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的最新民調顯示,受訪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持續下跌,80後(年輕人)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則較「非80後」明顯為高。年輕人是回歸後才受教育的一代,「本土意識」抬頭明顯不是殖民地教育使然,內地及香港政府除應反思自身管治出現的種種問題外,欲要港人認同中國必須先認識中國,加強中國歷史教育、讓年輕人批判地認識自己的國家,是值得重點思考的方向。
調查發現,受訪者認同「香港人」身分的有23.4%,是2002年以來新高,但認同「中國人」身分的只有12.6%,是調查自1996年以來的新低。此外,受訪者對國旗國歌感到自豪的比率亦較2010年大幅下跌,感「抗拒」的則是調查以來的新高。調查亦把80後(32歲以下)及非80後(33歲或以上)作一分野,發現80後年輕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比率有33.3%,明顯較非80後(20.3%)為高。
調查反映港人的「本土意識」提高,社會應以正面及積極的態度視之,並客觀分析其背後的成因。
本土意識抬頭,一種解說是近年天星碼頭皇后碼頭本土保育等事件升溫,讓港人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上升,這說法有一定的說服力。近年港人對香港集體回憶的愛護、歷史文化及自然環境的保育意識上升,對香港歸屬感有增無減。此消彼長,內地政府近年處理維權問題不斷犯錯,冤案頻生,令人反感,反映在對國旗國歌感到自豪的比率下跌之上,亦甚為正常。
年輕人本土意識抬頭,是可以理解的。上一代港人或其父母大都由內地來港,與內地聯繫較強,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自然較強;年輕人則大都在港出生,以「香港人」自居也很自然。隨覑愈來愈多港人土生土長,本土意識勢必不斷上升;為了加強港人對國家的認識,一個較小爭議的做法是重視中國歷史教育──回歸後,香港不少中學局部或全部取消中史作為獨立必修科,被教育界批評為摒棄國史,如割國脈,現在是時候認真檢討並重新出發了。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曾經建議,把中史列為初中必修科,並直接教授六四事件等中國近代重要史實,以身教、潛移默化教學生認識中國。他認為,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彼此不可分割,好的國民教育必須做到「知、情、意、行」,即先全面認知國家史實,再發展出情感、意欲和行為,缺一不可;香港推動國民教育應包含國史、國情及港情元素,「國史乃國民教育教育的根本,學生要打好國史基礎,例如六四事件為中國近代重要史實,內容必須觸及」。何漢權的提議值得關心下一代的港人思考。
要推動年輕一代港人認識自己的國家、認同「中國人」的身分,不能靠硬銷。讓學生認識國史,並批判地學習國史,方是正途;由此而生的「中國人」認同感,才是發自內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