重要,只因港人太怕失去它,捍衛核心價值代表香港對自身主體性的堅守,所以《寒戰》才會令人感到「很香港」。它根本無需比肩過往的港式警匪片,時代在變類型也在變,而它則已在屬於它的時代中,建構出了一個結連現實的有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