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戰令、政治協商會議、軍隊整編與統編方案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馬歇爾離華盛頓來華,杜魯門發表聲明,闡述對華政策。第一,希望國民政府與中共軍隊停止沖突,由主要政治分子代表共同參加之全國性會議,促成統一(即國共停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第二,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如其基礎擴大,容納其他政治分子,必能促進中國之和平統一與民主改革,一黨訓政,似須修改(即改組國民黨政府為聯合政府)。第三,共產黨自主軍隊的存在,實與中國政治團結,背道而馳,在廣泛代議制的政府建立之際,所有武裝部隊,應歸編國軍(即共軍改編為國軍)。第四,中國按照上述途徑向和平之道邁進之際,美國即協助國民政府從事建設,改善經濟,建立軍事體制(即美國給中國以經濟援助)。第五,重申有關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中俄同盟條約,將東北歸還中國,清除日本在華勢力。在華北之美國陸戰隊為協助國民政府解除收復區內之日軍武裝,並促使其撤退(即東北應交還中國)。第二項非國民黨所願,第三項非中共所能無條件同意,第四、第五兩項,最為蘇俄所忌。
十二月二十五日,馬歇爾抵重慶,兩天後,政府與中共會談恢復。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決定由政府代表張群,中共代表周恩來與馬歇爾組成軍事三人小組,商討停止沖突,恢復交通辦法。一月十日,議定如下:
一、國軍及共產黨領導下之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戰斗行動(一月十三日起生效)。
二、除另外規定者外,軍事調動一律停止。
三、破壞與阻礙一切交通線之行動必須停止,所有阻礙交通線之障礙物應即拆除。
四、為實行停戰協定,由政府、中共、美國代表各一人在北平組成一軍事調處執行部。所有訓令及命令應由三方一致同意,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經軍事調處執行部發布之。
五、下開規定……亦經政府與中共代表同意:第一節對於政府軍隊之開入東北或在東北境內調動,並不影響,惟每日通知軍事調處執行部。
以上辦法當日分由國民政府蔣主席、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下令所屬遵行。
政府與中共先已同意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停戰令發布的同一天開幕,參加的包括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代表三十八人。①蔣主席致詞,希望會議樹立民主楷模,宣布政府決定實施人民享有各種自由,各政黨一律平等,實行普選,釋放政治犯。周恩來致詞,謂應痛下決心,永遠使中國不再發生內戰,歡迎蔣主席關於保証人民權利的四項公布,青年黨、民主同盟及無黨無派代表亦有相同表示。實際上所謂政治協商會議不過是有第三者參預的國、共談判。第三者的立場亦不盡同,青年黨及三分之二的無黨無派代表大致站在國民黨方面,民主同盟(國家社會黨、救國會等)及三分之一的無黨無派代表與中共一致。一月十日至十九日,經過九次會議,重大議案討論完畢,未了之事,分組續商,憲法草案及軍事兩組首先達成協議,繼為施政綱領、政府組織、國民大會三組。二十七日,周恩來飛返延安報告,三十日復來重慶。三十一日,政治協商會議舉行第十次會議,通過下列決議後,即行閉幕。
一、政府改組:(1)國民政府委員為四十人,半數由國民黨員充任,餘由國民黨以外人士充任。涉及變更施政綱領之議案,須獲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之贊成。(2)行政院各部會長官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中之七至八人(即兩者總額之半數),請國民黨以外人士充任。中央及地方行政機關用人,不得有黨派歧見。
二、和平施政綱領:(1)尊奉三民主義為建國之最高原則。(2)在蔣主席領導下,建設統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國。(3)確認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合法,為達到和平建國之途徑。(4)用政治方法,解決政治糾紛。
三、軍事問題:(1)軍隊屬於國家。(2)軍黨分立,軍民分治,以政治軍,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利用軍隊為政爭工具。(3)改組軍事委員會為國防部,內設建軍委員會,由各方人士參加。(4)軍事三人小組應即商定軍隊整編及共軍編入國軍辦法。
----------
①一月六日,國民政府公告召開政治會議辦法,蔣主席聘請之代表計國民黨八人,中共七人,中國青年黨五人,村治派一人,第三黨一人,無黨無派(即社會賢達)九人,按青年黨時已與民主同盟分離,村治派與第三黨仍各自保持其組織,故屬民主同盟者共七人。
四、國民大會:定於本年五月五日召開,制定憲法,舊代表外,增選台灣、東北代表,各黨派及社會賢達代表若干名。①
五、憲法草案:組織審議委員會,於六個月內修正國民政府在抗戰前公布之憲法草案。
二月九日,軍事三人小組開始集會,政府代表改為張治中,中共及美方代表仍為周恩來及馬歇爾。三月五日,議定"軍隊整編及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
一、根據方案決定具體辦法,由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限十八個月完成。
二、最高統帥撤免中共軍官,應由中共代表提名之軍官補缺。
三、使用陸軍鎮壓國內騷亂,須經國民政府委員會同意。
四、在第一期十二個月內,政府軍整編為九十個師,中共軍整編為十八個師,在第二期六個月內,政府軍整編為五十個師,中共軍整編為十個師。②
五、第一期統編四個集團軍,每一集團軍由政府軍與中共軍各一軍編成,第二期統編六個軍,每軍由政府軍與中共軍編成。
六、各省保安部隊以一萬五千人為限。
二、國共及中俄關係的惡化
政治協商會議有了結果,各方大都感到欣慰,甚至莫斯科亦說停戰令及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第一步。中共尤為滿意,會議閉幕之日,周恩來代表毛澤東及中共中央向馬歇爾致謝,稱道他態度公正,面遞毛的書信。他(周)說,中共准備對地方性及全國性事務與美國合作,美國式的民主將在中國開始。目前中國尚未具備社會主義的必需條件,中共並不欲在最近的將來使之實現。中國應走美國的道路,致力於民主、科學,特別是農業改革,工業化,自由企業,發展個性,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繁榮的中國。並暗示毛澤東希望有機會訪問美國。二月一日,延安權威人士盛贊政治協商會議已獲得重大成果,一切決定於如何實施,各解放區舉行慶祝大會。
----------
①台灣、東北等新增區域及職業代表一百五十名,國民黨二百二十名,中共一百九十名,青年黨一百名,民主同盟一百二十名,社會賢達七十名,舊代表一千一百九十五名,大半為國民黨員,新舊合計為二干零五十名。
②第一期共編一百零八師,駐地分配,計東北政府軍十五個師,中共三個師﹔華北政府軍二十一個師,中共十二個師﹔華中政府軍二十七個師,中共軍三十師﹔西北五個師,華南十二個師均為政府軍。第二期共縮編為六十個師。東北政府軍十四個師,中共軍一個師﹔華北政府軍十一個師,中共七個師﹔華中政府軍十個師,中共二個師﹔西北九個師,華南六個師,均為政府軍。國軍、共軍始終保持五與一的比例。
國民黨的表示似頗審慎。政治會議閉幕,蔣主席致詞,除盼望大家守信負責,遵行協議外,說是軍隊編整為最大需要,軍令、軍制必須統一。復告中外記者,甚願各黨派永遠合作,全國人民相信中共必能切實作到軍隊國家化。"中共若不能放棄私有軍隊,則政治協商會議之努力均歸無效。"可見他的重視點之所在,懷疑中共是否肯交出軍隊。
十餘年來,國民黨內派系之爭頗烈,而以CC系與政學系之間為甚。政學系原居政府要職者不少,勝利後收復的東北、台灣亦為所得,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國民黨代表,有的為政學系,有的為CC系,負責對俄交涉的幾盡為政學系。①政學系對中共問題傾向妥協,對俄不惜遷就,CC系則不願中共參加政權。
一九四六年二月四日,張嘉璈自長春抵重慶。蔣主席聽到他的報告,至為憤怒,謂"俄方不撤兵,吾方即不前進,亦不談經濟合作,任其擱置再說"。張謂今後俄美對峙,已為不易之事實,俄必利用中共在東北建立政權,東北全赤,華北亦赤。應重加考慮,決定方針。一為絕對不再與蘇俄討論經濟合作,一為再提答案,同時提出希望蘇俄履行條件。蔣允予考慮。次日得悉俄方擬借故解除中國軍隊武裝,決定在沈陽俄軍未盡撤前,不派兵赴長春。七日,最後讓步方案商就,一面由外交部通知俄大使,一面由張回長春交涉。
----------
①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均被視為政學系。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有政學系的張群、吳鐵城、王世杰,CC系的陳立夫、張厲生、陳布雷,無所屬的孫科、邵力子與政學系近。
二月九日,美國分別照會中俄,聲稱有關滿洲經濟問題的協商,不得妨礙門戶開放及各國機會均等原則。國務卿貝納斯復謂,日人在滿洲財產的處置,應由同盟國遠東委員會決定。於是主張對俄強硬者愈為有詞,重慶東北人士游行請願,要求俄軍立即撤退,歸還奪去物資。蔣主席仍主與俄方談判,惟經濟合作辦法須俟撤兵完竣,政權接收後方可實行。十九日,俄大使彼得羅夫面告王世杰,如戰利品問題不能解決,則一切不能解決,並抗議反俄游行。原定次日返長春的張嘉璈奉命從緩。
二月二十二日,重慶學生約二萬人大舉示威,手舉刀刺斯大林像,高呼"俄軍必須立即撤退"、"反對蘇俄一切新要求"、"打倒新帝國主義",搗毀《新華日報》營業部,其他各大城市學生紛紛響應。中共指為排外,國民黨陰謀推翻政治協商會議決議,莫斯科責中國政府獎勵反蘇宣傳,馬林諾夫斯基謂中國受第三國挑撥。蔣主席為了大局,宣稱東北問題必能合理解決,中俄友誼必須保持,希望人民行動勿逾越范圍,井對陳立夫痛責學生示威。二十七日,彼得羅夫抗議,指示威為有組織的舉動,且侮辱蘇俄最高領導人,中國政府須負其責。
二月二十八日,美國務卿演說,不許用強迫或壓力侵略,亦反對用政治滲入,施行侵略。強國無權擅自駐兵於獨立國家,無權自解放區取走財物。此種行為違犯聯合國憲章,必要時美國將使用武力以衛護此憲章。三月四日,蘇俄答覆美國二月九日的照會,說是中俄曾討論合組公司,開發前被日本關東軍利用的部分企業,此種企業,蘇俄認為戰利品,並非排斥他國,無害於門戶開放。中國則指蘇俄的要求越出國際公法、國際慣例及中俄友好條約。美國不同意蘇俄的觀點,雖不反對中俄商談,惟應在中國管理滿洲行政之後。但美國政府終因人民深懼為中國問題卷入戰爭,未再有堅定表示。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國民黨舉行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二次全體會議(二中全會),對於財政、經濟、外交問題,猛烈攻擊負責人,主張廢除中俄友好同盟條約﹔對於政治協商會議決議,要求懲辦國民黨代表,發言者大都為CC系。蔣一再說明國民黨對其他黨派不能不讓步。國際合作為世界趨勢,今後一切問題須用政治方法解決。會議通過下列各案:一、力謀中俄真正親善,遵守兩國友好同盟條約,迅速撤退東北俄軍,由國民政府派兵接防。二、信守政治協商會議決議,並盼中共切實履行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方案。三、依照孫中山之建國大綱、五權憲法之基本原則,擬訂憲法草案。四、國民政府委員由國民政府主席提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選任。大會宣言復申明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還政於民。貫徹政治協商會議決議,貫徹軍隊國家化。所謂還政於民,亦即不能交與各黨各派,軍隊國家化,亦即中共不能擁有軍隊﹔國民政府委員由國民黨選任,亦即暫不放棄黨治。
依照停戰令及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政府軍不得進入共區,中共得參加聯合政府。對於軍隊整編、統編方案,中共或更滿意。毛澤東原望共軍與國軍保持一對六或七的比例(見726頁),結果反而是一對五。不久他就生疑慮,特別是對政府組織案的實施。國民政府委員有決策權,涉及施政綱領的議案,須有委員三分之二贊成。全體委員為四十名,國民黨答應予中共八名,民主同盟四名。中共為保有否決權,要求與民主同盟合佔十三名,國民黨不允。二中全會開幕前夕,延安已責國民黨欲推翻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會議期間,《新華日報)再三抨擊,謂國民黨的反動頑固派勢力的猖獗行動必須立即停止。會議結束,周恩來指其決議違反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莫斯科亦說國民黨反動派分子囂張,反對中俄友好條約及政治協商會議決議,並受外國支持,作反俄運動。三月二十日,蔣主席在參政會說明政府今後工作,其中包括軍令、政令,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四月一日,復在參政會報告,政治協商會議並非制憲,訓政約法為國家大法,在憲法未頒行前不能廢止,擴充國民政府組織在集中力量,並非推翻國民政府基礎。東北主權行政必須完整,決不承認所謂中共之"民主聯軍"及民選政府。接收完成前,無內政可言,希望中共部隊接受統編。四月四日,周恩來再責國民黨破壞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及停止沖突,恢復交通,軍隊整編、統編協定。並謂停戰協定及政治會議的一切決議,應施用於東北。六日,《解放日報》發表《駁蔣介石》社論,毫不留情的抨詆,說他"喪失東北有罪,收復東北無功","通敵賣國",大有不惜關閉談判之門之勢。
三、關外戰爭擴大
日本投降後,十四年來備受蹂躪的東北人民,無不渴望早日重睹漢家旌旗。政府軍遲遲不克到達,共軍捷足先至,各方爭先迎迓,滿洲國軍隊紛紛來歸。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來自長城內外的第八路軍,來自山東的新四軍及舊有的東北抗日聯軍、民主自衛軍、自治軍合組"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設總部於鬆花江下游的佳木斯。毛澤東自雲:初來共軍約十萬人,十二月,擴大至二十餘萬人,一九四六年二月,已近五十萬人。雖得力於蘇俄的協助,而中共的政治運用關係尤大。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命中共中央東北局,積極建立政治根據地,以群眾工作為中心,發動清算漢奸斗爭、減租和增加工資運動,組織團體,建立黨核心和群眾武裝、人民政權。次年初,又命展開生產運動,以農運為主,同時恢復工業生產,再展開民主選舉,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
重慶會談時,中共曾要求參加東北行政(見725頁),及中俄交涉僵持,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日,《解放日報》再表示對於東北問題的意見,主張成立地方性聯合政府,由東北人民及各黨派組成東北政務委員會,撤銷行營及其所屬機構,籌備人民普選各級民意機構及各級政府首長。二月八日,周恩來、董必武向張嘉璈建議,東北問題,應由政治方法解決,各黨派加入東北政治委員會,行營內由國共代表組織小組,就地解決軍事問題。十四日,延安發言人要求改組行營及各省政府,容納各黨派,承認抗日民主部隊及各省自治政府,限制國軍開入東北數量。國民黨如固執武力解決方針,沖突將繼續發生。這是東北戰爭行將擴大的先聲。
國軍整編及共軍統編方案制訂後,三月一日,軍事三人小組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飛華北巡視停戰,及恢復交通狀況,分晤各地共軍高級將領。三月五日至六日,訪延安,毛澤東謂中共必用全力貫徹停戰、政治協商、整軍協定。馬歇爾深感欣慰,十一日返美,商對華經濟協助。十六日告華盛頓記者,中國正努力和平團結,美國應給以積極援助,建立一穩定政府。
中國不肯全部接受蘇俄的經濟合作要求,俄軍亦不能永久霸佔東北不去,馬林諾夫斯基一面加緊扶植共軍,一面聲言定期撤兵,但不能等待中國接防,只有交付現有的武力。中國如仍不同意經濟合作條件,即任共軍佔領俄軍撤退地區。三月八日,王世杰告訴彼得羅夫,目前國內情形,無法再談經濟合作。三月十四日,沈陽俄軍全撤,事前並未通知,沈陽南北共軍到處攻擊,十七日,佔領四平街。二十一日,長春俄軍亦開始後撤,不准中國軍隊跟進。
蘇俄始終欲於撤兵前達成經濟目的,希望繼續商談,中國決定由中央主持。三月二十七日,彼得羅夫將張嘉璈在長春時與俄方所談經濟合作企業種類,通知外交部,大旨係根據王世杰要求先協助中國軍隊進入沈陽以北地區。四月三日,長春俄軍宣布自各地撤退日期,對於中國接防之事,彼得羅夫謂於可能范圍之內予以協助。蔣主席主早日談判經濟合作問題。十三日,王世杰始向彼得羅夫說明合作原則與內容,所有日人財產均應賠償中國損失,蘇俄在合辦事業所佔股份,係中國所讓給,為彼得羅夫所拒。十四日,長春俄軍撤離,共軍立即進攻。十六日,中俄又有一次談判,依然不協,和平接收已絕無可能。四月十八日,共軍佔領長春,重慶《大公報》發表《可恥的長春之戰》社論,《新華日報》還以《慶長春》。一周後,哈爾濱亦為共軍所佔。馬歇爾離重慶前,曾向國共建議,政府為恢復東北主權,得派兵佔領必要地區,有權管轄南滿、中東鐵路兩旁三十公裡地區,俄軍撤出地區,中共軍不得開入,為延安所拒。共軍攻佔長春之日,馬歇爾回至重慶,勸告政府停戰,共軍退出長春,國共均不接受。四月二十一日,中共代表團發表聲明,責國民黨堅持訓政約法,一黨統治,始終不同意中共在國民政府委員中佔十名及行政院政務委員中佔四名的提議,否決權發生動搖。加以東北內戰嚴重,有牽入關內之勢。只有以上問題全部解決,中共方能考慮參加政府及國民大會。國民政府允延期召開國民大會,對於周恩來的東北停戰要求,則予拒絕。
五月五日,國民政府自重慶遷回南京。大概由於東北共軍已經得手,六日,蘇俄大使館武官羅申奉莫斯科之命,復邀蔣主席往訪,又遭婉辭。據蔣事後自述,他如果接受,"今後外交只有依照俄共對華一貫策略,就是國共合作,共同組織聯合政府,向蘇俄一面倒。……自中蘇同盟條約訂立之後,我們在這樣重大犧牲之下,尚不能饜足其希望。……在蘇俄未能履行此約……之前,我實無與斯大林會晤必要。……為了他獨佔東北,必須先破壞中、美的關係,使中國完全孤立。如果……我與他會晤,無異於提供共產國際以離間中、美關係的一基本資料"。除了上述顧慮外,另一原因為國軍二十八萬人已開至東北,不難擊破共軍之主力。
五月十六日,國軍在杜聿明指揮下,總攻四平街,與林彪統率的共軍,即東北民主聯軍激戰,兵力各約十五萬人。十九日,國軍獲勝,共軍向東北地區退卻。二十三日,國軍入長春,未再積極北進,主要原因為補給困難,戰志不揚,力有不逮。四月初,國軍曾失利於本溪湖,此次四平街勝利,得來亦殊艱辛。共軍南佔鞍山、海城,①國軍後路受到威脅,縱令越過中長鐵路及鬆花江,直搗北滿,蘇俄可能別生舋端,如想根本摧毀共軍,甚少把握,不若為留餘地,作為甌脫。蔣主席接納馬歇爾的勸告,宣布自六月六日起,東北停戰十五天,撤回進向哈爾濱的部隊。此為第二次停戰令,滿期又延八天。
政府的條件為東北共軍編為三師,移駐興安嶺以北,關內共軍退出熱河、察哈爾及山東煙台、威海衛,並縮減兩師。中共要求東北長期停戰,重開政治協商會議,解決政府改組等事,東北共軍編為五師,退出地區不再駐兵,國軍撤離熱河、山東。政府改要求共軍於十天內退出蘇北、膠濟鐵路及熱河承德、東北安東、哈爾濱,可承認黑龍江、哈爾濱之中共地方官員。中共僅允減少蘇北、膠濟線兵力,或全部撤出,惟國軍不得進入。政府為了南京、上海的安全,定要共軍於一個月內撤至隴海鐵路以北,中共堅持保留地方政權及保安隊。六月三十日,東北停戰期滿,一無所成。
----------
①海城國軍為滇軍,師長投共。滇軍為龍雲舊部,因龍雲免職,對政府不滿,日後其他在東北的滇軍,相繼易幟。
四、且戰且談、美國調處失敗
關外沖突激化,關內戰火亦未因停戰令而止息,不過最初四個多月規模尚不為大。六月起,戰斗轉烈,山東陳毅的新四軍佔領棗庄,膠州、泰安、德州,繼攻青島、濟南外圍及濰縣,山西亦到處激戰。鄂、豫邊區的李先念共軍,因政府軍進迫,突圍西走。七月,蘇北新四軍迫近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通,以及蘇皖之交。毛澤東指示中共,"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約在此時,共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再用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或第十八集團軍及新編第四軍番號。① 政府軍約出動九十餘萬人,共軍數目大致相當。政府軍的武器優於共軍,三分之一為美式配備,多取攻勢,側重於城市佔領,即重點進攻,損失較大。毛澤東的戰略為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配合地方武力,選擇適當機會,包圍較弱或少援助的政府軍,以殲滅其個別力量為目標,不重城池的一時得失。對於土地問題,由減租減息,復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並組織民兵、游擊隊,使農民與共軍站在一邊,採行長期的人民戰爭。
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後,中共漸不信任馬歇爾,認為他的態度不公。共軍退出長春,雖由於四平街之敗,亦由於馬歇爾的勸告。及為國軍進佔,中共對他愈為不滿。六月五日及七日,《解放日報》一再發表《美國應立即停止助長中國內戰》及《反對美國幫助屠殺東北人民》社論。十九日,美國繼續軍事援華,助編軍隊六十師,其中共軍十師,須統編後始能裝備。二十二日,毛澤東公開指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為干涉中國內政,要求立即停止,並撤退在華美軍。七月七日,中共宣言,主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拒絕美國援助,抨擊美國對華政策。莫斯科《真理報》指美國武裝援助國民黨為中國內戰原因之一。但國民黨同樣不滿於美國,認為偏袒中共。美國雖以支持國民政府,使其統治權力及於全國為政策,惟不出以直接武力援助,所希望的為國民黨對中共讓步,中共遵守約束,即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為了史迪威事件,馬歇爾對蔣早有成見,政治協商會議後,重慶不斷發生反對派與擁護派的打斗事件,他認為是國民黨頑固派有意破壞協議。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及六月上誨各界和平請願代表在南京之被毆辱,七月,民主同盟首領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之遭暗殺,無一不加深他的反感。是年五月以來,政府在軍事上居於優勢,七月三日,決定於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准備施行憲政,以抵制聯合政府。不久蘇北之戰爆發,蔣主席自南京去廬山,似有意避開與馬歇爾接觸。馬歇爾對於調處雖已悲觀,尚不欲放棄,七月十八日,偕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前往廬山。此後兩個月內,八次飛行於南京、廬山之間,續作努力。②蔣主如期召開國民大會,周恩來以蘇北共軍不利,要求先行停戰,再商政府改組。蔣以軍事得手,自然不允,延安及莫斯科對美繼續抨擊。七月二十九日,美國陸戰隊在天津、北平間的安平遭共軍襲擊,死傷十餘人,馬歇爾為之震動。
----------
①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起,共軍一律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圖二一:中共統治區(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
②華盛頓從馬歇爾之請,已內定魏德邁為駐華大使,以中共反對,馬歇爾改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繼任。馬歇爾八上廬山的日期為七月十八至二十日,二十七至三十日,八月三至八日,十五至二十日,二十三至二十七日,八月三十至九月三日,九月六至十日,十三至十七日,二十六日蔣回南京。
馬歇爾以蔣不肯停戰,八月五日,建議由政府代表二人,中共代表二人,美國代表一人,先組成五人會議,商談改組政府問題。蔣雖同意,惟要求中共須於六星期內將蘇北、山東、熱河、東北、山西共軍後撤,恢復交通,整編軍隊,實施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周恩來仍堅持停止沖突,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改組政府,承認共區行政權。馬歇爾以雙方條件相去甚遠,八月十日,與司徒雷登聯合聲明,謂戰事已有不能控制之虞,國、共軍隊之重行部署,撤軍地區之地方政府性質為基本爭點,無法達成停戰協議。杜魯門函蔣,希望中國在一真正民主政府之下,完成永久和平及穩定之經濟,否則將重定美國對華政策。十四日,蔣發表文告,說明今後政府方針,為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遵守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擴大政治基礎,共軍撤出若干地區,遵守調處,實施統編。最後謂國軍以外不能有對立的軍隊,化武裝政黨為和平政黨。《解放日報》開始指名斥責馬歇爾不能保持公平不偏態度,中國內戰不能停止,馬氏不能辭咎。延安總動員的號召,亦於此時播出,毛澤東指美國准備反蘇俄戰爭,美國帝國主義只是紙老虎。司徒責中共肆意攻擊美國政府,且涉及馬歇爾私人。
八月二十二日,周恩來表示願參加五人會議,蔣允先商改組政府。不談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暫擱置共軍後撤的要求,周表示同意。復因中美簽訂收售太平洋美軍剩餘物資合同,及國軍進佔熱河承德,中共詆美助蔣作戰。周告馬歇爾,必須獲得實行停戰,及撤回共軍後撤等要求的保証,始參加五人會議。蔣主先談政治問題。九月十四日,司徒建議軍事與政治問題同時商談,周仍要先談軍事問題,因為這時共軍雖在魯西南獲勝,但綏遠、山西及蘇北的政府軍則連戰連捷,中共希望停戰,而政府拒絕,周恩來赴上海。毛澤東命共軍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九月十七日,政府軍攻下蘇北共軍基地淮陰。十九日,周聲稱暫時退出南京談判,譴責美國政策,並謂中共決繼續作戰。
九月二十七日,蔣主席同意軍事政治商談。時政府軍正向張家口前進,周恩來分函蔣與馬歇爾,謂如不停止對張家口的攻勢,即認為政府公開表示全面破裂。十月一日,馬歇爾以備忘錄致蔣主席,如停戰不能獲致協議,將終止調解工作。蔣允許中共及民主同盟可共推國民政府委員十三名,如中共參加國民大會,實施整軍方案,共軍限期進入規定駐地,即停止軍事行動。周恩來要求恢復一月十三日及六月七日,即第一次停戰令及第二次停戰令生效時關內、關外共軍位置,無條件停止對張家口的攻勢,其他問題可經商談解決。十月四日,馬歇爾向蔣表示不能再參加談判,准備回國,並向雙方建議,政府停止進攻張家口十天,續行談判。十月一日,第三方面的民主同盟、青年黨代表出面調解,建議停攻張家口,緩開國民大會,召開協商綜合小組。同日,政府軍佔領張家口。十六日,蔣提出恢復交通,華北、華中國、共軍暫駐現地,關內地方政權,由改組後之國民政府委員會解決等八點,俟中共同意,即下停止沖突令,召開五人會議,協議改組政府,召開三人會議,協議軍隊駐地及整編事宜。中共中央聲明必須承認停戰、政治協商兩協定的效力。但未提軍隊整編及統編協定,這時因為共軍已大量擴充,不願照原協定統編。
十月二十一日,周與第三方面代表自上海回南京,同日,蔣飛台北,一周後始歸,對於十六日的要求加以修改,主要為現地停戰,關內外政權均由改組後之國民政府處理,國民大會開會後即改組行政院。中共主張國民政府及行政院須同時改組,關內外地方政權依地方自治原則處理,國民大會由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十一月八日,蔣頒布第三次停戰令,另聲明國民大會不再延期,保留中共及其他黨派在大會的應有名額,根據十月十六日所提八點,商談停止沖突等辦法。中共謂政府單方面宣布停止軍事行動,事前未與中共協商,政治方面所提辦法與政協決議違背,要求停開國民大會,恢復一月間軍事位置。政府宣布國民大會延期三天舉行,中共堅持停開。十一月十五日,國民大會開幕,出席的為舊有代表及青年黨、民主社會黨(國家社會黨的改名)代表,中共、民主同盟拒不參加。會中對憲法草案、定都北平等問題爭論頗烈,終以蔣的影響,國都仍為南京,憲法草案仍照政府所提,於十二月二十五日通過,大會閉幕。
十一月十九日,周恩來離南京,抵延安後,對記者談話,如重開和談,須重新成立各黨派會議,組織聯合政府,召開新國民大會。行前馬歇爾詢以中共是否願由美國繼續斡旋,十二月三日,周復稱,如立即解散國民大會,恢復一月十三日之駐軍位置,和談可望再開,對於是否願由美國繼續調處,避而不答。
中共以國民黨的經濟困難日增,人心惶惶,士氣萎靡,中共在軍事上雖未佔優勢,然亦屢挫政府軍,假以時日,最後必勝。周恩來謂六個月內可破壞政府軍攻勢,一年之內,政治與經濟機構將有重大變化。十二月一日,馬歇爾向蔣主席痛陳經濟軍事危機,共產力量非軍事行動可以消滅,必須使之納入政府。蔣謂共軍可望於八個月至十個月內全部殲滅,中國經濟以農村為基礎,無崩潰危險。參謀總長陳誠稱,一年內肅清共軍。
中共自六月以來,再三指責政府,同時民主同盟發動反美運動。九月二十三日起,上海等地舉行美軍退出中國運動周。十二月十八日,杜魯門宣布繼續協助中國實現民主團結,俟和平恢復,將加緊援助中國復興,在華美軍已減至一萬二千人。十二月二十四日,北平發生美兵奸污女生案,數千學生罷課示威,部分教授提出抗議,要求美軍撤退。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成都、重慶、武漢、昆明、廣州學生繼起響應,組織"全國學生抗暴聯合會",由是而有"為敦促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全國學生簽名運動"、"抵制美貨運動"、"反對美國扶植日本運動"。
國民大會閉幕後,馬歇爾應蔣之請,發表談話,指中共對政府之極端懷疑,政府軍人對剿共之樂觀估計,均犯錯誤。政府改組,應仍予中共及民主同盟以參加機會,新憲法須真正實行,少數黨應參加政府,仍盼政府與中共談判。一九四七年一月,馬歇爾於學生反美聲中,離華回國。先一日,復發表報告,謂中國和平的最大障礙為國、共兩黨的猜疑,最有力的國民黨反動集團對於促成聯合政府的一切努力,無不加以反對,極端的共產黨人不惜任何手段又達其顛覆國民政府的目的。挽救目前局勢,有賴於政府與少數黨中的自由及優秀分子組成一良好政府。國民大會已制定一民主憲法。
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蔣主席宣布,維護和平統一方針決不變更,中共問題仍以政治解決,政府決不關閉和談之門。政府人士向民主同盟、青年黨、民主社會黨表示,①願與中共竭誠商談停止沖突、改組政府等問題,准備派張治中赴延安接洽恢復和談,立即公布停戰令,由司徒雷登通知中共。中共答稱,必須取消國民大會所制憲法,恢復一年前停戰時的軍事位置,如政府接受,和談可在南京恢復。政府不允,惟仍望商談,下令現地停戰,整編軍隊,恢復交通,對於地方政權,願商合理解決辦法。中共猛烈抨擊,各地共軍大舉進攻。一月二十九日,司徒雷登聲明,終止美國政府與軍事三人小組及軍事調處執行部的關係。美國的調處徹底失敗。
----------
①民主社會黨已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退出民主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