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近代中國史綱下》郭廷以: 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戰爭(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第一節 中日全面戰爭


  一、日本求戰與中國應戰--"七七事變"


  倘若不是中國百般忍讓,中日全面戰爭早就發生﹔倘若不是日本得隴望蜀定要在華北制造另一滿洲國,中日全面戰爭或將再延遲相當時日。一九三五與一九三六年,中國為了保衛華北,兩度不惜一戰。日本總想不勞而獲,以待中國內變。但是情形不若其所希望,兩廣問題不但未引起內戰,反使團結加強。接著是西安事變,日本又幸災樂禍,以為中國的大亂一定不免。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事變和平結束的跡象已露,日本首相廣田在樞密院報告,如果國民政府以容共為條件,與張學良妥協,日本即斷然排擊。兩天後,蔣委員長脫險,日本自然明白此與蘇俄有關。十二月二十八日,關東軍聲稱,倘中國政府接受共產主義與抗日政策,關東軍將採任何必要方法,以防衛滿洲國及維持東亞和平。日本之將有行動,人所共見,目標乃是華北。


  一九三七年初,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再與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談判華北經濟問題,以南京不同意日方的要求,仍無結果。不久國民黨與中共和解明朗化。四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務、大藏、陸軍、海軍四大臣會議,決使華北成為防共、親日、親滿地區。報紙聲言擴大塘沽協定及冀東防共政府,不令華北 "中央化""中央集權化",甚至有驅逐第二十九軍之說。五月,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在熱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別召開會議,加緊壓迫綏遠、華北。六月初,近衛文磨(應為上麻下呂,但這個字打不出來)組閣,廣田改任外相,一意將就軍人。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揚言,為了對俄作戰,應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擊,清除後方威脅。六月,日本大使川越茂談話,謂中國須認清日本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及滿洲國生存與華北的必然聯繫。朝鮮總督與關東軍司令、天津駐屯軍司令、南滿鐵道會社總裁會於大連,仍是為了華北問題。


  河北事件發生以來,日軍益肆行無忌,任意作非法演習。宋哲元與田代皖談判之時,川越茂亦進見蔣委員長有所表示。一九三七年三月,外交部長王寵惠發表談話,謂國家主權必須完整,國際關係必須以平等互惠為原則。蔣招待日本經濟考察團,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日本停止在華活動。四月,華北日軍開始演習。


  七月七日,日軍在北平西南十五公裡的交通要道盧溝橋演習夜戰。下午十一時,借口日兵一名失蹤,要求入宛平縣搜查,繼稱失蹤日兵雖然歸隊,仍須明了經過情形。中國答應共同調查,日軍竟突然進攻,為駐軍團長吉星文拒退,"七七事變"於是爆發。八日,雙方協議,軍隊各返原防。次日,日軍又攻。十一日,中國允撤退盧溝橋及其附近駐軍,懲罰負責官員,而日方表示遺憾。


  同一天,日本政府命朝鮮、滿洲駐軍開往華北,第二天,參謀本部擬就作戰計劃,決擊潰北平、天津附近的宋哲元軍。十四日,新任華北司令香月司要求撤退北平駐軍、冀察中央機構及藍衣社、CC團,罷黜排日要人,徹底鎮壓共產黨活動,取締排日言論機關、學生運動及學校與軍中的排日教育。十九日,宋一一接受。二十日,日軍炮轟宛平縣城及長辛店。宋下令撤除北平市內的防御設施,請北來中央軍停止前進。



  蔣委員長時在廬山,正要與社會領袖舉行國是談話會。七月八日,得知事變消息,即命國民黨宣傳部盡量發布新聞,令宋哲元積極准備,就地抵抗,如果談判,須不喪失絲毫主權。七月九日,派四個師向河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務處長何廉速返南京,面告軍政部長何應欽,可知他已下了決心。外交部於抗議之外,並於十二日聲明,任何解決辦法,未經中央核准者,概屬無效。再電宋哲元,全力抗戰,勿為敵人所欺,七月十一日的協議絕不能了事。十四日,設行營於石家庄。中共毛澤東及紅軍將領於事變的次日,亦請蔣嚴令第二十九軍保衛平、津、華北,動員全國海陸空軍,驅逐日寇出中國,紅軍願在其領導之下為國效命。三天後,周恩來、秦邦憲、林祖涵到廬山,會商陝、甘、寧邊區地位及紅軍改編問題。十六日,英國駐華大使試圖斡旋,提議中日停止調兵,為日本所拒。十七日,蔣對廬山談話會鄭重宣布:"盧溝橋事變的推演,關係整個中國。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事變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頭,全繫於日本軍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接著申明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


  ----------


  盧溝橋跨永定河上,完工於一一九○年,長二百米,寬八米,高十米,兩旁欄柱有四百八十五個石獅,雕琢精工,形態各殊,經馬可·波羅推崇,西人稱為馬可·波羅橋。


  近年日人的撰述,說是先開槍的為共產分子,不惟無任何証據,實亦無關宏旨。試問"九一八"拆毀柳條溝鐵路又係何人所為?


  圖十七:抗戰前夕(一九三七)



  日本政府的反應為通過《動員計劃》,要求中國撤退進入河北部隊。宋哲元以日軍大舉向關內輸送,同時知道了蔣的抗戰決策,補給已經到達,亦決定發動攻勢。七月二十六日,日軍奪佔平、津間的廊坊,但進攻北乎的日軍則被擊退。香月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第二十九軍退往永定河以西。二十七日,日軍進逼北平四郊。二十八日,猛攻南苑,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二十九日,宋哲元離北平,天津經激戰後,於三十日陷落,華北兩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


  七月二十日,蔣返抵南京。北平不守的當晚,再發表談話,說是這不能算是戰爭了結,惟有一致奮斗,此後決無局部解決之可能與妥協屈服之理。又二日,發表告全軍將士書,只有抗戰到底,與倭寇死拼。八月初,復宣示抗戰方針,隨時隨地抵抗,使日人戰而不取。各方重要軍事領袖,如廣西的白崇禧、山西的閻錫山、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中共的朱德,不論以往與蔣有何意見,均會集南京。八月十二日,中央決設置國防最高會議,推蔣委員長為陸海空軍總司令,以軍事委員會為統帥部。十六日,改以蔣委員長為大元帥,組織大本營。


  日本之所以於此時發動戰爭,一以中共再與國民黨合作,容共、聯俄之局復成,必須及時遏制,先控有華北﹔二以中國國力尚待充實,必須早予以挫折,不信蔣真有作戰決心:三以德、日防共協定及日、意協定已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斷然行動。至於中國之決計應戰,一以勢迫出此,日本野心並無止境,如再忍讓,不惟華北將為東北之續,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憤激已至極點,中共主戰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內戰勢將重起﹔三以中國雖非日本之敵,然以土地之廣,斷非日軍所能全部據有﹔四以英、美深忌日本勢力的擴張,假以時日,國際情勢定有變化,彼時如與日本談判,為害亦較目前為輕,何況中、俄正在談判互不浸犯條約,短期內可望獲得援助。


二、初期陣地戰與游擊戰


  日本初志在奪取河北,以為攻佔北平、天津後,中國勢必屈服。八月八日,曾擬有《停戰條件》及《國交調整案綱要》,准備談判。不知中國已決定另辟戰場,全面抗戰。華北平原利於日本機械化部隊馳驅,江南河流縱橫,湖沼星羅,地形復雜,復筑有國防工事,對中國比較有利。上海為通商巨埠,日軍無多,決定先於此地一挫日本的驕氣,促起國際注目。七八月之交,部分軍隊已開抵上海附近,並計劃封鎖江陰要塞,使長江日本船艦無法脫逃。七月中旬,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亦躍躍欲試,建議東京,不宜將戰場局限於華北,應同時攻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國兵力,制其死命。七月下旬,長谷川清師"盧溝橋事變"故技,借口陸戰隊一名失蹤,布防上海閘北。八月九日,中、日士兵在上海機場沖突,十三日上午九時十五分,大戰揭幕。


  ----------


  南京失守,大本營撤銷,仍由軍事委員會總攬軍事。


  傳張群有"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之說。"戰必敗"為人所共見,"和必亂"確為至言,不過"敗而後和,和而後安"則未必。


  行政院秘書黃浚受日本收買,泄漏消息,漢口一帶日艦、日僑先期退出。


  上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國民政府宣布自衛抗戰。八月十五日,日本正式下動員令,編組上海及華北派遣軍。二十日,中國劃分南北各戰區。上海日軍初僅陸戰隊一萬人,中國陸軍四萬人,猛勇進攻,空軍轟炸日本軍艦。此後雙方陸續增兵,華軍雖不惜犧牲,終不抵日本的炮火。九月中旬,退守第一預備陣地。時日軍約十萬人,華軍約三十餘萬,制空權則在日本之手。九月下旬,華軍退守第二預備陣地。十月初,日軍增至二十萬,華軍約五十萬,中央軍外,桂軍、粵軍、湘軍、川軍先後加入戰斗,傷亡極為慘重。十月二十六日,主要陣地失陷,退向滬西。續來日軍兩師,登陸杭州灣。十一月九日,華軍全線西撤。


  十一月二十日,國民政府宣言,決不為城下之盟。本日起,移駐重慶,"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斗"。對於將近三個月的上海戰爭,備致嘉許,"各地將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如金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所說毫不誇張。外國輿論對於中國軍隊的英勇智謀,亦再三贊譽。雖訓練猶未充足,裝備猶未齊備,外人以為不能支持一周的陣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軍隊甘於犧牲,視死如歸,一般老幼男女,無不爭為軍隊服務。但是苦戰之後,實力喪失十之六七,無法遏止日軍前進,預設的長江至蘇州、嘉興及江陰至無錫國防線不守。十二月十三日,首都南京陷落,二十四日,杭州繼之。日軍進入南京後,大肆劫掠、奸淫、屠殺,被擄的官兵、赤手空拳的平民婦孺,或遭集體掃射或被砍死,為時一周,男女慘死者,最少十餘萬人,甚或更多。


  ----------


  中國可供作戰的飛機僅二百二十架。八月十四日,日機十三架轟炸杭州,被擊落六架。是後連續來襲,並及南京等城,又被擊落多架。高志航戰功特著。中國飛機亦屢炸上海日軍陣地、軍艦,飛行員壯烈殉國。


  華北日軍佔領北平後,沿平綏鐵路北攻南口,察哈爾境內日軍南攻張家口,激戰十六天,八月下旬,南口失守,張家口亦陷。日軍進陷山西大同。九月二十五日,甫經編為第八路軍的紅軍林彪師會同晉軍、陝軍重創四千日軍於晉北平型關,為中國在北戰場的首次勝利。十月,日軍一支西陷綏遠省城歸綏,一支南犯太原。中央軍及晉軍破之於忻口,軍長、師長戰歿,而陣地不為之動。日軍改自河北攻晉東,十一月九日,佔領太原


  南口之戰告一段落後,日軍循平漢路南下。九月,陷河北保定。十月,陷石家庄。十一月,陷河南安陽。另一路由津浦路南下,陷魯北德州。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不戰而走,十二月二十七日,放棄濟南。青島以陷於海陸夾攻,守軍於炸毀紗廠後西撤。蔣委員長拿辦韓復榘,處以死刑,這是抗戰期間,受到最嚴厲懲治的一個高級將領。


  一九三八年二月,津浦路北段日軍深入魯南,南段日軍越過淮河,謀合犯徐州。三月,南來日軍進攻臨沂,為時八日,傷亡頗大。徐州東北台兒庄的攻守尤為激烈,為時四周。中國以四倍的兵力,截斷日軍補給,日軍被殲一萬六千人,四月七日後撤,証明其並非無敵。南京失守的士氣為之重振,人心尤為興奮。日軍改向魯、豫之交與皖北進攻。五月,華軍放棄徐州,戰場移於豫東。六月五日,開封不守,華軍掘毀鄭州以東的花園口黃河堤防,洪水向南泛濫,人民損失慘重。但日軍進攻鄭州、南窺武漢的企圖則為之滯延。


  武漢為南京撤退後最高統帥部所在地,亦為日本次一攻擊目標。一九三八年二月以來,日本空軍不斷轟炸,遭到堅強抵抗。六月十五日,朔江西上的日本海軍陷安慶,會同陸軍突破江西馬當要塞。七月二十五日,九江失守,武漢外圍會戰開始。日軍分三路前進。長江南岸取道贛北,激戰於南昌以北,十月中旬,攻鄂南。長江北岸一路激戰於河南潢川等地,迂回漢口以北,兵力共約十二師以上,三面包圍武漢。廣州為上海戰爭發生的唯一海口,中國以為日本對英國有所顧慮,不致貿然侵犯,將粵軍北調。日本為截斷武漢的對外交通,濫肆轟炸。十月十二日,日軍四萬人,登陸大亞灣。二十一日,佔領廣州。這時長江兩岸及豫南日軍已迫近武漢。中國早已准備於武漢外圍打擊日軍後即行放棄,十月二十五日,全軍退出,計武漢會戰約三個月,為上誨、徐州戰後,中日的第三次大戰。


  ----------


  八月二十二日,陝北紅軍正式改編為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總、副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轄三個師,計三萬人,師長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副師長為聶榮臻、蕭克、徐向前,政治委員一由聶榮臻兼,二人為關向應、鄧小平。九月二十二日,江南零星紅軍合組為新編第四軍,葉挺、項英任正副軍長,轄四個支隊,計一萬人,支隊長為陳毅、張雲逸等。


  總計淹沒四十縣,河南民宅沖毀一百四十萬家,陸沉八百萬畝,安徽、江蘇耕地陸沉一千一百萬畝,傾家蕩產者四百八十萬人。


  二月十八日,日機被中國空軍及蘇俄義勇軍擊落十四架,中國大隊長李桂丹戰歿。四月二十九日,日機又被擊落二十一架,中國損失九架,蘇俄損失兩架。


  中國的戰略為"持久戰""消耗戰",不在沿海、沿江地帶決戰,但是節節抵抗,消耗並吸引日本兵力,同時保持自己的有生力,即所謂"以空間換時間" "磁鐵戰",使日本欲罷不能。日本的戰略為"速戰速決",驕狂的軍閥揚言三個月內內即可使中國屈膝,現在已過了十五個月,戰爭尚無了期。被日本侵擾的地區,北起察哈爾、綏遠,南至廣東,東至上海,西抵武漢,包括長城內外、東南各省及長江下游,俱屬中國精華地區,但是它所能勉強控制的僅限於城鎮及水陸交通線,而不能及於鄉村。中國政府不只仍統有廣大而完整的西北、西南,並及華北、華中、華南的大部。中國主力軍撤退後,一部分留於敵後,與守土官領導人民,從事游擊戰。燕趙自古多慷慨之士,齊魯素為豪杰所自出,攘臂而起的所在皆是。山西閻錫山組織軍民"犧牲救國大同盟",成立新軍及工人武裝自衛隊。河北民軍深入冀中,山東游擊隊遍於全省,第八路軍在華北尤為活躍。蘇、皖、浙邊區游擊隊及新編第四軍亦不斷威脅長江交通。


  圖十八:日本侵佔區(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三)


三、列強反應


  盧溝橋變起,中國通牒英、美、俄、法、德、意,指日本違背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及國際聯盟憲章,中國將以全力保衛疆土與國家尊嚴,但亦願依國際條約規定的和平方法,解決中日事件。英、美勸日本勿擴大華北糾紛,美國並向各國表示對於國際局勢態度,主不使用武力,不干涉內政,遵守條約,對於可行的和平途徑,願共同努力,不過美國不欲受到拖累。蔣委員長分別接見英、美、德、法,意大使,請主持公道,特別指出只有英、美從中設法,情勢或可緩和,美國為九國公約發起者,對此次事件有法律上的義務。英、美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然各有顧慮。英國以希特勒當政,歐洲情勢緊張,只望透過國際聯盟於日本以壓力。美國孤立主義勢盛,不願卷入國際爭執。中國亦請國際聯盟制止日本侵略,國際聯盟僅譴責日本飛機濫炸不設防城市。美總統羅斯福為喚醒國內輿論,十月五日,發表演說,謂現在世界不法行為的蔓延巳成為一種疾疫,須共同努力採取積極方法,予以隔離,免造成國際混亂。國務院宣稱,日本在華行為不合國際原則,違反九國公約及非戰公約規律。國際聯盟決議,召集九國公約會議,處理中日沖突,對中國應表示道義支持,避免足以妨礙中國抵抗的行動。但是羅斯福的演說在國內不曾收到正面的效果,反招致責難,反對美國與國際聯盟共同行動。


  遲至十一月三日,包括十九國的九國公約會議始於布魯塞爾開幕。日本與德國拒絕參加,美國不肯挺身領導,英國態度消極。意大利前為進攻阿比西尼亞曾受國際聯盟制裁。最近又與德、日簽訂反共協定,在會中遇事阻撓,成為日本的代言人。中國之於上海之戰,不惜重大犧牲,即為爭取九國公約會議的有利情勢,至不得已始行後撤,外交上既無所得,原定及時退守的戰略,亦未能實行。日軍長驅而前,九國公約會議瞠目而視,僅於十一月十五日通過一篇宣言,謂中日沖突影響各國權益,舉世惶慮不寧。日本施用武力,絕不能達成公正而垂久的解決。中國照九國公約與各國從事坦誠的討論,日本則拒不參與,因之會議認為應考慮各國共同態度。二十四日,重行申明九國公約維持世界和平原則。中日爭執的解決,須以該原則為基礎。可謂不關痛痒,無裨於事。南京陷落的前日,日本的飛機炸沉長江美國炮艦巴納(Panay)號,美國亦止於抗議。蔣委員長直接請羅斯福援助。羅斯福的答覆是願就力之所及,以謀和平。直至戰爭進行了十七個月,即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中國方得到美國的一千五百萬美元借款,以桐油抵償。


  中俄復交後,曾商訂互不侵犯協定,迄無成議。一九三六年一月,廣田三原則發表後,中俄又屢次商談共同維持和平辦法,亦無結果。一九三七年四月,國共和解已成,蘇俄表示願給中國以軍火借款,中國反應冷淡。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駐俄大使蔣廷黻請求調停,蘇俄外長莫洛托夫謂如蘇俄單獨行動,顯不可能。上海戰起,中國希望於互不侵犯條約外,再訂互助協定,為蘇俄所拒。八月二十一日,互不侵犯條約簽字,締約國一方受第三國侵略時,彼此不得予該第三國以任何援助,並不得有任何行動或簽訂任何協定,致侵略國施行不利於受侵略之締約國。另有口頭聲明,在中日關係未恢復前,蘇俄不與日本訂立互不侵犯協定,中國不與第三國訂立防共協定,蘇俄允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實行參戰。九月初,中國代表到莫斯科,不久,朱可夫(Georgi K. Zhukov)率蘇俄顧問團來華。一月,給予中國以五千萬美金借款,用以購買飛機,蘇俄空軍志願隊"正義之劍"繼至。中國希望蘇俄早日參戰,蘇俄國防部長伏希洛夫表示,中國對日戰爭如到生死關頭,蘇俄必定出兵,決不坐視。十二月二十日,蔣委員長以日本逼和不已,促斯大林履行諾言。斯大林覆稱,時機未至,不便立即出兵,且出兵須經最高蘇維埃會議決定,該會議當在兩個月內召開,在此時間,決予中國技術援助。對於德國的調解,應以撤回日軍,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狀態為條件。其實中國已拒絕了日本的要求。一九三八年一月,中國派孫科赴莫斯科,商談中俄同盟不成,蘇俄反向日本提議解決兩國懸案,日本未加理睬。六月,蘇俄續予中國五千萬美元軍火貸款,中國以錫、銻、水銀、桐油、羊毛、生皮、茶、絲償還。七月,日、俄在圖們江下游發生武裝沖突,中國又提議訂立同盟或互助協定,蘇俄依舊不許。


  德國並不鼓勵日本與中國作戰,以免削弱對蘇俄的牽制力量。日本原望"速戰速決",上海戰爭進行了兩個多月,尚無結束跡象。及九國公約會議即將舉行,日本又欲"速和速決",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示意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H. von Dirkesson),准備和中國直接談判,歡迎德國、意大利勸說中國政府尋覓解決途徑,柏林命駐華大使陶德曼(Oscar P. Trautmann)轉達。十一月二日,日本提出如下條件:內蒙古自治,擴大華北及上海非武裝區域,停止排日,共同防共,減低關稅。如中國拒絕,日本決繼續作戰,至中國完全崩潰時,將提更嚴厲要求。蔣委員長表示,如能恢復戰前狀態,可以商談。如接受日方所提條件,將不為輿論所容,而發生革命。日本繼續作戰中國亦斷不投降,如中國崩潰,得勢的將為共產黨。陶德曼指陳戰局嚴重,蔣重申華北主權完整與行政獨立必須保持,日本須立即停戰,中國斷不接受最後通牒。


  南京陷落後,日本氣焰萬丈,十二月二十二日,提出了更苛刻的條件:一、中國拋棄親共、反日、反滿政策,並與日、滿反共﹔二、劃中國必要地帶為非武裝區域,成立特殊組織﹔三、日、滿、中經濟密切合作:四、中國賠款。在談判期間,不停止戰爭。蔣斷然拒絕。德國提醒日本,中國正力謀爭取蘇俄援助,一旦中國赤化,將引起危險。日本悍然不顧,一九三八年一月二日,限中國於三天內決定態度,外交部長王寵惠告訴陶德曼,在未悉日本新條件的詳細內容時,不能有所表示。十六日,廣田通知狄克遜,責中國採拖延政策,乏謀和誠意,日本決放棄由德國協助進行的談判。


四、擴大抗戰基礎


  蔣委員長決定抗戰之時,即網羅各方領袖,組成國防參議會。為統一意志,尚須有共同信守的遠大原則。八月十五,中共發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一日,國民黨在武漢舉行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建國綱領》。一、確定三民主義為一般抗戰行為及建國最高准繩,全國應在國民黨及蔣委員長領導下,奮勵邁進。二、聯合世界上同情於中國之國家民族,及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之勢力,為世界和平與正義共同奮斗。三、加緊軍隊政治訓練,充實民眾武力,優待抗戰人員家屬。四、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思慮與識見,以利國策的決定與推行,加速完成地方自治條件,改善政治機構。五、以軍事建設為中心,同時注意人民生活,擴大戰時生產,發展農林經濟,樹立重工業基礎,鼓勵輕工業及手工業經營,嚴禁奸商壟斷居奇。六、發動全國民眾為抗戰而動員,凡不違反三民主義原則及法令范圍內之自由,予以充分保障。嚴行懲辦漢奸,並沒收其財產。七、改定教育制度.推行戰時教程。中共的抗日救國綱領,大致包涵在內,只是強調以三民主義為准繩及國民黨與蔣委員長的領導,但中共的國防政府主張則不曾明確列入。


  ----------


  德國軍事顧問福根豪森告陶德曼,如中國軍事部署正確,士氣恢復,彈藥充足,可再進行六個月戰爭。陶德曼不以為然,勸勿對中國估計過高,有礙和談。


  十大綱領的要旨如下: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對日絕交,血戰到底。反對任何動搖妥協。二、全國軍事總動員:採取獨立自主的作戰方針,武裝人民,發展游擊戰爭,改革軍隊的政治工作,一切抗戰軍隊平等待遇。三、全國人民總動員:全國人民,除漢奸外,都有抗日救國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和武裝抗敵的自由﹔釋放政治犯,開放黨禁﹔全國人民武裝參加抗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動員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和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四、改革政治機構:召集國民大會,通過民主憲法,選舉國防政府,國防政府須吸收各黨各派和人民團體中的革命分子。實行地方自治,鏟除貪官污吏。五、抗日外交政策:在不喪失領土主權范圍內,和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軍事互助協定,擁護和平陣線。六、戰時財政經濟政策:財政政策以有錢出錢,和沒收漢奸財產作抗日經費為原則。經濟政策是整頓和擴大國防生產,發展農村經濟,取締奸商。七、改良農民生活,改良工人、職員、教員和抗日軍人待遇,優待抗日軍人家屬。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調濟食糧。八、抗日教育政策:改良教育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九、肅清漢奸、親日派。十、抗日的民族團結,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戰爭。


  大會宣言說:抗戰目的在於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時完成建國任務,集合全國人力物力,同赴此一目的。非抗戰則民族生存不可保,非建國則自力不能充實。惟抗戰乃能解除壓迫,惟抗戰獲得勝利,乃能組織自由統一的中華民國。以民族主義充實抗戰力量,以抗戰力量獲得勝利。抗戰的勝負不僅取決於兵力,尤取決於民力。民力之發揚與民權之增進,互為因果,組織及訓練民眾,為發展民力之必要工作,亦為增進民權之必要條件。為適應戰時需要,應設置國民參政機構,集中全國賢智之士,以參與大計,而民權之基礎,亦於此建立。中國之經濟基礎在於農村,抗戰期間,首宜謀農村經濟之維持、獎進。至於新興工業,必須合政府與人民之力,謀其復興。第一,舉國當節約刻苦,從事於生產資本之累積,與產業之振興。第二,一切產業復興計劃,當集中於求抗戰之勝利。第三,根據民生主義之信條,施行計劃經濟,分別國營私營。最後說:"吾人本於三民主義,一面抗戰,一面建國。……倘能一其心志,則抗戰必勝,建國必成。……非團結無以得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把握,非共同努力於三民主義之實現,無以得真正之團結。"希望有志之士,相與集合於國民黨,同心戮力,以完成捍御外侮,復興民族之使命。


  大會之前,蔣曾計劃化多黨為一黨,國民黨可更改黨名,或酌改組織。中國青年黨表示可以接受,國家社會黨允許考慮。中共贊成合作,不同意合並,主張建立一某種形式的民族革命聯盟,擬定一統一戰線綱領,由國民黨或蔣的名義發表,然由各黨派宣言擁護。不然亦可恢復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國共合作的方式,各黨黨員加入國民黨,仍自保其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前者得到國民黨的同意,者未被接受。蔣於大會閉幕時致詞,再呼吁各黨各派團結一致,為抗戰建國而努力,國民黨願推誠接納,特別希望中共履行對國民黨的諾言。國家社會黨代表張嘉森、中國青年黨代表左舜生先後答覆,說是他們的主張與三民主義並無二致,願擁護國民政府。中共由總書記張聞天間接聲明,贊成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的基本原則,作為各黨派奮斗的綱領。毛澤東復補充說,應將抗戰建國綱領普及於軍隊與人民,並使之實行。是則,各主要政黨對團結抗戰已作出了正面承諾。《抗戰建國綱領》中所說的國民參政機構,就是國民參政會,亦是最高的民意機關,取代了顧問性質的國防參議會。參政員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於地方公私機關團體中選任九十四名,文化經濟團體中選任五十名,華僑中選任六名,雖非人民直接選舉,然已包括了各黨、各派、各民族、各地域、各團體的人士,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與議會權力。第一屆參政會於一九三八年七月六日在武漢開幕,通過政府長期抗戰,擁護《抗戰建國綱領》,設立省縣參議會。中共籍的參政員宣布將以最積極、最熱忱、最誠懇的態度,擁護國民政府,實施《抗戰建國綱領》,在蔣委員長領導下奮斗。


  ----------


  國家社會黨以梁啟超的舊進步黨為骨干,成立於一九三二年四月十六日,首領為張嘉森。


  屬於中共的參政員有毛澤東(未到會)、陳紹禹、秦邦憲、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周恩來之妻)﹔屬於國家社會黨的有張嘉森、胡汝麟(石青)、羅文干、張東蓀等﹔屬於中國青年黨的有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余家菊等。第二屆參政員之屬於各省市者,由各省市臨時參議會選出。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不再設總理,採行委員制。現在為了抗戰,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恢復領袖制,推蔣中正為總裁,汪兆銘為副總裁。此時蔣的譽望之隆,似在當年孫中山之上。大會的另一重要決議為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多少有仿行共產主義青年團及德國希特勒青年團之意,目的為訓練青年在一個主義、一個方向之下,為抗戰建國而努力,兼為國民黨培植干部,蔣兼任團長,黃埔軍官學校學生為中堅。


五、大遷徙


  長江,黃河下游及瀕誨各省為中國人口、工業、學校的集中地區,亦為中日的主要戰場。上海擁有全國半數以上的制造工業,首當其沖。"七七事變"後,政府立即籌備遷移該處工廠。未幾"八一三"戰起,長江、鐵路交通阻滯,敵機不斷轟炸,工廠員工冒生命危險,拆卸機器,搬運材料,多賴木船經內河輾轉向上游輸送,先至武漢,再西移鄂西、四川,南移湖南,北移陝西。小部分經鐵路、水道,公路,尚可使用有限的火車、小輪船及卡車,大部分仍須使用木船,由人力挽拉,或灘險流急,或水淺難航。如自華北運住四川,須翻越崎嶇的山嶺,艱苦可知。戰前上海工廠,除公營者外,大小約有五千餘家,戰時連同江南其他各地,遷往後方者不過二百餘家,武漢地區遷往後方者,約一百五十家,廣州工廠全未遷出。截至一九四○年,全國內遷工廠僅四百五十餘家,器材物資約十萬噸上下,百分之五十五轉至四川,其餘分設於湘西、廣西、陝西,以屬於輕工業的紡織、化學工業為多,電器、食品工業次之,重工業約佔百分之二,員工約十萬人。生活困難,固不待言,且常遭空襲,不得不挖掘窯洞作廠房。動力更為大問題,生產量自然大減。


  ----------


  據何廉雲:一九三七年五月,蔣已有組織青年團的消息。八月,召見何應欽、陳立夫、吳鼎昌、康澤、何廉等征詢意見。吳鼎昌說:可稱之為"蔣介石青年團",方名符其實,蔣笑而不言。至是正式成立,青年團應服從國民黨的領導,國民黨應扶植青年團的發展。但結果並不如此,形同對立。抗戰青年團取消,並入國民黨。


  一九三五年,高等教育界均知中日戰爭之無可避免,北平、天津、南京若干大學開始向華中及西南一帶覓地籌建校舍,作必要時遷移准備,如北平清華大學之在長沙,天津南開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之在重慶。清華大學先運部分圖書儀器,中央大學著手制造木箱,南開大學預設南渝中學。一九三七年八月,南開大學被日本飛機炸毀,中央大學亦遭空襲。九月,清華、南開與北京大學在長沙合設臨時大學。次年二月,再遷雲南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不少教授學生徒步前往,歷時七十餘日。中央大學於一九三七年九月實行西遷,以早有准備,又有長江輪船之便,損失不大,重慶新校舍於四十二天內完成,十一月初,照常上課。北方其他大學合組的西北臨時大學,設於漢中、城固,後分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浙江大學一遷再遷,最至貴州遵義。武漢大學遷設四川嘉定,廣州中山大學分遷於粵北、雲南,上海各大學多遷於四川。此外尚有新設的大專學校。戰前全國在校大專學生約六萬人,戰時約八萬人,以中央大學的規模為大,設備亦較完善。至於國民教育,大事推廣,受教的兒童,約佔學齡兒童的百分之七十六。此外政府又在後方開辦了不少中等學校。來自淪陷區的大專及中學學生,大都給以貸金,後改為公費,一為安定他們的生活,一為不使其前去共區。中共所設的抗日大學、魯迅藝術學院,仍吸收不少青年。交通建設以公路為主,最重要的為一九三八年底通車的滇緬公路,次為越桂公路。通往蘇俄的西北公路較以往改善。國內公路以川陝、川滇、湘黔諸線為要。新筑鐵路有一九三八年自湘南衡陽至廣西桂林的湘桂線,一九四○年自桂林通至柳州,柳州至南寧一段未能全部完成。一九四三年黔桂路自柳州通至貴州獨山,再至都勻。四川至雲南昆明之線,一九四一年由昆明通至沾益。


  華北、華東、華南的知識青年,不顧日本的炮火,偷過日本封鎖線,長途飢寒跋涉,向政府區逃亡。一般人民同樣不甘受敵人統治,千辛萬苦,扶老攜幼,肩挑手提,絡繹向後方轉移,一九三七至一九三九年,受政府救濟者,單是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五省,為數已達四百餘萬人。家計稍裕,自行設法者,及得親友之助,或隨公私機關而遷者,約在一千萬人以上。到達後方之後,分別從事小本經營、墾辟荒地、加入工廠、軍隊、開筑道路、河渠。海外華僑的愛國心尤強,不惟踴躍捐輸,且歸國從軍,擔任駕駛、醫療。總之大多數的中國人,不分男女,均願為國家民族貢獻力量,固然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湔雪多年的恥辱,同時亦促進了西南、西北的開發,打破了以往的地域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