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網絡偶然讀到一篇「五毛答話範例」,當中示範某些網民的言談特色。譬如你在網絡批評「這雞蛋真難吃」,很多人就會不斷質疑你的立場、人格,而不去考究這雞蛋客觀上是否真的難吃。譬如這些回應會說「比前年的蛋已經進步很多了」(遲早改善論)、「嫌難吃就別吃,滾去吃隔壁的鴨蛋吧」(嫌棄就走吧論)、「下蛋的是一隻勤勞勇敢善良正直的雞」(動機純正論),以至「你竟敢說我們養雞場的雞蛋難吃?你站在誰的立場上說話?」之類質疑你有沒有權力批評的話。詞窮就會拋出「大家小心此人網絡地址在國外」(外國勢力論),說你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我偶然認識一些朋友,也是以當下的人際關係作優先考慮,而非以道理去討論事情的。這種思維的特點,是論者先觀察對方是誰、跟我是什麼關係,以對方與自己的身分地位衡量世事萬物。一提出反對意見就會被認為是破壞自己人關係,如:「自己家雞下的蛋都說不好吃,你還是不是人!」
這類思維,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們想分辨誰是「自己人」。人們最重視的,是這種思維的「和諧」,而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見到我與我「朋友」在認知上的「穩定」被破壞。萬一有不同意見發生的時候,「我」跟「你」的想法不一致,就會被認為是破壞兩人關係的導火線。因此,這種思維的特徵,是無論如何都要設法用上述古怪理由,令一些不同聲音與反對意見,消失於萌芽狀態。
鄉愿思維非敵即友
孔子罵這些人為鄉愿,其特徵是誤以為一個人說的意見,跟一個人的社會關係,是一一對應的。你是我朋友,所以意見要一樣,不然就是敵人。如果你硬是提出我聽不順耳的意見,就算這是真理(譬如:這個特首真的在說謊啊),還是要千辛萬苦令你不要改變從來「大家公認」(其實只有他這樣想)的「思想和諧」(和諧定義通常只有他自己認同)。鄉愿會以動機純正論說「他有心有力啊!」,或倒果為因的後果論說「一個經常鰠外面做事的男人,又經常飛鈬飛去的人,點可能記得咁多!」。最後,只能用「遲早改善論」叫大家先等待,「讓他專心開好呢條船」。「事實」不可改變,因此只能事後追認。要是你還是在批評,這些人就會認為你是敵人搞壞社會安寧。
這種思維錯以為在這個世界非敵即友。誰知道朋友的相反,不是敵人,而是陌生人。不同意見的人不一定是敵人,客觀事實不符既有認識,也不一定是邪說。至於敵人其實是什麼呢?不知道,因為敵人的概念原來只是思想偷懶的結果。最後,因為意見隨社會關係與時間變化,道理自然自相矛盾、立場朦朧、指鹿為馬,違犯了希臘哲人說的邏輯定律,也就是矛盾律(不能說是A又不是A)、排中律(要麼是A、要麼不是A)、同一律(A就是A)。此等簡單道理,是人類經過無數部落間鬥爭流血,花了上十萬年歷史才學到的教訓。過了二千多年,還有無數人以「客觀原則不適用於我」的原則去討論公事,只因為想維持美好的朋友關係。而某文明大國,還留於部落思維,真可謂情根深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