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李柱銘: 沒有篩選的民主夢




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近日,二○一七年的特首「普選」辦法掀起了社會廣泛討論。先是全國兩會在北京舉行期間,相繼有官員就下屆特首提出「愛國愛港」的要求,其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進一步表明,特首普選「一定要有篩選」。其言論惹來許多反響,而土共即接連提出論據為篩選機制護航,聲稱外國民主選舉都有預選機制。

這個說法根本是偷換概念,因在民主國家所舉行的預選,根本不會剝奪任何人參選的權利。以美國為例,初選絕非法例的既定程序,僅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的黨內選舉工程。兩黨透過初選,各自選出一個代表該黨參與總統選舉的候選人,以集中黨內資源及選票於單一候選人身上,增加勝算。至於從黨內初選落敗的候選人,仍可以個人名義參與總統選舉的。雖然因兩黨候選人才有機會問鼎總統之位,故傳媒總是集中報導他們的選舉活動及選情走勢,但以去年總統大選為例,角逐的候選人實在共有二十七位,包括其他政黨代表與獨立人士。而九二年的總統選舉,獨立候選人羅斯佩羅( Ross Perot)更取得近兩成選民的支持。另外,拉爾夫納德( Ralph Nader)也曾五次參加總統選舉,此更是二千年那次導致民主黨候選人戈爾( Al Gore),以些微之差敗於共和黨代表布殊( George W. Bush)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香港民主派在○七年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和去年特首選舉,也曾透過類似美國政黨初選的方式,來決定民主派的參選代表,但這樣的初選並不會剝奪任何人參選的權利,所以符合民主選舉的原則。不過,北京提出的「篩選論」卻完全不同,他們要在特首選舉設下一個門檻,把所有中共不喜歡卻具有勝算的候選人「篩走」。而市民投票時的唯一選擇,就是只能選由中共操縱的提名委員會所揀的傀儡甲或傀儡乙。此等選舉辦法,肯定不是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

再說,香港自有選舉以來,民主派的支持度都是高於保皇黨的,縱然近年優勢收窄了。而目前北京所倡議的篩選機制,就是以「愛國愛港」為名目,剝奪獲多數市民支持,即大有可能當選的民主派候選人之參選權,藉以確保港人只能選出中共所屬意的特首。

假如將北京的準則套用於美國的話,那就等同把較受民眾支持的民主黨,標籤為不「愛國」的政黨,繼而透過篩選機制,把民主黨和其他的候選人全都「篩走」,唯獨讓共和黨派兩名黨員參與總統選舉,換言之,無論民眾投票取向如何,總統都一定是共和黨的囊中物。

由此可見,初選與北京倡議的篩選機制,完全是兩碼子的事,絕不可相提並論。
挑起是次討論的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被記者追問時表示:「民主派(是否)愛國愛港,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香港老百姓說了算。」這番話令筆者憶起多年前,前特首董建華也曾公開批評筆者不愛國,之後我跟他會面時對他說,民主派獲多數市民支持,你卻指我們不愛國,那就等同稱多數港人都不愛國,而你作為特首豈不是失職?往後他就再沒有作同樣批評了。同一道理,如今北京硬給民主派扣上「不愛國愛港」的帽子,就是說投票給民主派的多數港人都是「不愛國愛港」。如此立論,向來處理香港事務的官員,尤其是中聯辦,又是否失職呢?
一直都有民主「夢」的朋友,一定要把握「機會」,繼續為落實真普選「奮鬥」,務求「創造」一個沒有篩選機制的特首選舉,實現我們的民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