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蔣派的大聯合
閻錫山於馮玉祥的反蔣戰爭中,縱橫捭闔,大有所獲。唐生智的叛變,縱非出於閻的教唆,最少又授以操縱的機會。閻主張黨事由黨員解決,國事由國人解決,武力應居於服從多數地位。此時蔣的處境至危,更不得不屈意相就。等到閻遂了他的初步欲望,對蔣表示唯命是從,出兵豫北,②實則與唐生智暗通。報紙傳說,閻的此舉,意在對蔣。一九三○年一月三日,閻親到鄭州,准備採取進一步行動,但是唐生智的大勢已去。閻自知年來所作所為,遲早必為蔣所不容,乃積極招納反復的軍人,結好反蔣的黨人。③
一九三○年一月九日,蔣電閻論當前局勢。第二天,閻異想天開,約蔣"共息仔肩",一同下野,說是武力統一不易成功,應以"禮讓為國",揭開了由閻領導的倒蔣第一幕。蔣答以革命救國為義務,不容諉謝,對於憑藉武力,謀危黨國者,惟有武力制裁。閻說戡亂不如止亂,下野後可使攻擊者無目標,無藉口。蔣發表談話,謂出處進退,一以黨國命令為依歸,在目前困難萬狀之下,決心不顧成敗利鈍,為黨戡亂,為國除奸。行政院長譚延闿、立法院長胡漢民、司法院長王寵惠亦責閻出爾反爾。此後雙方的電報戰,歷時月餘。蔣斥閻以禮讓為名,爭奪為實。閻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為蔣個人的大會,編遣、討伐皆蔣一人的命令。二月二十六日,蔣對閻作最後忠告,結束無益的辯論,閻說"只好各行其心安"。
----------
②蔣先後派吳敬恆、李煜瀛、何成浚赴太原,由何成浚經手付給閻的軍餉,約在千萬元以上。
③閻到鄭州後,委任韓復榘等為中華民國軍各路總指揮、司令,並縱唐生智出走。返太原後,派代表赴上誨與西山會議派、改組派聯絡。西山派反蔣最力的為鄒魯、謝持、許崇智、居正等。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居正在上海以煽動軍隊被捕。
閻素稱老謀深算,此次弄巧成拙,再無回旋餘地,不得不挺身而出。李宗仁、張發奎請他武裝迫蔣引退,汪兆銘勸他以武力對蔣制裁。二月二十三日,閻率領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廣西、福建、察哈爾十一省,四十五將領通電,主由國民黨第一、二、三屆中央委員組織臨時干部會議,成立第四屆中央或由全體黨員總投票,完成整個的黨。二十五日,閻親迎三個月來被軟禁於晉北五台縣(閻的故鄉)的馮玉祥至太原,派兵進向山東,東北的張學良、河南的韓復榘,因蔣的運用,均倡導和平,使閻大為驚愕。尤令他恐懼的為馮部將領的態度。宋哲元等痛憤去年反蔣之戰,中途為閻出賣,重謀與蔣言好,他們之不參加唐生智的叛變,原因即在於此。唐生智失敗,宋哲元等請蔣接濟餉械,全力攻取山西。蔣亦調兵遣將,准備摧毀閻的根本。閻為緩兵之計,電蔣辭職,急撤已入河南、山東的晉軍,先圖自固。三月七日,與馮玉祥最後商定,誓言一致倒蔣,不再返顧,並予馮現款八十萬元。三月十日,馮由太原馳抵潼關,收回軍權,不顧部下的反對,定要與閻聯合舉兵。①一年以來變幻莫測的反蔣行動,現在算是步調一致。
二、罕有的內戰
這次反蔣運動,聲勢空前浩大。以領導人論,軍事方面,包括前國民革命軍三個集團軍總司令,黨務方面,包括國民黨左派(改組派)、右派(西山派)。以兵力論,閻、馮各約二十萬人,李宗仁、張發奎約七萬人,加上附從的石友三等的二十萬人,總計不下八十萬之眾。以地區論,有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綏遠、察哈爾、廣西九省,北平,天津兩市,及河南、安徽的一部分。
----------
①馮到潼關時,宋哲元等正會議進攻山西,馮堅決反對。
南京方面可說是蔣獨力奮斗,胡漢民、譚延闿在軍事政治上亦各有相當的影響力,可用之兵約六十餘萬人,統轄的范圍為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山東、福建等八省,上海、廣州、漢口三市,及河南、安徽的一部分。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三省,近乎中立,名義上仍奉南京為中央。蔣直接所統各軍,比較精銳,裝備武器在反蔣軍之上,復有空軍、海軍助戰。長江各省及廣東的財力,更非華北、西北所及。①至於人心,十餘年來人民飽嘗戰禍,北伐期間,蔣的威望已經建立,克復北京之後,立時倡導裁兵,即令別有居心,要為名正言順,事所當行。閻、馮以往的歷史,眾所共知,無論如何措詞,究難令人置信,認為不脫軍閥行徑。一朝獲逞,勢必互不相下,又回到割據局面。如果能保全一個中心力量,有一個較為強固的中央政府,國家社會可望安定,終勝於無休止的厮殺。具有此項資格,可能實現人民的最低願望的,不得不推蔣所領導南京政府。江浙財團對蔣的一力支持,實有其故。
閻的"禮讓為國",好像是想使堯舜之事重見於今日,他亦明知絕無可能。蔣得閻的來電後,立將主力部隊集結於津浦,平漢兩線南段及隴海線東段。二三月間,先進攻與閻勾結的魯南、皖北、豫東駐軍,以固徐州外圍。閻舉棋不定,忽進忽退,軍事部署落後一著。三月中旬之後,馮軍由陝西進向豫西與豫、鄂之交,閻軍再入魯北。四月初,閻在太原就任中華民國海陸軍總司令,指蔣專橫獨裁,挾黨部以作威福,決陳師中原,以救黨國,馮與李宗仁分就副司令。南京正式宣布閻的罪狀,通令緝拿。五月一日,蔣誓師討伐。馮駐鄭州主持前方軍事,蔣奔跑於徐州、漢口、豫南、山東之間,席不暇暖,躬自調度。
----------
①時北平、天津《英文時報》刊出一幅頗有意義的漫畫,蔣一手握機關槍,一手捧銀元﹔馮一手執大刀,一手捧窩窩頭﹔閻一手執手榴彈,一手托算盤。雙方的勝負可以想知。
此一罕見的大規模內戰,通稱"中原大戰",可分為河南、山東、湖南三個戰場,而以河南為中心,次為山東,再次為湖南。河南又分為隴海鐵路東段,平漢鐵路南段,而以隴海線為決戰之區。反蔣軍以馮部為主力,輔以閻軍及石友三軍,謀一舉而奪取徐州,再下南京,對平漢線採守勢。政府軍(討逆軍)的精銳,亦悉萃於隴海線,謀直搗開封、鄭州。平漢線的政府軍成分龐雜,①擔任助攻,阻馮、閻軍南窺武漢。五月十二日,隴海線政府軍,開始攻擊,佔領歸德,進與馮、閻軍劇戰於開封東南地區。馮、閻軍堅守陣地,相持不決。平漢線政府軍觀望徘徊,不肯力戰。
閻軍為策應隴海線之戰,循津浦線北段南攻山東,分自濟南以東、以西渡過黃河。山東政府軍總指揮韓復榘但圖自保實力,六月二十五日,放棄濟南,退往膠東。閻軍續佔泰安,深入魯南。隴海線馮、閻軍乘機進攻,政府軍一再後撤,改取守勢。七月初,馮軍夜襲,直逼蔣的總部所在地(歸德析河),另支沿平漢線前進,政府軍兩路不利。
南方反蔣軍圖粵失敗,粵軍西入廣西,湖南、雲南出兵會攻。河南戰起,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改變戰略,以主力北入湖南,與馮、閻呼應。五月,張軍與桂軍乘虛疾進,六月五日,下長沙,十日,下岳州,武漢震動。政府軍分由廣東、江西、武漢赴援,張、桂軍不過數萬人,急劇南撤,岳州、長沙復為政府軍所有。七月,粵軍大捷於衡州,張、桂軍損失慘重,敗回廣西。
濟南失守後,蔣移隴海線軍於津浦線,加調在湖南獲勝的粵軍北來,合力反攻。八月初,大破閻軍於山東泰安附近的大汶口,閻軍損折三萬,十五日,退出濟南,此為政府軍的一大勝利。②隴海線馮軍再度進攻,劇戰七日,以山東閻軍潰敗,無功而退。加以豫東大雨,平地水深數尺,戰事暫為停頓。九月初,政府軍轉返隴海線,准備總攻。以往雙方為陣地戰,馮軍深溝為壘,不易突破,這時政府軍改編為縱隊,避堅不攻,乘隙向開封、洛陽挺進。未幾,張學良出兵,直趨天津、北平,戰局全部改觀。
----------
①大都為孫傳芳、張宗昌舊部,由何成浚指揮,何系政治軍人,忙於撫綏羈縻。
②閻軍多嗜毒品,將海洛因置於紙煙一端吸食,時陰雨連綿,紙煙火柴潮濕,不能點燃,官兵癮發疲倦,遂至大敗。
三、擴大會議
反蔣派與南京唯一的一致點是擁護國民黨黨治,不同處是一方否認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一方堅持其為合法。反蔣派領袖在國民黨中,以汪兆銘的資歷最深,倡導護黨最先。一九二九年九月,汪派宣言,主由廣州選出的第二屆中央委員行使職權,重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閻此次舉兵以反對第三次代表大會為名,但為聯合西山派,並不完全支持改組派的主張,因為西山派亦有在上海選出的第二屆中央委員,向不承認改組派所說的第二屆中央委員。一九三○年三月,閻的代表邀集改組派陳公博、王法勤,西山派謝持、鄒魯,會地北平,建議由國民黨第一、二、三屆中央委員共組中央擴大會議,雖說是調解兩派的爭執,亦是為自己設想。閻、馮與改組派均指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為非法,但是閻、馮的中央委員資格則是由這次大會取得的。中央擴大會議如不包括第三屆中央委員,他們就無從參加此一最高權力機關。改組派雖不反對,惟以正統自居,西山派主彼此平等。閻左袒西山派,對改組派初頗冷落,終以急於組織政府,轉勸西山派讓步。七月十三日,妥協達成,改組派以廣州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提議召開中央擴大會議,西山派以上海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宣言贊成。當日由汪兆銘、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謝持、鄒魯等三十人另發宣言,將改組派、西山派與閻的主張溶而為一。宣言中先責蔣背叛黨義,篡竊政權,托名訓政,以行獨裁專制,剝奪人民公私權利﹔次為於短期內依法召集國民會議,以"整個的黨返之同志,統一之國返之國民"。
七月二十五日,擴大會議通過以黨建國的基礎條件,大都出於汪的手筆。一為籌開國民會議,以職業團體為構成分子。二為制定基本大法,確定政府之組織,人民公私權利之保障。三為民眾運動與組織,由地方自治做起,嚴防階級混斗禍端。四為各級黨部對政府及政治立於指導監督地位,不直接干涉。五為不以黨部代替民意機關。六為以黨治國乃以黨義治國,應集中人才,以收群策群力之效。七為採均權制度,不偏於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汪又發表聲明,國民黨不限制其他政黨。此乃由於近年南京高唱"黨(國民黨)外無黨",不容異己,自由人權復備受壓迫束縛,社會人心憤怨,時有指摘, ①汪乃標榜民主、法治,以博時譽,雖未必具有誠意,亦鮮實現可能,要不失為開明之舉。
八月七日,擴大會議在北平成立。第二天,閻軍大敗於山東,擴大會議仍積極進行組織政府。九月一日,推閻為國民政府主席,九日就職。不到十天,閻離平返晉,北平的國民政府即告結束。
四、反蔣軍的瓦解
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為反蔣派與南京政府共同爭取的目標。張因中俄中東鐵路之戰,對南京至為不快,但無意加入反蔣陣線,依違兩可,坐現其變,比較上則傾向南京。一因中東鐵路問題未了,日本圖謀東北方急,有賴南京代為應付。二因張對蔣頗為欽慕,而與閻、馮則有宿怨,特別是對馮。三因南京的兵力財力均較反蔣派為雄厚,所許給的報酬復較反蔣派為優,反蔣派如敗,他尤易於向關內擴張。一九三○年三月,張通電主張息爭,勸蔣、閻領袖群倫。看來似不作左右袒,但同時增兵山海關、熱河,予反蔣派一大威脅。反蔣派推張為陸海空軍副司令,張始終不受。南京與反蔣派代表麇集沈陽,游說活動。②六月,張屢電閻、馮,願事調停,雙方撤兵,以鄭州為緩沖區,公開政見,以備中央採行。同月,南京授張為陸海空軍副司令,彼此顯已有了諒解。閻軍佔有濟南後,南京促張出兵,張表示俟政府軍奪回濟南,允為考慮。七月,張自沈陽去葫蘆島,接見蔣的代表而拒晤閻、馮的代表。
----------
①一九二七年四月,國民黨清黨後,對於反共的國家主義派,即中國青年黨(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成立)繼續取締,梁啟超一派仍備受壓迫。一九二八年八月,青年黨領袖曾琦致書國民黨,責一黨專政。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梁啟超病卒,蔡元培以梁生前對於中國學術頗有貢獻,請政府下令褒獎撫恤,胡漢民謂與黨的立場沖突,指梁反革命、反國民黨,事遂不行。是年三月,與梁有淵潭的中國憲政黨,函勸國民黨取消黨治,速開國民會議。五月,國民黨禁止紀念"五四運動",胡適發表《人權與約法》、《知難行亦不易》,七月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有憲法》,九月,教育部去文警告,被胡退回。國民政府又通令各機關職員,先盡黨員任用,裁員先裁非黨員。一九三○年一月,胡適等出版《人權論集》。二月,上海有"自由大同盟",三月魯迅等有"左翼作家大同盟"。
②蔣的代表有張群、吳鐵城、方本仁、李煜瀛﹔閻的代表有賈景德、孔繁蔚﹔馮的代表有薛篤弼、鄧哲熙﹔汪的代表有郭泰祺、陳公博。張群、吳鐵城手腕靈活,據雲吳攜款二百萬元,廣交張的左右。閻、馮的代表困於資斧,難以施展,據孔繁蔚雲,閻僅予五千元。
八月,政府軍大破閻軍,張學良自葫蘆島進駐山海關內的北戴河。②不數日政府軍克復濟南,張回至沈陽。九月五日,對山海關駐軍下准備動員令。閻知情形不佳,允以北平政府部長半數歸張支配,作為贊助的交換條件,否則請張出任調停。如俱不能辦到,自願率部歸晉,以河北委諸馮玉祥,隱示張不一定就能得到北平、天津。九月十八日,張電請各方即日罷兵,靜候南京中央措置。閻以大勢已去,宣稱政府軍使用毒氣,"惟有退避三舍,以全民命"。十九日,張軍沿北寧鐵路西進。二十日,北平反蔣派人士倉皇出奔。張出兵之前,負責指揮的軍長於學忠建議兩個方案:一為由熱河直趨張家口、大同,根本解決閻軍﹔一為預先通告閻軍,命和平讓出北平、天津。張為留有餘地,採取後者。二十一日,張軍入天津,二十二日入北平,閻軍退回山西。南京以五百萬元匯往沈陽,作為張軍的開拔費,並以張部將領分任北平、天津衛戍司令及河北省政府主席,張亦就任陸海空軍副司令,地位僅次於蔣,這是張在反蔣內戰中的收獲。
東北軍入關的前夕,政府軍在河南大舉反攻,閻錫山令所部後撤。馮玉祥集結兵力於開封、鄭州,作困獸之斗。但軍心搖動。各謀出路,有的向政府投誠,有的向豫北、陝西退卻。十月初,政府軍佔領開封、鄭州,續佔洛陽,十一月一日,佔西安,馮與殘餘之眾入山西。
----------
②北戴河駐軍部分將領受南京運用,准備行動不成,北平、天津盛傳張學良死訊。 --585--
閻於退出平、津後,對蔣舊事重提,又有共同下野要求,跡近兒戲。所部後撤之時,既有馮軍為之掩護,張學良復不為己甚,故得安全退歸山西、綏遠,只是失去了兩年前所得的河北、察哈爾。犧牲最大的是馮,所部僅餘十分之一二,從此一蹶不振,閻則終又再起。汪兆銘到太原後,加緊完成約法草案,擴大會議總算有一交代,於十月二十七日,宣告解散。汪取道平、津,復去香港。閻揚言釋權歸田,仍不肯離開山西。南京再三逼迫,張學良允保証他個人和晉軍的安全,始於十二月底,東往大連。晉軍十萬人,馮軍三萬人,由張學良收編。
桂軍及張發奎部自湖南敗回廣西後,粵軍、滇軍分自東西夾擊。滇軍雖被拒退,全局亦不可為,由黃紹竑出面與政府接洽。十二月,李宗仁、白崇禧離桂,反蔣軍全部瓦解。
這次內戰,雙方動員一百四十餘萬人,為時八個月,傷亡二十五萬人。身與其事的人曾說:"戰區之廣,戰禍之烈,不特北伐之役,未足與擬,即民國以來,絕無其例,抑亦中國數十年來所未有。此誠中國之浩劫,而中國國民黨之奇痛。"人民身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無從得詳,據當時報紙的報導,可窺一斑,而以河南為烈。戰爭初起之時,河南全省一百十二縣,受旱災者一百零四縣,被匪患者七十六縣,罹兵災者二十八縣,災民一千五百五十萬人,每日餓死一千人。是後數月,有加無減。豫東"戰溝縱橫,尸骨遍野,禾稼未收,房屋倒塌,十室十空,疾疫流行,滿目淒涼"。至於政府財政,一九二九年九月,中央軍政費已負債一萬三千八百餘萬元。戰爭時期,每月軍用約一千五百萬元,全恃發行公債為挹注。所可知者,有編遣公債五千萬元,卷煙公債二干四百萬元,善後庫券五千萬元,稍後有鹽稅短期庫券八千萬元,合計二萬萬餘元,大多由上海銀行界認銷。閻、馮的軍用,雖不若南京之巨,為數亦甚可觀,除發行公債外,並有戰時通用票,及向銀行強迫的抵押借款。
五、廣州獨立
反獨裁為反蔣派的最大口實,擴大會議特別強調民主,法治,立即著手起草約法。十月三日,蔣為順應時勢,自河南軍次電請中央黨部,於三個月內召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召開國民會議案,頒布憲法日期,並決定在憲法頒布以前,制定訓政時期通用之約法,准備以國家政權奉還國民,謀副全國人民的期望。另電請國民政府於軍事大定後,大赦政治犯,共產黨人自新者,於三年後赦免。跟著又宣布在不違背三民主義原則的范圍內,盡量容納國民意見。
擴大會議轉移至太原後,明知一切絕望,汪兆銘仍加急趕成一部約法草案,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布,存心與蔣競賽,頗獲輿論佳評。十一月十二日,擴大會議發表最後宣言,就兩點說明約法的重要,迫南京採行。一是訓政以來,忽略促進民權的基本條件,人民生命、財產、自由,失其保障,中央與地方制度亦未劃分,一任互相攘奪。二是政府未依法產生,不依法遞嬗,復不肯頒布約法,人民無依法監督政府之途,失望憤激,而致橫決,一發而不可收拾。如果要想永息內戰,必須召開國民會議,通過約法,一切設施,以法律規定為范圍。"倘懷抱獨裁之野心,曲解訓政之真義,蔑視輿論,遏抑民權,以摧除異己為得計,以窮兵黷武為能事,則誤國殃民之罪,必有所歸。"所論雖一面之詞,要不可以人廢言,確能道出不少人的心聲,引起共鳴,蔣不能完全置諸不顧。
胡漢民與蔣為中央政府的二大柱石。胡為國民黨元老,言行嚴正,對於主義、政綱、法紀持之至堅。蔣的早年資歷不能與胡比擬,但已成中心力量。蔣的約法主張,事前未謀之於胡,且未待中央黨部討論徑自公布,胡大不謂然。加之五年以來,胡對汪兆銘深惡痛絕,制定約法出於汪的號召,更不願拾其牙慧。秉性沖和的潭延闿為胡、蔣之外的第三首領,是年(一九三○)九月去世,胡、蔣之間失了緩沖疏導。十一月,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全體會議,由於胡堅決反對,只通過召開國民會議,不言制定約法。蔣百戰元戎,以政府主席之尊,竟為胡所扼,而不能離行自己公開宣布的主張,聲譽不免有損。胡亦自視甚高,固執己見,以往與蔣的見解又往往相左,不滿於胡者,從中構陷,兩人沖突,卒不克免。①
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蔣、胡再商約法問題。胡謂約法無裨實際,仍主從緩制定,詞鋒至為嚴刻,蔣難再容忍。二十八日,責胡反對政府,勾結蔣的政敵,運動軍隊,破壞行政,阻撓約法。②胡不稍讓,逐一駁斥,情緒激昂,遂被幽禁於南京東郊湯山,無異一次政變。三月二日,國民黨中央准胡辭職,國民會議得制定憲法,即日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時距聯合反蔣的大戰的結束僅四個月。
孫中山卒後,蔣的權勢逐漸升高,許崇智、汪兆銘相繼遭到排擠,一向在國民黨居優越地位的粵人,早有不平之感,至胡漢民被禁而決裂。三月五日,廣州軍事當局陳濟棠請蔣對胡愛護,以免內憂。時在廣州的國民政府文官長古應芬連電請辭,司法院長王寵惠、鐵道部長孫科留滬不歸,均為對蔣的抗議。李宗仁、白崇禧乘機復返廣西與廣東聯合。四月三十日,中央監察委員鄧澤如、林森等通電劾蔣,汪兆銘與粵軍將領分別響應。南京方面的大老和將領紛起辯駁,照例又是電報戰。五月二十七日,反蔣的中央委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有似北平的擴大會議,自立政府。十七名國民政府委員中的十一名為粵人,唐紹儀、汪兆銘、孫科、鄒魯、陳友仁等均在其內,餘為李宗仁、唐生智等,可視為反蔣派的又一次聯合,不過聲勢不及去歲,廣東、廣西之外,應者寥寥。
當廣州、南京相互攻訐之時,五月,國民會議在南京舉行,通過了訓政時期約法,勸告廣東軍民擁護和平統一等案。時江西等地共產黨勢張,政府軍不利,蔣一面勸全國將士戒除內戰,一面剿滅"共匪"。六月,南京復推胡漢民、李濟深為政治會議、國民政府委員,借以安撫廣州,有化戾氣為祥和的可能,孰料華北又起厮殺。
----------
①蔣擬以國民政府委員、陸海空軍副司令畀張學良,胡反對無效。十一月,張來南京,以非中央執行委員列席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井被推為政治會議委員,內政部長亦由張薦舉,井以東北要人為國民政府委員、政治會議委員,胡皆以為不可,蔣以去就爭。胡最惡蔣所倚重的楊永泰、張群,亦不喜參與蔣的大計的吳敬恆、李煜瀛,自不免影響其與蔣的關係。
②時傳國民會議將制定總統選舉法,胡與粵軍相結,欲與蔣爭總統。
石友三擁兵數萬,朝秦暮楚,一變再變。此時盤踞河北石家庄以南,與廣州相通,並受日本關東軍策動,七月,揮軍北進,謀奪北平。廣州政府下令討蔣,八月,日本飛機送閻錫山回晉,但石友三已被東北軍解決。粵、桂軍仍進向湖南、江西,蔣亦決定迎擊。眼看又是一場戰爭,因沈陽為日本襲據,不得不進行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