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吳志森:下一個倒下的將會是誰?





已經是第三個了。

繼我、科大成名教授之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是近期第三個被本地左報點名密集攻擊,進行文革式大批判的言論學術界人士。

對我的攻擊,起初只是一個月幾篇,沒起甚麼作用,後來就越來越頻密,越來越狠辣,一年七十多篇,直至把我擊倒,再來幸災樂禍的幾篇,之後,就偃旗息鼓,隻字不提。

然後輪到成名,他只不過是文弱書生,接受媒體訪問,贊成「五區公投」,反對霸王硬上弓的替補機制,對選民登記漏洞和區議會種票事件強烈批判,僅此而已,所受的待遇,就是一個月十篇的大批判,中心主旨:要科大炒成名。

再下來是鍾庭耀。中聯辦宣傳部長郝鐵川召傳媒發表聲明,批評鍾庭耀所做的「香港人身份認同」調查,「欠科學,不合邏輯」,黨官大棒一揮,左報蜂擁而上,以下在《文匯》《大公》出現的極左批判文章,只是最近兩三天的事情,數量之多,帽子之大,又破了我和成名的紀錄:
〈鍾庭耀的身份認同調查不是學術而是政治〉〈鍾庭耀的「民調」是學術研究嗎?〉〈反對派「民選特首」四圖謀〉〈假「民調專家」搞「全民選特首」〉〈鍾庭耀「民調」居心叵測〉〈民調學者應有社會責任〉〈鍾庭耀民調政治化〉〈請問鍾先生:你是哪國人?香港人是哪國人?〉〈鍾庭耀的民調透露赤裸裸的「港獨」意識〉

鍾庭耀這類「身份認同」學術調查,已經做過很多次,從沒引起甚麼爭議。而且不只鍾庭耀在做,不少民調機構也有類似研究。「身份認同」是社會學重要的一環,對政策制定有參考價值,不少先進文明國家的大學都在做,香港的特殊歷史地位,「身份認同」的問題尤其值得重視。回歸前,中央政策組劉兆佳還在大學任教時,也出版過港人身份認同的學術著作。黨官和左報真的是孤陋寡聞,連學術研究的基本常識都錯誤理解。

黨官和左報的強烈反應,當然不是對調查結果那麼簡單。「香港人」身份認同創十年新高,「中國人」身份認同跌至谷底,這些都是虛的東西,對現實政治沒有太大影響。左報發動的大批判,「身份認同」只是虛晃一招,實質是針對鍾庭耀推動的全民電子投票選特首計劃。計劃用網上投票方式,較為科學地掌握香港人對特首誰屬的民意走向,某程度上對一千二百個小圈子選委的投票取向,構成一定壓力,影響阿爺百分百操控選舉結果。萬一民間電子投票的結果,與選委投票的結果有很大落差,豈不令阿爺非常尷尬?這才是黨官和左報對鍾庭耀落重手的真正原因。

黨官出手,左派輿論跟進,對看不順眼聽不入耳的言論學術人士進行密集攻擊,對當事人和機構負責人產生震懾作用,務求除之而後快。機會得逞,我就是其中一個「人辦」了。若港人仍然麻木,下一個倒下的將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