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有不少「沉默之聲」認為社會過於「政治化」,政客挑撥,八、九十後少不更事,政府縱有千般不是,但如此動輒得咎,只會增加內耗,每每看到示威者漸趨激烈的抗議手法就皺眉搖頭,認為香港要「去政治化」方能得救。
這些「沉默之聲」不全是受聘於建制派的打手,他們只不過被慣壞了所以才瞎了心眼,天真地相信因為香港人政治冷感,一心發展經濟才造就了今天的繁華安逸,卻不知這個城市每一次都因為政治的關係而躍進。四九年中國淪陷,大量資金人才流進香港,加上冷戰的政治原因,中國與西方猶如拉上了「鐵幕」 (iron curtain),香港左右逢緣成就了經濟傳奇的第一頁 - 轉口業蓬勃;香港的福利制度基本上都是在六七暴動後建立的,旨在安撫民情,抵抗左派;九七大限之前,為了增加政治談判籌碼,港英政府一改過往的專制,主動推行議會民主,若非中共從中作梗1,今日我們定必更能體會「政治化」的好處 - 權貴有財有權,市民卻能用選票制衡。
政府長期催眠香港人只是政治冷感的經濟動物,令他們潛意識以為和政治沾上邊的都不好,「政治化」正如「港女」一詞,意義早被掏空,只要往對方貼上這個貶義詞,就成了必勝的詭辯術。譴責CY僭建是政治化;上載內地人在港撒野圖片,予以批評中國人是政治化;反對中港融合令香港被吞併也是政治化……仔細一看,偏偏就是口裡常說不要政治化的人將事情政治化,因為如此就不用反駁那些有血有肉的論點,輕而易舉地站在不敗之地。
最成功「去政治化」的地方是中國大陸,因為連談談政治也不行,要求執行憲法內容就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孩子喝了毒奶粉要求合理賠償就是尋釁滋事;被官員迫遷收地,上訪就被拉進勞教所;最厲害的是在網聯網上搜尋「共產黨」,也成了敏感字。徹底去政治化的後果往往適得其反,令社會高度政治化,甚至連黃毛小兒都懂得權術手腕。
《請為我投票》是一齣紀錄片,記述了武漢市一班小二生投票選班長的故事。故事開始,小男生說他想當班長的理由是「班長就有權力,讓他站著就得站著,讓他坐著就得坐著。」而且少少年紀已經曉得「政治酬庸」,答應同學如果投他一票就給他當班會職員,又教唆其他同學「發動群眾」,在其他候選人才藝表演後起哄拆台,政治手腕不謂不嫻熟,而且一個小孩子竟然對權力慾有超乎尋常的熱忱,為了爭奪權力無所不用其極,也是正常國家少有的。
另一邊廂,另一候選人的父母是警官,紀錄片剛開始的時候,他的父母問了一個在我們看起來很奇怪的問題,他們問自己的兒子,要不要爸爸媽媽「做點工作」去爭取同學支持,小伙子一開始有骨氣地拒絕了,說:「不要控制別人,讓他們自己想,想投誰就投。」後來,他卻因對手的「政治手腕」而落了下乘,不得已接受爸爸的提議,動用爸爸的關係請全班同學免費坐鐵路,又在投票之前,當著全班和老師面前說要送點小禮物給他們,因為要預祝他們「中秋節快樂」。最後這個候選人當選了,實利賄賂戰勝了政治手腕。
有趣的是,老師最後總結,無論是勝是敗,同學也「收獲得了很多的經驗,和難得的教訓……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中,發揮具大的作用」,末了還要落敗的人向勝利者握手祝福,之後全班鼓掌,映襯課室牆壁上掛著「誠實勇敢,好學多思」的標語,戲劇性十足。這些小孩應該真的獲益良多,因為他們知道單單有政治手腕是不夠的,要玩黑吃黑,而且要時而打壓「群眾」,又要適時給他們一點甜頭,不擇手段原來也有分檔次的。
很多人說政治骯髒,只是透過譁眾取寵去攤分利益。然而正因如此,我們更加要破除黑箱作業的可能性,去政治化不代表世界從此變得美好,這只是自欺欺人。
嚴敏華被控襲警,判入更生中心。學校經常會邀請同學參觀更生中心,旨在令他們知道行差踏錯的後果,從而有所警惕。再過若干年,同學參觀的最大得著,可能就是知道不要為公義出頭,因為原來擇善固執是要「被更生」的。
當香港的政治打壓愈來愈肆無忌憚,你卻叫我不要太過「政治化」?這也是回歸祖國的一環嗎?「去政治化」為名,「去正義化」為實,從小調教幼童不要相信公義,潛規則橫行。社會沒有因此而容不下公義,只是把它當成共產主義,口裡說說還可以,誰要實踐那個大同世界就是笑話了,所謂「去政治化」,其實是權貴最厲害的板斧。
《請為我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