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相安倍晉三訪美已「悄悄」結束(未聞禮炮沒有國宴亦無機場隆重迎送更未見日僑夾道歡迎),新華社說他在華府「遭遇冷處理」,說得不錯,只是這不過是表象。實際上,安倍此行可算圓滿成功。美國固然不會反對「安倍經濟學」(Abenomics,一句話,全力使經濟從通縮變為有百分之二的通脹)的落實,在對華政策以至日本國防力量正規化上,日美亦取得共識。這等於安倍得償所願,如果七月上(參)議院的選舉中自 民黨一如期盼得三分之二的多數席,則「安倍主義」(共五項,最主要為〔與東盟諸國〕攜手維護海洋權益和航行自由並歡迎美國重返亞洲;其他多為假大空的門面話)將成為主導未來五六年的日本政治。
昨天本報報道安倍晉三回國後第一件事是向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口頭傳達了他會委任黑田東彥(現任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出掌日本央行的訊息;黑田向來主張「藉通脹吃掉負債」(Inflat the debt
away),看來央行新行長會朝此路運行(如此便可能不必大費周章修改目的在褫奪行長對貨幣政策有絕對權力的央行法);與此同時,對日本經濟(股市、滙價)有興趣的讀者,不可輕視安倍於赴美前夕會見多名日本企業主管,「陳以利害」,希望他們酌情提高員工薪金(日本國稅局一月中旬的報告透露過去十年日本全 職及兼職員工的「全年收入」〔annual
compensation〕有八年比前年下降),以免通脹(物價上升)蠶食日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引起民憤;他還指出其經濟政策旨在誘發通脹、增加名義入息(國稅相應增加)進而削減財赤。那正是二戰後歐美諸國走出經濟困局的「古方」;由於日本經濟獨特,這劑「古方」相信仍然有效。
二、「安倍經濟學」能否發揮積極效用,單靠日本的「努力」,並不足夠,其能否成功,還得看美國是否充分配合而定;安倍此次訪美,雖無表面風光,但從來自華府的種種報道,筆者以為美國會與日本充分合作,「玉成」安倍振興經濟大計。
日本經濟仍未走出通縮泥淖,去年第四季GDP比第三季降百分之零點一(連續三季萎縮);今年一月,日本外貿逆差亦達一萬六千三百億日圓(約合一千四百億港元)。這些數據不算太差,顯然與日圓滙價近三四個月來跌去百分之十五強有關。對於日本將增貨幣供應以刺激通脹、壓低利率,美國顯然樂觀其成,聯儲局主席貝 南奇可能還拈鬚微笑,因為這意味日本會增加購買美債的數量。日本增印鈔票購買美國從心所欲印出來的債券(長此下去,不久後日本持有的美債可能超越中國),有如兩個世界級「老千」,合作魚肉、欺騙國際投資者!
日圓滙價這二天「反彈」,九十四日圓兌一美元似乎守得甚穩,頗符筆者的預期。筆者本來 以為從七十九日圓左右一路下挫,至此水平該「暫停」,以免他國抱怨而傷了和氣;但去周摩根史丹利估計其客戶一共持有值六萬六千億美元大部分已作對沖安排的「外國貨幣」,當中有相當部分為日圓,投資銀行不會坐以待貶,這批日圓一旦流入市場,其滙價真是「不知伊於胡底」了。
三、安倍訪美,相信還與美國有默契,成為「泛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TPP,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成員,這是美國為重返亞洲而催生的組織,可能成員除了美國,尚幾乎包括所有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或地區)如加拿大、墨西哥、秘魯、智利、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越南、南韓、台灣、菲律賓、寮國、柬埔寨、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為了把中國排擠在外,TPP的「章程」規 定成員國必須實行自由貿易及沒有大型國家企業—後者顯然是「為了不讓中國加入而設」。TPP名義上雖是「自由貿易夥伴」的經濟性組織,但論者眾口一詞,認 為那是美國為經濟圍堵中國策略的重要一環。以美、日的「主僕關係」,日本本為當然成員,只因牽涉日本農民利益,前相野田佳彥低調處理,現在安倍轉趨高調,料TPP會修訂或增設條款,令日農利益不致受侵害。
中國的「和平崛起」,即使處處懷與人為善之心,亦無可避免會分薄美國的環球政經利益,加 上日本過去二十多年經濟了無起色、頹態畢呈,在亞洲影響力漸次式微,自然而然地,中國遂有取代或論者認為中國有力取代美國「統領」亞洲的地位,美國擔心有失,奧巴馬政府才有「重返亞洲」的策略性轉變。在經濟層次,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盛及滙價步步高的人民幣,一旦真的成為國際通貨,便可能挑戰美元獨霸的地 位—最低限度不少美國論者有此憂慮—亦使美國不得不當機立斷,採取措施「保衞美元」,力保其作為世界第一外滙儲備地位不變;這種形勢,意味美日在對付中國上有共同利益,她們遂有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正因為本身和美國的需要,日本修憲,把一九四七年由麥克阿瑟隻手制訂的包括禁止日本軍事化、放棄對外戰爭等的所 謂「和平憲法」修正,看情形會獲美國支持、日本國會通過。這些「苛刻條文」一旦刪除,等於日本有窮兵黷武的憲政基礎,不是美國盟友的日本鄰國,憂心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是意料中事。
四、馬挺教授昨天在本報發表的〈安倍的反美「情結」與「糾結」〉,關心中、日政局者必讀;不過,馬文指美軍在「一定程度退出太平洋」,似不符現實,因為美國國防部月前才宣布在西太平洋部署第七艦隊而第五艦隊於南中國海布防,加以美國已計劃在未來十年,把六成海軍軍力調防亞洲,又剛在澳洲設基地駐兵(二千四百多),還於東南亞數國闢無人飛機基地(drone bases),美軍絕無退出太平洋地區的意圖或迹象。由於財赤高得不得了,美國軍費亦只有被削,然而,奧巴馬總統去年底在澳洲國會發表演說,不是宣布美國「不會裁減,我要強調,不會裁減亞洲軍事開支」嗎?美國的「國際戰略評估中心」昨天發表其高級研究員費沙的長文〈減少便不足夠—中國軍事崛起與美國核心利益的反思〉(R.D. Fisher:〈Less is Not
Enough:Reflections on China'sMilitary Trajectory and the U.S. Pivot〉),對美國為對抗北韓、防範中國以及保護東亞諸小而在亞洲布下重兵,有具體而微的描述。筆者看不出美國會因削減財赤而減少在亞洲的兵力—無可 避免,新造飛機艦隻被擱置了,若干軍種短期沒有「生力軍」投入服務,但美國把六成海軍「雲集」亞洲,其欲惹是生非?其欲維持區內和平?各有各的猜度,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在亞洲的兵力未來會逐月增強而她及其盟友在區內的利益不容易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