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孕婦來港分娩,無論是「單非」(母親並非香港永久居民)或「雙非」(父母均非香港永久居民)所衍生問題,逐一浮現,但是,迄今未見政府拿出整套政策應對,形成服務需求空前緊張,對於單非和雙非嬰兒、對於本地孕婦與嬰兒,政府的做法其實極之不負責任。繼產科爆煲後,近期在一些母嬰健康院所見,又已被「攻陷」,政府必須盡快提出完整配套政策措施,妥善處理問題,使香港的未來主人翁在足夠資源照顧下,健康成長。
記者觀察所得
粉嶺健康院七成內地家庭
《明報》記者在一些母嬰健康院採訪,發現不少內地母親帶同子女來港,使用母嬰健康服務,包括注射各種疫苗等,數量約佔輪候服務約一半或超過一半,數年前內地孕婦迫爆公立醫院、進而私家醫院有人滿之患的情,已在健康院浮現。
據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去年7月披露,使用母嬰健康院的嬰兒數目持續上升。2005年以來,新增個案約30萬宗,每年平均5萬宗,06至07年間錄得4萬多宗,近年已增至6萬至7萬宗,本地嬰兒佔51%,非本地嬰兒佔49%,其中16%嬰兒的父與母都不是本地人。這些數字,說明內地嬰兒佔用健康院服務持續增加,若健康院資源以相應比例增加,則服務質素不受影響,不過,從記者所見輪候情看來,資源投入與需求增加,存在較大差距。
據記者觀察所得,粉嶺及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因分別靠近口岸及長途巴士站,吸引較多「雙非」父母帶子女跨境檢查。粉嶺健康院每周四下午是「兒童健康」時段,專為嬰幼兒童接種疫苗、身體檢查及教導媽媽如何餵哺或照顧子女。記者昨日約下午2時到達健康院,整個輪候大堂滿座,粗略估算,在場約36個家庭中,操內地口音的父母有26個,即佔七成。另外油麻地和紅磡的母嬰健康院,內地父母約佔五成。
從趨勢看來,就算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凍結在現有水平,對母嬰健康院服務需求,已經超過設計負荷,當局就此近年雖已增加約10名醫生及40名護士,不過,相信仍然不足夠。本地父母對此有怨言,完全正常,也可以理解。
2005年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之後,鑑於本地出生率低,把內地孕婦來港分娩,視為增加人口、紓解人口結構老化的良方,加上政府推動醫療產業,使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成為大生意,多年以來,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接近4萬宗(包括雙非3萬宗,單非約6000宗)。
本來,以內地孕婦來港分娩作為增加年輕人口的手段,若有適當的控制(例如人數),再加上配套政策措施和投入足夠資源,問題應該不大,但是,內地孕婦來港增加,已經7年,政府卻完全未作應有規劃,致使所衍生問題,一個接覑一個爆發。先是公立醫院產科被迫爆,醫護人員流失到私家醫院,當局只能以「截龍」等強制措施應對,接覑是私家醫院大舉接收內地孕婦,從一些醫療事故接連發生,顯示私院為牟利而大做「生仔」生意,數額也超過他們所能負荷。至於有內地孕婦在缺乏足夠產前檢驗下,冒險闖關來港,到公院急症室衝閘分娩,如何應對?全港嬰兒約8.8萬名,而嬰兒深切治療脇位未相應增加,也使有需要嬰兒未能得到妥善照顧。
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所衍生問題,可分上游、中游、下游3個方面,這個區分,並非基於問題之嚴重程度,而是時日推移會逐一出現。本港產科爆煲等相關醫療事項,屬於上游問題,嚴重程度已經有目共睹。母嬰健康院被攻陷和行將而來「單非」、「雙非」入讀幼稚園、小學,所衍生學券和跨境上學等問題,大概可以歸屬中游問題。至於下游問題,將會是社會服務、福利開支,以至房屋需求等(包括公營和私營房屋),陸續而來。
這3個方面問題,必然到來,學者、輿論數年前已敦促政府及早籌謀,但是當局置若罔聞,到產科爆煲了,曾蔭權在2010/11年《施政報告》,才正視「雙非」問題,責成由政務司長任主席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就雙非兒童何時返港讀書、生活和由此衍生的影響,進行詳細研究。可惜,督導委員會迄今未交功課,使曾蔭權去年在施政報告未能提出具體對應方案。
後知後覺政府 「失政」 人口督導委會 「失職」
政府就內地嬰兒所衍生問題,並無應對政策措施,可以「失政」來形容,而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多年來未向特首提出具體建議,到曾蔭權責成詳細研究,也未能及早完成任務,屬於「失職」,箇中是領導出問題抑或團隊執行不力,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內地嬰兒問題接踵而來,由現屆政府一手促成並使之惡化,寄望政府在餘下任期提出全面規劃方案,可能不切實際,但是現屆政府仍然要盡量蒐集資料數據,讓下屆政府接手時,可以盡早制訂政策措施,使整體社會就這個問題,毋須承受更多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