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通識科是教育改革一部分,今年首次中學文憑考試,考生要面對這個新生事物,由於沒有往績可循,學生難免忐忑不安。按考試局的首份通識科模擬試卷,部分試題內容,從參加模擬試學生的表現看來,考試局對試題選材的切割,要有更通盤考慮,以免因為資料不夠清晰明確,對部分考生構成不公平;另外,也要考慮到通識試題日後會成為教材,若試題的時事資料背景陳述片面,後來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未能了解全面事態,對事態真像或許會出現扭曲情,要力求避免。
「剛愎自用,車眦人亡」不翼而飛 考生答題是否要不知不覺?
通識科模擬試題,其中一條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某主要官員2011年1月15日在某學術會議上的致辭摘錄」,這裏所指「某主要官員」,其實是原任政務司長唐英年,當日他出席一項活動,發表了後來極具爭議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對部分80後年輕人採取較激烈手法抗爭,不以為然,又提到「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唐英年對年輕人的批評,多數輿論認為值得商榷,年輕人對此更是怒火中燒。唐英年一向民望不錯,此事使他民意支持度大幅下滑,顯示他為這番言論付出了代價。
當日唐英年這篇演辭,若沒有「剛愎自用,車眦人亡」的提法,不會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不過,模擬試題所提供致辭摘錄,卻略去這個關鍵部分,然後要考生回答,「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資料B中引述該主要官員對80後青年人的行動的觀點?解釋你的答案。」純粹從考試技術角度,試題略去關鍵敏感資料,不構成問題。通識科模擬考試,雖然評分準則尚待公布,不過,相信評卷員會覑重考生發揮答題技巧,加上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有望得到較理想分數。
因為考生答考卷並非要他們表達政治立場和好惡,現在按試題內容,考生對「某主要官員」的言論,也有足夠表達同意與否的空間。不過,多名通識科老師透露,從一些考卷答案所見,不少考生答這條問題,發表意見議論的多,對社會現象一些不滿之情,溢於言表,通識科考卷所需答題注意事項,考生反而未嚴格遵行。考生這個反應,有理由相信他們揭開考卷時,即使未具體知道試題涉及唐英年、涉及車毀人亡論,但是試題就80後抗爭手法的描述,基調上仍屬負面,他們若對此抗拒,議論滔滔,就可以理解。這種情,反映90後年輕人實在十分可愛。
不過,一些考生若熟諳時事,知道試題涉及唐英年和車眦人亡論,則考生答卷時,點出試題略去的部分,會否被視為超越範圍,對評分會構成什麼影響,值得關注。對這些考生而言,這是使他們忐忑之處,日後若有同類問題,當局要研究是否需要有清晰明確闡述,使更掌握情的學生毋須處於不公平景。
不迴避敏感問題 考試局勇氣可嘉
這類時事試題,切割事態內容,即使無礙測試考生的認知、分析和討論能力,但是在教育層面會否構成影響,值得討論。本港公開考試,有一個不成文操作,就是考試題目變相成為教材,老師或補習班導師都會按過去的試題,提點學生。但是,若試題經過切割之後,事態有可能失真,例如略去車毀人亡的試題,就是一例,久而久之,這條題目持續由老師教下去,試題版本會否取代當日真實事態?這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時事問題,即使隨意切割,也可以切出討論點,以六四事件為例,可供切割場景很多,單是其中一幕,略去暴力血腥鎮壓結果,也可以構成一條試題,經過考試之後成為教材,以此教授學生,則六四事件豈非會有一個「官方版本」,藉此「塑造」學生對事件的認知和了解?我們提出這點,並非認為當局會利用通識科試題做手腳,只是指出可能會出現這些事態,期望出試題人員注意,避免無心之失。
從通識科模擬試題所見,考試局不迴避敏感問題,以較有時效的時事為試題選材,特別想到要求年輕一代答切身利益問題,甚為恰當,通識科在整體教育的功能,可說已經顯現出來。考試局的努力,值得肯定。我們要求考試局更顧慮周全一點,主要鑑於通識科在塑造學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期望考試局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達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關注社會事態、批判求進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