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邱立本: 文藝復興與世紀懸念




全球華人凝聚文化能量,衝破政治疆界,期盼文藝復興的浪潮,沖走中國政改停滯的世紀懸念。

如果五十年後,中國的經濟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回顧過去半個世紀,中華民族發展了什麼軟實力,可以對這世界作出貢獻?中國的政治與法治,是否可以讓中國人感到自豪,讓國際社會不勝羨慕?中華文化的現代版,是否可以對這世界的命運作出承擔?

這是一個世紀的懸念。二零六二年的回顧,很可能是一場痛苦噩夢的回眸。物質的豐盛,只帶來精神的貧乏?經濟的巨人,是否到最後只成為文化的侏儒?

或者是剛好相反,當前的經濟盛宴,也帶來了文化的流動盛宴,在豐厚的物質基礎上,刺激中華文化的蓬勃發展,開創了一個文藝復興的盛世。

這兩個場景都可能出現,但最後還是取決於這一代人的努力。中國那些對GDP崇拜的心態,到最後是否可以轉化為追求幸福指數的能量,讓經濟的騰飛,也可以推動文化的騰飛。

不可否認,不少全球華人社會知識分子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感,深恐中國政治改革滯後不前,會造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停滯,並且影響國際形象;貪腐與法治不彰,已經成為中國的標籤,也嚴重損害中國軟實力的建立,無法在國際舞台上,作出華麗的轉身。

但恰恰是在這懸疑的時刻,最近香港和中國大陸一些先鋒人物卻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心情,聯合起來推動一個「文藝復興基金會」,要為文化中華的革新而盡一份心力。上海作家韓寒、香港歌手黃耀明、香港導演彭浩翔是重要推手,提倡「文藝獨立,自由復興」,並且要「推動多元,尋找浪潮」。

這也是民間在政治焦慮感中的華麗轉身。文化中華的繁榮,不是只靠公權力的動作,也不需等待政治人物實現自上而下的諾言,而是要從老百姓自下而上的努力,一點一滴,從自身做起,也從小到大,改變中華文化的面貌。

因為文化是政治與經濟的底蘊。只有對人文價值問題作出深刻探索的國家,才可以在政治與經濟的領域中取得突破。韋伯(Max Weber)所強調的「新教倫理精神」,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蓬勃發展的人文動力,也成為德國和英美現代化的文化基礎。

今天中國其實面對千百年以來所沒有的機遇。它的經濟力量上升到歷史的新高點,也創造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揮別了那些政治教條,也期盼一個法治與現代化的社會。知識界不斷從傳統中華文化及西方吸取營養,並重視台灣、香港、澳門和全球華人的發展經驗,成為文化中華的最新動力。

這就是中國文藝復興的機緣,超越了神州大地,延伸至全球華人的生活圈。五十年後的中國,肯定凝聚了全球華人社會的文化能量,衝破了地理和心理的疆界,也衝破了政治的疆界。因為文化是永遠的,而政治是一時的。全球華人期盼文藝復興的浪潮,終會沖走中國政治改革停滯的世紀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