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林行止: 萬聖節為商人騎劫




一、Halloween的正譯「萬聖節」、戲譯「哈啰喂」﹔前者譯意,後者音譯,皆可接受。Hallow為古英文的Holy(聖人、至善),Halloween是「諸聖」(all HallowsSaints〕)年度聚首一「堂」前夕,此「前夕」定於十月三十一日即今天黃昏。

據英國民間傳說,如今基督徒口中的「聖人」、「諸聖」,在十五世紀前為日落後回家省親的鬼魅(即我國的回魂夜),而於入夜後來與「死靈魂」相聚聯歡的有巫師巫婆和惡魔,這些牛鬼蛇神濟濟一堂,當然十分熱鬧......。顯而易見,此風俗與不相信有鬼的基督教無關,是異教徒的習俗,有如本來並非基督節日的「聖誕節」,中世紀開始被勢力大盛的基督教「征用」。「功能人類學」指民俗、迷信等民間活動,都具一定社會或宗教功能,基督教把之收為己用,是非常聰明「籠絡人心」的做法。

此一異教徒稱為「鬼節」之夕,十五世紀後發展成為全英(Celtic and Anglo-Saxon)兒童「扮鬼扮妖」奉旨大吃糖果大搞惡作劇的節日,令兒童痛痛快快名正言順盡情玩耍放肆享樂,合家大樂,因此大受歡迎,此節日遂歷久不衰。所謂「不給糖果便搗蛋」(trick or treat)的習俗,是指小孩於是夕趁機挨家挨戶拍門向戶主討「禮物」(糖果),不遂所願便嘈嘈鬧鬧有如「嘩鬼」、「整蠱作怪」。「哈啰喂」頗為傳神地形容了這種情況。

「鬼節」或「萬聖節」,隨一六二○年《五月花號》英國移民輸入新大陸,而不久後英國開始的全球殖民活動(倫敦政府於一八八三年召開第一次殖民大會),把這種也許可稱為純屬宗教性質的「兒童節」,在基督教如水銀瀉地無處不在的情況下,傳遍世界每一角落。與所有宗教及俗世節日一樣,「哈啰喂」亦被商人充分利用,他們設法營造神秘恐怖的熱鬧氣氛,有助「鬼服」及糖果之類小禮物的去銷﹔而早於上世紀末,「鬼服」已不僅僅限於給兒童「扮鬼扮妖」嚇人,美國商人開發了諸如性感修女、性感貓(如Babydoll cat Lingerie,是什麼東西,顧名可思過半矣)以至扮成「天主教學校甜心」(Catholic School Sweetie)等的服飾,目的不在嚇人而在誘人,令青少年全神投入瘋狂參與此一節日的活動,「兒童節」亦成為青少年及兒童同歡的日子。今年的「鬼服」再進一步,所用布料更少更透明(areola exposure),以打造今年的「性感鬼節」(Sexy Halloween)。業商所以挖空心思,皆因二○○八年「金融海嘯(風暴)」後家庭收縮開支,這類消費彈性高的「鬼節配件」(getups)銷路急挫,業界為挽狂瀾不得不大動腦筋之故,只是想來想去仍是販賣色情之路最易收效。谷歌提供自二○○四年起的有關數據,顯示去年「鬼服」及其他「扮鬼扮妖」的小玩意,銷數比○八年跌百分之五十,但美國全國零售商則預期今年與「鬼節」有關的物品,銷售額可達二十八億七千萬美元,昨天businessinsider.com有題為〈護士性感服飾來自中國〉(性感鬼節的「新人」是身材穿著性感的護士)的報道,指出由海路輸進美國的「哈啰喂服裝」百分之八十六來自中國和香港,可惜這些「廉價出口品」的低劣質素已引起消費者不滿......

從死人回魂的鬼節到萬聖聚會到「兒童節」再變成有色情成分的青少年人狂歡節日,此一源自異教徒已有千百年歷史的英國民俗,已被商界騎劫,完全變質。

二、在投資「學」上,「萬聖節」具重大意義,以「萬聖節效應」(Halloween effect)十分靈驗,即股民應於五月沽出(Sell in May)在十月底過了「萬聖節」重新入市,在一般情況,這種操作可能在來年五月為投資者帶來利潤﹔而這已是顛扑不破且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金融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此命題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經濟學人》九二年(題為Sell in May and go away)及九三年(同題)有詳細評介﹔《福伯氏》後知後覺,至九六年才有長文「細說從頭」(題為With all that to wait for, rarely has the old Stock Market adage to Sell in May and go away been so more apposite),奠定「五月出貨十月底入貨」成為股海明燈的地位!

有關「萬聖節效應」的最新著作,為紐西蘭Massey大學的財務學教授積克仙和張櫻桃(B. Jacobsen〔二○○二年已發表相關的論文〕和Cherry Zhang),在這篇十月一日上網(papers.ssrn.com)的論文〈萬聖節指標—何時何地〔皆准〕〉,作者們爬梳全球一百零八個股市三百一十九年一共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五個月的數據,在這百余個股市中,八十一個(香港包括在內)走勢顯示冬季(十月三十一日至四月)的股市回報較夏季(五月至十月)高出百分之四點五二!益証「萬聖節效應」無往不利。這二位學者真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以他們翻查的股市資料,英國遠至一六九三年、美國一七九一年、德國一八七○年、日本一九一四年。這些股市的「萬聖節效應」略有差異,惟投資收成均勝於夏季,只是「賺多賺少」有別而已。

當然,「萬聖節效應」雖然「戰無不勝」,但世事無絕對,股市走勢更無「常理」可茲遵循﹔以倫敦股市為例,○七—○八及○八—○九年度,冬季走勢便遜於夏季,因為在大幅波動的股市,除了運氣和時機(鴻運高照出入市時機拿捏准確),其余的測市工具都不是獲利的保証﹔此外,擇中強勢股似更重要,眾所周知,在升市中若購進弱勢股,必然是股民獨憔悴。

不過,大體而言,「萬聖節效應」仍甚彰顯,因此賺錢野心不大的股民,也許可動指數基金的腦筋?但說到底,支持股市升勢冬季股勝夏季的道理何在?

簡單的解讀是,在「鬼節」源起的古代,嚴冬難捱,古人因此都得如動物般「積榖防飢」,冬季的世界了無生氣,影響了人的心情﹔這種千萬年來的「生態環境」已植入人類基因,冬季人們多乏生氣且易憂郁,悲觀的心理令人對前景不樂觀,這種「人生觀」反映在投資上,便是冬季股價低迷,而這正是逆此心理而入市亦即樂於人棄我取者的大好良機。另一方面,聖誕花紅春節雙薪均於期內發放,有余資且有眼光者,亦會趁「低」吸納。股市於冬季普遍缺乏活力,隨著貓狗股愈來愈多,它們的價值難予評估(hard-to-value),意味其價格更易隨人的情緒而波動,冬季因此是這類股票價格低殘的季節,有眼光者擇肥而噬,大市若無意外,至夏季大多有利可圖......。不過,這種道理有點牽強,不足深信,但你有其他理由解釋「萬聖節效應」嗎?

■二十五日拙文發表後,不具名知情人士來電郵,指藍列群女士屬專業級別公務員,不是政務官﹔這是筆者之誤,特此更正﹔惟專業公務員亦要受政治審查。知情人士還提出兩點意見,惟因非當事人親述,筆者不回應了。謝謝這位知情者的好意。
 

林行止:中國果真了不得!期終評語不得了?

■讀香港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狄珂達的《現代玩意—中國的物質文明和日常生活》(F. Dikotter: Things Modern-Material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in China;注意,本書美國版叫《舶來物事—中國的現代物品和日常生活〔Exotic Commodities……〕》,筆者不察,購了二本不同名而內容雷同的書),內容豐富,行文明快,插圖可觀,不僅有助了解中國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一九四九 年的「現代化」進程,且極有讀趣,有機會當細說之。此處要記的是,一九四一年雲南省Longzhuan(龍中?)村小學的「愛國課」(頁一二三),老師講 解端端正正寫在黑板上的「課文」:「我是中華國民,我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現在雖然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時值日寇來犯,河山變色,滿目瘡痍,中國 「不得了」,但人民充滿信心,堅信抗戰必勝,中華民族前途光明,因此將來一定「了不得」。相片中的青年老師面容穆肅、一本正經,手執「教鞭」,指着黑板; 三排男女學生正襟危坐,雖背向鏡頭,亦感他們全神貫注在聽講。

這幾行「課文」,不但清楚陳述當年的「國情」,鼓勵學生發奮圖強,而且還讓莘莘學子了解「不得了」和「了不得」的分別,非今所謂愛國教育指引所能比擬。

■十月上旬諾貝爾醫學獎為劍大約翰.居頓爵士(Sir John Gurdon, 1933-)及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1962-)分享,他們的研究,據本報報道:「顛覆了人類對細胞及生物發展的理解」。

有 「複製教父」之稱的居頓獲獎消息甫出,多份英國報章(時筆者剛在倫敦)於「報喜」之餘,毋忘寫上中學老師對他的劣評(《獨立報》且以之入題)。居頓在著名 公學(私校)伊頓就讀,他的生物科老師的評語是:「我相信他有成為科學家的念頭(ideas),但以他現在的表現,這種想法簡單荒謬絕倫。」生物科五十滿 分,居頓得二分;全班十八人,期終考試他排名第十八!

居頓後來的成就,相信與勤奮有莫大關係;於出掌劍大摩德蘭學院(《經濟學人》有僱用該書院畢業生的傳統)時,仍埋頭埋腦做研究,即使在出席捐款活動當日,還不忘上實驗室……。

校 長、老師對學生的評語,數十年後讀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以學生離校後的發展,與評語大相逕庭者不可勝數(當然亦有不少準確「預測」學生前途的,大經濟學 家凱恩斯便是品學領導才能兼優前途無限的學生)。英國自由作家赫莉○三年寫了題為《可以做好—能人的學校報告》的「小書」(十四公分乘十六公分且只有百餘 頁),一書風行;翌年再出《可以更好》(C. Hurley: Could do even better-More School Reports of the Great and Good),亦倫敦紙貴。《可以做好》出版後,有論者指翻查學校評語,觸犯私隱,可能惹官非,但「主角」大都一笑置之,有的甚且得意洋洋;而不少「學業成 績表」是「表主」應作者之請而交出的(寫評語的校長、老師,大都已作古)。「讀書界」如獲至寶,甘之如飴,好評如潮,赫莉才再接再厲。按約翰.居頓不包括 在這二書之內;而赫莉把這二本書的版稅捐贈英國The Dyslexia〔因中樞神經失調導致讀寫困難〕Institute

這二本書主要 是寫英國「能人」(包括數位學業成績公開的美國總統)的學校「生涯」,當中有若干香港人熟識的人物,如「資深」讀者也許仍有印象(因為八十年代初本報曾請 他來港主持有關回歸的研討會)、一九七七—七九年的工黨政府外相奧雲勛爵(Lord D. Owen, 1938-),中學校長對他的評語為「我會讓他加入南極探險隊,然後設法令他無法回來!」其人之「百厭」與桀驁不馴,不難想像。占士邦系列作者伊恩.佛林 明,是天生「色狼」(女人湯丸?),就讀英國著名軍校Sandhurst,期終評語是:「只要不為環繞他身邊的女性所傷(ruin),他有可能成為出色軍 人」;不久後佛林明因淋病自動退學,當不了軍官。另一位「小色狼」是畢加索,他五歲(一八八六年)上位於西班牙聖地牙哥的「私塾」時,「像小狗般追隨校長 的太太左右」,是年期終與畢加索父親是好朋友的校長寫給家長的信,可圈可點:「如你希望你的孩子學習內子的烹調工夫或如何替嬰兒沐浴及『換片』的方法,那 他可繼續『學業』;若你想他多學點別的東西,他的行為便得矯正。」校長對「披頭四」之一的約翰.連儂的評語更妙:「他肯定已走上失敗之途,他是班上的小 丑,完全無望,浪費他自己和同學的時間。」大指揮家蘇蒂爵士(Sir G. Solti)就讀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期終的評語是:「本校不希望你回來,如此對你本人和學校都有益。」邱吉爾讀小學時的評語完全看不到他日後會成為 「二十世紀偉人」:「如他全力以赴(exert himself)他應考第一;他是恒常麻煩製造者;他毫無信用,不能做好任何交給他做的事!」

學 校成績及操行,與「事主」職業上事業上的成就,可說風馬牛。筆者常說子弟在學校有優異表現,最大得益者是家長(虛榮心獲得滿足);證諸上例,誰曰不然。但 願香港家長不要迫他們的小孩學太多東西(包括記太多與他們的生活無關而無法理解的「哲理」及中英文「生字」)和太看重分數!

■筆者對中國人 起英文名有偏見,沒想到本港有位自由作家文(?)女士在十月中旬的《大西洋雜誌》(Atlantic)寫了題為〈香港喜歡莫名其妙〔古靈精怪〕的英文名〉 (Joyce Man: HK Loves Weird English Names)的短文;引起文女士寫此大作的觸機,也許是律政司司長的英文大名Rimsky

文女士對「港人番名」,是否研究有素,短文看不 出,惟她收集了不少「奇名」,顯然費了不少工夫。她認為Weird的英文名有DevilWhaleChorophyllViolante Treacle,而名人如前衞福局長姓ChowYork(周一嶽),以至Fanny SitDodo ChengMoses Chan,俱令人倒絕;還有BambiDadaVonnie等,皆令人嘖嘖稱奇。本港七千三百六十七位律師中,有「不尋常、不普及也許可說別樹一幟」 英文名的佔百分之六;如此看來,律政司司長英名林斯基(本為俄羅斯複姓的第一個字),便不算太標奇立異了。

何以港人多番名?就此文女士訪問 若干學者,惟所陳述的理由,與筆者年前在這裏所撰的〈唐人番名 可以休矣〉(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收《火藥味濃》),相去不遠,不必重複。有點此前 筆者未曾想及的是,教育學院的李大衛教授指「西人」喜以名字(first name)互稱,以示親切,初見面便稱兄道弟(按 顯指美國人,英國人斷非如此);但中國人把此「特權」留給相識已久的友人和家人,因此,有個英文名,無 論在中西場合,比較上均容易溝通。李教授估計教育學院百分之九十女生和百分之六十五男生有英文名。

文章透露本港有「博客」HKSAR Name of the Day,有興趣者不妨上網消遣。

順便一提,筆者在加拿大的遠親甚至有名MajesticDiamond的,父母皆為醫生,不是文盲;而這位威猛高貴的男孩十三歲考入加州巴克萊大學,鑽石則彈得一手好鋼琴。誰說名字無關宏旨!?

閑讀偶拾