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明報社評:郝鐵川觸動港事核心 罔顧歷史易犯大錯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批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所做市民對「香港人」、「中國人」身分認同調查,撇除所謂理據,也不猜測其動機目的,其實郝鐵川觸動了香港事務最關鍵核心部分——香港的特殊性。香港得以順利回歸,完全是中央尊重這種特殊性,定為國策,寫入憲法,以一系列特殊政策方針處理香港事務的結果,其間貫穿覑「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原則,若偏離這個原則處理香港事務,輕則製造不必要矛盾或爭議,重則會損害「一國兩制」的實施。
「香港人」 有特別護照 顯示國民身分確有不同
「香港人」這個身分,是歷史產物。1842年,清廷在鴉片戰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自此,確立了香港人有別於中國人。香港由英國殖民統治至1997年,歷經155年,香港與大陸母體割離,英國在香港實施與大陸不同的制度,形成香港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等,與大陸截然不同。當年,鄧小平以「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2字方針處理恢復行使香港主權,主要是他看到、也接受香港獨特一面,並以特殊政策,讓香港以獨特身分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一部分。
這個特殊方針政策,基本上穩住了港人對前景的信心,而在與英國談判和13年過渡期,即使有這樣那樣問題,也因為人心歸順,就算末代港督彭定康搞「三違反」,使政制安排沒有直通車,香港仍然順利平穩地回歸。這是「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容許香港特殊化的結果。
香港既然特殊化,香港人之於其他中國人,實際上也與別不同。很簡單,目前中國不計台灣,在香港和大陸,一國之內有兩本護照,一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由公安部等內地部門簽發,一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由中央政府授權特區政府簽發。這兩本護照都是國籍文件,持有者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但是嚴格而言,這兩本護照有分別,就是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的人,是中國人,而中國人則不一定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只有香港人(永久居民)才可以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舉護照這個例子,並非要顯示「香港人」、「中國人」對立,而是要指出在憲制安排上,香港人和中國人確有不同。當年,鄧小平等人連香港人國籍也容許這樣安排,反映對港政策之特殊性,可以說到了極致。所以,批評「香港人」、「中國人」身分認同調查不科學、不合邏輯,甚至上綱上線到「港獨」層面討論,有關說法,若放在兩本護照框架去檢驗,就有認知失焦和聯想過度之嫌,與對港特殊方針政策也有偏離之弊。
回歸15年,香港獨特地位並未稍減,香港仍然是獨立關稅區;香港足球代表隊若有機會,可能會在國際賽事與中國足球代表隊對壘等,當然,這些情,都是在中國(香港)的名義下出現;另外,諸如內地與香港簽署的CEPA協議,上海、廣東或其他地方,都無這樣安排;香港特首年度到北京述職,所獲接待規格與國家領導人會晤其他國家政要一樣,分座而談,其他省市自治區領導人都無這樣的待遇。
舉出這些例子,主要說明香港地位獨特,香港歷經英國管治155年,香港人在感情上對大陸的疏離,不可能在短短15年消弭,因此,從學術層面研究香港人身分認同,觀察其間變化,有一定價值。
有關香港人對國民身分認同研究,香港學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開始,現在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就是箇中表表者。鍾庭耀所做調查,由1997年8月開始,至今做了47次,從所公布結果顯示,對「香港人」、「中國人」身分認同,歷年數據有升有跌,若最新調查結果觸發這次爭議,我們認為絕無意義,不如探究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香港人」對認同「中國人」趨於冷淡,然後向當局提出建言,才更有價值。
不同政見者逐一圍剿 肅殺之氣顯示對港方略改變?
鍾庭耀的調查已經做了15年,若一口否定其功能作用,突然對他猛烈批判,也偏離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精神和原則。如果批評調查只是藉口,實質有政治目的,則是更使人不安了。近期,在港中方報章,對於個別不同政見人士,逐一點名批判,泷口一詞,大有圍剿態勢,而文章內容之上綱上線,使人感到文革式批判文章在香港出現了?此乃個別事件,抑或有組織、有系統的作為,是否要達至「消音」效果,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