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黃宇軒: Francis Alÿs與以巴之間的綠線


2005年6月,比利時藉藝術家Francis Alÿs帶了數十罐可一手握住的綠色油漆,到達耶路撒冷,他決定要從該城的一端徒步走到另一端,這趟旅程的路線讓他經過街道、山嶺、廢棄無人之地與荒野。 在出發之前,他用瑞士軍刀在油漆罐底鑽了小小的一個洞,綠色油漆就隨著他的步伐,流在路上成了一條完整的線–這條線穿過了耶路撒冷。


由此行為而來、地上的綠色線,與Francis Alÿs踏著前行的路線,其實是1948年以巴停戰協定中,在地圖上分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控制領土的界線。這條綠線在當時分割了今天我們認知的耶路撒冷, 一部份屬新立的以色列國,一部份屬巴勒斯坦(約旦人管轄)。這條界線在及後60年,在不停的軍事衝突下,當然經過了天翻地覆的移位。Francis Alÿs就是要把那如今只存在於舊地圖上,停戰協定中的界線,重新畫在耶路撒冷的大地之上。為此,他待步走了24公里。


在他走這段路「漏油」時,沒什麼人理會他,即使經過管制站,連以色列軍人也不對他多加注視:只有在他走完這段路程後,這條指向歷史的綠線才會畫完,只望見他一時一地的行為,沒法看得出一個所以然。


Julien Devaux以攝錄機為他記錄了整段旅途,這件名為’The Green Line” 的作品,在展出時連同與1948年停戰協定相關的歷史文件與地圖,以及一些在當地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及歐洲人的訪問片段同時陳列。這條在地上的綠色 線,大概很快就被他人的腳步、風雨與塵埃擦去了;就像那條在1948年地圖上的綠線,被無數地緣政治、現實政治、軍事角力擦去一般。
Fracnis Alÿs, The Green Line (2005):



就此作品之政治性的詳細分析:’Aesthetics and the political: an essay on Francis Alÿs’s green line’ (by Tony F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