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邵力競: 「鋪鋪清」模式必令港人共輸 二之二 (完)




在思考所謂「行政主導」政制的時候,不能不提《基本法》第四十九至五十二條的規定,那裏說明當行政機關與立法會之間的矛盾高度尖銳化時的處理手法。簡單來說,便是在美式三權分立的大框架下,又加進了一點英式國會制的元素,令香港的政制更有點非驢非馬。

編按:有社會意見對筆者的「民主化能改善香港施政」說法提出四點質疑,筆者昨天就此回答第一、二點,今天繼續。

一方面,這些條款賦予特首權力,可以在府、會關係陷於僵局時,像英國首相那樣解散議會;另一方面,議會又能透過反覆以大比數通過或否決議案而進行「逼宮」,像舉行「不信任投票」般迫使特首下台。

香港處境 有如晚明

由於香港還有眾多懸而未決的難題(如二十三條立法、2017普選案),個人估計未來五年極有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尤其是20152016年間立法會面臨換屆的時候。事實上,議員們絕對可以把某個重要議題包裝成另類「變相不信任動議」,即使不癱瘓政府,也足令其畏首畏尾。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早在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社會上便有人擔心當時的立法會換屆後可能「變天」。來年立法會選舉反對派如果在地區界別拿下二十二席, 在功能界別拿下八、九席,再加上某些議題上的游離票,要達到半數不是完全不可能;即使是三十一、三十二席左右,已足令政府的游說工作相當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違反理性甚至公義的政治交易只會更多。也可以說,反對派在選舉中愈成功,政府對保皇陣營的吸毒性依賴就愈深,它的權威就愈難樹立,反過來又可能令選民對政府愈加厭倦乃至鄙視,造成惡性循環。

第三項質疑是關於目前的政策僵局(policy deadlock)。首先,真的有僵局嗎?論者認為回歸以來政府提出的法案大都獲立法會通過落實為政策,怎能說有僵局!

然而,正如2003年前董建華政府幾乎「成功」推行每項改革、最後卻在二十三條遭遇滑鐵盧一樣,贏得每次戰役並不意味整場戰爭的勝利,因為這場戰爭是政治性 的——每次政策的強行進攻,帶來的是整體戰力(政治支持)的巨大損耗,削弱了推行新政策的能力,以致政府最後能作的,只是這裏那裏的修修補補。

香港目前的處境,愈來愈像黃仁宇筆下《萬曆十五年》的晚明,無法突破既有的框框,走出新的格局,一旦觸及深層次矛盾、須要通盤考慮的政策,便馬上「行人止步」。

以高地價高樓價的問題為例,它不單純是土地和樓宇供應的問題,還涉及到公共財政收入過於單一、涉及到聯滙下貨幣政策獨立性喪失、涉及到金融銀行體系的穩定性 (業務過於集中)、涉及到經濟增長的驅動模式、涉及到社會福利資源的配置等等,不一而足。試問要改變這種種情況,又怎能單單透過規管一手樓銷售這些對微末 枝節的修修補補?

政策不穩 虛耗資源

那麼,選舉政治能帶來改變的政治能量嗎?論者指美國亦不能解決其政策僵 局。的確,美國的國債問題比香港的房屋問題複雜百倍,早前就提升國債上限一事亦同樣陷入僵局。不過,當初美國制度的設計者,本身便是要借多重不同選舉,堵 塞民粹政治於同一時間內奪取政府權力的可能性;而選舉的最大好處是,讓政客和民眾必須面對各項政策議題的關聯,正視現實中的各種進退兩難,整合議題打造不 同政綱,透過政綱的選擇決定總體方向。

過程中能讓紛紜的意見得到聚焦和綜合,就像開一次大會,來個大辯論一樣。一般人對選舉的厭惡來自當中 的吵吵鬧鬧,卻忽視了它凝聚共識的功能。吵吵鬧鬧源於人們利益和觀點的衝突,而不是選舉本身,正如你不能因為開會有意見相左,便把會議廢掉一樣,除非你能 把人性中的這些衝突消滅(不可能吧?),或者就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

論者的最後一項質疑,即特首終歸仍能就每項政策議題與各政團討價還價,一如美國總統一樣。這其實便是目前缺乏普選機制下的所謂「行政主導」型政府的必然結果。然而,這種「鋪鋪清」的討價還價是一種理想的狀況嗎?可取嗎?

美式政治是高度消耗的,更何況香港特首的權威根本不能跟美國總統相提並論。「鋪鋪清」的討價還價令政府的行政資源(特別是本來負責政策的A.O.)大量耗費 在無無謂謂的回應口徑,應付那些重重複複、純粹走過場而了無新意的議會質詢和動議辯論上,且不提人盯人的「守廁所策略」。

不過,這些不便相對於它造成的政策不穩定性和混亂還是小事;「鋪鋪清」的結果是沒人說得準一屆政府任內有多少政策真的落實,政策臨門一腳功虧一簣的例子數不在少。這種不穩定性,又豈是講求功利實際的港人所樂見?

最近兩電申請加價,各政團群起圍攻。然而,電費除了反映民生與財團利潤的利益矛盾外,更須反映發電用電過程中的社會和環境成本。這是為何在釐定電力政策時,必須兼顧環保和民生角度的緣故,可是鋪鋪清的討價還價正好把問題割裂處理,鼓勵人們見樹而不見林。

在目前全球利率低迷、股滙市場動輒損手的大環境下,兩電股東能獲近乎十厘的保證利潤,實在已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好Deal。不過,即使我沒有兩電的具體數 字,也知道低廉電費可能鼓勵浪費能源的顯淺道理;香港那些環保民生終日掛在口邊的政客,你們知否自己的各種要求可能是互相衝突的?

缺乏認受 政府民粹

經此一役,香港的商界應該明瞭,目前的政治僵局對你們一點好處都沒有,「鋪鋪清」的結局是整個社會的「共輸」局面。

商界更應懂得,過往那種躲在官商合作庇蔭的模式已是一去不返。我在前系列文章中曾指出,缺乏認受性的政府最終會變成最民粹的政府,觀察最近曾蔭權呼籲民眾在網上按Like反對兩電加價,更令人相信這種趨勢是時候醒一醒了!

總而言之,不面對制度上的缺陷,香港的問題是無望解決的。有關人士寄語,制度的建設需要配套,這點我完全同意,所以一人一票只是討論改制的起點,而不是終 結。泛民派的口號式政治固然是出於社會運動的需要,但如果從心底裏一開始便執意要封殺普選權的話,圍繞這核心精神的其他配套又從何談起?

論者又云,制度的建設是漫長的學習過程,此亦明然。民主政治本身便是一個學習過程,民眾須從自己對未來的選擇中汲取教訓。但這過程總得有個起點,因為不跳進水裏的人是不能學懂游泳的,無法組成政府的人,也是永遠不能學懂執政或負起施政責任的。

二之二.完

作者為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課程兼任講師,曾任特區政府政務主任,現從事公共事務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