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

王澤基:十大趨勢多廢話




19654月,《電子學》雜誌發表了英特爾(Intel)始辦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撰寫的文章,文中預言在價格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積體電路(IC)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能增加一倍,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元可以買到的電腦效能,每隔兩年就會提升一倍。這一個反映當時資訊科技進步速度的預言,被稱為摩爾定律(Moore's Law)。

摩爾提出這預言時還未創辦英特爾,只是在Fairchild半導體公司當工程師。在許多年後他才承認,所謂摩爾 定律,只是由彼時以三數年數據作預測基礎,幸運的話,這預言可能撐得住10年。因此與其將那稱為甚麼定律或理論,不如說那是個願望。他提出有可能讓電腦效 率每兩年就提升一倍的說法,是希望推動同業一起朝這目標發展,促進科技創新。那同時是對行業的一種基準挑戰,如果積體電路公司無法跟上這進度,她們便會失 去行業的地位,相反如果有公司的效率提升能超越這基準的,她們將會獲得很大的優勢。

最近電子工程師開始發現積體電路的物理極限,相信兩年翻一番的效率增長神話很可能會在10年內消失。但即使如此,摩爾定律已一直成功兌現了近40年。

這定律是不是如摩爾所說,只是個願望呢?當然,他提出的時候,是希望他人能相信並且以此為目標進發,說來有點像自我完全的預言。但這同樣是基於他對電子學的認識,知道甚麼是可行不可行而提出的,這個願望反映的,是物理科學容許在現實出現的價值。

預測不準背後分析有價

願望與預測的界限可能很模糊,也常常被誤解為另一類。每逢一年之始,一班分析師、品牌顧問、專欄作家總愛寫下各式各樣的來年趨勢預測:十大就業趨勢、十大科 技趨勢、十大投資趨勢,就連旅遊飲食也有趨勢。這些趨勢名單,當然有部分是值得了解的想法,但用作填版位的也不少,因為欠缺周到的分析,只是單純的猜測, 讀者以這些預測作為判斷基礎,沒有意義事少,迷失方向事大。讀者在閱讀各篇趨勢預測文章,最好分辨那名單到底是預測還是瞎猜。瞎猜是一件簡單的聲明:我認 為未來將會發生甚麼;預測是複雜得多的分析,以理由推斷未來的可能性。預測的趨勢,應該是一個範圍或可能性,但能確確實實給予答案的,多半是「隨口噏」。「隨口噏」的結果,分別是「中」與「不中」,相反,有分析的預測,即使結果不正確,背後的分析思考仍然具有參考的價值。

看預測有沒有參考價值,首要問預測的到底是誰?一個在科技行業打滾了20年的人,對行業的認識該足夠寫一篇科技 趨勢預測,是不是可信性就較高呢?人會因為長年的經驗造成認知偏差,即使不是故意誤導,也可能作出過於樂觀的預測。當然,也會有人借這些趨勢預測作為市場 訊號,煽風點火加強一些產品或品牌的發展。因此即使是權威所作的預測也不可以盲目盡信,必須認清他們有否牽涉利益關係。

1231日過去,日曆上的年份換了,365日過後,數字又會再換一次。一年就是365天,僅此而已,這世上除 了交稅或體育聯賽,沒幾樣東西是每年重設再來的。趨勢是事件上升、高峰期到下降的動態周期,而且這周期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推動或影響其他事件動態。趨勢 不必在11日開始,也不一定要在1231日轉向或終結。

10年趨勢預測也有差落

預測國際大事, 一年時間發展不出甚麼趨勢。1 0 年又如何?美國的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NIC)是研究世界策略的情報機構,定期撰寫全球中長期的趨勢預測。1996年秋天,NIC與其他研究所、學者、傳媒、商界及政府要員合作研討並發表撰寫了一份報告,預測2010年時世界會出現的重要趨勢。今天看來,這些預測有多準確? 報 告認為到2010年的時候,世界的大多數衝突都是來自內部而非國家之間的。國家投放更多資源去解決自身問題,如人口老化、對物質進步的期望和需求等。但因 為持續全球化,即使是經濟成熟和政治穩定的國家,亦會失去控制國家事務的部分能力。報告預期通訊繼續便宜,大部分國家都有能力連接到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企 業因此能高速增長,連帶政府受益。但通訊技術的進步也將阻礙政府控制訊息,在某些情況下,會削弱政府的權威。經濟上,西方繼續領先,東亞出現更多新贏家, 非洲和中東會有更多的失敗者,世界的收入差距擴大,增長更加不均。

這些趨勢與現實尚算脗合,但同一份報告中,還有不少不着邊際的預測。例如,報告預視到了2010年,北韓的緊張局勢將 被淘汰,並會轉化成一個正常的狀態;西方會有無休止的2%經濟增長;戰爭武器會變得非常精準,衝突和成本亦因而減少。這些事情並沒有發生,北韓除了因其核 計劃為世界帶來比從前更大的威脅,政權外交各樣基本上也是保持不變。西方的經濟增長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拖累,導致國民個人收入也處於停滯狀態。戰爭武 器的確比1996年精確了不少,但很難認同戰爭成本降低,戰事也未發展至科技小說般的高科技戰鬥。

針對性預測多容易出錯

月前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了一份2030年世界預測,提到屆時亞洲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將會超越歐洲和美國合拼的力量,而中國經濟更可能在不到20年時間就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預測一出,即時在報紙佔了不少版面。但這說法到底有多重要呢?

1996年的報告結果就知道,太有針對性的預測容易錯誤,說法愈是模糊反愈顯得準確。最好的預測是建立於目前 的趨勢,以趨勢的極端結果作為預測。如果希望增加影響力,最好說點人們願望或恐懼的東西,譬如是中產的財富會持續增長、經濟快要崩潰、100年後會糧食緊 張之類。中國經濟進步、西方經濟停滯、中國超越美國,統統不是新觀點,但這些中國人喜歡聽,外國人亦惟恐這將會成真,加上20年是可見年期,才會特別搶 耳。現實中,這些預測並不會影響政府或企業的長期規劃。

摩爾定律的預測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明確而且有指導作用。一定對的預測是否最有用呢?不一定,很多對市場或者算命的預測因為一定對所以是廢話,譬如「今年的股市應該向好,但是有不少危險的時候」。

筆者建議還是不要看太多預測,大部分都意義不大,只會影響你的判斷。看多一點比較枯燥的數據,多認識這個世界,如政府統計處2011年的人口統計,或者《經濟學人》出版的《Pocket World in Figures》對我們做出正確判斷更有幫助。

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課程主任,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逾十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