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

劉細良: 論西環不治港


中聯辦新領導張曉明新人事新作風,主動在傳媒面前談西環治港及廿三條立法,有話直說,總比打官腔好。

他表示西環不治港,西環是履行中央給予的職責,這是回應了去年那場特首選舉所產生的風波,梁振英被指乃中聯辦傀儡,當選翌日高調往中聯辦謝票,那一張彭清華、李剛、曹二寶送別的照片,令香港人心裡很不舒服,西環治港之說,甚囂塵上。

西環回歸後在本地政治影響力上升,是不爭的事實,細心分析,香港政治體制落伍,建制派四分五裂,官僚集團退縮,都是形成西環治港的客觀基礎。可以說造成西環治港形勢,有主動,亦有被動一面。

首先從地區層面而言,九七前除了親中政團,地區左派組織外,亦有政府民政總署系統,而且係處於強勢。一直以來官僚集團通過地區政務專員,分派政治利益及酬 勞,建立主從關係及地區政治網絡。獎賞包括委任區議會議席、分區委員會、地區滅罪委員、大平紳士,及進一步推薦入全港性的法定諮詢架構之中。本來民政系統 相對獨立於建制政黨,在九十年代兩大派爭持不下時,多由委任人士當區議會主席。

但自問責制實施,民政事務局長由親中人士出任後,地區政治出現新變化,地區專員地位開始下降,西環影響力持續上升。主要原因是西環掌握了更多獎賞資源,也 可對不聽話者施以懲罰。換句話說,走建制路線的地區政客,椿腳,在三方勢力中,選擇跟西環好過跟政黨或跟官僚。在每屆選舉中,西環有足夠權威及利益去協調 選區衝突,在用人方面則務實至上,目標為本,不似官僚按本子辦事。而地區政客紳商也是務實利益掛帥,加上地區專員三年一調動,欠缺長遠經營地區的想法。此 消彼長下,西環影響力日増。

在政府施政層面,因政治體制設計不合理,所謂行政主導體制,政府竟然在議會內一票都沒有。建制派要面對選舉壓力,不能事事均扮演政府忠誠支持者,加上黨派 林立,誰也不服誰,政府要拉票乞票,建制派政客也不一定俾面,反正對他們的政治賞罰機制,也不是掌握在特首手上。在重大施政,法案及撥款爭議中,要令建制 派歸隊,唯有由西環出手「㩒制」,這也造成了西環政治影響力上升。

張曉明領導下,西環能低調行事,香港人心裡會好過一點,但在梁振英弱勢政府下,他本人加上梁粉均無足夠政治能量去整合建制派,相信今後只有更頻繁地求助於西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