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吳志森: 陸恭蕙的信用額碌爆卡了




我沒有去過龍尾,也不了解要把龍尾由天然泥灘變成人工沙灘,打造成小芭堤雅的來龍去脈。芭堤雅早已沒落,再提不起旅客的興趣,於是又來一個更潮的新說法,把龍尾打造成小墾丁,以為這樣就可以過關。

這幾個月,我在面書上看到不少龍尾的精采圖片。鋪滿泥灘的海星,又有新發現稀有的管海馬,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海洋物種。龍尾是一個充滿生物多樣性、生命力澎湃的泥灘,雖然未必是低俗不堪的小芭堤雅、小墾丁那種耀目的政績工程,相比人工沙灘的「膠味」,龍尾泥灘的天然韻味,更會令人神馳。

聞說要把龍尾打造成小芭堤雅、小墾丁的規劃,已經超過十年,區議會也開過幾十次會議,一切按既定程序,包括環境諮詢架構亦已通過。當中最大的論據,聽說是大埔區缺乏可以游泳的沙灘,如果人工沙灘的計劃改變,會令大埔的居民大失所望。

先不說該區的重金屬污染是否會令游泳人士中毒,如何處理泥灘的海星、管海馬和海參等海洋生物,當局想出一個叫人驚嘆的辦法──把所有海洋生物,用人工方法遷移至附近的汀角,並由漁護署的專家示範,把海星、海參等從泥灘放進膠箱,再搬到汀角放生,並保證牠們可以適應新生活。

我的一位念中五的十六歲外甥,以常識和經驗評論這起生物遷移事件,他說:即使家裏養的熱帶魚要換魚缸,用同樣的自來水,同樣的設備,在新的環境下,魚兒都極可能因為不適應而集體死亡,這不是理論,而是實證。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專家們,想出這種違反常識的拙劣辦法,並親身示範,為政府的政治決定背書,既可笑又可憐,看見也令人心寒,甚麼時候開始,香港的公務員被迫這樣政治化,變得如此昧着良心?

更可憐的是,在保育界頗得好評的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是推銷龍尾政策的主事官員。曾幾何時,在立法局年代,為維護女權而被新界原居民喊打喊殺,甚至威脅對她進行強暴。陸恭蕙又以私人草案通過《保護海港條例》,有聲有色,令越縮越窄的維港,得以倖存下來。

陸恭蕙後來又組織智庫,接受電力、石油等公司的贊助,如果她不加入政府,當是一門生意,也不會引起甚麼爭議,今天換了身份,貴為負責環境政策的副局長,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連龍尾這種計劃也要厚着臉皮為政府推銷,卿本佳人,淪落至此,怎不令人擲筆三嘆。

更離譜的事還陸續有來,將軍澳堆填區擴建,要霸佔郊野公園土地,前朝遭遇滑鐵盧,今天竟用同樣方案,原封不動捲土重來。陸恭蕙說她是「孭定了這隻鑊」,梁振英看中了陸在環保界的聲譽而招她入閣,但卻要她一次又一次的大額「碌卡」。

守護龍尾運動如箭在弦,將軍澳堆填區強烈反彈,上任不到幾天,陸恭蕙的信用額,已經無以為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