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政治從來不是港人自由自「主」,過去是英國殖民者說了算數,香港人因此大多置身政治圈外。不過,經主權過渡的多年爭拗,向來對政治冷感的人,轉向熱衷於政事,受維持兩制及「港人治港」的吸引,頗有些有識見有才幹之士投身政治,可是,「港人治港」的面紗很快被揭穿,政治上一切北京一槌定音早成定局,有抱負有理想的幹才便再選擇入商界金融界發揮所長,政圈遂成為公共活動公開表演的馬戲班!不過,百餘年的殖民教育,滲透着英國人亦可說是西方社會價值觀的教育,加上因貿易關係建立的國際視野,培養出香港人充滿阿當.史密斯一七五九年便在《道德情操論》揭示的同情心,那與距今約二千四百年前孟子在〈告子上〉所說的同耆(嗜)、同聽、同美、同然,可說並無二致,古今中外「同理」。配合港人因為對現狀的珍惜而孕育出來的互相關愛,形成了不算與文明社會脫節的社會人格,在生活秩序和患難事故中自然流露,而這種人性,充分體現在去周港人響應紅十字會捐血呼籲而踴躍捐血上。本報專欄作者、電台節目主持人曾志豪在「臉書」上留言:「我要輪一四五號籌啦!香港今天很熱血!」知道紅十字會「缺血」之後,捐血港人由平均每天約八百人跳增至一千二百多人,不少人為捐血不惜輪候三四個鐘頭。在倒梁之聲響徹雲霄而西環高調挺梁形成偏激民情各執一詞的不和諧氣氛下,市民排長龍捐血,大大強化港人的自豪與身份認同感……。走筆至此,忽發奇想,如果最適捐血年齡的張曉明主任亦去排隊捐血,類似現代版的「滴血為盟」,認同他那番「西環不治港」論的市民必會更多!
便在「香港很熱血」這一天,美國《福伯氏(斯)》雙周刊公布新年度豪富榜,香港的「五十大」,與地產沾邊的佔了二十三位,早已躋身世界豪富之列的李嘉誠、李兆基、郭氏兄弟及鄭裕彤等,當然仍以耀眼的財富排在前列;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舖王」、「炒樓王」、「收樓王」及「中環釘王」等不能算是地產大亨卻與磚頭結下不解緣的物業揸(持有)家或炒家,亦登豪富榜高位。就盈利角度,香港地產一枝獨秀,彰彰明甚。反觀世界豪富榜上的前列人物,致富原因不是經營時裝連鎖店(如身家近六百億美元的世界首富〔西班牙〕Zara老闆)、電訊、電腦、股票投資、傢俬、網上銷售便是超市,無一與地產有關。可見香港地產得天獨厚、利潤特豐。
何以香港地產長期當旺?一句話,這是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有以致之。事實上,這些年來,致富的不僅僅是物業發展商,所有有舖有屋有廠房有商業樓宇以至有「車位」的業主,財富莫不水漲船高,均是地產市道興旺的得益者,問題只在程度差別而已;而所以有差別,在於有人安於現狀,有人則不斷冒險。顯而易見,看透政府「惜售」官地、通貨膨脹持續及香港成為「世界熱錢」聚腳點的人,加上看中法例漏洞在樓面面積上「大發其水」,因此莫不大發其財(這亦是世上其他安定繁榮地區地產商賺錢能力不及香港同行的原因);但那些滿足於自置物業及以為「買樓收租」勝於炒股或儲蓄的,亦均因樓
價升完可以再升而身家厚重,所謂「中產富翁」,比比皆是,而財富之源莫不與物業有關。
在「萬物皆有價尤以樓價高」的社會,財富上落於人後的,是錯過置業機會及根本買不起樓的一群,那些有財力的人應否在現階段置業,負責任的人誰都不敢提供答案,因為當今政府正在全力增加樓宇供應--包括增闢土地(改變土地用途及可能填海)供發展商興建物業及增加各類公屋供應。按照市場常理,供應增多(相對需求而言),樓價必跌,而失去累積財富的功能,對物業需求肯定萎縮,其所形成的惡性循環,意味地產市場將有調整。面對這種前景,希望藉置業「賺住賺價」的人,現在當然不宜入市;可是,如果政府經不起物業市道不景多方收入(賣地、相關稅款及收費)驟降的衝擊,必須於加稅率課新稅以至收縮建公屋數量和賣官地之間作選擇,它會否在財雄勢大地產商的壓力下,以整體經
濟利益為藉口改變政策?持肯定答案的人,便應趁「低」買樓!
二、和世界各地(包括內地)一樣,香港亦有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的問題,統計處資料 顯示,在二○○一年至二○一一年間,香港男性每月平均中位收入由一萬二千元增至一萬三千元,十年間只增百分之八點三;同期女性收入由一萬加至一萬一千,升幅百分之十。路人皆見,期間通貨膨脹大大超逾這種增幅(據中大莊太量教授估計,期內累計通脹增百分之三十),意味這十年間香港一般受薪者的收入是負增長。通脹(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遠遠拋離入息,主因是受聯繫滙率羈絆,港元兌多種貨幣特別是人民幣貶值,令進口物資價格上漲,加上租金隨樓價上升以至超級市
場缺乏全面競爭等,在在令香港消費物價大幅漲升;而比起期內物業價格平均漲升三點七六倍(九龍)及二點九五倍(港島),受薪者無力置業,十分顯然。
可是,在平均收入落後於物價特別是樓價的背後,大家不可完全漠視政府提供的公屋、居屋、廉租屋以至一系列名目繁多的津貼資助包括有薪假期、最低工資以至免費教育及廉價醫療服務等厚生措施,這種種香港人享受慣視為理所應得的福利,高稅萬稅且負上纍纍國債的發達國家人民固然視若等閒,卻令東南亞諸國以至內地人民
欽羨不置,這從那麼多外國傭工樂於來港工作而內地孕婦不惜付出重大代價要來港產子(遑論定額移民香港)可見。
貧富懸殊是香港社會避免不了亦 是普世現象,然而,輕率的廉價同情會蒙蔽理性分析!貧富的形成是秉賦良莠、智慧高下以至人生取態各有差異而引致(人生態度對財富累積極端重要。大約三十年前,筆者有一短文,指派給每名市民一百萬元,若干年後,有人成為富翁有人淪為乞丐。現在的情形亦如此)。當然,合理社會應有全面協助鰥寡孤獨老弱殘障即所
謂「窮民而無告者」的制度,對天災人禍的苦主亦應有給予援手的機制,但對財富不是非法掠取而得的富裕階級,大家不可把之妖魔化,不應視之為拉闊貧富鴻溝的罪人;在幫助低甚且無收入階級人士上即「扶貧」上,當局更應把那些有工作能力卻因惰性依賴性或看中制度漏洞而逃避工作的人(shirker)從受惠名單剔除。筆者向來認為,香港有不錯(當然可以做得更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扶貧委員會」實應把窮困者(poor)和赤貧者(pauper)分開,如此才不致冒 上把香港推進民粹式福利社會的不歸路--記住,成本昂貴的「免費午餐」只能增加不得減少,因此千萬不可因為一時衝動「開壞頭」。
香港雖然連續十九年榮登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合辦)的世界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地區,但今年在前五名自由度最高地區中,法治一項,香港最差;而由於憂慮可能失去已經擁有的自由法治,分化日趨明顯的社群遂為之爭論不休,令社會不和諧甚且在有心人鼓動下已有從言文之爭走向街頭對着幹的混亂局面,實在令人對前景不
敢樂觀。基金會同時提醒政府不可行「民粹」政策,即不可把低下階層的利益建築在犧牲富裕階級利益之上。
香港財政底子不薄,政治經濟發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基本上尚算安穩;梁振英把的是平安脈,明天公布的《施政報告》應下固本培元而不是死馬當活馬醫的重手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