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明報社評: 鄧對港政策精髓是不干預 期望張曉明以鄧為師




來港履新約3星期的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昨日藉首次出席公開活動的機會,主動向傳媒發表談話,特別提到「西環不治港」,相信是刻意回應市民對中聯辦角色的疑慮。不過,張曉明在講話中,並無提到中聯辦不會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反而表示「西環要盡職,要把中央賦予我們中聯辦的職責履行好,把我們該做的事情做好」,張曉明對此沒有演繹解釋。這一段「盡職」說話,可以有無限想像空間,近年備受非議的中聯辦干政,會否戛然而止,暫難有定論。所以,張曉明或許認為表明「西環不治港」是立此存照,而以本港近年經歷的情況,港人只能以「聽其言,觀其行」來體待,而判斷的一個重要準則,是中聯辦有否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矮化特區官員損政府權威的活動  中聯辦官員須警惕

在董建華任特首期間,中聯辦自我克制,不插手香港內部事務,港人對中央和中聯辦恪守特區政府高度自治,給予高度評價;但是在曾蔭權任特首的7年,中聯辦涉及香港內部事務的手愈伸愈長,介入立法會選舉和涉及一些人事安排等,愈做愈肆無忌憚,近年中聯辦成為港人遊行示威熱門地點,就是反映許多人對中聯辦干政的不滿。

昨日,張曉明描述中聯辦的工作,包括「繼續致力於全面、客觀、準確地向中央反映香港的情況,認真地執行中央對香港的方針政策,繼續堅定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施政,在特區政府有需要的時候,會積極提供協助,繼續廣泛地聯繫香港各界人士,多交朋友、廣交朋友、深交朋友,交知心朋友」。從字面上,這些說法,與他在〈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一文中提及的3個權力,調門顯得較低;那3個權力,即是要行使好中央對特別行政區的權力、落實好中央對主要官員的任命權、落實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特別行政區的監督權,對此,許多人解讀是要加強對香港的控制。

張曉明的「軟話」,在有更多事實證明之前,無法解讀為中聯辦不再干政,事實上,他雖然說西環不治港,但是說西環要盡職,做好該做的事情,加上特區政府有需要的時候,中聯辦會積極提供協助。而他說了這麼多,港人最想聽到的「中聯辦不會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卻未宣之於口。港人對中聯辦干政的疑慮,顯然未能消除。

近年,關於中聯辦與特區政府的關係,還有一個觀察點,就是中聯辦官員和特區官員一同出席活動時,特區官員有意或無意之間被擠壓的情況。以張曉明昨日出席的活動為例,由「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主辦,主禮嘉賓是張曉明,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以嘉賓身分出席,以曾德成的級數,由張曉明領風騷,可以理解,不過,主辦當局印發的活動資料,在出席嘉賓排名,排序是王志民(中聯辦副主任)、曾德成、陳林(中聯辦辦公廳主任)、楊立門(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其後是其他嘉賓。

從排序看來,這個活動無疑以中聯辦官員為主,特區政府官員為副。張曉明的排名高過曾德成,不會引來異議,但是王志民排在曾德成之前,陳林排在楊立門前面,使得特區政府官員在這場活動成為配角,甚至布景板。以往,類似場合以特區官員為主,近年,中聯辦官員凌駕特區官員的情況,頗為常見,情或許只是主辦當局刻意逢迎,與中聯辦官員無關,但是吹捧中聯辦官員,矮化特區官員,恰恰反映香港愈來愈多人認為中聯辦才是「主事人」。至於中聯辦為何予人這種認知,是港人憑空想像出來?抑或中聯辦打造出來的形象?這些問題都值得中聯辦、特區政府,以及主辦單位注意。我們認為,屬於香港內部事務的活動,應該以特區政府官員為重為先,切忌予人喧賓奪主的印象;對那些刻意逢迎中聯辦的主辦單位,中聯辦亦應知所警惕。

中聯辦官員愈強勢,特區官員就愈顯得矮化,對特區政府和官員的權威構成衝擊;另外,在同一場合,中聯辦官員與特區官員的關係,宛如內地官場的黨委與政府官員的關係,例如十一南丫島海難,前任中聯辦副主任李剛第一時間到醫院視察,並對傳媒發表談話,而特首梁振英則在旁邊聆聽,這「經典」一幕,惹來中聯辦干政的質疑。所以,要體現港人治港,中聯辦官員必須自我克制,應時刻警惕搶去特區官員的風頭。這樣並非面子問題,而是港人治港的表徵。另外,當然是中聯辦要讓那些「擦鞋仔」港人知道,吹捧中聯辦和官員不會得到好處,香港由特區政府當家作主,是利益的分配者。要做到這樣,前提是中聯辦必須克制,不沾手香港內部事務。

房探民隱有助了解港情  但要小心政治意涵

張曉明透露上任之後,為真正融入香港社會,搭過地鐵,感受到交香港通便捷、現代化城市管理的高水平,又到過深水,探訪基層居民及劏房居民,感受到那份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對改善生活環境的熱切期盼。就中聯辦主任這個職位,張曉明是外派幹部,他走出辦公室,到社會上做實地調查,探尋民隱,更深入認識和了解香港,增加對香港的感性認知,對於他在香港的工作有幫助;不過,張曉明的劏房之行,使人聯想起當年許家屯的九龍城寨之行。

30年前,許家屯來港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當時正值中英會談,中英雙方明裏、暗裏都在角力和鬥爭。許家屯到任未幾,就微服到九龍城寨走了一趟。九龍城寨在香港問題中有特殊地位,在3條不平等條約中,它未割讓給英國,許家屯走訪城寨,「行使主權」政治意涵甚為明顯,反映了當時中英的鬥爭。內地官場,官員的行誼,都被認為有政治意涵,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次離京南巡廣東,走21年前鄧小平南巡的足舻,被認為他會堅持開放改革。張曉明走訪劏房居民,除了要親自了解劏房情況,感受居民處境外,會否有什麼政治意涵,只能靜待事態發展了。相信很多人都會關心:張曉明看過劏房了,他會否有跟進舉措?

我們指出政治意涵這一點,旨在說明香港事務只要涉及中聯辦官員,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因為劏房是內部事務,中聯辦主任去探訪後,會否「指示」特首和政府如何解決劏房問題?港人這種心態,實際上是在留意中聯辦有沒有干預內部事務。張曉明或許會認為這是杞人憂天,不過,這是過去數年港人切身感受的心理反彈。

在昨日的論壇中,張曉明以「視線」和「眼光」訓勉香港年輕人,表示眼睛看到的地方稱之為「視線」,只決定現在,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稱之為眼光,則決定未來,他相信本港年輕人都是有眼光之人云云,期望他們看到國家的發展和自己的前途。張曉明這個視線、眼光理論,有啟發性,放諸香港事務,「視線」若解讀為加強介入處理香港眼前的問題,則「眼光」就是當年鄧小平制定對港特殊方針政策的大戰略和大智慧。鄧小平對港政策的精髓是不干預,期望張曉明以「眼光」的高度,執行對港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