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何偉立﹕落後於形勢的財政預算案




正當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準備得如火如荼之際,政府已先行「放風」,降低公眾對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期望。然而,以新政府民望之低,很難相信政府能大幅減少「派糖」的金額。

本來,在政府大量儲備及財政盈餘下,撥出一部分作「派糖」來減輕各階層的壓力,實屬無可厚非。不過,政府在過去6份預算案中,提出的「一次過派糖措施」,總額竟高達1805億(表一),相當於平均每份預算案派發300億元,是否有點過分?

1805億究竟有幾多?如果以土地開發加建築成本不需3500元一平方呎計,1805億可用來興建超過10萬間500平方呎房屋,改善數十萬人的住屋條件。當然,筆者無意嘩眾取寵,低估開發足夠土地的難度。提出上述的計算,旨在說明以政府花在「派糖」的金額之巨,如能善加運用該等金額,持續改善房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各項公共服務,效益應遠高於一次性的「派糖」。

只可惜,政府每遇到增加各項公共服務的訴求時,總是支吾以對。財爺曾俊華就不只一次宣稱,政府已大幅增加開支去回應訴求。的而且確,政府的總開支於過去5年大幅增長,但政府所增加的開支金額,不少都投放在「非經常開支」及「非經營開支」。數據顯示,能夠持續改善各項公共服務的「經常開支」雖然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卻相當有限,升幅遠遠落後於其他項目。究其原因,主要由於政府近年在預算案中都推出大量「一次過派糖措施」,去取代經常性項目的支出。政府的總開支無疑增加了不少,但大量寶貴的公帑卻被花在低效益、短視零碎的「一次過派糖措施」。這種缺乏長遠承擔、欠缺長期規劃的財政管理手法,導致政府每年花費大筆公帑,卻無法回應民間訴求及解決社會矛盾,反而催生「派糖文化」形成民粹風氣,徒然浪費珍貴的公共資源。

政府收入結構的矛盾

造成這種困局的原因,固然與政府官員保守因循的官僚習性有關,但客觀環境也局限了政府迴轉的空間。長期以來,政府的收入波動不定。因此,政府官員堅持嚴格控制「經常性開支」,即使預算案出現巨額盈餘,亦只能以「一次過」的派糖措施來回應社會訴求。而未能以全新思維,去解決開支壓力持續增加,但收入波動不定所帶來的政策矛盾。

「新力量網絡」即將發表來年的《香港公共財政評估報告》,全面分析香港的公共財政體系,並提出具體改革建議。研究顯示,特區政府收入波動不定的根本原因,在於賣地收入、印花稅以及各項投資收入(我們統稱為「波動收入」),隨着地產及投資市場而大起大落。當地產及投資市場興旺之時,3項「波動收入」可以貢獻四成的政府總收入;相反,當地產及投資市場萎縮之時,3項「波動收入」卻只貢獻約兩成的政府總收入(圖一)。

由於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3項「波動收入」大起大落,令政府的財政狀變得極不穩定、難以預測,政府官員因此傾向嚴格控制「經常性開支」增長,不會將「波動收入」的龐大收益,貿然用於增加「經常性開支」。

為收入結構作新的詮釋註解

要對症下藥,首先得掌握問題所在。無論社會大眾接受與否,都不能改變地產金融對香港經濟影響愈來愈大的事實。圖一除了指出由地產金融所帶動的「波動收入」大上大落的特性外,「波動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的比例也一浪高於一浪,這正好反映地產金融對香港財政的影響與日俱增的情。

過去6年,政府未能認清形勢。結果一方面導致教育、醫療、房屋等政策未能大步作出重要改革,另一方面大量盈餘則被撥作財政儲備,或用以支付各項「一次過措施」派糖,令公共資源嚴重錯配及浪費。

當客觀環境形勢改變時,人們就只能調整自己或制度以配合形勢的轉變。現時香港的經濟結構與回歸前已大為不同,硬跟港英時代所定的理財哲學,墨守成規,只會與現實愈來愈脫節。當然,審慎理財的理財哲學應珍而重之。但面對現時已改變的政經形勢,政府實有必要為已改變的收入結構作新的詮釋註解,妥善管理來自地產金融大起大落的「波動收入」。唯有如此,方能物盡其用,靈活運用地產金融的大筆收入,支持各項社會經濟建設。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理事、天駿資產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