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區家麟: 古人如何湊仔




這是巴布亞新畿內亞一個部落社會的兒童食蕉遊戲。給孩子每人一隻蕉,他們會先吃掉一半,剩下的一半,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換;拿到別人的半隻蕉,他們又吃掉一半,剩下的四分一隻蕉再交換。

如是者,吃一半,再交換吃,再吃一半,再交換。人類學家觀察,孩子們的香蕉,又吃又分,最後剩下指甲頭般小,終於難以再分,全都吞下肚裡。這是一些部落社會的傳統遊戲,也是他們的相處方式:習慣分享,遊戲不重視輸贏,甚少「競爭」。

這個故事,載於《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Jared Diamond戴蒙德之新作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未見中譯本,姑且譯《昨日之前》。戴蒙德開宗明義說,我們了解人類心智,多從 ‘WEIRD’ 角度出發,即是西方 (Western)、受過教育 (Educated)、工業化社會 (Industrialized)、富裕階層 (Rich) 及民主社會 (Democratic Societies) 的角度審視,簡稱WEIRD,亦取其「怪異」之義,這些角度,只屬地球上一小撮人之視角,其他人看來,可能甚為怪誕。作者長時間於部落社會的考察體驗,總結一些主要仍過著採集生活 (hunter-gatherer) 的傳統部落之生活習慣;從這些「昨日之前」的社會與現代城市人比較,看看有沒有反璞歸真,值得城市人學習之處。其中一個顯著分別,正是孩子的成長。

戴蒙德總結經驗,發現採集部落中,孩子的遊戲,甚少競賽意味,不會「計分」,不須分勝負,一般沒有勝者敗者可言。如前述之「食蕉玩意」,從小習慣分享、強調群體合作;孩子的遊戲如爬樹、玩具如弓箭,都是於遊戲中學習,預備日後「搵食」之技能。戴蒙德曾遇過一些在美國生活過的土著,他們對現代西方社會最不適應之處,是處處強調競爭,讀書要醒、博奕要贏,掌握優勢,目的在勝過別人。一些在部落社會長大的人,甚至覺得,若待人接物抱著「爭勝」的心態,他們心中有愧。

無疑,我們在香港,自小被教育,「有競爭有進步」、政府理念,來來去去絞盡腦汁「提升競爭力」;我們擁抱自由經濟,崇尚競爭,為連續第十九年被選為世界上最自由經濟體而沾沾自喜。孩子成長,學習有如困獸鬥,終日與功課搏鬥,補習再補習,參加課外活動為求證書比天高。怪獸社會,出產怪獸家長,教出怪獸孩子。

曾看過大學同學製作的「怪獸家長」紀錄片,由於不公開播出,說話真心,有家長謂,安排子女讀某舞蹈課程,因為有七種舞蹈比賽,於是一次過有七張證書,夠厚,供小學入學面試之用;又有家長坦言,讀小學的子女死讀書,生活無樂趣,問孩子有甚麼娛樂,家長說:「他的娛樂就是競爭,他的興趣就是爭名奪利。」狀甚無奈,卻是家長一手造成。

萬古長空,時代早已不同,為何「採集」部落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參考?這要回到「演化快車」這概念。人體部分演化,在生命演化的步伐上屬於極快,不是各方面均能配合,例如人的腦袋體積幾百萬年間迅速膨脹,智力猛進,但嬰兒頭太大,往往導致母親生育困難,卻是其他動物罕見。

同樣情況出現於人的文化及生活習慣演變。人類過「採集」生活,凡數百萬年;最早的農業社會,一萬一千年前才出現;農業社會,改變了人類的飲食、遷徙習慣;糧食豐足,定居一處,人的生活環境,包括職業分工、教育制度、政治組織、科技發展,變化急遽;問題是,人的身體與心智構造,大體上適應了數百萬年來的「採集」生活,演化沒那麼快。最明顯的例子,近代很多南美與太平洋島嶼原住民癡肥、糖尿病、高血壓問題嚴重,正是由於他們擁抱了西方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習慣,身體不可能在幾代人之間能改變並適應。

同理,「古人」教養孩子的方式,也許較符合心智發展的天性,值得現代人參考。戴蒙德總結他的觀察,部落社會孩子的遊戲,不重輸贏,重分享合作;不是被動的娛樂,而是主動的探索;習慣自製玩具,自己創作,而非一件件玩具買回來,更非天天被電子遊戲機帶著走。

原始部落的環境,孩子的play group有不同年齡層,能增強溝通與社交能力,孩子常交由阿叔阿姨照顧,宗族關係較密切,不像現代學校,同一班同一年齡般單一;阿媽哺乳,是隨時奉陪的,十數分鐘一次,不如現代人定時定刻,一天八次之類,有兩大好處:一是母親乳汁才會夠多,另嬰兒常與人有身體肌膚接觸,增加安全感。

當然,很多部落社會的湊仔習慣,與現代人環境大異,根本學不來,亦不應學。例如很多傳統社會的父母對子女行為很放任,有人類學家觀察到,父母會任由三、四歲的孩子玩刀,不阻止,有一次,孩子把玩鋒利的刀子時,不小心掉到地上,母親趕忙走過去──把刀拾起,遞給孩子,繼續玩!

部落社會人際關係密切,也未必是好事,代表著每個人都陷於不能擺脫的人際網絡漩渦中,是非不斷,難以逃避,不是現代自由人所嚮往的生活。

戴蒙德並非要號召大家復古,而是透過古人的生活智慧,提出一些早已被埋沒了的可能性。現代化進程,每個人都被縛在衝鋒陷陣的烈火戰車上,人的心智與腦筋,未必追得上、未必磨合得來,正可能是種種抑鬱迷茫的根源。

***   ***   ***

在地球上不同角落走馬看花,也許每個旅人,都會心生這樣的大問:為什麼不同大陸上的文化,以如此不同的速度發展?為何某些民族起步較快?某些很慢?為何地球上的財富分配是現在這個樣子?

大哉問,而Jared Diamond的舊作《槍炮、病菌與鋼鐵》,竟然都解答了。縱使其「地理決定論」招來猛烈批評,但至少具說服力,能自圓其說,而且不易找到破綻。

新作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又是試圖解答一個大問:現代人同傳統社會的生活有何分別,現代人從「古人」身上,可以得到什麼生活上的啟發?

踏足不同的文化,接觸過那些稍為「傳統」的生活方式,很容易發現,大家的價值觀、時間觀、幸福感,可以南轅北轍,而他們一樣活得快樂。城市人豐衣足食生活舒適,但開心指數大落後,生活重擔無處放下,有時接觸那些看似「落後」的生活方式,隱隱然覺得有些事情可以參考。

不過,如果你希望從這本書得到確切答案,可能會失望。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一書,Jared Diamond用了很多親身經歷的故事 (有些有點太長氣),比較了很多傳統部落 (作者意指「採集」部落) 與現代人生活習慣之別,包括飲食方式、宗教活動、戰爭行為、如何排解糾紛、如何教養子女等。

行文間,Jared Diamond很刻意避開把傳統社會「浪漫化」,他似乎想告訴讀者,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值得現代人回望、思考,但也很小心地不停補充「但書」,例如:「傳統社會」也有很多種、生活方式受環境主導,很多不適合現代人、或因人因地而異。

所以,很多章節,結論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結論,甚至完結得頗為突然。

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有些問題,永遠沒有確切的答案,也是嚴謹的治學態度。

***   ***   ***

相關文章:

我覺得,採集部落的飲食習慣,對現代人很有參考價值,而且容易做得到。
  (見《蠻荒飲食法》)

「古人」或傳統農業社會的「時間觀」,簡直讓人神往,現代人想如此反璞歸真,幾乎是天方夜譚 (見《天秤.名片.手表》)

用「演化快車」的進路思考,採集社會的「古人」,需要「跑步」,去追捕中了毒箭的動物,然而,長途至「跑馬拉松」,應該是一件頗不自然的事,對身體未必有好處。也許,我們不用再爭論,其實是否「合乎自然」,早已不重要,人本來就是極度不自然的動物,我們擺脫了基因的囚籠,有自由意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當中包括跑馬拉松。祝各位跑手盡興、盡心、盡破紀錄!(《極度不自然》)

因為有書、有電影、有機會長途旅行,我們現代人,永遠比古人幸福:
(見《我們都是時空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