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浸大當代中國硏究中心出版外判予內地學者撰寫的「香港藍皮書」,指中文大學通識課程,勾結美國勢力,推廣普世價值,引起中大不滿,認為失實,浸會校方作調查,很快會有結果。我一直疑惑,中文大學通識有美國非政府組織資助,有何問題?香港由殖民地時代開始,外國教會及非政府組織早已辦小學、中學及大學,又有何問題?
我1984年入讀中大新亞書院,一年班就知道有美國非政府組織雅禮協會Yale China Association、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支持新亞書院,每年派訪問學人來新亞演講,派硏究生來新亞,教授通識。這些非政府組織本來的聯繫是在內地,有悠久歷史,49年共產黨建政,錢穆、唐君毅等新儒家學者對中共反傳統主義十分抗拒,於是南下香港,庇托於殖民地,意圖保存中國文化一點命脈。而這些美國非政府組織,是認同錢穆等人文化教育的理念,在冷戰的國際環境下,支持中國傳統文化與反共,是一體兩面,因為共產黨與傳統中國文化是勢不兩立。
歷史學者周愛靈硏究冷戰時期殖民地時代的新亞書院,出版作品「花果飄零」,書中她特別提到美國非政府組織支持新亞書院,在初期起關鍵作用,尤其在港府未有任何資助前,主要是靠美國NGO財政支援。他們相信共產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不相容,因此鞏固及支持中國傳統文化,便能削弱共產主義的營壘,而強化中國文化身份認同,就是牽制共產主義擴展。1953年雅禮協會委託耶魯大學歷史系主任Professor Harry Rudin來港視察,他認為當時華人對醫療援助迫切,但保護華人精神靈魂更迫切,若果雅禮協會不做點事,東南亞及香港青年因找不到理想教育而投向Red
China, 回內地升學。為了阻止年青人墮入共產主義,雅禮協會選定了新亞書院作資助對象,更找來Ford
Foundation幫忙捐助。
這是歷史,大家無需大驚小怪,尤其內地學者,我們清楚知道在香港建立中國文化身份認同,以文化教育影響殖民地年青人,在冷戰時代的而且確有其政治上反共的含意。至於當日受新亞書院文化教育所影響的兩代人,今天會否認同,甚或全力支持中共管治,有待更大範圍硏究。當日新亞培育的大學者,例如余英時,我肯定不會是共產黨同路人。
至於第二個支持新亞書院的力量,是來自香港殖民地政府。1959年政府決定成立一所中文大學,也選定新亞書院為合作對象。麥里浩50年代出任政治顧問,當時已認為要防範共產主義在教育系統上的滲透。新加坡南洋大學以中文為教學語言,在英人眼中是親共份子大本營,為何在南洋大學被李光耀改造時,香港反而成立一所中文大學?難道不怕又成為另一所南洋大學。英國人選擇新亞書院,正因為他明白新亞與共產黨不相容。但殖民地政府也不想過份刺激中共,在籌組時政府與新亞曾就掛中華民國旗而爭拗;雅禮協會一直支持新亞加入成為中大一員,最終新亞妥協。新亞加入中大後,要適應香港政府那套效法英國高等教育組織及課程,結果出現更多矛盾。當時,明顯是英國人想在香港,以至東南亞地區,建立一所以中國文化認同為目標的大學,才借助新亞書院,而雅禮協會也支持英國人的計劃。
新亞書院的歷史,告訴大家香港人對中國文化認同,一開始便有反共色彩,美國非政府組織支持下,殖民地政府決定成立中文大學,提倡中國文化認同,也有對抗共產主義滲透的政治考慮。往事並不如煙,香港人雖曾處身殖民地,但在歷史與文化上認同中國,由始至終沒有動搖,改變的其實只是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