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薛理泰: 波斯灣局勢一髮千鈞




目前波斯灣的動盪局面呈現出加劇的趨勢。繼伊朗對石油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發出封鎖的警告以後,西方國家陸續作出了強烈的回應。依據正在急劇變化中的情勢看來,雙方均處在劍拔弩張的態勢,軍事衝突完全可能一觸即發。

談到西方國家對伊朗施加壓力,還有一道撒手鐧,亦即禁止伊朗出口石油,切斷伊朗經濟命脈,給予伊朗經濟以沉重打擊,伊朗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國家機器運轉艱難,猶如自廢武功,內亂勢必加劇。鑒此,上月下旬,伊朗軍方高官迭次告誡,一旦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行動升級,伊朗將採取堅決的反制行動,包括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不准船隻航行通過這條石油咽喉,等等。對此,伊朗海軍司令薩亞裡表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於伊朗海軍說來輕而易舉。

西方對伊朗戰略博弈節節升級

上月28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嚴辭警告伊朗,不要試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他宣佈任何企圖干擾霍爾木茲海峽交通運輸的做法都是不能容忍的。

本月2日,伊朗海軍剛結束了大規模軍事演習,伊朗軍方即於次日發出警告,如果美國航母再次出現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將採取行動。伊朗三軍總司令薩萊希指出,伊朗軍方已經就美國航母返回波斯灣發出過警告,不會重複發出警告了。

西方國家卻持續採取強硬立場,進而旋緊了螺絲,對伊朗的制裁行動大幅度升級。本月5日,歐盟各國政府已經就禁止伊朗石油進入歐盟達成了初步協定。同日,日本也表示要考慮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以及與伊朗央行的交易,爭取在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時,獲得豁免權。

尤有甚者,西方國家正在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從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今年6月聯合國就伊朗核問題通過的制裁決議,力度並不大,從過去半年以來伊朗在核問題上堅決不讓步這一點著眼,那條制裁決議的效果等於零。

鑒於中、俄兩國的抵制,在聯合國安理會一定會對西方國家的提案投下反對票,由聯合國出面加大對伊朗實施制裁的力度,看來是不能指望了。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制裁的力度,只有另覓他途了。於是,美、英等國索性訴諸單邊制裁了,相關措施一一出爐,估計制裁還有可能持續升級。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德黑蘭剛剛發出了封鎖石油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警告,西方國家就走了這著險棋,這一場國際戰略博弈至少說明了三點情況:
其一,西方國家已經下了對伊朗破臉相向的決心。如果單邊制裁能夠奏效,則伊朗有可能同國際社會達成妥協;假若經濟制裁不奏效,接下來西方國家必然訴諸動武了。況且,無論對國際社會對伊斯蘭世界還是對國內民眾,經濟制裁不奏效才對伊朗動武,在解釋上比較能夠自圓其說。

其二,值此波斯灣局勢呈現爆炸性趨勢之際,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影響到中、俄兩國的重大的經濟利益,對這兩國具有觸及神經的作用。換言之,頗有“敲山震虎”的意味。同時,在對伊朗動武之前,先訴諸經濟制裁,就這兩國可能作出的反應而言,則制裁既如緩衝器,又像就坡下驢的台階。

其三,倘若在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的過程中,德黑蘭低頭服小,則伊朗經濟受到重創,傷筋動骨,接下來,西方國家食髓知味,可能還有後招;假如在西方國家施壓的過程中,德黑蘭行差踏錯,按捺不住,首先採取進攻性的軍事行動,則西方國家決然對伊朗實施大規模的攻擊,這一行動的正當性也可以昭告於世了。

波斯灣軍事衝突已到最後關頭

綜上所述,從現在開始,在波斯灣地區隨時可能爆發一場軍事衝突,甚至可以說是指日可待的了。在這場國際戰略博弈中,當前是雙方較量過程中,彼此眼睛緊盯著眼睛的一局險棋,既是角力,也是鬥智,如果用一髮千鈞來形容,確實不是過甚其辭。

話說回來,對於國際社會就處理伊朗核問題作出的努力而言,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實行單邊制裁的力度,卻也是在波斯灣地區消弭彌天戰禍的一個最後機會。戰爭與和平,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兩者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可以說是一拳就擊破的一層薄牆。

圍繞著伊朗核問題而進行的這場國際戰略博弈,已經持續多年了,卻始終不見雙方存在轉圜的餘地。盱衡國際政治的現實,至今這場戰略博弈也應該有個了局了。德黑蘭和華盛頓之間,究竟是化干戈為玉帛,還是以極端暴烈的方式完成和平與戰爭之間這一轉換的程式,端在一念之間耳。

筆者早先在本報發表的數篇時事述評中,即已屢次指出伊朗核問題涉及西方國家的核心利益,與朝核問題有著很大的區別。假如德黑蘭在研製核武器的問題上一意孤行,“不碰南牆不回頭”,則一場刀兵之災,在波斯灣地區不可避免矣。這是不待智者而決的。

誠然,設若德黑蘭在西方國家實行單邊制裁的過程中,見機而作,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此,則宜抓緊這個最後的機會,因為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那個店了。畢竟在一場國際軍事危機中,決定結局的因素,既系於鬥智,也系於角力。

據筆者默察,德黑蘭囿於宗教勢力及國內權力結構,多半不會中止核武器工程,一場戰亂終究不能倖免。事後歷史學界審視一下當年德黑蘭決策的歷程時會發現,在棄核的問題上,德黑蘭與國際社會達成妥協,不致冒天下之大不韙,其實還是上策。

作者是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