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香港局勢面臨兩大危機,一是特區政府的公眾信任度已瀕臨破產,二是市民「去大陸化」的思潮增長,與中央和特府銳意推行的中港融合出現愈趨激烈的矛盾。
特府推出特惠生果金這個本以為會獲得掌聲的措施,卻演變成行政與立法對立的局面,政府以所謂「財政紀律」來脅迫立法會要立即通過被指為「長者殷切期盼」的生果金方案,立法會就認為這是置立法會於長者的對立面,逼立法會當政府的橡皮圖章。梁振英口說要改善行政與立法關係,所做的事則是不尊重立法會的審議權,要削弱立法對行政的監督功能,實際上是破壞立法與行政的制衡關係。特惠生果金,把好事辦成壞事矣。
近日另一措施是推出壓抑樓價的所謂辣招,社會評價未必認同政府干預市場是好事或有用,但至少政府自以為是德政,然而卻意外爆出了行會成員林奮強偷步賣樓事件,他的解釋越講越亂,越描越黑,又與中原地產的聲明相矛盾。有電台前晚作民調,80%以上的市民不相信林的說辭。而從特首到幾個行會成員出言挺林,更進一步賠上特府已經低迷的信譽。
兩樁近日政府自以為的德政,卻辦成這樣的壞事,除了顯示梁班子的無能,更重要的,是顯示這個不被市民信任的政府,真是舉步維艱。梁振英不斷迴避他本人的前言不對後語的僭建事件,有樣學樣的陳茂波的劏房偽術,吳克儉在推國教過程中的步步失腳卻戀棧權位,林鄭月娥批評廉署和申訴專員是政府施政的主要障礙,現在又有林奮強事件,上台四個月,已累積這麼多負面新聞,教公眾如何信任這個政府?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公眾的信任是有效執政的基礎」,梁班子顯然已沒有執政基礎了。
在立法會答問會上,黃碧雲議員問梁振英,近日有港人在群眾活動中高舉英國「米字旗」遊行,結果遭北京及左派人士抹黑為搞港獨,她問梁振英:「香港人對於同內地進一步融合究竟有乜嘢疑慮同不滿?你有冇同中央政府講過?」黃碧雲點出了香港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但梁振英卻對此並不關心,更神情肅穆地教訓那些不滿中港融合的人,指回歸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任何人「都唔需要用殖民地嘅旗嚟到表達佢哋嘅不滿」。
用殖民地旗幟來表達不滿,有什麼問題?這種表達正是要說明市民心中的真切感受,就是今不如昔,這是當前極到位也極有需要的表達。因為這正是目前香港多數人的共同想法。回歸當然是事實,但對回歸後的不滿更是迫在眉睫的事實。中央不斷自毀不干預特區內部事務的承諾,特區政府一屆不如一屆地對中央百般逢迎,大量大陸人湧來香港對社會、經濟、民生的侵蝕已到市民難以容忍的地步。一段「二次創作」韓國騎馬舞歌曲的《核突支那style》十日前在YouTube發放,至今點擊量已超過100萬,顯示大多數香港人對大陸人湧港的厭惡和無奈。十天,100萬。這極重要的民情,當局(甚至議員和傳媒)似乎都沒有感覺,難怪民情指數低到79.7了。(民情指數以0至200顯示,100代表正常。)
無論是打出龍獅旗,是提出城邦自治論,或提出「去中國化」甚至港獨,都屬於言論自由範圍。三十多年前,有台獨分子在美國企圖槍擊蔣經國,使台獨組織被列為恐怖組織,但在美麗島審判中,受審者施明德在法庭提出:人民有宣傳台灣獨立的言論自由。這理據也被戒嚴時期的台灣法院認可。即使60年前,美國聯邦法院審理美國共產黨鼓吹以武力推翻政府的案件,也有大法官認為美共沒有軍力,其他實力也微不足道,因此他們的「鼓吹」也只是言論而已,不應入罪。目前香港人視港獨如蛇蠍,連討論都規避,實在不必要。
實際上,所有關於本土化的論述,都是出自對本土的認同和愛護。1920年,毛澤東在《大公報》寫了約20篇文章,力主湖南自治,全國各省自治,而且是民選政權的「全自治」而不是當時湖南軍閥提出的「湘人治湘」。他主張,先建立各省獨立的「小中國」才進而聯合成為聯邦制的「大中國」。當然,他後來掌握大中國的大權就變了。但至少在1920年,他的主張並沒有被視為大逆不道,而且今天看來也仍然有道理。既如此,提出在香港建一個小中國,就言論層面,又有何不可呢?現代化香港不該退化到1920年前的中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