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相差只是一個月多、諮詢工作一同進行,令人以為由行政長官梁振英宣讀的《施政報告》和昨天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讀的《財政預算案》應是雙生兒,甚至有言指《預算案》已被搶頭啖湯,聊勝於無。
但昨天公布的《預算案》,雖然繼續溫和,結果惹來中產加N無人士狠批,但文件全無《施政報告》的「梁」味:CY的套語字辭,一概未見;CY的重點政策,點到即止;CY的理念,朦朧不顯。
更特別是相對有200段的《施政報告》,只有163段的《財政預算案》大談香港核心價值、社會願景、未來方向,更有政策輔助,施政方向彷彿更清晰。一言以蔽之,由管治意志到施政概念,由豐富行政經驗的曾俊華執筆的《財政預算案》,更像一份有清晰施政理念的《施政報告》。
梁振英昨天傍晚見傳媒時,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宣讀的《財政預算案》是「全面配合我的《施政報告》的」。有趣的是,CY其後重點提到兩項在《施政報告》的
政策,包括特惠生果金(無錯,老紀堅持政府所說的「長者生活津貼」,實為「特惠生果金」,老紀繼續擇善固執,堅持此說)及環保政策,在《財政預算案》中都 被輕輕帶過,着墨不多。
例如環保政策共佔三段,分別提及注資100億元資助業界更換柴油商業車,以及注資50億元入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共
花公帑150億元。但其實,財爺只用了不足300字介紹三項措施,每段都不多過100字。發放雙糧的「特果金」更只是在七項「一次性措施」中順帶一提,完 全沒有突出,另在112段交代下財政年度發放特果金共83億元,這一段有105個字,已比環保政策享較佳「待遇」。
綜觀整份《財政預算案》,其實對《施政報告》的措施都只是略略提及,更甚是對部分CY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概念、原則,《財政預算案》如同提供另一方向解讀。老紀列舉當中涉及五大範疇的說法,讓讀者自行比較梁振英和曾俊華之間的「各自表述」【表】。
例 如談及政府和市場關係時,梁振英多次指政府要「適度有為」:「經濟要發展,政府就要『適度有為』……當市場失效,未能發揮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為。」所
謂「有為」,實是干預,應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手法來干預市場,可謂全球經濟學者都難以一時三刻說清,但較明顯是財爺顯示自己依然相信市場,他在《預算案》 第17段重申:「現屆政府會繼續倚仗市場力量,以理性及務實的態度,配合市場的敏銳觸覺,抓緊發展機遇……」
查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用上 大量「套語」,如「內交」、「經濟民生不可偏廢」、「畫地為牢」、「寸土必爭」,但這些通通都未見於《預算案》之中。反之,曾俊華就有沿用前任特首曾蔭權
的「保就業」概念。時光返回2009年1月,時任行政長官的曾蔭權提出七項保就業措施,其後在下年度的《預算案》,曾俊華也提出以「保就業」為首要目標,
到這份《預算案》,雖然經濟環境及數據指標已大為改善,但他在介紹針對六大產業和支援中小企措施後,在第71段也提及:「我希望透過以上六項措施支援中小
企,穩住企業,減少職位流失,保障大眾就業。」
《財政預算案》由內容到用字,雖名為《施政報告》的延續,但更多是截然不同的理念、政策和措 施,甚至有些地方更一反過去《預算案》傳統。過往,曾俊華鮮有在《預算案》談香港核心價值或社會願景;然而昨天發表的《預算案》雖只有163段,但在多處 觸及香港核心價值及香港社會等議題。例如在第18段,明明談及港資和內地經濟融合的財爺,突然談起法治:「我們更加要保持香港國際都會的特色。我們需要認 清楚,香港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擁有完善的司法制度、公平的競爭平台,以及優越的營商環境。我們是一個重視自由、法治、廉潔等核心價值的社會,能夠跟國際制
度接軌。」雖然行文突然,但在法治及司法獨立性備受衝擊的今天,這番話對港人來說確是格外珍視。
另一有趣之處是,相比《施政報告》,《預算 案》更多談及社會遠景,而且有更多實際政策支持,而並非流於口號。曾俊華今屆在《引言》部分,明言要「創造一個關懷弱勢、公平兼有公義的社會」,到結語部
份,他再用多段說明以往和今天香港社會情況的看法:「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改善不少。當然,量度今天的生活水平,不應再用昔日的標準。」他還大談今天 社會特質,尤其是年輕一代「渴望建立公平、公義、人人活得有尊嚴的社會」。
平情而論,針對「關懷弱勢」、「公平」、「公義」等三方面,《預 算案》確有相對措施回應,例如關懷弱勢,包括提出向綜援戶、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及特果金受助人發額外一個月津貼,代交公屋租金、代交全港電費、寬免差餉
等;從公平角度,正如曾俊華所言相信大力投資教育有助「每一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他教育的撥備亦毫不吝嗇,例如向教資會多撥逾10億 元,向語文基金注資50億元,又加強對特殊教育的支援等。
當然,財爺出招也有惹非議之處,例如向特區政府獎學金注資4.8億元,供本地傑出 學生往海外知名大學修讀課程,但只要求他們回來擔任教席兩年,結果政策被網民狠批資助金額過大,但亦有評論認為規定尖子修讀英文和教育,無異緣木求魚;又
例如除落實公平競爭法立法外,《預算案》對「公義」貢獻幾乎沒有。但整體上,《預算案》似乎更能突出它在政府政策和行政措施中提綱挈領式作用,而且更能呈 現主政者管治意志。簡單來說,這份《財政預算案》,可謂更像本年度的《施政報告》!
紀曉風: 金針集 - 稅制檢討難避銷售稅舊路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成為「梁班子」後首份的《財政預算案》,雷聲不大而幾乎沒有雨點,跟劣評如潮的《施政報告》相比,如要市民作評分,高下之別相信不用筆者明言,而同版紀曉風更有關於《財政預算案》跟《施政報告》之詳盡比較分析。
誠 然,這份《預算案》暗藏願景,筆者此言實因《預算案》務實地就兩個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包括人口高齡化及稅基狹窄,作全面探討以尋求出路。曾俊華在《預算
案》第133至140段中,羅列圖表與數字來說明這兩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同時提出成立一個由庫務科領導的工作小組,以研究如何在公共財政上,為長遠的財政
承擔作周全計劃,小組將於年底提交報告。
要解決香港稅基狹窄,筆者上周曾撰文,指有聲音建議政府應重新考慮引入又稱銷售稅的商品及服務稅 (GST),而在昨天記者會上,有傳媒亦再度舊事重提,向曾俊華提問為何不趁經濟好時改革稅制。曾俊華的回應是,政府曾經進行稅制檢討,當時大家的意見,
是不想推出銷售稅,由於意見相當清晰,故政府便不再考慮。
但今時不同往日,市民過去反對不代表現時仍堅持,相反如理據充分,再度討論又有何不可?事實上,引入銷售稅有利有弊,筆者在此姑且拋磚引玉。
關於銷售稅之弊,包括「加劇貧富懸殊」、「現時百物騰貴」,更有梁振英曾開出「期票」,指未來5年毋須設立新稅種,但是,銷售稅其實也有可取之處。
在 此之先,筆者先跟大家了解政府的收入分析。資料顯示,現時香港的稅基,八成薪俸稅收入由20萬納稅人承擔,超過一半工作人口毋須交稅,稅基明顯有擴闊空
間,而薪俸稅是其中一個主要政府收入來源,未來一年的預算中,就佔總收入11.7%,而政府把薪俸稅歸類為「經營收入」;至於政府另一個龐大的收入來源,
就是地價收入,新預算中佔總政府收入達15.9%,達690億元。
翻閱過去十年的《預算案》,地價收入佔政府收入的比例,當中有八年逾一
成,由13.6%至25%不等【表】,比例最少的一年是03至04年度,只得1.65%,原因為何相信大家心中有數;另一次為08至09年,當時樓市市況 忽然逆轉,政府幾乎不賣地,令地價收入只得當年預算的四成。
有關數字反映出,政府其實甚依賴地價收入,而眾所周之,本港奉行高地價政策,最終孕育出地產霸權,亦令樓價因此長居不下,而引入銷售稅的「好處」之一,就是為政府引入可觀的新收入來源,以減低對地價收入的依賴。
根 據2006年發表的稅制改革諮詢文件,引用當年《預算案》數據作推算,估計如開徵銷售稅,一年可獲約280億元稅收,佔同年預算地價收益逾九成。簡而言 之,幾乎能取代地價收入。實情是,經濟周期對地價收入影響明顯,除令最終地價收入不時嚴重偏離預算外,金額亦大幅波動,由48.5億至830.5億元不 等,相差可逾十多倍,而經濟周期對銷售稅帶來的波動相對較輕,變相讓稅收變平穩。
再翻閱當年文件,就考慮擴闊稅基方案時訂下三個準則,包括 第一,能有效擴闊稅基,為政府提供穩定及可觀的收入以應付未來的需要;第二,公平、能符合「能者多付」的原則和不會拉闊貧富差距;及第三,能維持香港的簡
單低稅率稅制,以吸引資金和人才,保持香港的競爭力。當時諮詢文件的最後報告就總結,指「在參考了上述準則後,認為除商品及服務稅外,並沒有任何單一方案 可完全符合這些條件」,而觀乎有關準則的痕迹亦隱見於最新的《預算案》。那麼,在銷售稅這個「唯一」的方案外,試問還有新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