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陶傑: 熱說奧斯卡




奧斯卡金像獎,全球競猜,好像賭世界杯一樣,明明不關你的事,但「知識份子」不談論一下不行,不談奧斯卡,難道談奶粉價格?證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空前成功,真好。

最佳電影給了「Argo」:這齣戲成本低,但拍得靈巧──前面的一段很沉重,伊朗「革命」,高美尼政權濫殺無辜,然後鏡頭一轉,回到荷里活片場,氣氛忽然諧趣起來,原來中情局的幹探,想用一個爛劇本做掩護,去伊朗救出美國人質。

Argo有第三世界左派知識份子詛咒的一切「大美國元素」:伊朗民間,不論多生靈塗炭,美國人的生活,總過得喜氣洋洋,第三世界的政變、饑荒、屠殺,一切與美國無關,你處決多少平民,是你的事,但你綁了我的人質,我卻非救不可。這裏面,已經有了生命價值的貴賤之別。

中情局特工在荷里活外召集人才,氣氛嘻哈,組成「團隊」之後,向伊朗出發,戲的色調又再次肅穆起來,這就將這個世界,天國與地獄隱隱的區分開,讓全球觀眾自己看:第三世界的政府頭目,個個口頭反美,卻千方百計想把子女送去哈佛讀書,想把貪污了的錢移送美國,不是沒有道理。

Argo的開頭,還有一段紀錄片的神來之筆:在美國扶植的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女人可以化粧,可以穿比堅尼,可以聽西洋搖滾樂,那時的伊朗人活得比「革命」後快樂,導演賓阿佛力很年輕,但處理政治,卻很成熟,多一句廢話也沒有,美帝國主義的文化強權,新一代,有如此才華英發的繼承人,令人欣喜。

同樣是捍衛自由,宣揚美國形象,「Argo」是小品,比「林肯」輕巧。這樣的「大文宣」,美國政府一個錢也不必出,荷里活製作,由全世界──包括反美的第三世界的觀眾自動掏腰包來埋單,帝國主義好不好?當然好極了,祝美帝繼續文采昌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