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歐陽五﹕《南周》風波不妨「換位反思」




日前,《南方周末》被改稿一事引發沸沸揚揚的爭論,抗議、抨擊、流淚……各方取態將內地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演化得淋漓盡致。而今,事件平息,各方不妨作一些冷靜的反思。

在這場風波中,當事者《南周》、廣東宣傳部門被視為對立雙方,爭論者亦是左右分明,這種敵對思維覑實令人擔憂。而看待《南周》風波或許還有另外的視角,其中之一便是「換位反思」。

一方面,作為一家廣受知識分子歡迎的報章,《南周》雖不時宣稱「我的紙裏包覑你的火」,但其絕大多數言論尚屬客觀、理性,且注重拿難分寸,罕有突破當局底線的舉動。對於這種生存之道,廣東當局應有默契,事前督導和事後審查已足以體現「黨管媒體」原則,大可不必越俎代庖,「細心」到一字一句地修改文稿。

事後,官方態度有所轉變。坊間傳言北京某高層勃然大怒,下令嚴懲《南周》云云,但從後續處理來看,官方實際上並未採取高壓措施。履新不久的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承諾「不懲罰任何人」,北京官媒紛紛轉載的評論雖然傾向明顯,但顯然也沒有「勃然大怒」的火藥味,透露出官方對於涉事媒體的某種程度的寬容。

權威消息亦稱,中央和廣東官方達成共識,不會對《南周》及相關媒體秋後算帳,而是希望共同反思,改革媒體管理方式。此外,備受爭議的《環球時報》也已澄清:「我們從沒寫過南周事件是『境外勢力』操縱的,現在也不這麼認為」。

另一方面,在《南周》的不少聲援者看來,應該賦予媒體完全獨立的「新聞自由」。但是,如果從執政者的立場換位思考,中共堅持對意識形態媒介的管控,是避免政治道路「改旗易幟」的基礎保障。這種制度邏輯,決定了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的履職角色,如果外界一味將矛頭指向現行制度或庹震本人,不僅無助於制度改良,而且容易招致官方「見右反右」式的回擊。

《新聞法》不失為一把鑰匙

近兩個月來,新一屆中央領導人多次釋放明確信號,將堅持共產黨領導等重大政治制度,在政局穩定的前提下建設「小康社會」。而西方的批評者往往不能換位思考,無法理解甚至有意曲解中國現行制度的合理性,《南周》事件原本並不複雜,卻被借題發揮用以攻擊中國政治制度,這恐怕是高層火速介入「調停」的根本原因。

樂觀地看,《南周》事件為重新界定官方與媒體關係提供了一次契機。隨覑傳媒形態的劇烈變化,中央對媒體的監管權力出現了「模糊地帶」,造成監管缺失、權力濫用兩種現象同時存在。而要破解這一難題,上世紀80年代曾被提上立法議程的《新聞法》不失為一把鑰匙,唯有在法律框架內明確官方、媒體、公眾的許可權和義務,才能破除亂象,讓政府和媒體歸於本位,「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