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陳之嶽:電影《林肯》火紅啟發奧巴馬




史匹堡電影聚焦於林肯為廢除黑奴施展靈活政治手腕,放下身段,對美國現實政治有峄示。美國面臨財政懸崖之際,崇拜林肯的奧巴馬是否應效法林肯與反對黨妥協的說法,傳遍華府。

漫長的好萊塢電影史上,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為題材的影片並不多見,其中以一九三零年華特.哈士頓(Walter Huston)、三九年亨利.方達(Henry Fonda)和四零年雷蒙.馬西(Raymond Massey)三位影星所飾演的林肯最為人所樂道。

黑奴解放者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好萊塢未常拍攝林肯電影的原因主要是美國人民尊敬林肯,視林肯為美國立國精神之表徵,好萊塢不敢輕舉妄動而玷污林肯的崇高形象。

最近由夢工場(DreamWorks)和二十世紀福斯公司聯合發行、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中國大陸譯: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台灣譯:史提芬.史匹伯)執導、東尼.庫希納(Tony Kushner)編劇的電影《林肯》(Lincoln)卻受到影評界和政論家一致推崇,認為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出色的一部林肯傳記影片,飾演林肯的英國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更是把林肯演活了!影片推出後,票房亦佳。

這部長達二小時又二十五分鐘的《林肯》並不是刻劃林肯的一生,而只是描述林肯在一八六五年一月(即遇刺前三個月)如何傾全力遊說眾議院通過廢除黑奴的第十三條憲法修正案。時間跨度雖短,電影內容亦僅聚焦於林肯的政治運作,但整部電影卻能突顯林肯為了達成崇高的人道使命而靈巧地施展政治手腕的一面。

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的史匹堡約在十年前遇到美國著名女通俗史家朵麗絲.昆斯.古德文(Doris Kearns Goodwin),擁有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古德文既有文采亦有口才,曾做過前總統詹森的助理,一九九五年曾以前總統羅斯福夫婦二戰時代的貢獻為主題的《不平凡的時代》(No Ordinary Time)獲普立茲獎。那天,史匹堡問古德文目前的寫作計劃,古德文答以正準備撰寫林肯傳。大導演一聽,馬上說把那本書的電影版權賣給他。在史匹堡和古德文晤談之後不久(即二零零三年左右),常和史匹堡合作製片的凱莎琳.甘迺迪和曾獲普立茲獎的同性戀劇作家東尼.庫希納一起吃早餐。甘迺迪告訴他,史匹堡正準備籌拍兩部影片,一部是以色列運動員在一九七二年德國慕尼黑奧運遭巴勒斯坦「九月陣線」恐怖組織殺戮的電影,另一部是林肯。史匹堡請庫希納為這兩部影片寫劇本。

原著精彩編劇七易其稿

古德文所著的《政敵團隊﹕林肯的政治天才》(Team of Rivals,台灣大塊文化中譯本書名為《無敵》)於二零零五年出版後,立即躍上暢銷書排行榜。庫希納準備撰寫林肯劇本時,搜集了四百本有關林肯的傳記和史書,他從《政敵團隊》開始閱讀。二零零七年,庫氏交給史匹堡五百頁的劇本,但太長了,必須刪削。庫氏易稿七次,終於和導演敲定以林肯爭取眾院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為電影主題。兩度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的丹尼爾.戴—劉易斯於二零零九年看完庫希納的林肯劇本後,寫了一封信給史匹堡說他很喜歡劇本,但他並不想飾演林肯,史導演頗為難過,但並不灰心。史氏過去曾找廉姆.尼森(Liam Neeson)演林肯,後因故作罷。二零一零年四月,住在愛爾蘭的戴—劉易斯打電話給史匹堡,問他和庫希納能否到愛爾蘭一趟。史匹堡、庫希納和戴—劉易斯談了三天三夜,終於敲定戴—劉易斯擔綱。原來,戴—劉易斯偷偷花了一年時間研究林肯。戴—劉易斯妻子是美國名劇作家亞瑟.米勒的女兒。

一八六一年,美國內戰爆發。林肯於內戰期間的一八六三年一月一日頒發《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四百萬黑奴中有三百一十萬人獲得自由。儘管如此,美國仍沒有禁止蓄奴和廢除黑奴的法律,因此,林肯迫切希望立法規定不能蓄奴,以作為《解放宣言》的法律基礎。林肯認為只有制定憲法廢奴,才是基本要務。於是,他以婦女民權運動先鋒兼廢奴主義者蘇珊.安東尼(Susan B. Anthony)伊麗莎白.史坦東(Elizabeth Cady Stanton)所組成的「全國婦女忠貞聯盟」於一八六四年發動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請願運動為藍本,請求國會通過修正案。林肯認為在內戰結束前,最好能夠通過修正案,否則一旦戰事結束,蓄奴既乏法律制裁,《解放宣言》亦無法律基礎,而戰爭打完了,亦無人會再關心廢奴問題。參院已於一八六四年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修正案,但眾院卻一直拖延未決。林肯決心要在一八六五年一月完成立法工作,但眾院反對者多,前途堪憂。電影《林肯》即蘨述林肯如何動用所有政治資源與行政權力遊說反對修正案和猶豫不決的眾議員支持修正案。

林肯時代共和黨進步

林肯是共和黨,當時共和黨屬於開明、進步的政黨,和今天的共和黨剛好相反。林肯的共和黨內亦有不少主張全面廢奴、嚴懲南方白人的激進派,眾議院歲出入委員會(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主席、賓州眾議員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即為激進派的大將,曾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獎的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飾演史蒂文斯,唯妙唯肖。林肯時代的民主黨保守反動,反對廢奴者眾,林肯必須說服部分反對修正案的民主黨眾議員,促使他們改變心意。林肯用各種手法以遂其心願,甚至包括賣官鬻爵、施捨好處、威逼利誘、政治妥協和撒謊等。演技已至爐火純青境界的戴—劉易斯把處於政治壓力下的林肯演得栩栩如生,史匹堡在維珍尼亞州里奇蒙搭建了一個戲棚拍攝《林肯》,戴—劉易斯在拍戲期間全心投入,他要求每個人(包括導演)在休息時間未拍戲時亦要稱他「總統先生」。

史匹堡籌拍《林肯》消息傳遍好萊塢時,不少著名演員都要求在片中飾一角。曾兩度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的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積極爭取飾演脾氣古怪的林肯夫人瑪麗.陶德.林肯(Mary Todd Lincoln)不遺餘力,史匹堡曾兩次否決她,但她毫不氣餒,自己與戴—劉易斯聯繫。戴—劉易斯飛至加州與菲爾德對戲,雙方皆感滿意。

林肯夫婦一生與憂患和悲劇相終始。他們有四個兒子,只有老大羅伯特克享高壽,一九二九年辭世時八十二歲。次子愛德華四歲即因肺病死亡,三子威利十一歲時因傷寒去世,幼兒泰德只活到十八歲。片中的泰德頗獲父母寵愛,常在白宮裏穿軍服。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泰德到華府格洛佛斯(Grover's)戲院看舞台劇《阿拉丁神燈》(Aladdin and the Wonderful Lamp)時,戲院經理突宣布﹕「總統被刺殺了!」泰德大哭大叫。林肯夫婦在福特戲院觀賞舞台劇時,遭反對廢奴的南方白人偏激分子、戲劇演員布斯開槍刺殺。布斯跳到舞台上(左腳折斷),在戲院外騎馬逃逸,中途有一同情南方的分裂分子莫德醫生(Samuel Mudd)為他醫腳。莫德坐牢三年多,其後代羅哲爾.莫德(Roger Mudd)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國家廣播公司(NBC)和公共電視(PBS)的著名新聞主播。林肯死時五十六歲,林肯夫人多活十七年,一八八二年以六十三歲之齡去世。

奧巴馬已在白宮觀影

影片展現林肯為追求崇高政治目的不惜放下身段,與反對修正案的眾議員討價還價、布施利益,最近成為美國政論界熱烈討論的議題,特別是美國政府面臨「財政懸崖」(Fiscal Cliff)之際,剛連任總統而又崇拜林肯的奧巴馬是否應效法他與對手妥協的說法,亦傳遍華府。數週前,奧巴馬已與少數幕僚在白宮電影室看了電影《林肯》。

美國影評人認為《林肯》極可能在明春奧斯卡之夜獲得數項大獎,尤其是五十五歲的戴—劉易斯把林肯活生生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史匹堡選對了演員,戴—劉易斯則把歷史人物賦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