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大選前夕,在民調中叮噹馬頭、難分高下的美國總統選舉,最終卻由奧巴馬輕鬆勝出。
大選之前,與朋友聊天,我一直對奧巴馬的勝算較為樂觀,這是基於兩個原因。
戰後連任失敗總統僅屬少數
首先,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戰後近70年,只有兩位在任美國總統是競逐連任失敗的,一個是卡達,另一個是老布殊。(可能有人會提出還有一個福特,但請記得他不是「選」出來的,他不單止是填補因水門醜聞下台的尼克遜而走馬接任總統,更甚的是,他甚至不是尼克遜當日的競選搭檔,只不過因原先的副總統安格紐亦因醜聞甚至較尼克遜更早下台,才在任期中段由福特「冷手執個熱煎堆」,補上副總統一職,所以這裏不算。)
所以在任總統競逐連任失敗,本來便屬少數。
成功避開英雄塚
且,在大選前一星期,美國東岸颳起超級颶風Sandy,吸收了小布殊當年處理另一颶風Katrina失敗,成了其政治上最後一口「棺材釘」的教訓,今次奧巴馬不敢一絲怠慢,甚至暫時中止自己的選舉工程數天,也要投入救災,結果根據《華盛頓郵報》一項民調顯示,近八成選民讚許奧巴馬處理風災的表現,在選情膠覑之際,為他送來一陣「及時雨」。甚至災情嚴重的新澤西州,共和黨籍的州長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見奧巴馬不斷施以援手,甚至親自乘直升機視察災場,了解水浸塌樓等災情,又親身探訪災民,亦不得不多次公開讚揚奧巴馬。
正如Florence
Davey-Attlee在10月31日於CNN所撰寫的評論〈Can elections be blown
off course by natural disasters?〉,便曾引述專家的研究指出,政治領袖如果處理天災不當,他們往往在緊接而來的大選中遭受國民以手中的選票作懲罰。早於一個半世紀以前,英國名相狄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便曾指出若然天公不作美再次五穀失收,那就會讓其所屬政黨輸掉大選,結果不幸言中。曾經研究過天災的政治效果之倫敦King's
College教授Mark Pelling,便曾以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等例子來作說明。
我想,奧巴馬一定明白箇中的利害,因此矢志不讓自己臨門一刻,讓這場風災成了自己的英雄塚。
到了最後,連兩位共和黨重量級人物,紐約市長彭博及前國務卿鮑維爾,也公開表態挺奧巴馬時,人們看到兩老也如此押注,便知羅姆尼大勢已去,他於10月初因第一場電視辯論而凝聚的一點點氣勢,亦最終被吹散。
失業率回落
奧巴馬連任的最大障礙,眾所周知,一直是經濟問題。
選舉政治學上有所謂「錢包投票」(pocketbook voting)理論,那就是如果一個國家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困擾,選民在大選中捨棄執政黨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而且,經濟表現與選民如何投票,兩者間的關係存在覑兩面性,即是,不單止在經濟不景時,選民會以選票懲罰執政黨;在經濟繁榮時,他們也同樣會以選票來獎賞它。學者慢慢發現,經濟表現對選民如何投票的解釋能力,在歐美國家的研究個案中,甚至要較宗教及階級等因素,還要來得強大。
但就在大選前夕,在他上任後一直高踞不下的失業率,終於回落至8%以下,至9月下降至7.8%,為他連任克服一大障礙。
任內兩件事讓人心悅誠服
我本來不是奧巴馬的「粉絲」,但他於任內在兩件事中的表現,卻讓我對他心悅誠服。
第一件事,是他於上任後第二年,聲言「寧可做一任有為總統,也不願做兩任平庸總統」,並在這樣的堅毅意志之下,力挽狂瀾,排除萬難,爭取到眾議院以219票對212票的輕微票數,通過歷史性的健保改革法案。
雖然當時要讓奧巴馬放棄健保改革的理由和藉口,遠遠要較讓他堅持的為多,例如:
金融海嘯加劇美國經濟衰退,以及政府天文數字式的赤字,令健保方案讓政府百上加斤;共和黨、茶黨、中產階級、商人尤其是保險公司對他的猛烈攻擊,把他罵作是共產、納粹、法西斯主義者;在國會議席補選中,民主黨屢戰屢敗,而當時11月國會中期選舉在即……,但是這些都比不上奧巴馬自己從政的堅持來得重要,那就是要讓每一個美國人,無論貧富都能夠享有健保,以便當他們患病和危疾時,能夠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他亦明白到什麼叫做蹉跎歲月,不乘自己的民望還有些老本,把之押在自己的重點改革項目之上,而左思右想,到頭來只會一事無成。
第二件事,是2011年1月,美國又發生了一宗嚴重的槍擊案,造成6人死亡。就在這個昏暗的時刻,奧巴馬發表了一篇被視為上任以來最好的演說。他本來可以藉覑這個機會重重打擊對手,撿政治上的現成便宜,但他卻沒有選擇這樣做。在這篇長約30分鐘的演說中,他沒有火上加油,也沒有像黨友般硬銷槍械管制等民主黨傳統政綱,反而在向死者致哀之餘,把重點轉為前路、信念、願景與希望。他花了大量篇幅向勇敢制止槍手繼續殺人的英雄致敬,從而讓人們看到,慘劇和殺戮以外,還存在覑人性光輝、善良的一面,讓大家在哀痛之餘,重拾對人性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他呼籲大家立即停止互相指摘和撕裂的行為,並且說出擲地有聲的一段說話。他說任何人遇到這種悲劇,都會高呼渴求一個解釋:「但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停下來想一想,確定這些爭論到底是在治癒傷口,還是在傷害對方。」(It's important for us to
pause for a moment and make sure that w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in a way
that heals, not a way that wounds.)
奧巴馬語重心長的指出,他們當然要檢視悲劇之後的種種原因,避免慘劇重演,但卻要同時避免互相指控和推諉責任,反而應該更小心的聆聽對方,只有一個更加文明及誠實的公共論述,才能讓大家面對擺在國家前面的挑戰。
我不是美國人,沒有權投他一票,但我真的希望再給他4年,讓他有更多的空間去好好解決美國堆積如山的問題。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林行止:奧巴馬成功連任 貝南奇壯志可酬
一、奧巴馬總統成功連任,第一個傳遞此訊息的是紐約的帝國大廈—CNN在該廈頂層裝置了紅藍二組LED光管(發光二極管),第一時間展示二位候選人所得的「選舉人票」,當藍燈閃耀着二百七十時,代表藍色的奧巴馬便在芝加哥競選總部發表「勝利講話」。
在 多如牛毛報道評論此次美國總統選舉的文字中,筆者以為十一月一日隨報附送的「信報知多少」單張〈誰主白宮〉,資料扼要簡明而不失充實,極具參考價值。奧巴
馬何以獲美選民支持,再做四年,逐一檢視、比較該單張摘要的奧巴馬及羅姆尼的政綱「美國向前行」及「我們相信美國」,便知大概。
眾所周知, 奧巴馬四年前就任時,真是接下一個燙手山芋。內政方面,其時「金融海嘯」餘波未了,金融業與製造業同陷難以自拔的困境,而這種舉世皆然的困境,令多國如澳
洲、英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希臘以至法國的領袖不能連任;奧巴馬能夠和德國的默克爾、澳洲的吉拉德和荷蘭的呂特(M. Rutte)般連任,是他上任後便採取連串斷然措施挽救經濟並略收成效所致,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保住汽車工業、迫使銀行進行「壓力測試」及增加資本額,化解
了時人擔憂的蕭條。在對外關係上,奧巴馬把小布殊的「向恐怖活動宣戰」,調整為針對「恐怖分子」,並下令殺死全球「首席恐怖分子拉登」,他又成功(也許稍 嫌倉卒)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兵;奧巴馬調整美國的環球戰略,決定「重返亞洲」,當然無法取悅美國最大貿易對手中國,亞洲「諸小」卻從此寬心,不太擔憂被強
鄰欺侮;美國人雖然大都認為中國操控滙率及津貼出口業,但奧巴馬採取向世貿投訴的手段,遠比羅姆尼要把中國列為滙率操縱國溫和,當為中國所願見,也許因而 減輕了中國對其在亞洲布置重兵的不滿。奧巴馬的伊朗對策是傾向先以經濟制裁,抗拒以色列定出對伊朗動武的期限,這樣做可能會令伊朗成為核武國家,惟與羅姆
尼主張「以軍事手段阻止伊朗發展核武」而令早已緊張兮兮的中東政局惡化,戰事一觸即發,比較之下,奧巴馬的策略令「和平解決」存一線希望。上述種種,是贏 取選票的關鍵。
根據其競選時的承諾,美國經濟政策將是增加投資及增加稅入並行;前者是令經濟前行之本,後者如上調資本增值稅率及取消現行年入二十五萬美元以上的減稅措施,目的在為前者籌集資金,這確是兩全之策。不過,那只是樂觀的紙上作業,貫徹起來,財赤只會再上層樓。
與 落敗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一樣,奧巴馬亦對選民開出不少「派糖」的期票,而兌現的可能性不高,這是民選政治的通病。著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孟肯 (H.L. Mencker, 1880-1956)說得好:「選舉有如拍賣未到手的物品」—選民以選票「中標」,然而,「拍賣品」是無有之物。經歷多次大選洗禮的美國選民,當然會很失 望,但他們只能在來屆以「另選賢能」來發洩不滿!
二、除了奧巴馬本人,這次選舉還有二個「得益者」。
其一是本月五日「投資者 日記」欄主老畢想起的那個人席爾瓦(Nathaniel〔Nate〕Read Silver, 1978-;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畢業),他本為一家棒球雜誌的撰稿人,專責預測棒球大聯盟球員的表現,他所創的「球員表現比較及最優賽果計算系統」
(PECOT),令他的分析臆測屢中;其後他以這套自創的系統預測○八年總統大選選情,命中率極高,令他一鳴驚人,遂為《紐約時報》羅致……。此次他準確
預測奧巴馬和羅姆尼在各州所得選票數字,幾乎全中;大選結果甫出,他便被媒體封為「數學之王」(Emperor of Math)及「自命權威評論者王國之王」(Ruler of the Punditocracy)。《紐約時報》周前首先公開支持奧巴馬,主要便是對席爾瓦的預測大有信心。席爾瓦以純學術的方法蒐集數據作出與事實相符的預
測,還為他贏得最佳選舉估計學(Psephologist)大師的諢號。
以科學方法準確預測二屆大選之後,席爾瓦的預測方法當為學界和傳媒所重,令他名利雙收,自不待言。
其 一是聯儲局主席貝南奇,月前他曾表示新政府組成後會掛冠,惟這是在羅姆尼聲言一旦上台要把他辭退後為免難堪的下台階;如今滿意他工作的奧巴馬連任,料他會
打消去意或為奧巴馬挽留。他實施的連串急進「金融實驗」,雖然學界少有和音,事實上這些措施阻遏了經濟衰退,但由於尚未能使經濟重返增長軌迹,貝南奇可說 「壯志未酬」,因此確有留任的誘因。果如是,「量化寬鬆」之策將持續,似有若無的利率政策亦不會逆轉。昨天黃金和股市均有可觀的回升,報道都說這是奧巴馬
當選的先兆,何以有此「先兆」,皆因市場人士有奧巴馬連任貝南奇或貝南奇政策繼續主宰金融市場意味寬鬆銀根持續……,這等於說紙幣與信貸泛濫的趨向去勢未 盡,其有利於投機和投資,十分顯然。不過,奧巴馬連任極可能對金融業動大手術,華爾街首當其衝(今次競選中華爾街大行對共和黨的捐款遠比對民主黨慷慨),
而那對市場肯定有負面影響,周三美國開市一度急挫,也許與此有點關係。
信報社評:政經摩擦有增無減 中美關係不易穩定
奧巴馬壓倒羅姆尼成功連任,既打破了自羅斯福以來高失業率下難以連任的「宿命」,也意味過去四年來對亞太地區所形成的外交方略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然而,明顯看到,中國崛起導致中美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亦使奧巴馬新一屆任內對華政策無法一成不變。
今次大選戰情激烈,「中國牌」打得比歷屆更為尖銳露骨。對於兩國經貿的摩擦,羅姆尼更公開聲言,一定把中國列為滙率操控國;與此同時亦看到奧巴馬對華政策「綿裏藏針」特色,在延遲發布政府滙率報告的同時,卻又就汽車問題對中國提出貿易申訴。
從經貿層面看,奧巴馬傾向以貿易保護政策鐵腕重建美國製造業部門的活力,這種內部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的確令人擔心,未來四年,中美兩國在貿易矛盾上的摩擦會變本加厲。
再從國際政治角度衡量,在全球化下,一系列問題,如解決全球氣候暖化,以至核擴散等跨越國界等安全威脅,沒有國際有效合作實難以推進。中美作為全球治理系統中最大力量與權威的行動主體,一旦兩國無法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國際合作便會淪為空談。
因此,中美有維持「合作」的必要性,而且遏制中國,恐怕對美國也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在這種現實政治格局下,中美通過隱性的競爭與謀略來實現戰略目標,但此舉難免形成揮之難去的相互戰略猜疑。
就 當前的國際局勢看,中東地緣政治動盪,美國在區內的介入,一定程度牽制了美國「返亞」戰略對華的強硬手腕。大選後,奧巴馬很快需要就伊朗核計劃,決定是否
批准美國參與第四輪談判;加上敍利亞問題的壓力,故此相信新政府短期內也不會挑起中美之間具爭議性的矛盾,使雙邊關係相對穩定。
過去四年,面對中國軍力擴張以及在區內新增的影響力,奧巴馬政府不斷增強軍事和戰略部署作出應對,令對手新增力量無法獲得任何便宜,以維持美國在區內的主導角色,如深化日美聯繫、加強同越南合作、重修與緬甸的關係,連串軍事與外交行動,清晰體現了這種戰略思維。
很明顯,中國從國際體系外國家變成體系內的新興大國,甚至晉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身份轉變、對體系內制度的選擇和規範接受,即使中國不斷強調都是和平的,但依然受到美方的猜疑,防範中國會以非和平方式或明或暗加以對抗,甚至企圖另起爐灶,有建立一個新制度的野心。
奧巴馬在競選總統辯論時清楚指出,「中國既是一個對手,也是在國際社會中一個潛在的合作夥伴,只要中國按規則行事。」這個按規則行事作為是「對手或合作」的前提,相信也是奧巴馬未來深化返亞戰略過程中對華政策作出戰略調整的考慮基點。
照 發展形勢看,中美「是對手或潛在的合作夥伴」的關係,一方面取決於經貿部分能否擴大共同的利益,而非零和遊戲。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外交上,中國崛起要求軍
力擴張以保護增益的經濟利益,以及蕩平因崛起對地緣和周邊所引起的震盪,又要求中國採取主動的近鄰外交政策,這樣一來,無可避免改變國際力量的對比和固有 秩序,影響美國在區內的主導角色力量。
如今隨着中美兩國力量對比改變演化到目前地步,兩國關係的形態與內涵似乎也無可避免醞釀發酵變化,並 反映到今次大選總統候選人「中國牌」的主張之中。事實上,在力量對比如今持續改變過程中,兩國關係結構不容易形成穩定的動態均衡,令奧巴馬新一屆任內中美
關係的穩定性難免不時受到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