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將北伐後的內戰,與辛亥革命後的內戰作一比較,頗多相似之處。辛亥革命是由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領導,實際上與之對抗的為北洋派,結果歸於妥協,政權為北洋派所得。不久雙方決裂,而有國民黨對北洋派之戰。繼之而起的為北洋派內部之戰,最後仍為國民黨對北洋派之戰,即北伐。國民黨勝利的最大原因之一為北洋派的內爭與相互牽制。北伐初由國民黨與中共攜手進行,因中途乖離,而有中共對國民黨的斗爭。國民黨取得政權,內部循環之戰不休,最後又成為中共對國民黨之戰,即中共所指的國內革命戰爭。中共崛起的最大原因之一為國民黨的內爭與相互牽制。國民黨初視中共的反抗為癬疥之疾,星星之火,不及二年,竟成膏肓之病,燎原之勢,中共的紅軍遍布大江南北、華中腹地。南京政府能戰敗閻錫山、馮玉祥等的數十萬聯合軍,對於數萬紅軍,反無如之何,窮於應付。
一、紅軍與蘇維埃區的創建
江西寧岡縣井岡山,是紅軍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此山介於江西、湖南兩省之間,為羅霄山脈的中段,峰高崖陡,樹密林深,南北三百裡,東西一百十裡,上為平地。洪江會首領王佐駐山上,袁文才駐山下,有眾四五百人。湖南秋收暴動失敗,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澤東率所部約七百人前來(見564頁),和他們會合,消滅了附近團隊,成立工農紅軍一團,這是毛的"統一戰線"。建立軍中黨的組織,整飭軍紀,推行農民協會、赤衛隊,發動土地革命,按人口分田,使農民為保衛自身利益、鞏固紅軍基地而戰,這是毛的"人民戰爭"。一九二八年二月,江西四縣,湖南兩縣,悉入於紅軍活動的范圍。三月成立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①五月成立湘贛邊界共產黨特別委員會。
葉挺、賀龍部,在廣東潮州、汕頭戰敗後,朱德率領一千餘人西走,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由駐防粵北韶關的國民革命軍(滇軍)軍長范石生收編。一九二八年一月,因不容於廣州當局,復率所部北走湖南,稱紅軍第四軍,連佔三縣,兵力大增。毛澤東得到消息,前來會合。五月,朱德為政府軍擊敗,隨毛同上井岡山,紅軍第四軍擴大至五千人,朱任軍長、毛任黨代表(政治委員),②訂定游擊戰術,及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③他們的戰略與政策為堅決作戰,造成以井岡山為中心的政權。反對逃跑主義,深入該地區的土地革命,軍隊的黨幫助地方的黨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創建新的割據,採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毛認為中國的廣大人力物力在農村而不在城市,所以必須在農村中建立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到井岡山不久,南京李宗仁、白崇禧、程潛與武漢唐生智之戰發生,毛的勢力尚小,未受到注意。朱德初入湖南時,唐生智已經戰敗,白崇禧正向湖南進兵,朱德的活動漸引起重視。湖南戰事結束,朱德已至井岡山,湖南約江西圍剿。江西派出的部隊為紀律不整的滇軍兩師,①約九千人,擔任主攻。一九二八年六月,為紅軍所敗,損失一千餘人,湘軍不戰而退,這是紅軍第一次的勝利。七月,兩省第二次進攻,雖收復江西永新,反為紅軍包圍封鎖,江西軍又起內訌,損失較前次更巨,湖南軍後撤。朱德再入湖南而敗,復返井岡山。九月,紅軍擊退第三次來攻的江西軍。此時毛澤東任紅軍前敵委員會總書記,獨掌大權。
----------
①一九二七年十一月,毛澤東曾在湖南茶陵組織蘇維埃政府。
②朱部多於毛部兩倍。當時並無紅軍第一、二、三軍,其所以稱第四軍,似為襲用與中共關係頗深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番號。隨朱同上井岡山的有陳毅及黃埔軍校畢業生林彪。
③游擊戰術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住我擾,敵疲我打"。續增"化整為零,集零為整,旋磨打圈,脫離敵人,猛打猛追,飄忽無常"等項。三大紀律,初為一絕對服從命令(行動聽指揮),二不准拿老百姓一個紅薯(不取人民一針一線),三籌款要歸公(一切繳獲要歸公),其後又有修正。八項紀律初為六項,續增為八項:一、說話要和氣,二、買賣要公平,三、借東西要還,四、損壞東酉要賠,五、不打人、不罵人,六、不損壞青苗,七、不調戲婦女,八、不虐待俘虜、不搜索俘虜腰包。
①此兩師滇軍原屬廣州楊希閔,後投降北伐軍,北伐後歸朱培德,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九軍金漢鼎部,朱、金均滇人。
圖十五:紅軍分布區(蘇維埃區)(一九二七至一九三○)
一九二八年七月,駐湖南平江第五師團長彭德懷、營長黃公略叛變,成立紅軍第五軍,東入江西修水、銅鼓、萬載。十一月,來至井岡山。十二月,湘、贛軍第四次進攻,兵力約三萬人,採圍困戰略。紅軍以供給困難,以彭德懷、黃公略的第五軍留守,朱德、毛澤東率第四軍突圍,開辟新的根據地。一九二九年一月初,湖南師長何鍵,與武漢桂系合謀奪取湖南,暗將湘軍撤走,朱德、毛澤東乘機自井岡山進向贛南,大敗追擊軍於瑞金大柏地,出沒於江西東南地區,兵力增至一萬餘人。三月,東入福建,攻破汀州,消滅駐軍一旅。汀州為閩西大城,紅軍獲得步槍二千枝,機關槍數十挺,及大量物資、機器,然後西返贛南。留守井岡山的紅五軍彭德懷,因政府軍的壓迫,於二月間突圍,東與紅四軍相會。毛澤東以國民黨內爭方酣,命紅五軍再去贛西,紅四軍於五月復入福建,連下龍岩等城,奠立了紅軍在閩西的根據地。朱德主繼續進攻,與毛澤東意見相左。十月,朱德入粵東失利,又回江西,吉安綏靖大隊長羅炳輝響應。十二月,紅四軍第三次入福建。毛澤東在上杭古田召開會議,批評朱德的行動錯誤,今後仍當加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政權,以群眾的人民戰爭,實行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原則。一九三
○年初,閩西、贛南十餘縣盡入於紅軍的勢力范圍。三月,成立江西及閩西蘇維埃政府,即中央蘇維埃區,井增編紅軍第三軍,黃公略為軍長。
紅五軍彭德懷折返贛西後,奪回井岡山,②分向贛西南、贛西北、鄂東南地區活動,開辟湘鄂贛邊及湘贛邊蘇維埃區,增編紅軍第八軍及十六軍。一九二七年九月,曾參加南昌暴動的方志敏起於贛東北,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勢力漸及於皖浙閩邊區。一九三○年,成立紅軍第十軍,及贛浙皖邊區蘇維埃區。
----------
②一九二九年八月,殺王佐、袁文才。
聲勢次於江西的為鄂豫皖邊區的紅軍。一九二七年十月,起於湖北東北境的黃安、麻城,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間,進入豫南地區,以大別山為根據地。一九二九年,乘武漢與南京之戰,紅軍大為活躍。中共中央派徐向前前來,以黃安七裡坪及豫南光山新集為中心。另一支起於豫、皖之間,以六安金家寨為中心。一九三○
年,合並為鄂豫皖邊區及紅軍第一軍,許繼慎為軍長,徐向前、蔡申熙任師長。①
紅軍另一個重要根據地為湘、鄂兩區。賀龍在潮州、汕頭戰敗後,返回他的湘西舊地,與周逸群組織紅軍第二軍。一九二九年,北入鄂西,會同叛變的川軍旅長鄺繼勛向湖北洪湖一帶發展,成立紅軍第六軍,建立湘鄂邊蘇維埃區。
一九二九年,廣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引用不少中共黨員。俞反蔣不成,餘部由中共領導,②分集右江百色、左江龍州。一九二九至一九三○年,成立紅軍第七、第八軍及蘇維埃政府。不久第八軍失敗,第七軍北入湖南、江西,左右江蘇維埃區隨之消滅。
此外陝西北部、中部,廣東東江、海南島均有紅軍,但力量有限。陝西紅軍之漸成局面為以後之事,領導人為劉志丹、高崗。
截至一九三○年初,紅軍約為六萬餘人,有槍者三分之二,活動區域達一百二十餘縣,蘇維埃區已初步建立。紅軍與蘇維埃區之得以發展存在,第一個重要原因為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國農民約佔全人口百分之八十五,而有田可耕者不到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為地主、富農、中農所有,以南方各省為甚。蘇維埃政府成立,實行沒收土地,重新分配。滿足了農民畢生所願,對紅軍自大為感戴,惟恐其敗。另一重要原因,為國民黨的內戰,一九二九至一九三○年為內戰最劇烈時期,亦為紅軍迅速發展時期,毛澤東曾說:紅軍處於四面包圍之中,紅色政權之能存在和發展,有其獨特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國民黨不斷的戰爭和長期分裂。只要繼續戰爭和分裂,紅軍就可日益發展。復以進攻紅軍的政府軍,觀望推諉,且非精銳之師。圍攻井岡山之功敗垂成,可為明証,所以紅軍多擇邊區為據點。如果不是內戰,政府軍又能協同一致,紅軍恐不能長期立足,更說不上發展。紅軍如不能存在,中共的前途必加倍困難。槍杆子出政權之說,畢竟不能完全否認。
----------
①許、徐、蔡均為黃埔軍校畢業生,曾在國民革命軍中任職。
②鄧小平、張雲逸、龔楚等。
二、紅軍攻勢
南昌暴動、秋收暴動、廣州暴動,一一失敗,中共中央的領導人瞿秋白失勢。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在莫斯科舉行,清算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批評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或冒險主義,決定繼續為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及軍閥國民黨的政府而奮斗,通過建立蘇維埃政府及工農革命軍,立即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土地及少土地的農民,先求一省或數省的勝利,所採仍為左傾路線。此後中共中央政治局總書記為向忠發,但僅有其名,實權操於宣傳部長李立三,組織部兼軍事部長周恩來,毛澤東遭受排斥。一九二九年,夏秋之間,中俄有中東鐵路之爭,中共中央號召反對進攻蘇俄,反對軍閥戰爭,並提出 "武裝保衛蘇聯"口號。陳獨秀責其不當,被開除黨籍,斥為"革命取消派"。陳亦正式反擊斯大林與中共中央,擁護托洛斯基,所以又被稱為"托派"。一九三一年五月,陳自立中央,①完全喪失了他在中共的地位和權力。
一九二九年十月,護黨救國戰爭爆發,中俄中東鐵路之爭未了,共產國際指示中共准備群眾,實行革命,建立蘇維埃式的工農獨裁,開展階級斗爭。一九三○年二月,復以南京與閻錫山決裂在即,已達成革命新的浪潮。紅軍應集中力量,積極進攻,獲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大有可能,特別是武漢及其鄰近省區。這時南京已將可用之兵,悉行調往北方,不少江西、湖北縣城為紅軍佔領,南昌,武漢震動。四月二日,中共中央命江西紅軍向贛江下游發展,攻奪九江,也進向武漢的紅軍配合。五月二十日,李立三在上海召集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制定蘇維埃政府根本法令,設立蘇維埃大會准備會,定期舉行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創造蘇維埃的中國,並通過擴大紅軍、武裝農民,奪取南昌、長沙、武漢中心都市。
----------
①陳派召開中央統一大會,反對武裝暴動及建立蘇維埃,主採合法活動。
六月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 決議,認為全世界資本主義已至嚴重的恐慌時期,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日益增長。殖民地的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國際形勢有利於中國革命發展,另一方面,中國軍閥戰爭的擴大,農村暴動的廣泛發展,兵士群眾的動搖與嘩變的增加,只要在產業區域政治中心爆發一個工人斗爭,便馬上可以形成一個革命高潮,應即組織一個同盟罷工,地方暴動,與紅軍的有力進攻相配合,向主要城市及交通道路發展,變游擊戰為正規戰,這就是所謂李立三路線。
紅軍既決心攻取中心城市,從事正規戰,於是編贛南、閩西第三、第四、第十二軍約二萬人為第一軍團,以朱德為總指揮。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會同贛東北的第十軍五千人進攻南昌、九江﹔編湘、鄂、贛區及湘、贛區第五、第八、第十六軍約二萬人為第三軍團,以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治委員,進攻長沙,並調廣西的第七軍約七八千人北來相助﹔編湘、鄂西區第二、第六軍約一萬人為第二軍團,以賀龍為總指揮,鄧中夏為政治委員,會同鄂、豫、皖的第一軍許繼慎部二萬人進攻武漢,等於出動了全部紅軍。①
一九三○年七月起,紅軍第一軍進攻武漢以北地區,截斷平漢鐵路,第二軍團進攻武漢以西地區,漢口戒嚴。第一軍團連下贛江下游城鎮,八月十日,攻南昌不下,退往贛西北,進向九江的第十軍亦失利而退。長沙之役為紅軍進攻的高潮,第三軍團乘湘軍與桂軍及張發奎部相戰,七月三日佔岳州,破湘軍於湘東北的平江、瀏陽,七月二十七日,佔領長沙,八月五日退出。這是紅軍成立以來佔領過的第一座省城,雖為時甚暫,然已震撼了中外。第一軍團自江西赴援,與第三軍團合編為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兼前敵委員會書記,大舉反攻。自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三日,劇戰二十餘日,兩度迫近長沙,皆被拒退,復回江西.攻佔袁州、吉安等城。第一軍亦攻佔鄂東、豫南、皖西數縣。第二軍團幾盡有洪湖流域及洞庭湖以北地區,但是南昌、九江、武漢終未能奪得。
----------
①第一軍團第三軍長黃公略,第四軍長林彪,第十二軍長羅炳輝,第十軍長方志敏﹔第三軍團第五軍長彭德懷兼,第八軍長何長工,第十六軍長孔荷寵,第七軍長張雲逸﹔第二軍團第二軍長賀龍兼,第六軍長段德昌。
中共內部不盡贊成李立三路線,說是不合於共產國際的指示。李悍然不顧,謂 "忠實於共產國際,遵守共產國際紀律是一件事,忠實於中國革命又是一件事。俟佔領武漢之後,再去和共產國際說話,就不同了"。又說:"共產國際不知道當地情形,不了解中國革命的發展的趨勢。"等到李立三的軍事冒進失敗,①反對派攻擊愈力。九月,中共中央委員會舉行全體會議(三中全會),新自莫斯科歸來的周恩來(周於五月去莫斯科),採調和政策,謂李立三路線與共產國際路線是一致的,不過對於當前中國革命發展情形,在程度上與速度上有了過分估量,以致造成個別的策略錯誤。共產國際召李立三赴莫斯科,②派米夫(PavelMif)來上海。一九三一年一月,中共中央又召集中央會議(四中全會),清算李立三路線,改組中共中央,以陳紹禹(一九○五至一九七四)為首的國際派當權,③派項英、張國燾、夏曦分別主持江西、鄂豫皖、湘鄂蘇維埃區中央局,加強蘇維埃區及紅軍的領導。
----------
①除進攻各大城市無功外,北來的紅軍第七軍亦損失大半,並失去廣西的根據地。
②李立三到莫斯科後,雖向共產國際悔過,仍被留十五年之久,一九四五年始回國。
③陳紹禹(王明)及秦邦憲(博古)、張聞天(洛甫)、沈澤民、陳昌浩、楊尚昆、王稼祥、夏曦等均曾留學莫斯科孫逸仙大學,受知於校長米夫,有"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之稱。此次中共中央委員全體會議,米夫代表共產國際出席,一力支持陳紹禹等,陳任中央常務委員,沈澤民任宣傳部長,張聞天任農民部長,向忠發續任中央總書記,周恩來續任軍事部長,秦邦憲任井產主義青年團總書記。遭國際派排斥的何孟雄、羅章龍另立中央,不久何被捕,由羅領導,終於失敗。
三、江西前期圍剿
中原大戰期間,留駐江西的軍隊約三萬人,留駐鄂東、豫南、皖西的約二萬人,留駐湘、鄂之交的約二萬人,留駐福建的約二萬人,均所謂"雜牌軍",戰斗力甚弱,防御紅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留駐湖南的約六萬人,防御廣西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結果長沙一陷於桂軍及張發奎軍,再陷於紅軍,南昌同受紅軍威脅,岌岌不保,政府始知紅軍之不可小視,中原大戰終了,一九三○年十月十日,蔣中正宣布今後五項政治方針,第一項即為"肅清匪共",大軍絡繹而南。黃河流域的戰爭方畢,長江流域的戰爭又起,江西及鄂豫皖邊區為主要戰場。
江西戰場統帥為南昌行營主任兼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兵力約十萬人。十月初,分東西中三路推進,既不認識紅軍的性質,更不了解紅軍的戰略戰術。十一月十七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剿共、鏟共為最要急務,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完成。時紅軍甫經內變,①情勢甚危,處於內線作戰,迅速撤至有利地區,再迅速集中,對進剿軍分別包圍猛攻,予以各個擊破。進剿軍以中路湘軍為主,實際參加戰斗的亦為此路,兵力約三萬人,連克吉安等城。十二月九日,蔣中正在南昌召集軍事會議,懸賞購緝朱德、毛澤東、彭德懷等,限三個月肅清匪區。十二月十九日,中路軍輕易地佔領紅軍基地吉安東固,紅軍彭德懷、林彪、黃公略、羅炳輝四個軍約四萬人,集於吉安、興國間的龍岡。十二月三十日,圍殲中路進剿軍八千餘人,俘總指揮張輝瓚。三天後再破另一師於寧都、吉安間,共得槍約一萬枝。東路進剿軍急劇後撤,西路未參加戰斗,第一次圍剿結束。
紅軍之勝,一由於政治訓練有素,官兵一體﹔二由於民眾組織嚴密,與紅軍通力合作﹔三由於國軍進剿為紅軍存亡所繫, 必須死中求生﹔四由於戰略戰術靈活,處處主動,集中兵力,以眾擊寡﹔五由於戰場地形復雜,易於掩蔽,進剿軍遂一敗涂地。第一次進剿失敗,蔣續行增兵,為爭取民心,嚴禁土豪劣紳活動。
----------
①十二月七日,紅軍第二十軍沖入吉安富田,驅逐江西蘇維埃政府,聲言反對毛澤東,擁護朱德、彭德懷、黃公略,十餘日始平。毛澤東大殺反對派,指為A、B團,即反布爾什維克(Anti-Bolshevik)團。
紅軍亦積極搜集食糧,動員群眾,再將兵力集中,以逸待勞,俟機迎擊戰斗力較弱的國軍。一九三一年四月,第二次圍剿開始,軍政部長何應欽任總司令,兵力約二十萬人,參加戰斗者約半數,突破紅軍陣線兩道。五月十六及十九日,紅軍六萬,兩敗西路國軍各約一萬人,然後折而東趨,二十日以敗中路國軍二萬人,二十七日及三十日,連敗東路國軍三萬人,五戰五捷,國軍損失約二萬人,第二次圍剿結束。
紅軍再勝的原因,與第一次略同。國軍的挫敗,則尚有特殊之故。一為增調南來部隊,官兵多為北人,既不習於江南生活,復鑒於前次進剿覆轍,心存畏葸。二為西路中路以北軍為主,不願為人作嫁,甚至認為政府係以毒攻毒,使其兩敗俱傷,所以紅軍首向此兩路進攻。三為指揮未能統一,①行動未能協同,一軍遇挫,他軍即行後撤,敗不相救。四為廣州對南京的反抗已經發動,西路軍右翼為防北來粵軍,未積極參戰,紅軍亦避而不與接觸。②但是紅軍東西奔馳,缺乏休息,雖然獲勝,而無力追擊。
二次圍剿結束之日,即廣州政府成立,准備與南京一戰之時。蔣重申剿滅"赤匪"決心,親至南昌部署,改討逆軍為"剿赤軍",以示全力以赴。六月二十五日,任命何應欽為剿赤軍前敵總司令官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官,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官,另有各軍團總指揮,各路追擊軍總指揮官。設南昌行營黨務政治委員會,蔣自兼委員長,鼓勵江西民眾赴鄉裡之難,縣長棄城者處死,重申連坐法。七月,第三次圍剿開始,兵力約三十二萬人,參加戰斗的約十三萬人,半數為中央軍,並出動空軍。蔣躬自督戰,十餘日間,以雷霆萬鈞之力,急進猛攻,連克要城,深入蘇維埃區,宣稱十天之內可盡復失地,肅清散匪。紅軍的戰略與以往相同,集結於興國、寧都之間,"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八月八日及九日紅軍五萬人,分別擊敗西線國軍各一師,③十一日,又擊敗東線一個師,共獲槍一萬餘枝。時粵、桂軍北侵湖南,蔣轉赴武漢。九月九日,國軍主力自江西西調,紅軍跟蹤攻擊,為蔡廷鍇軍所敗,損失頗巨,此為圍剿以來的一大勝利,可見紅軍並非特強。時蔣的注意力集於粵、桂軍,放鬆了紅軍。九月十八日,日軍之突襲沈陽,更無法再對紅軍進攻,第三次圍剿完全停止。否則紅軍局促於南北東西不及二百裡的山區,久戰力疲,不僅不能乘勝追擊,以其有限的物力人力,如果戰事持續,最後勝負正不易言,所以中共對第三次反圍剿的眭利,並不特別強調。
----------
①西路軍總指揮為王金鈺,統六個師,兩師主力為孫傳芳舊部,另兩師為收編的北方軍隊。中路軍指揮為孫連仲,統三個師,均馮玉祥舊部。東路軍指揮為朱紹良統六個師,能戰者不過兩師。何應欽於戰爭開始後,返回南京,出席國民會議,全局主持無人。
②西路軍右翼指揮為蔡廷鍇,所統兩師最稱善戰。
③均為北方軍隊。
當國軍對江西圍剿之時,對鄂豫皖邊區亦一再進攻,主力為新改編的馮玉祥部與雜牌軍,屢次挫敗。一九三一年初,紅軍成立第四軍團,西斷豫鄂交界的平漢鐵路,俘國軍師長以下數千人,東敗國軍於皖西。六月,召開豫鄂皖邊區黨員及第一次蘇維埃區代表大會,成立軍事委員會及黨務委員會,張國燾與沈澤民分任主席及書記,徐向前任紅軍第四軍團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②八月以後,攻下皖、鄂之交四縣,大敗國軍於豫南商城。十一月七日,舉行鄂豫皖邊區第二次蘇維埃區代表大會,第四軍團擴大為第四方面軍,兵力約三萬人,赤衛軍約二十萬人。
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出現
蘇維埃區以江西為大,紅軍亦以江西為強,毛澤東的貢獻自不可否認。不過毛的措施,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不盡謂然,紅軍將領復不滿毛的專斷。一九二九年中共中央曾要他和朱德離開江西,將紅軍化整為零,以減輕國軍攻擊的目標,免召被消滅的危險,毛抗不聽命。一九三○年全國蘇維埃區域聯合會議召開之前,中共中央兩次召他出席,並命將紅軍合編,統一行動,歸中共中央節制,毛又拒絕。對於李立三路線,他雖然執行,然有幾分勉強。全國蘇維埃區域聯合會議決定於一九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廣州暴動紀念日)召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全國蘇維埃政權,因李立三路線失敗,國軍開始大舉圍剿,未克如期舉行。陳紹禹取代李立三後,採行所謂國際路線,依然是左傾路線。派往江西的項英到後,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五日,以代理中央蘇維埃區中央局書記身份,發出第一號通告,明定今後路線和主要工作:一為堅決執行土地改革﹔二為建立各級蘇維埃機關,使真正成為農工的政權﹔三為加強黨在紅軍中的領導,立即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四為發展廣大群眾組織﹔五為加強武裝工作與反對富農斗爭﹔六為蘇維埃區應向南昌、長沙、武漢發展,爭取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最後為發動一百萬工農群眾與紅軍,擊敗敵人進攻後,即舉行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中央臨時政治局。
----------
②張國燾與陳昌浩於一九三一年四月,自上海經漢口進入鄂豫皖邊境,沈澤民亦經安徽蚌埠,進入皖西,陳、沈均屬國際派。一九三二年沈病死。
同月二十一日,上海中共中央為准備對抗第二次圍剿,作了幾項決議,迅速召集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其一。及紅軍擊退第二次圍剿後,五月九日,中共中央指示目前緊急任務,仍為實現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以對抗南京的國民會議。六月,復訂定至遲必須於八月一日前召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七月,共產國際亦有同樣指示。由於第三次圍剿正急,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無法如期舉行。九月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書蘇維埃區中央局及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前敵委員會(總前委),除嘉獎紅軍戰績外,並指出不少錯誤缺點,總不外蘇維埃區的工農群眾對帝國主義、國民黨的進攻的斗爭,尚缺乏更寬度的發動,未能使之達到極高度的尖銳化。為進行階級戰爭:第一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不可僅著眼於紅軍問題,必須組織群眾力量,沖破第三次圍剿向外發展,佔領一兩個較大城市﹔第二徹底消滅地主殘餘﹔第三更著力於改造和擴大紅軍的任務,打破游擊主義傳統與小團體觀念,使紅軍編制適應於大規模作戰﹔第四堅決執行發展黨、鞏固黨的任務.以極大力量加強地方黨部工作﹔第五建立蘇維埃區中央政府,定於十月革命節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凡此可見中共中央希望成立中華全國蘇維埃政府是如何殷切,同時又可知國際派對於毛澤東領導的不滿。
反第三次圍剿之戰結束,中共中央說是革命情勢的急劇發展,與反革命統治的日益崩潰,明白顯出爭取革命在一省或數省勝利的前途。又說,在沖破第三次圍剿與滿洲事變運動高漲的基礎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實為工農民主專政在國內勝利先聲。一九三一年九月,中央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周恩來到江西,接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十一月七日,即十月革命紀念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在瑞金開幕,歷時約二十餘日,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土地法、勞工法、經濟政策、紅軍問題等案。全國蘇維埃大會為最高政權機關,其下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再下為人民委員會,即中央行政機關,主席均為毛澤東,副主席為項英、張國燾,朱德為紅軍總司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為無產階級的祖國蘇維埃的同盟者,號召全國勞苦群眾,繼續推翻國民黨的統治,聯合世界被壓迫民眾,推翻帝國主義者的統治,驅逐日本出中國。大會曾嚴厲批評蘇維埃區的錯誤,說是土地問題不曾根本解決,中央蘇維埃區仍是流動的,紅軍不曾完全脫離游擊主義、小團體主義,黨內存有狹義的經驗論與農民的落後意識,均為對毛澤東而發。毛雖被推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人民委員會主席,但一切須聽命於國際派控制的中共中央。①至是中國計有南京、廣州、瑞金三個政府,日本已奪據東北兩個多月。
----------
①近年中共編印的黨史,幾皆不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中央政府成立之事,亦不強調瑞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