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上任後新人事新作風,首先公開解釋中聯辦的 角色,既說「西環不治港」,又說「西環要盡職」。我曾撰文評論,以過去十多年來中聯辦從隱形到高度介入香港事務(介入的具體內容可以爭辯,市民觀念應無異議)為例,指出如何在「不治港」與「盡職」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見《「西環不治港」說易行難》16.1.2013)。這篇文章想就中聯辦未來的定位和辦事方針提出一些意見,供有關人士參考。
根據張曉明的公開解釋,中聯辦的工作主要是:
一、認真執行中央對香港的方針政策
二、全面、客觀、準確地向中央反映香港的情況
三、堅定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的工作
四、在特區政府有需要時,積極提供協助
讓我逐項分析。
首先,自2003年五十萬港人上街抗議而事前中央不獲預警後,中央對香港的方針政策明顯比之前着緊,而中聯辦的角色亦因此變得比前積極得多。現在中央對一國兩制的立場是在尊重兩制差異同時,強調一國權威和國家安全。不論這個改變是否偏離當年鄧小平倡議一國兩制時的包容精神,中聯辦在港的職責卻毋須天天提醒 港人沒有一國,哪有兩制的大道理(反正領導人一有機會便會說,例如全國大人委員長吳邦國最近訪澳門時便複述這項國策)。中聯辦應該做的實事是了解並在有需要時,向中央分析兩制差異的積極一面,以及讓中央明白維持香港現行制度,包括自由、法治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這些工作與上述「全面、客觀、準確地向中央反 映香港的情況」不可分離,下面舉例說明。
在出席各界人士舉辦的新春酒會上,張曉明說他得到的印象是香港社會人士,包括普羅大眾,對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的工作,滿意度遠遠好過部分媒體的評論。這句話當然惹來部分媒體的猛烈批評,認為是妄顧客觀事實,盲目挺梁。但身在其位,張曉明不可能不挺梁,而他說話其實把梁振英本人與由他領導的特區政府分開。 然後他呼籲大家多些積極參與政事,而不是旁觀甚至是批評。此話雖然言之政治正確,但卻忽略兩項港情:一是市民看不到特首或特區政府有積極製造一個讓各界人士,包括泛民派積極參與建設香港的胸襟和環境;二是除了少數謾罵聲音外,不少批評,特別是來自學術界和獨立人士的,反映客觀事實以及包括具體建議。正如習 近平總書記說歡迎黨外人士的批評一樣,張曉明應該接受批評是另一個形式的積極參與。
在中聯辦的新春酒會上,張曉明主動提到中港矛盾,並且強調要保持理性、友善、實事求是、不誇大、不說傷感情的話、不做傷感情的事等。這些說話大方得體。跟着他說中聯辦會深入香港社會、廣泛接觸市民、深交朋友、虛心聆聽意見等,亦令聽者受落。不過,在深入社會方面,如何走出固有的愛國或利益圈子,真正明白不 反共但更愛香港的一般市民的看法(例如在日常生活上感到內地遊客和水貨客無處不在的壓力的上水居民以及揮動港英旗宣洩不滿而不是要求獨立的年輕人),然後如實向中央反映情況,是中聯辦應盡之責。在深交朋友方面,中聯辦不能對有大多數選民一人一票支持的泛民派視為敵人,或視而不見。曾幾何時,民主黨與中聯辦 官員言笑晏晏,現在民主黨領導氣憤難平。參與公投的公民黨被列入不受歡迎名單,但該黨的大狀代表不少堅持法治的知識分子的意見。假如中聯辦不與民主黨和公民黨以及工黨及其他泛民派溝通,如何能確保向中央反映的香港情況是全面、客觀、準確?
即使不提中聯辦在特首選舉中扮演的角色,其履行支持和協助特區政府施政的日常工作是「西環治港」形象鮮明的主要原因。先說一件小事。為了廣交朋友,近年中聯辦的地區工作不斷擴大,而其官員積極參與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正如西環朋友謝偉俊指出,中聯辦官員獲安排的主禮位置較特區政府的官員更優先。這不能怪主 辦團體,因為趨炎附勢是人之常情,況且有些主辦者更是心存期盼(例如政協是由中聯辦推薦)。但在主禮儀式及排位上令特區官員、特別是地區的政務專員淪為次等代表,損害特區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亦不符合中央維護香港高度自治的原則。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現時特區政府在立法會內缺乏穩定的大多數議員支持下,不少建制及獨立議員(特別是來自功能組別的)在投票上有聽西環不聽中環的傾向。這是因為聽西環可能日後有回報,而依法辦事的中環卻很難提供額外着數。這個死結只能通過最終落實的普選去解決。但在未有普選前,中聯辦可否檢討現時主動幫政府 (或應政府要求)拉票的做法?除了政改或二十三條外,其他政策應該屬於高度自治的範圍。假如中聯辦下定決心「積極不干預」,短期內這可能令特區政府或有關官員疲於奔命,甚至有好建議被立法會否決的後果。但假如中聯辦持之以恒,官員和議員便要各盡本份及承擔責任。這其實是體現中央尊重及維護特區高度自治的政 策。有權可用而不用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定力。但這正是鄧小平構思一國兩制時的偉大之處。這亦是西環在不治港但要盡職之間如何達致平衡的關鍵。
當然,現時制度是特首和特區政府在施政上左支右絀,動輒得咎的根由。這亦是落實普選不能迴避的原因。所以我期望中聯辦能在這個問題上向中央反映實情,恰如其份地履行其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