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已成為繼西歐、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經濟區,也是全球最具活力、人口最多的區域。1990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提出建立包括中、日、韓在內的「東亞經濟共同體」構想,期待在未來實現「東亞夢」。
然而,時至今日,「東亞夢」看起來並不比20年前有更多實現的希望。相反,今年新上任或即將上任的各國首腦,都不得不首先應對危險的東亞時局。
中、日、韓都是對歐美的出口大國,但相互間的經濟一體化進展緩慢。經濟一體化難以突破的背後,還有政治上的高度不信任,相互間常常爆發外交衝突。
在釣魚島的緊張局勢中,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登台。隨後在習近平的首月亮相裏,朝鮮又不顧中國反對發射衛星,再次加劇了東亞緊張局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東亞困局將是習近平最先擺上案頭的外事問題。
現實的做法
筆者看來,這些問題裏中日關係仍最為棘手。中方等待的日本換屆將完成,但中日關係的轉機並不一定出現。安倍晉三上台後,是改善前任造成的緊張,還是帶領日本繼續向右,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如果中國與日本任何一方不出現結構性變化,那麼懸而未決、屢屢走火的釣魚島僵局將是未來10年中日關係的縮影。
現實的做法是:日本新首相與習近平共同走下「台階」,保證中日經濟回到正軌,消除雙方投資者疑慮;然後穩步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形成,等待時間來消化歷史問題、政治差異。相比日本執政者,習近平更有能力去抑制激進的民族主義,讓重視經濟的務實態度繼續成為外交政策的主流。
與中日關係相比,尷尬的中朝關係,對東亞地區而言更加危險。當外界認為中國有能力施壓卻沒有給予壓力時,中國的現實情卻可能是沒有能力施壓,同時又出於複雜的意識形態因素,在對朝戰略方面顯得左右搖擺。
中國希望中韓在島嶼、歷史問題上聯手向日本施壓,朝鮮問題無疑嚴重拖累了中韓關係,導致韓國完全投向美國,甚至向日本靠攏。朝鮮壓力也給予日本繼續向右、加強軍備的理由。說是朝鮮問題「撕裂了」東亞區域關係亦不為過。
若覑眼東亞的整體發展,應妥善解決朝鮮問題,並加快把中國對朝鮮問題的見解融入到世界主流共識中,同時,把中韓關係提升到更高層面。如果中國不能用改革開放的經驗影響朝鮮,那麼就應該考慮在意識形態上、輿論上與朝鮮漸漸拉開距離。
其實,20年前提出的「東亞共同體」命題仍有現實意義。中國如果在東亞都無法成為區域領導者,又怎麼可能成為世界大國,獲得與美國並列甚至超越的資格。中國新的領導者需要更多在東亞的框架中思考周邊外交,主動帶領東亞區域一體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