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八九六四是觸動香港年輕人前赴後繼投身傳媒行業的大潮,那麼2003年灰濛悲滄的氛圍,就是造就新一批傳媒中堅的小陽春。
多得當年互聯網已經興起,縱使上網速度沒有今天那麼快,數碼相機解像度仍未如人意,智能電話只聞樓梯響,連第一代iPhone也要四年後才面世,iPad則是科幻電影裏的產物……,但那一年的聲音影像仍可透過互聯網保存下來及廣為流傳,至今已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
民怨或再爆發?
過去十年,2003年發生的事一直與港人同在,那就像從未癒合的傷口,每當觸動就疼痛:二十三條立法風波、沙士、負資產、七一遊行五十萬人上街、財政司司長 梁錦松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下台、歌星張國榮愚人節跳樓亡、歌星梅艷芳病逝……;今年正好是2003年的十年祭,今年會否是香港另一個轉捩點?從元旦日紛 亂的開局形勢看來,今年將會是很不平靜的一年。
2003年民怨總爆發,歸納原因在於經濟、政治和民生都一團糟,加上世紀疫症奪去299條人命及二十三條立法衝擊法治,香港核心價值似瀕臨瓦解邊緣,迫得市民上街吶喊表態,結果把歷史改寫。
目 前,香港形勢隱隱然與當年相似,例如經濟方面,熱錢湧港令樓股齊創新高,但本港貧富懸殊仍不斷加劇,政府執意推出5000個白表名額免補地價購買居屋,無
疑抵銷了「雙辣招」效應,令中小型樓宇價格持續上升,租金不斷增加,害苦了最水深火熱的基層市民。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經濟逆轉就會負資產滿街,始作俑者的 梁振英必然成為眾矢之的。
政治和法治方面,問責官員、官方機構已出現「用人唯梁」情況;律政司要求法院就外傭案提請人大釋法,以解決雙非嬰兒問題,惹起法律界反彈仍無動於中,一切顯得肆無忌憚,絕不受民意影響;此外,親中人士不斷放口風為二十三條立法護航……。看來一場政治和法治風暴將會殺到。
至於民生方面,正如某位敢言的「梁粉」所說,目前政府是「講咗當做咗」,不斷把「做實事」掛在口邊,實質房屋和扶貧藍圖仍未落實,還攬着長者交通優惠的前朝功績去邀功,對改善貧窮問題卻沒有多少幫助。若《施政報告》沒有實質扶貧政策,恐怕連最擁護政府的一群都有怨言。
當 然,誰都不希望世紀絕症重臨香港,但今年有一個炸彈是2003年所沒有的,那就是民權的覺醒。這可以說是始於當年的七一大遊行,經過十年醞釀後已茁壯成
長。那種覺醒是來自港人渴求維護始於殖民地時代的生活方式——不是追求港獨,而是想堅守法治精神、廉潔制度、言論自由,以及一直追求的公義社會。因此,過 去數年有反高鐵、守衞菜園村、反國教、守護新界東北、不要水貨客等等,對於土生土長的新一代香港人來說,這裏不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而是要守
護的家園;幸福的家庭不是單求賺錢和發展,當中還要有倫理公義,弱勢者要得到照顧,最重要的是,要有愛。
梁振英本月中將會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據說建制派和泛民都積極提出意見,最終當然由長官意志拍板。身為小市民,只希望高高在上的行政長官聽得懂沉默的民意,不要把「與民為敵」當作「英雄氣概」。
社協「收錢變節」?
十年過去了,請香港人撫心自問,今天是否活得比當年更好?假如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那麼在可見的將來,大有機會再來一次民怨總爆發;當世界愈亂,傳媒存在的價值就愈高,留守在這個行業才更有意義。
有指社區組織協會(SoCO,簡稱「社協」)收受巨額捐款後「變節」,拒絕參加元旦日倒梁大遊行。社協連日高調反駁,發聲明指《蘋果》報道失實,又指經過了解後,相信受訪兒童沒有說過「不介意特首講大話」。
社 協植根深水埗,專門服務基層市民,對於窮戶、新移民和露宿者來說,社協往往是最後一根救命草。該會利用有限資源照顧最多有需要的人,幹事必須靈活變通。社
協也搞過許多不同方式的遊行和抗爭,那種堅持和拚搏精神得到許多行家、尤其是新入行記者的認同;多年來,許多傳媒機構都落力報道社協的相關新聞,不少記者 還出錢出力,捐款之餘亦為社協義務採訪攝影,務求為基層市民出一分力。
套用梁振英式用語去形容:社協有否變節的問題,不是單純的去不去元旦遊行的問題,而是該機構無視特首的誠信問題,只看重民生議題就去挺梁,如同為了溫飽而犧牲社會公義。
原 本備受傳媒尊重的何喜華,替梁振英助選時的言行令不少記者側目,「代表作」是在電台節目為梁振英「申冤」,指他並非八萬五建屋計劃的主導者,還有幸獲左派
報章大篇幅報道。到去年立法會選舉時,何喜華又以「個人名義」支持建制派的蔣麗芸和田北辰,傷害了不少社協支持者的感情,甚至成為報章新聞,而「何喜華變 節」的說法早已不脛而走,缺席元旦遊行只是讓爭議順勢浮面而已。
社協有否變節的爭論點不在於小朋友說過什麼,而是社協幹事的立場是什麼。元 旦當天,商台節目主持人李慧玲與社協幹事施麗珊透過電話對話,施麗珊確實地說:「究竟佢(梁振英)係咪講大話,大家係未清楚;就算佢有時講錯嘢,但唔等於
佢而家要落台。……就算佢喺僭建有講大話,但我哋最關心佢喺民生問題上有冇講大話,之前係個人問題。」(真實對白)
幹事表達不清?
李慧玲揶揄施麗珊的論點「連民建聯都講唔出」,為這種邏輯感到很難過、很悲哀;施麗珊則抨擊節目主持人針對梁振英,「唔見你對曾蔭權咁嚴厲」,並堅持要給時間梁振英完成政綱,目前「看不到為什麼要叫他下台」。
真正令人傷心的,正是施麗珊這番話。
風波鬧大了,社協主任何喜華連日來接受採訪,為此解畫,聲稱收取捐款時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當初支持梁振英參選是基於他的基層和扶貧政綱;但對梁執政半年的表現感到失望,覺得他處理僭建時誠信有問題,並支持立法會啟動彈劾特首和不信任動議程序。
何喜華與施麗珊的論調相異,令人感到社協有「內部矛盾」。這個組織到底是抱着爭取民主信念為民生打拚,抑或為了窮人有飯吃就不要民主呢?難道民生和民主不能共存嗎?
筆者身為社協的支持者,對該會成為「梁粉」和親建制而感到痛心,但同時相信當中員工絕非為個人利益。傷心過後,願意給多一點點時間去觀察,只望社協只是表達不清,而非真正變節。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