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一位逃避共產黨南下來港、任職「荔園」遊樂場收票員的新移民秦厚修女士,在當時正門還對着九龍彌敦道的「廣華醫院」誕下了馬英九;一年後,他那身為國民黨黨員的父親馬鶴齡,不選擇留在香港調景嶺當難民,舉家遷往台灣。
馬英九一歲起在台灣成長,在國民黨的庇蔭下,逐步開展他由高學歷的秘書型黨工,繼而登上總統大位的政治傳奇——入讀「建中」、「台大」,留學「哈佛」——學成回台出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國民黨副秘書長、考研會主任、司法部長、民選台北市長。
首次參選 形象清新
2008年,台灣人經歷了陳水扁當政八年的貪腐和政商勾結的煎熬,馬英九以清新廉潔的形象乘勢而出,為國民黨奪回失去八年的執政權。他以七百八十萬高票,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當選總統;同時,國民黨亦取得立法院議席四分三的絕大多數,以及絕大部分的縣市長職位。
馬大勝令人驚奇之處,在於台灣的藍綠陣營對峙,像兩塊移不動的鐵板,雙方選民的穩定基本盤比例約為46:41.,餘下的13%是中間游移選民,勝負之差應該甚微,因此人們既期望也相信,他的大勝,是成就一個足以打破藍綠和省籍對立的契機。
他當選之夜,可能是台灣歷史上一個最令人激動和大喜的時刻:泛藍、淺藍、中間、淺綠,甚至有部分不屑陳水扁所為的深綠選民,很多都含着淚光慶祝,期待這位有超高民意支持度、充滿政治實力和能量的新總統,會有擔當、有作為。
把馬英九的政治生涯稱為驚奇,就是因為他的民意支持度像旭日的急升,也像山崩般的塌落,同樣令海內外華人意想不到。他上任後,在內政上對多方面的時弊,態度消極閃縮,並無作為;在第一年的「八八風災」處理糟糕,民望大插水,民意支持度曾低落至20%。
在剛過去的1月14日總統大選,馬英九面對競選新手蔡英文和弱勢的民進黨,纏戰竟然十分吃力。選前雙方估計勝負「五五波」,有些民調數據分析,馬英九甚至會敗選而令人才斷層的國民黨壽終正寢。
幸好國民黨在最後階段利用執政的優勢和行政資源打擊蔡英文;蔡亦在攻守應變上屢犯錯誤而失分,包括對「九二共識」的議題處理不佳等。馬終以51.6%的得票率(卻比上次選舉失去約一百萬票),獲勝連任。如此峰迴路轉,真是一場令人目眩的政權保衞戰。
政治歷練 不及李陳
有不少政治分析認為馬英九「無能」、「無感」(指他對人民無感,人民亦對他無感)、「柔性剛愎」像明末的崇禎帝、好任用私友而非能人賢士、不成熟似「超齡的
兒童」等等。這些批評,不容否認地大致描繪出他的負面的形貌。評鑑一個這樣的政客,解釋疑團,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他的成長背景。
他在政壇的崛起,與其他黨內外政客的歷練極為不同。馬英九是國民黨在威權時代悉心培養的模範生,極適合擔任秘書型的高級黨工。一個留美博士,懂英文、通外務,不管擔任黨務或公職,行事均守法拘謹。他與前兩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都極不相同。
李登輝博覽群書,見識甚廣,但反覆善變,就任總統後,兩下子就玩垮國民黨的舊勢力和人事體系,其知識水平和政治謀略,台灣高層領導人中無人能及;陳水扁則參
加過七八十年代激烈的「黨外」民主運動,擔任黨外政治犯的辯護律師。他們兩人均曾投身這些機會成本極高的政治活動,那時是要冒「殺頭」的風險的。
相反地,馬除了在七十年代參加過學生哥型的「保釣」運動外,並無參與任何推展台灣政治的改革或街頭運動;他也不是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這些對建設台灣有卓
絕貢獻的「技術官僚」。在黨內,他也未參與過任何激烈的權力鬥爭與傾軋。雖曾擔任過短期的司法部長,隨後當選台北市長,也只不過是李登輝當年收編舊國民黨 勢力掌中的一粒過渡性棋子而已。
以如此平順的政治經歷和學養不足的出身背景,卻能在國民黨複雜保守和注重輩分的政治文化中冒出頭來,那是他的幸運和機遇,但也是他的咒詛。
形象清新 最能吸票
馬英九的問題,關鍵在於他並非憑能力和政治家的抱負上位。他當選台北市長後,便立志走向總統之大位,他巧妙地營造一種清廉、乾淨、善良、能幹的形象,令選民產生了一種政治品味的取向,達到極好的吸票效果。
此外、再查看他的「陞官路線圖」:2004年,比他高半輩的連戰和宋楚瑜搭檔選總統,卻因兩顆子彈敗給陳水扁;連宋經歷兩次總統敗選後難以再起,馬在黨內已無強勁對手,人事的排列組合,在時間和機遇上對他均非常有利。
今次馬英九連任後,能否面對過去的缺失而有正面的改變?或因已無連任的壓力而更加我行我素?我們不易猜測。但馬的去留,是台灣人民透過民主程序決定的;今天
台灣的民主選舉,官民雙方的操作已非常熟練和細膩,動員能力和工作效率非常高,在投票日的晚上十時前即可完成點票,公布結果。台灣所累積的選舉實務經驗非 常珍貴,堪稱亞洲地區的楷模。
台灣大選對只有「鳥籠民主」的香港人有什麼啟發呢?港人手上沒有選特首的選票,選舉只是由一小撮難言有代表性 的「選舉委員」,在「豬」與「狼」之間圈選其一;這連間接選舉都談不上,港人自然怨憤難平,甚至覺得這種搞法,在觀感上比英治時代由倫敦派個普通的行政官
來統治還不如。
「港人治港」 何足懼哉
台灣人看在眼裏,必然會問,這是哪門子的民主選舉?哪門子的「一國兩制」?台灣人,不管顏色和黨派,只要看看香港這個「鳥籠」,就已值得每次選舉「含笑」投票了。
雖然中國政府對台灣和香港在經濟上不斷「讓利」,但最近的民意顯示,兩地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卻愈來愈低,對籠絡台灣人心和促進和平統一,並無幫助。
中國應該珍惜香港在促進兩岸關係的不凡角色,落實原本的特區《基本法》所定的「港人治港」方式。香港既已明言是「特區」,就不必顧慮在香港實行民主選舉,對內地可能產生的「漣漪效應」。
今 年將會就任的習、李兩位中國的新領導人,如能具有不一樣的新思維和遠見,不願見兩岸人民日加疏離,國內和香港的民怨不斷升高,就應珍惜和應用香港的法制和
公共行政的成就,加上台灣由威權統治演變出來的民主化經歷,幫助中國來日能夠真正「崛起」,這個國家才會成為一個長治久安、認同普世價值的大國。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