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陶傑: 印度人英文好




民建聯一名澳洲國籍的中國香港人律師在論壇辱駡對手,說了一通髒話,卻又被指英語文化有誤,他說:I've got a university degree, you don't

香港的律師,如果英文都是這種程度,香港自稱的「國際城市」,只會是「國際笑話城市」。

當然,也不能全怪香港的中環精英,因為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宗主從來用英文開化香港,一直三心兩意,沒有一套真正的政策,也就是說,沒有花心思。

但是英國管治印度,態度不同。印度有六千年的古老文明,英國派去印度的總督和高官,不止是公務員,還有知識份子。

一八三五年,英國派歷史學家麥哥利(Thomas Macaulay)去印度,出任「印度公共教育委員會主席」。

麥哥利是鼎鼎大名的學者,編寫過國史,還研究過群眾的集體愚昧和瘋狂心理學。麥哥利到印度,巡察了幾個月,對印度的英語教育,只達公僕往來的文件、商貿的合約,他認為不夠,寫了報告,有一段很重要的話:「英國在印度的教育,必須培育英文和印地語的一個雙語階級,要有一個階級:其膚色與人種,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觀點、道德、智能,卻是英國的。」

印度的英文教育,從這一年改革。一夜之間,印度的英文不但是政府官方的語文,還是令印度下一代自我更新(Self-improvement)的語文。

麥哥利的英文教育政策,教出了後來的甘地和尼赫魯──他們雖然後來爭取獨立,但道德是英國的,思維之縝密、邏輯之精研,也是英國上流社會和知識份子的,甘地用上等、優雅、理性的紳士方式,推翻了殖民統治,英國人辯不過甘地,鬥不過甘地,輸得心服口服,一名階下囚,成為國際的聖雄。

印度人的英文,都很漂亮,香港的網民或精英,有幾個上網看看「印度時報」的社評,如何評述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如何批評中國在雲南的河水上游建水壩?

不會的。只顧盯着自己的肚臍眼,令大陸的中國人,都以為「香港的英文很好」。這位兼任山西政協的民建聯律師一開口就露個底。真的,由歷史的大角度,英國人早在鴉片貿易戰爭前就派麥哥利去印度,遲到一九九二年才派彭定康來香港,只教出些講英文粗口有五毛風格的愛國律師,真的,這不是他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