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

鄭培凱: 劉邦這個人

劉邦這個人,花樣很多,我們從小聽故事就知道。要不然,他怎麼能打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呢?聽的故事裏,最讓人難忘的,是項羽抓了劉邦的父 親,要劉邦投降,不投降就把劉太公烹了。劉邦的反應,出乎常人意料不說,還有一番匪夷所思的邏輯:我們倆是結拜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烹煮你的爹,別 忘了分我一杯羹。老天,項羽要烹煮劉太公了,他卻慢條斯理,說出一番我爹就是你爹的道理,還提出要求,像點一客雞煲翅一樣,要分一杯羹。我們小時候就知 道,劉邦這個人,壞啊,虎毒不食子,劉邦卻可以讓人烹老爹,還要分一杯羹。當然也知道他厲害,譎詐百出,像賭徒一般無賴,把項羽也扯上謀殺義父、忤逆不道 的罪名,變成十惡不赦的壞蛋,弄到項羽無計可施,只好把太公帶回去,好好奉養着。

說劉邦花樣多,詭譎多詐,恐怕還沒看到劉邦厲害的核心。古人讀史,多有慧見,有時鞭辟入裏,讓人憬然心寒。洪亮吉論劉邦分一杯羹,就說項羽技窮:「烹則烹 矣,必高其俎而置之,無非欲愚弄漢王,冀得講解耳。漢王深悉其計,矯情漫語。分羹一言,雖因料敵太清,然逞才太過,未免貽口實於來世。」是說,項羽真是要 烹煮太公,烹了就算了,何必把太公抬出來,高高亮相?劉邦是個厲害傢伙,一眼就看穿了項羽,其實是無計可施,只能出此下下策,因此,也就故意擺個姿態,殺 個回馬槍,戳穿項羽的伎倆。不過,劉邦智計太高,逞才太過,也就難免留下口實給後代,讓人覺得劉邦狠毒,居然要分一杯羹嘗嘗。按照洪亮吉的解說,則劉邦的 智計,簡直就超過了諸葛亮,才是真正的「指揮若定失蕭曹」。

劉邦的父母妻子會落在項羽手中,是因為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趁項羽北上討伐齊地,率領諸侯兵五十六萬東征,一直攻入項羽的老窩彭城(今徐州)。進了彭城之 後,劉邦被勝利沖昏了頭,「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就在他忘其所以之際,項羽突然帶着三萬精兵,殺回彭城,大破漢軍。《史記.項羽本紀》說,楚軍追 殺漢軍,殺了十多萬人,直到睢水之上。「漢軍卻,為楚軍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殺得天昏地暗,劉邦只帶了身邊數十騎逃走,經 過沛縣,發現家人也走散了。逃亡之中,路遇一對兒女,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與魯元公主,父親與妻子卻落入楚軍手中。

乾隆皇帝對劉邦敗績逃亡的前因後果,有相當嚴厲的批評,說他佔領彭城,滿腦子金銀財寶、醇酒美人,置自己家人不顧:「彭城去沛不過二百里,漢王既入,即當 迎取太公,乃亟亟于貨寶美人,置酒高會,此與項羽入秦何異?卒至室家俱亡,幾陷其親於鼎俎,分羹之語雖出於權變,實非君子所忍聞也。」乾隆爺也是個厲害人 物,很清楚劉邦說的分一杯羹是「出於權變」,只不過實在不好聽,讓人覺得這個開國皇帝不顧身份,不像個垂拱而治的彬彬君子。要是劉邦聽到乾隆的批評,大概 也只是一笑置之,因為他本來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年輕時就是個混混,後來他當了皇帝,混混心態不減,在一統天下,建成未央宮,大宴諸侯群臣之時,捧了 玉杯為太公祝壽,居然說的是:「老爹,你以前總說我是個無賴,不能治理產業,不如二哥努力。今天你看看,我治理的產業跟二哥比比,到底是誰多?」

回頭再來看看劉邦兵敗逃命,路遇自己兒女的情況。《史記.項羽本紀》說:「漢王道逢得孝惠(兒)、魯元(女),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 元車下,滕公(夏侯嬰)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劉邦的兩個兒女,這時兒子六歲,女兒十四歲,為了自己趕緊 逃命,把一雙兒女推下車去,一而再,再而三,普通人大概做不出來吧?為劉邦趕車的夏侯嬰,因為做過滕縣令,所以稱為滕公,實在看不下去,就接二連三,下車 去收載這兩個孩子。夏侯嬰下車救孩子,惹得劉邦十分生氣,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是這麼記載的:「漢王急,馬罷(疲),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 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劉邦嫌兩個孩子累贅,再三拋棄,夏侯嬰卻總是停車收載,把劉邦氣壞了,多次要殺了夏侯。從這件事 可以看出,劉邦在性命交關之際只顧自己,無情起來是真無情,連自己親生兒女都可以不要。或許有人也可以「歷史同情」一番,解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命是最要緊的,命都沒了,將來如何再起?後來項羽的遭遇,不就是最鮮明的反面教材嗎?因為喪盡八千江東子弟兵,無顏見江東父老,逼得烏江自刎,讓劉邦豎子 成名。換成劉邦,絕對不會自刎的,看他可以拋妻棄子,嘗老父的一杯羹,就知道這個人是真厲害。就算你楚霸王是萬人敵,三尺劍可以削平太行山,卻也砍不到滑 如泥鰍一般的無賴漢。楚漢相爭,劉邦怎麼輸,到頭來還是他贏,開國皇帝非他莫屬。

當然,劉邦不只是個普通的無賴,他同時也智計超人,能屈能伸,還豁然大度,善納人言,是個不世出的超級大無賴。當劉邦進軍關中,人稱「沛公」之時,酈食其 聽說劉邦是個「大人長者」,乃求見說沛公。劉邦的態度十分不禮貌,踞坐着不講話,還有兩女子在那裏為他洗腳。《高祖本紀》說:「酈生不拜,長揖,曰:『足 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一聽到人家批評的有道理,話中有話,好像可以有利於自己的事業,馬上就改了態度,不但 表示了歉意,而且延請上座,待如貴賓。他對韓信也是如此,聽了蕭何的極力推薦,就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登壇拜將之後,劉邦向他問計,韓信說的一段話,就跟後 來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洞燭先機,把天下大勢與楚漢鬥爭的局面分析得十分透徹,同時也分析了項羽與劉邦的性格。韓信指出,項王「勇悍仁強」,非漢王能比, 劉邦聽了,默然良久,承認如此。韓信接着說:「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 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劉邦很能接納忠言,跟項羽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看出,他有超乎常人的宏觀視野與識人之明。

劉邦平定天下,置酒雒陽南宮,問諸侯大臣,為甚麼項羽失去天下,而他卻可以得天下?《高祖本紀》寫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也就是說,就 個人私下相處而言,劉邦這個人是個沒禮貌的無賴,時常欺侮人,而項羽卻對人很仁慈。不過,劉邦賞賜屬下十分大方,攻城略地所得,都把好處分給屬下(分一杯 羹!)。項羽卻十分小氣,不管是封地還是封爵,所有戰利所得,都捨不得與人分利。也就是韓信講的,項羽的仁慈是婦人之仁,「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 忍不能予」,應該封爵、賜給印信的,卻捨不得放手,在手中磨來磨去,磨到印信都敝損了。所以,劉邦得天下,是人人有利,人人得利,利之所趨,人人樂而為 之。

至此,劉邦的性格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是無往不勝的英明偉大的無賴,是無所畏懼的高瞻遠矚的無賴。

最後,我要說說劉邦的姓名。你知道劉邦姓甚麼?姓劉。沒錯,是姓劉。名字呢?名邦。錯了。劉邦的名字不是「邦」。那麼,是甚麼?不知道。

《史記.高祖本紀》一開頭就說,「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

《史記索隱》按,《漢書》說,高祖「名邦,字季」,可是《史記》不說名,單單說字,亦又可疑。因此,《索隱》提出了一個說法:「漢高祖長兄名伯,次名仲, 不見別名,則季亦是名也。」《索隱》為甚麼會提出這個說法,主要是懷疑《漢書》指名道姓,說漢高祖姓劉名邦。連司馬遷都不知道漢高祖的名字,整本《史記》 都說不清楚,過了一兩百年後的班固,憑甚麼知道高祖名邦?乾隆時期的史學家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指出,「季乃是行,高祖長兄伯,次兄仲,亦行也。」也就 是說,伯、仲、季,都是排行次序,不是名,也不是字。崔適說得更清楚:「劉氏兄弟三人,但以少長而稱伯、仲、季,非名也。……『諱邦』者,後世史臣所擬 耳。」所以,看來劉邦不叫劉邦,「邦」字可能是漢高祖安邦定國之後,漢代史臣(班固?)給他擬的學名。

劉邦原來不叫劉邦,那麼,這個偉大的無賴,在歷史上叱咤風雲的時候,除了後來的稱號「沛公」、「漢王」之外,真正的名字是甚麼?我猜,人稱「劉季」,也就是「劉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