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施政報告,又引起不滿。不是沒有建屋大計,而是沒有顛覆型的新意思。
譬如,土地短缺,有大把可以開拓。首先,將香港的各大監獄:赤柱、石壁、芝麻灣什麼的,北遷到廣東腹地,監獄用地即刻可以騰出來建住宅。
犯刑事,一聽說要去大陸服刑,即刻魂飛魄散,信不信由你:一舉兩得,香港的罪案也會少許多。
從前英國的囚犯流放澳洲,新加坡馬來亞的囚犯放逐婆羅乃,法國有一個圭亞那,在加勒比海,還上演過一齣「巴比龍」呢。誰說監獄一定要在本土?不錯,台北有一座土城監獄,但孤懸太平洋,也有一座火燒島。
赤柱監獄一搬遷,「保育」也可以有一部份。譬如從前「三狼案」執行死刑密室,就不必拆,原樣保留在中間,四周夷為平地,建成屋邨,讓父母帶着孩子走過時訓誡:長大了,不要做壞事,不然你看,就是這等下場。
中國的「解放軍營」也不必要這許多,駐紮在深圳東莞,效果一樣。加起來,土地夠多的,一點也不用再去新界徵收農地。
還有哥爾夫球場、木球會、草地滾球會,從清水灣到九龍的佐敦鬧市,此等場所,純粹是殖民地時代特權產物。有幾個香港人會打草地滾球?土地收回來,也建居屋公屋,香港人口再多兩百萬,也夠地方。
人家英國殖民地政府,本來在遮打道有一個木球場,洋人在打球,黃包車夫在外面拉車,又是「華人與狗」的特權禁地。但七十年代末期,英國人眼見時勢變了,不必你來要求,也不必諮詢,主動把地交出來,這點洞燭先機的智慧,後來「當家作主」的人,再投胎十次,也學不到。
特區的「施政報告」,是模仿殖民地總督的「承傳」動作,喜歡東一句「高瞻遠矚」,西一句「長遠規劃」,中環人也時時學着洋人說「在盒子以外思考」,全是泡沫口號,怎怪得香港人覺得殖民地好?最怕貨比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