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近代中國史綱下》郭廷以: 十七章 第二節 日本侵佔東北




一、"九一八事變"


  日本之炸死張作霖,阻撓張學良易幟,雖均未得遂其宰割東北的願望,但既定方針,絲毫不曾改變,繼續對張學良誘脅,先求實現鐵路政策,張始終推之於中央政府。關東軍准備倒張,另立政權。中俄中東鐵路問題發生,關東軍高級參謀坂垣征四郎大佐、參謀石原莞爾中佐主乘機佔領滿蒙,濱口內閣不許。外相幣原以素主中日提攜的佐分利貞男為駐華公使,致力外交解決,為軍人所不喜。數月,佐分利暴卒,傳說係被謀殺。幣原擬以小幡酉吉繼任,未獲中國同意,軍人指幣原外交軟弱。一九三○年五月,坂垣表示滿蒙問題非外交手段所能了,惟有訴諸武力,驅逐張學良,石原擬有"攻沈要領"


  中國經過八個月的中原大戰,元氣大損。東北軍入關後,東三省駐兵減弱,張學良長期留住北平,注意力轉向關內,日本軍人認為此時奪取東北,可不費吹灰之力。一九三一年三月,陰謀國內政變不成,石原准備先在國外行動,然後改造內政,制訂一"解決滿蒙之戰計劃大綱"。所謂"全滿日人自由同盟",鼓吹滿蒙獨立, "日本對外同志會"主張對滿蒙鐵路問題採強硬態度。五月以來,日本軍人復認為外在的形勢於日本有利,廣州、南京之爭方急,江西紅軍勢張,長江水災嚴重,歐美經濟恐慌,確為對東北行動的少有機會。再者,蘇俄國力日長,控有外蒙,為了遏制其續行擴張,亦有此必要。六月,陸軍省與參謀本部擬成一"解決滿洲問題方案",關東軍加緊制造中國內亂。七月,煽動河北的石友三叛亂,以飛機送流亡大連的閻錫山重返山西,命與石友三合攻北平、天津,使張學良無暇顧及東北。同月,長春萬寶山韓僑與當地農民沖突,朝鮮發生排華暴動。日本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在遼寧洮南被殺的消息,亦於是時傳出,石原主張自行處理。陸軍大臣南次郎召開師團長會議,謂滿洲事態重大,軍人當善盡職責,必要時迫中國屈服。


  一九三一年五月,南滿鐵路會社總裁內田康哉曾警告遼寧省主席臧士毅,東北鐵路懸案必須作相當解決.否則日本少壯軍人將有行動。六月初,臧士毅派員赴北平向張學良請示,張未加重視。及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發生,七月六日,命沈陽東北政務委員會,力避與日本沖突。蔣中正忙於對江西紅軍進行第三次圍剿,及應付兩廣軍事,十二日,致電張學良,謂"現非對日作戰之時,以平定內亂為第一"。七月二十三日,通電全國,宣布"攘外應先安內"。八月中旬,得知關東軍有意啟舋,尚不了解其最後企圖。九月六日,張學良命沈陽軍事負責人謂,"無論日人如何尋事,須萬分容忍,不與抵抗,以免事態擴大"。十一日,蔣亦命其避免與日本沖突。事變之日,蔣赴江西督師剿共,兼防粵、桂。此為不抵抗政策的由來。


  ----------


  臧士毅派財政廳長張振鷺去北平,張學良因病未見,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高紀毅亦稱病不回沈陽。


  一九三一年八月中旬,幣原命沈陽日本總領事林久治郎與臧士毅交涉中村案,張學良亦派人往東京商談。南次郎宣稱,對中村案除武力報復外,別無他策,關東軍即積極部署。九月十日,沈陽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大佐返東京與軍部計議。十一日,昭和天皇飭令南次郎整頓關東軍風紀。十四日,陸軍省、外務省均接沈陽密電,知事機緊迫,關東軍行動在即。第二天,南次郎派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建川美次前往宣達天皇的誥誡,坂垣、石原獲悉後,決照預定計劃執行。九月十八日下午,建川抵沈陽,當晚十時三十分,關東軍南滿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附近柳條溝鐵軌, "九一八事變"燔發。


  東北軍共約二十萬人,半數駐於關內,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及黑龍江省府主席萬福麟均在北平,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居遼西錦州,在沈陽的僅為遼寧省主席臧士毅,事先皆無警覺,絲毫未作准備。關東軍一萬餘人於八小時內,佔領沈陽城、軍營、兵工廠、飛機場。第二天,長春、營口、安東等地一一失陷,朝鮮日軍分向遼陽、吉林出動。若概禮次郎內閣不准擴大事變。關東軍不理,九月二十日佔長春,二十一日佔吉林省城。若概再命退集南滿鐵路附近地區,不得進入北滿,並請天皇制止。關東軍聲稱如天皇約束其行動,將於滿洲獨立,終以恐刺激蘇俄,暫不進佔哈爾濱。


  十月,關東軍嗾使遼源鎮守使張海鵬北侵黑龍江,為黑龍江軍拒退。十一月,關東軍以蘇俄表示無意干預,實行參加,進攻洮南昂綏鐵路的嫩江橋,又被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馬佔山擊敗,馬佔山成了抗日英雄。關東軍再度來犯,馬佔山力戰七日不敵,齊齊哈爾省城不守.


  沈陽失陷後,東北邊防公署及遼寧省政府移設錦州。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宣稱不許錦州政權存在,日機一再轟炸。關東軍佔領齊齊哈爾後,移兵西犯,十二月十九日.限錦州政府機關於十五天內退入山海關。一九三二年一月二日,日軍入錦州,整個東北在一百天內全部淪陷。


  ----------


  一九三一年四月,若概繼濱口為首相,幣原續任外相。


二、國民黨團結不成、國際聯盟決議無效、日本進攻上海


  一九三一年的中國仍是分裂之局,明張旗鼓反抗南京的,中共之外,尚有廣州的國民政府。是年七月,下令討伐蔣中正,外交部長陳友仁赴東京謀求援助。九月初,粵、桂軍進向湖南,中央軍亦向湖南出動,國民黨的又一內戰已在眉睫。沈陽變起,南京勸廣州即息內爭,共赴國難。廣州雖然贊成,惟不放棄反蔣。蔣原准備移駐北平指揮,至是為促成合作,自願引退,並恢復胡漢民的自由。十一月,南京代表蔡元培、張繼、陳銘樞等與廣州代表汪兆銘、孫科、鄒魯等會於上海,議定雙方分別召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國民政府,採內閣制,蔣可不下野。


  南京代表大會通過請蔣北上,保衛國土,收復失地。廣州代表大會中的胡漢民派不只堅持蔣必須下野,且須解除兵權、開除黨籍。汪兆銘、孫科因違背上海協議,不以為然。汪派復不滿於中央委員的選舉,自行在上海集會。十二月十五日,蔣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二十八日,由京、滬(汪派)、粵三方選出的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全體會議,推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蔣、汪、胡為中央政治會議常務委員兼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但均未到職。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廣州中央黨部國民政府撤銷,另設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西南軍事委員會,事實上照舊獨立。


  孫科內閣未獲蔣、汪、胡的支持,財政問題更為棘手,江、浙駐軍,紛紛索款,孫科一籌莫展。不久蔣、汪有了諒解,各方多認為非蔣再出不可。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九日,汪任行政院長,宋子文復任副院長兼財政部長,蔣任軍事委員會委員,旋升為委員長,此後成了他的專稱。惟胡漢民終不肯入京,孫科亦拒就立法院長之職。


  沈陽事變後,國民政府的政策為對日本武力可以退讓,交涉決不放鬆。所謂交涉,一係請求國際聯盟制止日本行動,恢復東三省原狀。一係由行政院副院長宋子文與日本公使重光葵洽商.組織共同委員會,尋找解決方案。九月二十二日,國聯理事會通告中、日,勿擴大事態,協議撤兵。非國聯會員國的美國亦對日本表示,事變已涉及九國公約及非戰公約,希望避免再有軍事行動。出席國聯理事會的日本代表芳澤謙吉謂日軍可陸續撤退,由中、日直接交涉,無須國聯干預。中國代表施肇基表示同意,請國聯派員輔助,商定撤兵日期,為芳澤所拒。美國因日本轟炸錦州,態度漸趨強硬。十月十六日,國聯理事會通過邀美國派代表列席,並擬一決議草案,日軍於十一月十六日前,退集鐵路區域以內後,中、日即開始談判,因日本反對,未能成立。


  十月十九日,日本外相幣原提出五項原則:一為中、日放棄侵略政策及行為﹔二為尊重領土完整﹔三為取締妨害相互貿易自由及煽動國際仇恨的有組織運動﹔四為保護日人在滿洲的和平業務﹔五為尊重日本在滿洲的條約權益。國民政府以輿情激昂,遲回瞻顧,以為國聯正盡力消除日本宰制滿洲計劃的實行,日本如悍然不顧,可能受到制裁。其次,如英、法、美等國斡旋無效,雖不致對日作戰,必將運用九國公約,可能對日作有力抵制。中國應團結民心,保持人民對政府信任,但決不對日宣戰,盡力維持各國對華好感,至萬不得已時,不恤在軍事上為民意而犧牲,目前應採取"不撤兵、不交涉"方針。有人責國民政府失去與日本談判機會,其實縱令中國願依幣原五原則談判,日本軍部亦斷不容許。若概內閣聲言,即使滿洲日僑權益獲得保障,亦不立即撤兵。


  中國曾商請國聯派遣代表團調查東北事變,美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復擬請國聯於必要時對日施行經濟制裁,其他國家亦有此意。日本為緩和情勢,十一月下旬,正式建議派遣調查團,惟不得干預軍事行動,中國軍隊須退出錦州。中國堅持日本定期撤兵,同時提議設立錦州中立區,為日本所拒。十二月十日,國聯通過調查團,不干涉軍事行動,不參與中日談判,日本不因調查而稽延撤兵。日軍立即佔領錦州(見608頁)。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史汀生通知日本及其他九國公約簽字國,任何違反門戶開放政策與非戰公約而訂立的條約協定,及造成的事實上的情勢,有損美國人民條約權利者,包括中國主權獨立或領土完整與行政完整,美國概不承認,此即不承認主義。


  沈陽事變發生後,日本軍艦紛駛中國口岸,而以上海及長江一帶為多。上海人民愛國情緒極熾,組織抗日救國會,抵制日貨。日本總領事村井倉鬆質問市長吳鐵城,有無保護日僑能力,否則將取自衛手段。十月,日本陸戰隊登陸,屢與華人沖突。關東軍既輕易的佔領錦州,上海日本海軍亦躍躍欲試。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日前後,日本僧人與中國工人毆斗,焚毀工廠。村井要求吳鐵城取締抗日團體,日本艦隊司令鹽澤幸一迫吳立即執行。二十六日,村井發出最通牒。二十八日下午二時,吳鐵城全部接受。十一時三十分,日本陸戰隊突攻北市,同時進攻吳凇。駐防上海的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起而應戰。國民政府遷往洛陽,以示不屈。日本加派陸軍,蔣中正亦決與日本死戰,訂立全國防衛計劃,先令裝備最佳的第五軍增援,再調江西剿共軍東來。日軍正面猛攻未逞,改由左側進襲。三月二日,中國軍隊被迫撤。是役參戰日軍約六萬人,華軍約七萬人,武器雖遠遜於日本,仍能力戰月餘,士氣民心之旺,博得各界的贊佩與同情。這是繼馬佔山嫩江之戰對日本的又一次悲壯抵抗,是為"一二八之役"


  英國初欲借日本以對蘇俄,不肯與美國通力合作。迨上海戰起,英國利益直接受到影響,美國亦鑒於日本野心之無止境,一致對日譴責,英國拒絕美國援引九國公約的建議,但國聯態度已較前積極,要求中日停戰。日本全力正注意東北,無暇兼及上海,經英、美諸國調解,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中日訂立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原駐地位,華軍暫留現駐地位,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


  國聯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代表組成,英國代表李頓(Lord Lytton)任團長,一九三二年三月,經東京至上海、南京、北平、沈陽、長春、哈爾濱。時 "滿洲國"已成立,調查團勸日本勿於承認,無異與虎謀皮。十月一日,調查報告書發表,認為恢復事變前的滿洲狀態,或承認滿洲國皆非辦法,主張在不抵觸中國主權及行政完整下,使東三省自治(autonomy),由中日政府及東三省代表、中立國觀察員合組顧問委員會,擬訂建立自治政體方案,南滿鐵路改為商營,與中、日鐵路合而為一,實際為給日本以特殊利益,使得實惠,中國僅保留一個名義。中國允改善東三省行政制度,但不同意設置顧問會議,日本根本拒絕接受。國聯先曾成立一個十九國委員會,監督國聯決議案的實行。十九國委員會的建議,與李頓報告書大體相似。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國聯召開特別大會,四十二國贊成,惟日本反對。三月二十七日,日本退出國聯。中國希望於國聯的一無所得,國聯的威信亦因之大損。

三、日制"滿洲國"與義勇軍奮戰


  ----------


  二月一日,日本軍艦炮擊南京。四月政府召集各界領袖,在洛陽舉行國難會議,惟軍政負責人仍留南京。十二月政府正式遷還。


  協定簽字前六天,日軍司令白川義則被朝鮮獨立黨人炸死,日本公使重光葵等受傷。


  李頓在北平密告調查團襄理顧維鈞,中國應接濟義勇軍,抵制日貨,加強國際宣傳,勿與日本宣戰,勿對國聯表示失望。



  一九一七年溥儀復辟失敗,一般清室遺老終不死心,勾結軍閥之外,尤望外力支持,特別是日本的支持。一九二四年,溥儀被逐出宮,不久逃入日本使館。第二年,走天津日本租界,既不能享有民國政府的優待,復無從盜賣宮中珍寶,生活安全均是問題。國民革命軍北伐,使他愈為惶懼。一九二八年,乾隆、慈禧陵墓被盜,復辟復仇之心愈熾,勾結日人愈力。


  "九一八事變"前兩個月,溥儀已知東北行將發生事故,以為大有可為。事變發生後,關東軍決利用溥儀建立政權。一九三一年九月三十日,天津日本屯駐軍司令官香椎浩平邀溥儀與坂垣征四郎會晤,商議前往東北。經過土肥原的安排,十一月十日,溥儀乘日船去旅順,鄭孝胥同行,欲先在東北復辟,然後重建大清帝國,作整個中國的皇帝。日本參謀本部及關東軍計劃是在東北建一新國,對於恢復大清帝國尚有顧忌。一九三二年二月,乘上海戰爭方酣,一面制造東北政權,一面攻佔哈爾濱。此一新政權定名為"滿洲國",由漢、滿、蒙、日、韓五族組成。溥儀力爭"復位以正統系",坂垣允於一年後實行帝制。


  一九三二年三月九日,溥儀在改名"新京"的長春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鄭孝胥為國務總理,掌握實權的為日籍國務院總務廳長。八月十八日,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與鄭孝胥訂立密約:滿洲國的國防、治安均委托日本負責﹔鐵路、港灣由日本管理、建筑﹔礦產資源由日本開發﹔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日本人得充任滿洲國官吏。九月十五日,日本駐滿洲國大使武藤信義再與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內容與密約同。一九三三年,日軍佔領熱河,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溥儀改稱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這是他第三次稱帝。次年四月,溥儀到東京答謝,說是"要盡全力為日、滿的和平而努力""如果滿洲人有不忠於滿洲皇帝的,就是不忠於日本天皇",東北徹底日本殖民地化。


  東北正規軍雖奉命對日不加抵抗,自動抵抗的仍舊不少。馬佔山之外,有吉邊鎮守使李杜、代理中東鐵路護路司令丁超、吉林民政廳長誠允、團長馮佔海,及起自民間的王德林、唐聚五、黃宇宙,分稱自衛軍、或救國軍,風起雲涌,眾約二十餘萬人。初以為在國際壓力與東北人民反抗之下,日本將知難而退。滿洲國出現,証明日本要永遠霸踞。去冬嫩江橋之戰,今春上海之戰,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日軍並非絕對不能抗拒。關內民眾與張學良的支援,亦為有力鼓勵。四月至七月,黑龍江、吉林為主要戰場,八月至九月,義勇軍分攻沈陽、遼陽、撫順、營口、長春、永吉各大城市,截斷南滿鐵路,沈榆(沈陽至山海關)鐵路、錦朝(錦州至朝陽)鐵路、沈海(沈陽至海龍)鐵路、吉敦(永吉至敦化)鐵路,可說是義勇軍抗日的高潮。九月,黑龍江旅長蘇炳文起義於滿洲裡,聯合馬佔山進向齊齊哈爾。十一月擊敗日軍,吉林李杜克復佳木斯,王德林亦獲勝利,可說另一高潮。一九三三年一月,蘇、馬、李、王戰敗,分退俄境及遼寧、熱河邊地。熱河失陷後,東北義勇軍難得關內接濟,在極端艱苦之下,繼續奮斗不懈。


  ----------


  馬佔山兵敗,一度投降,又宣布抗日。義勇軍著名領袖尚有鄧鐵梅、項青山、鄭桂林、檀自新、鄧文、劉振東、趙桐、苗可秀、李海青等,身殉者不少。


  上海義勇軍援會籌款接濟,領導人為曾任黑龍江督軍的朱慶瀾。北平抗日救國會有東北義勇軍指導總部及訓練游擊干部機構,中國青年黨亦積極活動。


  一九三五年與中共有關的"東北抗日聯軍"成立,領導人為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周保中、李延祿。


四、熱河續陷、塘沽協定、抗日反蔣


  日本奪據東北之時,已定下攻取熱河計劃。中日上海協定成立,日本軍部即准備進兵。關東軍因受義勇軍的牽制,尚無力大舉,為斷絕東北與關內的聯絡,一九三三年一月三日,先佔領山海關。


  二月十八日,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與張學良到承德,發表演說,斷不放棄東北與熱河,縱令敵人佔領南京,亦不作城下之盟。三日後,日軍二萬人來犯,駐軍八萬人,大都不戰而潰,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攜帶大批財寶、鴉片,棄城而逃。三月三日,一百二十八名日軍進入承德。蔣中正自江西趕至河北保定,派軍政部長何應欽代張學良主持軍事。日軍續向長城南進。華軍先於古北口、冷口阻擊,繼在其以南地帶奮戰,日軍遇到了有力的抵抗。東線由山海關西侵的一支,佔領灤河以東,北線南天門陣地經血戰後失守。


  行政院長汪兆銘屢稱對日政策為抵抗與交涉並進,蔣中正強調"共匪"未剿清之前,絕對不能言抗日。日本吞有滿洲、熱河後,以尚未站穩,如立即攻奪華北,力量尚有不逮,國際上亦有顧慮。關東軍之續行進犯,實欲以戰迫和,一時縱不能強制中國承認滿洲國,至少可使中國軍隊後撤,暫時劃出一緩沖地區。國民政府急切希望日軍停止前進,外交部長羅文干、次長劉崇杰親去北平,商請美、英、法公使斡旋,不得要領。蔣中正、汪兆銘改命黃郛直接與日方接觸。五月三日,設置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以黃為委員長。黃一再與日本軍部代表密洽,獲悉日軍真意所在。十五日,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聲明,華軍如不採挑戰態度,日軍不進佔北平、天津。同日,黃離上海北上。十六日,美總統羅斯福呼吁和平,十九日,又與最近抵達華盛頓的宋子文發表公報,謂遠東局勢足以擾及世界和平,相信此次中日戰爭不久將可息止。此一表示,自有若干影響。時日軍已逼近北平,汪兆銘致電黃郛,除承認滿洲國,割讓東北四省外,其他條件皆可答應。二十三日,黃與日本武官永津佐比重等,徹夜會談。二十六日,協議達成。汪請黃堅決進行,倘招國人不諒,願身當其沖。蔣勉以艱苦共嘗,諸事自必負責。五月三十一日,參謀本部廳長熊斌代表何應欽與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茨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撤至自延慶(北平西北)起,經過通州(北平東)至蘆台(天津東北)線以西以南,日軍還至長城線。取締華北國民黨部的排日活動,列為日方的希望條件。從此冀東二十餘縣實同淪陷,日本的侵略由東北而及於河北。


  ----------


  古北口方面的守軍為徐廷瑤(中央軍)﹔喜峰口、冷口方面的為萬福麟(東北軍)、宋哲元(馮玉祥舊部)、商震(閻錫山舊部)﹔灤河以東為何柱國、王以哲(東北軍)。宋部作戰極勇,徐部關麟征、黃杰、劉戡三師抵抗尤力。


  上海戰後,民氣昂揚,國際上刮目相視。一九三二年夏間,關東軍初犯熱河,輿論力助張學良堅守。戰爭形將爆發之時,張激昂慷慨,調兵遣將。殊料不到十天,承德不戰而棄,各方痛責當局未盡到責任,熱河淪陷在精神方面的損失,過於東三省的不抵抗而失。


  蟄伏年餘的馮玉祥於沈陽事變發生、蔣中正下野後,到了南京,欲有所施展而未遂,北去張家口,托庇於舊部察哈爾省府主席宋哲元,並與中共聯絡。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正當日本兵臨北平城下之時,馮自稱"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實為反蔣。廣東亦揭"援熱抗日軍"旗幟,否認塘沽協定,其實均為反蔣。七月,馮一度收復偽蒙軍佔領的多倫,日方指為違反塘沽協定,馮恐日軍出動,勢難抗拒,離張家口南去。


  繼馮玉祥而起的為福州人民政府。陳銘樞為運動南京、廣州和好的重要人物之一,第十九路軍是他的最大憑藉,蔣、汪主政,陳銘樞失意。第十九路軍因上海之戰,聲譽揚溢,戰後調入福建。陳聯結失意政客軍人及自命前進人士,組織"生產民主黨"(一稱社會民主黨)。馮玉祥在張家口舉事時,陳謀自立政府,以打倒獨裁、取消黨治、反對外交、聯絡共軍為口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在福州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李濟深任主席,廢除國民黨。南京下令討伐,廣州以其背叛三民主義,拒與合作。李濟深、陳銘樞欲謀求日本諒解,日本惡其聯共,反蔣全為權位之爭,不加理睬。在中央大軍猛攻之下,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三日,福州人民政府消滅,為時僅五十三天。七個月內兩次抗日反蔣事變,俱歸煙消雲散。


五、中樞阢隉、各省戰亂


  上海停戰協定簽訂後,廣州宣言反對,監察院彈劾汪兆銘。滿洲國成立,對日問題愈為棘手,汪表示消極。是年八月,借口張學良不對日抵抗,反要索巨款,自請辭職,並勸張同去。蔣中正准張解除北平綏靖主任之職,改設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挽留汪兆銘。華北將領不平,蔣命張代理軍事委員會分會委員長、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長,一場風波暫息。一九三三年三月,張學良因熱河失陷,下野赴歐洲,汪兆銘復出。宋子文為軍費問題,與蔣失和,孔祥熙代為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從此孔在財政經濟上成為另一大勢力。


  中樞阢隉,地方軍人之爭,並不因國難當前而稍減。一九三二年,廣東有陳濟棠與粵海艦隊之戰,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與據有膠東的師長劉珍年之戰。軍閥割據的四川,一九二九年,曾有一次爭奪。一九三一年,劉文輝聯合據有重慶的劉湘共抗據有川北的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取得了省政府主席。一九三二年,劉文輝再與鄧錫侯、田頌堯相戰,劉湘轉與川東的楊森援助鄧、田,一九三三年,劉文輝敗走西康。總計民國以來,四川大小戰爭多達四百八十餘次。據有貴州的周西成,一九二九年因滇軍進攻,兵敗身死。其後滇軍雖被逐退,黔軍又自相殘殺,直至一九三四年。


  西北地區亦迄無寧日。一九二八年,甘肅回教的馬家軍,反抗馮玉祥,雙方肆行屠殺,漢人、回民死者二十萬人。一九三○年,馮玉祥反蔣失敗,退出西北,甘肅、寧夏、青海成為回教軍人的天下。一九三四年,擁兵三萬人,反覆無常的孫殿英自察哈爾經綏遠進攻寧夏,回軍拒之於前,山西、綏遠軍擊之於後,孫戰敗離軍。


  一九三○年,新疆哈密維吾爾人以不堪省政府主席兼邊防督辦金樹仁的高壓,群起反抗。金樹仁派兵攻剿,維吾爾人乞援於河西肅州的回軍將領馬仲英。馬年僅二十,而雄心萬丈,以不得志於甘肅,欲別圖發展,日人大西忠(Onishi Tadashi)從而鼓煽。七月,馬大破金樹仁軍,擬囊括新疆,不料遇到了有同樣野心的盛世才。


  盛世才為遼寧人,曾在上海、廣東、日本習政治軍事。一九三○年任職新疆邊防督辦公署。金樹仁與馬仲英作戰失利,派盛為剿匪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一九三一年十月,會同白俄"歸化軍"擊敗馬仲英。馬退回甘肅,一面擴充兵力,廣招東干回青年,一面聯絡新疆維吾爾人。一九三三年初,二次前來。金樹仁以盛世才為總指揮進剿,馬部分擾天山南北,迪化被圍。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邊防督辦公署參謀長陳中等與白俄歸化軍指揮巴平古特(Papengout)發動政變,驅逐金樹仁,擁教育廳長劉文龍為省政府主席,盛世才為邊防督辦,馬仲英仍進攻不已。

六、蘇俄動向、入侵新疆


  沈陽事變後不久,日軍進攻北滿。日本駐俄大使廣田弘毅警告蘇俄,勿助黑龍江當局,勿派兵至中東鐵路。蘇俄外長李維諾夫表示對滿洲沖突堅持不干涉主義。日軍佔領齊齊哈爾後,廣田再要求李維諾夫發表聲明,不援助馬佔山,不以中東鐵路供中國運兵。李維諾夫重申不干涉政策,並提議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日本擱置不覆。一九三二年三月,滿洲國成立,蘇俄承認滿洲國對中東鐵路主權。八月,日俄簽訂新漁業協定,接著談判出售中東鐵路問題。


  蘇俄對日本讓步,對中國的態度則完全不同。國民政府感於國際聯盟之無能為力,謀改進對俄關係,願恢復兩國邦交。蘇俄雖亦以為有此必要,惟久久不作決定,似乎仍想與日本妥協。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亦即兩次向日本重提訂立互不侵犯條約未獲要領之後,始與中國復交。第二天,日本正式拒絕與蘇俄訂立互不侵犯條約。蘇俄聲稱,對一國改善邦交.對他國並無不良影響,續請日本訂立互不侵犯條約,終未如願。


  中國所望於中俄復交的,消極方面為制止日本干預中東鐵路,蘇俄勿承認滿洲國,積極方面為給予中國物資援助。蘇俄惟恐刺激日本。日本定要獨有滿洲,根本排除蘇俄的勢力。一九三三年三月,扣留開往西伯利亞的中東路車輛,罷免俄籍路局局長。五月,蘇俄允將中東鐵路讓售與日本或滿洲國。中國提出抗議,蘇俄反謂中國已失去對該路權利。又說中國與蘇俄已無法保護該路,惟有將其出售,將來中國收回滿洲,可不費分文將該路收回。


  日俄關於中東鐵路的談判,並不順利,討價還價,爭持不決。一九三四年三月,蘇俄恐中日妥協,外交副委員長索科林科夫(Sokolnikov)及軍事委員長伏洛希洛夫(Voroshilov)告訴中國軍官考察團,蘇俄對日戰爭有勝利把握,擊敗日本之後,必將滿洲交還中國,中國態度應當堅定,排除侵略敵人,中俄應當合作。一九三五年二月,滿洲國與外蒙古在貝加爾湖附近發生戰爭,三月二十三日,蘇俄即與滿洲國簽訂中東鐵路買賣協定,但並未因此而使日俄關係緩和。十月,兩國又在伯力沖突。一九三六年二月,日本助滿洲國擊退貝加爾湖附近的蒙古軍。三月,蘇俄與外蒙訂立互助協定,日,滿軍續向外蒙邊境進攻。十一月,日德防共協定成立,對象自為蘇俄。


  蘇俄在東亞退縮,在中亞前進,期與日本分有中國的西北、東北。一九三三年四月,新疆迪化政變後,國民政府為防止蘇俄乘機而入,派參謀部次長黃慕鬆前往處理。盛世才以未正式取得新疆邊防督辦,懷疑南京左袒馬仲英。於是聯合新由東北經西伯利亞退至新疆的義勇軍,擊敗馬仲英,誅除異己,幽禁黃慕鬆,南京承認他的已得權位,盛世才愈為杰騖。九月,南京續命司法部長羅文干前來,調解盛與馬仲英之爭不成,戰事再起,迪化又為馬仲英所圍。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金樹仁曾與蘇俄成立協定,蘇俄得在新疆貿易,設置商務機構(蘇新貿易公司),經營電氣、交通、畜牧、金融,新疆得向蘇俄購買軍火、飛機,聘用技術人員,未待實行,金樹仁被逐。迪化二次被圍,盛世才向蘇俄乞援。斯大林以馬仲英有親日之嫌,盛世才傾向於共產主義,決予支持,合新疆、外蒙以對抗日本在滿洲、內蒙的勢力,派阿布利梭夫(G. A. Apresov)為全權代表兼迪化總領事,與盛訂立協定,允以紅軍五千人及價值二百萬盧布的軍械相助。盛允新疆對外事務及重要人員任用,先與俄國相商,清除白俄歸化軍軍官,改由蘇俄派人統率,並給蘇俄以開礦筑路權。反對聯俄的省政府主席被囚,東北義勇軍首領被捕,歸化軍指揮被殺。


  伊犁屯墾使兼師長張培元為新疆另一有實力之人。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舉兵討盛世才,遭紅軍襲擊,兵敗身死。紅軍續攻馬仲英,馬敗走南疆,西退喀什噶爾。被誘入俄,一九三九年,死於莫斯科。盛世才統有新疆後,一九三四年四月,宣布反帝、親蘇、民主(民族平等)等六大政策。七月,蘇俄派秘密警察來迪化,成立全省政治總管理局。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盛世才與蘇新貿易公司訂立借款合同,總額五百萬盧布,新疆軍事、政治、財政、經濟、交通、教育,悉歸俄人控制,有同蘇俄的殖民地。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盛世才又以"新疆政府"名義與蘇俄訂立另一協定,蘇俄負責維持新疆秩序、安全,不令任何外國勢力侵入﹔新疆如遭受外來攻擊,蘇俄即給予援助,新疆如決定獨立,蘇俄亦予援助。此一協定,一如日本與滿洲國"議定書"的翻版。


  一九三七年五月,馬仲英的舊部馬虎山起於南疆,進攻喀什噶爾。十一月,為蘇俄紅軍擊敗。一九三八年,紅軍第八團移駐哈密,扼新疆東道門戶,隔阻其與國民政府的往來。是年九月,盛世才到莫斯科,加入"聯共",並請在新疆施行蘇維埃制度,未獲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