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盧峯:「香港人」就是跟「中國人」不一樣
香港回歸中國已快十五年,香港成為中國治下的特別行政區已是鐵一般的事實,誰知道北京駐港官員的左頭左腦還沒有轉過來,誰知道北京官員對香港人的信心還是這樣脆弱,動輒懷疑香港人的國籍認同有問題,動輒質疑有人想把香港說成或搞成獨立政治實體。這種膽怯多疑、無事生非的態度不但無助促進中港間的溝通,更會挑起不必要的爭議與矛盾。
上星期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先生就充份展現了這樣的左頭左腦。當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公佈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市民對「港人」身份認同升至十年新高,對「中國人」身份認同則跌至新低後,這位郝先生立時批評港大的研究不科學、不合理,認為不應讓市民在「香港人」及「中國人」身份中作選擇,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這位郝先生又認為,真的要問的話倒不如問「你認為你現在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我們認為郝先生的批評才是不合理,是刻意把民調問題政治化,是根本不懂得一國兩制的真諦。
首先,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有關港人身份認同的調查早在回歸前多年已開始,二十年來也一直有向公眾公佈結果,沒有絲毫隱瞞,沒有特別改變過提問方式及選項。從結果來看,有的時候認同港人身份的市民會多一點,有的時候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比例會高一點。這些都在反映市民的選擇,都在反映市民的感覺及心態,根本沒有甚麼特別的政治目的或意圖,郝先生及中聯辦有甚麼需要因此而大動肝火、高調指責呢?假若有關民調在學術上站不住腳,早有其他學者、其他學術機構質疑挑戰,令負責人鍾庭耀先生需要作修改,又或乾脆停止計劃。可是,二十年來本地以至海外學術界都沒有類似質疑,反而視民調結果為可靠及重要參考數據,可以協助他們了解港人心態上的變化。既然是這樣,只懂搞政治的郝先生及中聯辦憑甚麼質疑人家不科學、不合理呢?
另一方面,學術自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是令香港多元開放的重要基石。中聯辦作為中央政府在香港的代表機構,有巨大的有形及無形權力,可以影響社會各階層,可以影響不同層次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官員更應當小心行事,避免因一時的不當言行而損害香港的核心價值。偏偏郝先生卻口不擇言,在沒有根據、沒有確實理據輕鬆向學術界發炮,質疑人家的學術水平,質疑人家別有用心。這種後政治化的指控肯定對學術界及研究人員構成不必要的政治及心理壓力,令他們不得不左顧右盼,以免觸及政治雷區影響大學及個人前途。這不是在損害香港的學術自由嗎?
同樣重要的是,郝先生的無理指控只反映他對「一國兩制」本質、對香港近幾十年的政治發展幼稚無知。為甚麼鄧小平等中國元老提出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問題?最主要是他們明白到港人對內地的制度、政治文化不認同,對回歸有憂慮及抗拒。為免火星撞地球,為了減少磨擦及矛盾,他們願意讓港人保留本身的制度,保留本身的獨特性,保留自己的特殊身份。換言之,「香港人」的身份跟上海人、廣州人不同,跟其他「中國人」不一樣,它有本身獨特的政治、制度、文化及歷史內涵,並且得到中國憲法及《基本法》的確認。港大民調計劃正正是了解「香港人」身份的特殊性才定出這個問題,才會有這樣的研究。郝鐵川身為北京駐港高官,連最基本的政治常識也沒有,反而大興問罪之師,這除了反映他無知幼稚外還能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