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發表梁振英政府的首份(二○一三—一四年度)財政預算案,匆匆瀏覽,筆者的印象 是,預算案承先啟後,言之有物,於保守理財原則不變之下,經常性開支仍有可觀增幅,顯為腳踏實地公務員手筆,與梁振英的「施政報告」空泛虛無,似為外判之物,形成強烈對比。有關新預算案的評論,據昨天本報網站報道,以兩位前高官林煥光的「適度進取」、「合理平衡」和王永平的「不過不失,無大驚喜,新思維欠 奉……如熟手技工一樣繼續錢照派。」最為中肯。
在年有財政盈餘之下,香港財政司司長不難為。事實上,郭伯偉夏鼎基以還的歷屆司長,都是公共 理財的外行,這從他們對政府收入的預測、臆測屢錯(而且錯得非常離譜)可見。彭勵治便是如此,當年筆者已指出他根本缺乏宏觀視野,對「外生變數」完全無知……,如今曾俊華則有過之;試想,去年他預期有財赤三十四億,結果有盈餘六百四十九億,如果他在商業機構任職,輕則被召至董事會「申斥」,重則被辭退。多年前筆者便在這裏指出商人和炒家千萬不可據財政司司長預測的數據作為決策的參考,這種看法現在仍無修訂的必要!
雖然昨天有多位表達不滿預算案內容的議員,且有三位因抗議預算案的「特別股息」(蘇偉文教授語)未惠及他們的選民,惟因表達方式不符「議事規則」而被請(事實是被趕)離場,議事堂的氣氛一度很緊張;不過,這種議會抗爭,和在立法會門外的請願一樣,用本報網友的話:「根本就只係一啲呃選票嘅秀(表演)……。」允許這類抗議、請願,是民主社會必要之「惡」,大家應以平常心視之。
二、富裕家庭的主婦不必為撙節開支傷神,且有餘資「加餸」及買禮物給家中大小,政府有出乎意料的盈餘,用起錢來當然比較闊綽;不過,為未雨綢繆,加上眼見歐美日諸國先後陷入「開支過大債台高築」引致的經濟危機,曾俊華堅持「維持有效 的財政管理和紀律,緊守量入為出、應使則使的原則……。」什麼是他心目中的「應使則使」?那便是幫助中產(在記招會上,有記者指預算案令中產受惠的措施不 足,曾俊華除縷述有利中產政策外,尚說他本人是中產,但他根本不符合本港對中產的定義;他應屬百萬富翁中產〔Middle Class
Millionaire〕)、基層市民和中小企,所涉資金達三百三十億;在具體措施上,包括對一百三十五萬納稅人退還百分之七十五薪俸及個人入息稅(上限為一萬元),子女的免稅額亦有所提高,而「多項一次性紓困措施繼續推行」,那包括寬免全年差餉(每戶每季以一千五百元為上限)、每住宅用戶提供一千八百元 的電費津貼;而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以及傷殘人士津貼都出「雙糧」,還延長畢業學生貸款還款期……。財政司司長還建議撥款約五億,成立多個獎學金以 資助港生赴海外留學(條件是獲資助者學成須回港任教二年),又撥款一億設立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而對僱員再培訓局、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語文基金的撥款均相當慷慨,這正是手頭寬裕的好處,雖然有論者認為這些錢可能落入「梁粉」之手,不過,只要接受傳媒的監察而核數署認為資金用得其所,「梁粉」與否不是問題。
比較突出的是關愛基金和成立初衷已大為不同,它是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好大喜功卻又錯誤估計的劣作,曾氏本擬撥款五十億,再由工商界認捐(配對)同量資金,令基金達百億之數。可是社會人士對此提議興趣缺缺(曾氏大大地高估了他的「號召力」),結果尾大不掉、不湯不水。梁振英上台後「廢物利 用」,索性把之納入扶貧委員會的工作範疇,新預算案因而大筆注資一百五十億,令基金總額達二百億,從中每年撥出十億扶貧(年投資回報二厘半便得此數),若能按照此模式運作,關愛基金不但不會萎縮甚且有機會因盈餘滾存不斷壯大,但政務司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及時為當局可不按牌理挪用關愛基金鋪路,她 說必要時可動用關愛基金的本金「救急」!這等於說,若基金投資「失收」或為達某些政經目的必須增加撥款,當局便能靈活處理。關愛基金全部來自納稅人的錢,卻可不受立法會監督,如今還為必要時可動用本金鋪下坦途,林鄭司長真的不愧為久歷官場的斲輪老手。
三、在去年度的預算案,財 政司司長已指出在將軍澳預留十公頃土地,作為興建一座中型海水化淡廠的廠地。昨天的預算案再提此議,進一步說明興建化淡廠是為了「減低對東江水的倚賴」,然而能否成事,有待對其可行性及成本效益的研究報告。老實說,香港不倚賴東江水供應,根本不可能,但有自己的海水化淡廠,肯定可稍紓港人對內地因種種現在 無法揣測的理由突然停止對港供水的憂慮。由於淡水資源不足,一九七二年七月三十一日港英政府宣布在新界屯門樂安排興建海水化淡廠(又稱小欖海水化淡廠),而此工程同年八月由日本大阪的世倉工程以三點三七億港元投得;該廠七五年十月十五日建成,七七年九月全面投產,但因產量有限、不符合經濟原則及內地開放中港關係改善,廣東對港供水量大增,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可有可無」,成為「大白象」,遂於八二年關閉停用;不過,由於單靠一處水源隨時出意外,尤其是內地食 水不足日趨明顯,為防患未然,水務署○四年開始海水化淡研究,位於屯門海水抽水站現在日產二百四十立方米淡水……。在庫房大有盈餘且阿拉伯的海水化淡技術已有大突破,港府看來確有重建化淡廠之意,現在的所謂有待研究報告,也許是在等待政治綠燈!
四、雖然預算案增加不少商業及住 宅用地供應,但這與梁振英壓低樓價宏願無關,請看BBC的反應:「預算案對房市無新招」,便知大概。不過,當局決定把多間政府部門搬離市中心,騰出更多土 地供商業用途,是絕對正確的決策—想深一層,如果前海的最終目的在建成內地比特區更特的金融中心,則此舉便屬多餘。
對於當前特區政府的物業 政策,筆者有不少想不通處。首先是對行政長官以行政及稅務手段力壓樓價的「決心」不理解,因為在自由市場,惟增加供應至大於需求,才能達此目的;以預算案新增土地的規模,能否達致供過於求,真是說不準;但由於港元弱勢,強勢貨幣地區人民前來置業者絡繹於途,樓價因此不易下挫。昨天《金融時報》的短論指港府 「克努特式」壓樓市(本報昨天「國際脈象」欄),暗示港府擋不住因需求殷切的樓價升勢—公元一千年前後,克努特王(Kingof Canute)坐於海濱的御座上,喝令海浪平息海水退潮,當然無法如願,這位無神論者因此悟出在一般人心目中皇帝的無尚權威,在「上帝」面前完全無用。《金時》用這個例子,旨在說明自由市場的力量來勢洶洶、不可抗力!其次是,為什麼要助青年人「上車」?物業可說是胸無大志的普通人人生標的之一,一般人進 入社會工作十年或以上,如果省吃儉用,才有財力置業(絕大部分五十後至七十後的港人俱如此),梁政府為了討好年青一輩,竟然出此下策,這不是太不負責任而且會擾亂物業市道嗎?
政府急於壓低樓價而四出覓地興建樓宇及尋求為青年置業之策,終於引起業商的積極回應。把出租酒店有條件地當住宅出售,確是增加中小型物業供應的善法,哪知政府並不領情,卻又奈不得發展商何(據兩天前王岸然在本報的分析,走法律漏洞從來合法),弄得政商不和表面化;另一方面,有發展商則要捐出土地,為青年人「度身訂造」售價百萬的三百呎物業,這當然亦有增加供應效果,但政府似不知如何反應;不過,地產商在「捐地」之前,應以自己的資金按市價向公司購進這批土地後才「捐出」,若不如此,等於替股東行善,那豈是投資者持有其股票的原意。
除了設法增加供應(也許可鼓勵發展商賣出更多出租物業〔包括酒店〕),對於物業市場,政府還是少插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